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展開講一下。「須陀洹果」。就這四果啊,第一果是「須陀洹果」,是小乘佛教的初果。所謂這個小乘佛教也是佛教。他們的經典也是正確的,也是正法。我們這些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角度去誹謗小乘佛教,也不能去誹謗小乘根性的人。為什麼?他就是那種根性,就是那種因緣,就是那種福報,就應該聽聞小乘的佛法。通過小乘的佛法的修證,最後證小乘的果位。所以,佛經當中分五乘嘛。比如說: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等等。任何一部佛經都是正確的,都是正法。因為每一部佛經都是講給有緣對機的人,就是那部分根性的人聽聞的。小乘根性的人,他只能接受小乘佛教的教化,最後是證得「阿羅漢果」位。這個「須陀洹果」呢,是小乘佛教的初果,也叫第一果,有好多種翻譯,也叫「入流果」啊,也叫「預流果」。就是入聖道法流。因為這四道當中的初果,也屬於聖人果了。入聖道法流的這種人呢,就是已經斷了三界的「見惑」,斷了三界的「見惑」,進「見道位」。其輪迴的生死,最長在天界當中,各往返7次。如果你證得初果,就必然是「見道位」,這個「見道位」就必然是開悟了。這種呢就是斷了三界的「見惑」。斷了三界的「見惑」,他能夠在人間和天上往返7次,不會再墮落惡道。不會再墮落三惡道,餓鬼啊、地獄啊、畜生啊,是這樣。
第二個果位是「斯陀含果」。「斯陀含果」是小乘的第二果,也叫一來果。如果證得「斯陀含果」,這個人就斷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他還有「欲界思惑」當中的後三品沒有斷,他需要到欲界再來一次。再來欲界一次,所以他叫「一來」,一次往返。也叫「一來果」,這個「斯陀含果」,是修道位,這個二果是修道位,三果也是修道位。
第三果是「阿那含」。「阿那含」也叫「不來」啊。為什麼叫「不來」呢?它也在修道位,但是它比二果又高了一果,這種人是「盡斷欲界的一切煩惱」,後當生於色界和無色界,不來欲界了。所以說稱為「不來」,也可以叫「不還」。二果是「一來」嘛,初果是「七次往返」嘛,那麼到三果呢,就「不來」了。不在欲界了,這叫第三果,也是修道位。
到了第四果,就是叫「阿羅漢」。這個「阿羅漢」,我們佛弟子啊,經常能聽到這個詞。或者看電影啊,或者看武打的小說啊。你看電影上,兩軍對壘啊,往往是僵持不下,死傷很多,就是分不出勝負來,這時候突然間一個和尚披著袈裟出來了,把大手一揮,一股黑風過去,死傷一大片啊。電影上往往是這樣啊,所以很多人都說啊了不起啊,和尚會打拳。電影上宣傳的,給很多人留了個什麼印象呢,和尚是殺人魔王啊。古代的僧人,很多是練武的,無非就是強身健體而已。
「阿羅漢」呢,在之前我們可能沒有正確理解。給大家解釋一下,「阿羅漢」啊,是證道位。阿羅漢也叫聖人,它是印度話,為什麼不翻譯成聖人呢?為什麼不翻譯成證道位呢?因為阿羅漢裡面還有好多好多種含義。你翻譯成哪一種,也不能概全,所以還是用印度話「阿羅漢」來代替它。它是證道位,通過初果,二果,三果,到第四果就是證道了,證得大道了。不再輪迴了,可以進入涅磐境界。但是「阿羅漢」進入涅磐境界是一種「偏真涅磐」,他完全有別於我們凡夫了。所以我們叫六道輪迴眾生,一到了「阿羅漢」,他叫聖人。但是這種聖人呢,是小乘根性的人所證得的一種果。小乘根性最終能證得「阿羅漢果」位,再高沒有了。那麼有一部分「阿羅漢」呢,就進入涅磐境界了,享受法樂去了,進入偏真涅磐。而另外一種「阿羅漢」呢,就是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就是說,放棄小乘修法,來修大乘佛教,修六度,再修菩薩道,最後去趨於佛果,去圓滿佛果去。所以「阿羅漢」分兩種。
「阿羅漢」的含義有三個。第一個含義就叫「殺賊」,「殺賊」啊,實際是殺盡煩惱之賊。佛教當中,把這個賊稱為煩惱。人如果是有煩惱,他必然有輪迴之因。所以證得聖人之位,達到證道位了,就是斷盡一切煩惱,沒有煩惱了,所以就沒有賊盜了。這裡「殺賊」並不是抓了個強盜抓了個小偷去殺掉他,而是斷盡了一切煩惱。就是斷盡了輪迴之因。他可以不輪迴了,所以它叫「殺賊」。第二呢,就是叫「無生」。「無生」啊,就是解脫了生死了。不再輪迴了,不受後有了,可以進入涅磐了,就是這個意思,叫「無生」。第三個含義叫「應供」。「應供」啊,是他有資格受天人和人間的供養了,因為他是聖人了,不管是人也好天人也好,能夠供養聖人,將會得無量無邊的福報。功德是很大的,這個在很多經典上有所提示。我們在這裡不展開了。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講「阿羅漢」能受天人供養。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有很多的弟子啊,特點各不一樣,其中有很多很多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弟子。其中有一位弟子叫牛嘶尊者。牛嘶尊者,就像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一樣,牛嘶尊者呢他也有一個第一,什麼第一呢?是受天人供養第一。牛嘶尊者當時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他有資格享受天人的供養。
——摘自仁清法師《大悲咒的功德和妙用》之大悲咒的出世間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