六朝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具有超越意識的一個時代,那個時代整個的崇尚老莊哲學。可能站在世間法來看叫「清談」,甚至說清談誤國、不切實際、放浪形骸——竹林七賢——越名教而任自然,推崇隱逸之風。
是這麼一個很特別的時代,好像從政治、經濟來看,挺混亂的。五胡亂華,北方十六個國家的分別建立;南朝這一邊也是如此。從西晉到東晉,然後又是劉宋、齊、梁、陳。
但是那個時代在文化上呢,確實是非常燦爛的一段時期,也是非常獨特的一個時期。在各種文化交流當中,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階段。
那個階段也許是漢代以來我們國家「獨尊儒術」這種局面已經成熟到一定時候,有一種瓦解分離的情況。首先八王之亂就使西晉的政權已經搖搖欲墜,然後各地的農民起義,再加上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趁虛入主中原,在政治上很混亂。
然而十六國的建立,使很多北方的門閥士族、貴族,也就紛紛南下。實際上慧遠大師那個時候來到廬山,也就是由於這個戰亂從北方下來的。那這些從北方下來的門閥士族,也就把這箇中原文化帶過來了,也就把黃河流域的文化帶到了長江流域了。所以是各種文化在這激盪的一個時代。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精神追求,具有一種非常地渴望。對當官、賺錢,大部分是不感興趣的。
你看《世說新語》裡有個名士,他都從來不說「錢」這個字。不僅不摸錢,口裡都不說「錢」這個字。我們說比丘持金銀戒——都不要拿金錢,他真的比比丘還做得精嚴:不拿錢,不說錢。他的妻子說「好,看你連錢都不說一句」,就給他做了個惡作劇。在他睡覺的床鋪周圍,到處都堆滿了銅錢,看你說不說,你總得說一句:「把這個錢給我弄開吧」。然而這個名士一看錢:「哎!把阿堵物給我拿走」。他把錢都叫「阿堵物」。是這麼一個清高的時代。
我們了解這樣一個時代,再了解就具體到東林寺。它為什麼會形成一個中國淨土宗的發祥地?它不是偶然的,這有它的一個必然性在裡面。
因為廬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的隱逸文化名山,開山就叫匡廬。原來在周代時候,就有一個叫匡俗的人在這裡結廬修道,後來白日升天,留下了他住的一個房子——廬,所以就叫匡廬。
從它的來源來看,這地方一直是一個修道的山。古代沒有飛機、鐵路、汽車,它更多的都是靠水路。廬山是處在長江的邊岸,交通非常發達。它進,可以治國平天下——近有幾個主要的都市;退,可以退到山林裡面——很方便。所以歷來是被儒、道、釋三家隱士所首選的這麼一個地方。
但現在情況兩樣了,現在變成政治的、商業的這種氣息了。在古代不是這個樣子,也沒有路上去,你得要步行上去。原來廬山就是在清末、民國年間都稱為:你到廬山一天走一個寺院,一年走下來是走不完的。那就有很多修道人都在這裡,我們佛教的很多祖師大德都來過廬山修行。現在是不堪言表了,到山上去你就是看到幾個小廟在那裡風雨飄搖之外,什麼都看不到。
好,這座隱逸文化名山有它特有的這種宗教品格,首先把慧遠大師留下來了。慧遠大師他不是一般人:由本垂跡,菩薩再來——東方護法菩薩。他護持各宗各派,更重要的是護持淨土法門。他護持淨土法門直接的一個表達,就是啟建白蓮社,以一百二十三位高賢的一個團體來專修念佛三昧,來驗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
那個時代《無量壽經》已經有好幾個版本了,慧遠大師一定會見到過《無量壽經》。好,這樣就說明淨土文化到我們中國的生根開花,正好碰到了六朝時期那麼一個肥沃的土壤。
要沒有各種文化在那激盪,沒有一個非常的人物聚集了一個非常的團體,修這麼一個非常的法門,得到非常的果證,這個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想在中國生根開花,也是比較困難的、不容易的。
因為這太難信了。再加上我們中國人,還比較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注重六合之內的事情,注重倫常關係,注重實踐理性,注重治國平天下,這樣過於超越的東西是需要一定的善根——甚至一種信仰上的跳躍,才能信服的。
那麼將淨土宗念佛一法在中土紮根——開花——結果,是慧遠大師的一大功績,也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共有的善根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