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智隨法師:《認祖歸宗》(下)


時間:2018/1/6 作者:宗聞

《認祖歸宗》(下)

九、善導大師,彌陀化身,淨土宗門,應機弘開!

釋迦牟尼佛講了這麽多經典,講了這麽多法門,要把這個法義,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彰顯出來,體現出來,就需要善知識、大德高僧來給我們開顯。

在印度沒有宗派,因印度的時代背景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出世了,大家以佛為導師,完全都以佛的經典依據,各自選擇自己有緣的經典教法來修學,無話可說。你也是佛經,他也是佛經,大家學自己的,但是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之後,這個局面就不一樣。

第一個,佛不在我們中國,整箇中國社會背景裡面沒有經典,沒有道場,沒有出家人,沒有傳承整個佛教的修學體系,從零開始。就像我們建這個大飯店一樣,一片荒涼,一片空地,你要重新建設。重新建設你就得要去設計,規劃,尋找人才,買材料,來監工,什麽都要去規範。如果說沒關係,反正材料多的是,那你這個道場就永遠也建立不起來。

中國的祖師,他們就是要把印度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做一個全面的疏理。疏理就是要把它理順:這麽多經典我們該看什麽,該學什麽,這部經典到底在講什麽。大家都知道佛教廣大深妙,光一個六道輪迴,我們眾生都難以相信,何況還解脫,羅漢,菩薩,成佛。不但娑婆世界,還有他方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這麽龐大的一個佛教網路,我們凡夫眾生沒有智慧去了解它。祖師大德就把這些經典開始疏理、整理,把所有的經典分類。

佛教有個專業的詞語叫判教,教就是教法,判就是判別、解釋,要把這個教法解釋清楚。這麽多經典,要把所有經典都要拉進來講。祖師大德的智慧比較高,他的領悟力強,然後精力啊,用心啊,全部在佛法上。我們看古代的祖師,很多人都是幾歲,十幾歲就出家了,一生都在研究佛法。他在學識上,教門上非常廣博深入之後,他就有這種能力把整個佛法拿來做個綜合分析、歸納,進行判教。

判教就是對整個佛法進行一個疏理。判教的目的在哪裡?就像我們剛才講的飯店一樣,哪裡做會議室,哪裡做講堂,哪裡做接待處,哪裡做餐廳,哪裡做住宿,它要分工。佛法也一樣,也有分工。有小乘,有大乘,有顯教,有密教,有難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法門,有他力法門。這樣就做一個分類。

你喜歡難行道,好,你就去修難行道;你喜歡秘密的東西,那你學密宗;喜歡持戒,學律宗;喜歡修苦行,當然也可以講一點苦行。喜歡持戒啊,喜歡參禪打坐啊……這樣就做一個分類,哪些眾生需要什麽,你就可以有相應的選擇了。比如我們來到大飯店,人家也不給立牌位,也不做區分,也不指明方向,一樓二樓也不給標數字。你說這裡就是大飯店,都一樣的,圓融無礙,隨心所欲,你們想到哪裡就哪裡。那你找吃的找不到,找住的找不到,就是一片混亂。

所以,這個判教,它是一個高明的做法,是中國祖師厲害的地方,以祖師的大智慧把整個佛法給我們進行了疏理,讓我們凡夫眾生很容易、很簡單、很輕鬆、很快速的找到我今生可以解脫生死的法門。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那我們來到人間又白來一趟,下一次再來修行。這就是祖師他們來的一個用意。

淨土宗,這個宗派的建立,把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整個教法,完整系統規範化的,就是善導大師。

我們背後的這尊佛像——龍門佛像,就是善導大師監製的,給我們佛教留下了一個珍貴的遺產,可以度化千千萬萬的眾生。只要這尊佛像還在,那就我們眾生還有福德因緣,可以聯想到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呢?我們一聽說善導大師會想到什麽相關的事情、典故?

善導大師的年代比較久遠,知道的人比較少,除了本門的蓮友法師大家比較熟悉,一般的佛教徒、社會大眾,幾乎都不知道善導大師。雖然其他佛教人士也知道,因為十三祖嘛,很多寺院都有拜,拜祖禮祖,初一十五有些地方要禮拜祖師。禮拜祖師,禪宗有禪宗的祖師,淨土道場就頂禮十三祖,其中就有個第二祖光明善導和尚。

善導和尚是唐代(公元613年)出生的,681年往生,在人世間應化69年。想到善導大師就有很多關鍵的典故、人事、著作,跟善導大師有密切的關聯。

第一個:光明和尚。大家知道善導大師有個稱呼,是皇帝封的,叫「光明和尚」。為什麽封他為光明和尚呢?因為他念佛放光,他口念一聲佛號就出一道光明。如果善導大師在我們福建再來走一趟,整個福建的人都要來歸依了。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神通嘛,喜歡神奇感應嘛。喔,一看到一個人在大街上一走,就直接念佛出光的,那這個大飯店都不用開了,大飯店可能開到整個福建去了,都成為一個大飯店。

因為善導大師念佛放光影響很大,在當時的長安,整個長安的人都吃素念佛。你看我們現在要提倡念佛,在唐代都不用提倡了,整個長安城自然吃素念佛,這就是祖師的威德。其中有個最典型的典故,叫肉賣不出去了,屠夫失業歇業。我們現在勸人吃素多艱難啊,在唐代啊,你像善導大師這個人,他就很容易了。他念佛放光,大家一看,好神啊,自自然然的會來歸依,來虔誠的信仰。

那麽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跟善導大師有關。這位屠夫聽說有位和尚勸人念佛,肉也不吃了,心中忿忿不平,要找這位大師去論論理,看一看是何方神聖。結果一見到善導大師,身心就自然軟了,當下來歸依善導大師,問:「我這個屠夫造了很多業,我念佛能往生西方嗎?」善導大師告訴他:「如你所念,遂你所願」。就是如你的念,你來念佛,你願意往生,就會滿你的心愿。那你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滿心愿。

這就是祖師,一句話就可以解決我們的生死大事。我們到處參明師,參了多少年,還不知道明師在哪裡?還不知道我的解脫生死在哪裡?你看善導大師那個時代,屠夫一生沒聞到佛法,就是因為生意不好,找善導大師算帳,結果一算,算到極樂世界去了。

解決往生大事就兩句話,「如你所念,遂你所願」。我們的往生大事呢?善導大師兩句話能解決當時屠夫的往生大事,那我們的往生大事能不能解決?一樣可以解決。

善導大師還有一個背景,他念佛放光,神通廣大,印光大師讚嘆是「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大神通、大智慧啊,不是一般的,不是我們現在喜歡的那些附體啊,算命啊,看看前世啊,不是這些東西。大神通、大智慧在哪裡呢?念佛放光,但是我們凡夫能夠見得到的。

善導大師從他的本地來講,後來的祖師大德都公認善導大師是彌陀的化身,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淨土宗的建立啊,我們可以看,來之不易。他不是普通人建立的,是阿彌陀佛來到人間建立的淨土宗。阿彌陀佛自己建立的這個宗派。這個認祖歸宗要歸到這裡來,通過善導大師來認識阿彌陀佛,來歸向淨土法門。這個宗才非常明確。

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建立這個宗派,菩薩、羅漢,乃至凡夫,有誰能夠來建立這個宗派呢?我們可以想一想,建立一個宗派不是一件小事情,是要有大智慧、大神通的人。尤其淨土法門,我們知道淨土不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如果連淨土在哪裡都不知道,阿彌陀佛是誰都不知道,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你都不了解,你怎麽來建立淨土宗?

所以這個宗的建立是非常難的一個事,要求非常高。要建立這個宗,一定要明白這個宗,要通達了解這個宗。從淨土宗來講,那就是阿彌陀佛自己來建立這個宗派,是最有權威,最有說服力的。

阿彌陀佛本地在西方,示現在唐代,化現為善導大師來建立淨土宗,這就是祖師,以祖師的身分來建立宗派。但淨土宗不是善導大師他一個人建立的,前面還有曇鸞祖師、道綽大師,乃至印度的龍樹菩薩、天親菩薩。就是說這個宗派不是善導大師一來,就把它建立起來了,是前面有相應的祖師,有著作,有弘揚,有理論的一個推廣、推動,淨土的教法越來越明朗,越來越清晰,善導大師在唐代這個時候來應機示現。

我們知道中國佛教宗派的建立是集中在隋唐兩個時期,隋朝末期,唐代初期,整個八大宗派都建立完了。唐代是高僧聚集的時期,大家都在一起,來建立自己的宗派。玄奘大師建立唯識宗,智者大師建立天台宗,慧能大師成就了禪宗,吉藏大師建立三論宗等等。那麽善導大師就開顯淨土宗。他雖然在十三祖裡面是排第二位的,但是真正開顯淨土宗的是善導大師,這個歷史可能外部很多人不了解。

十、有善導大師的教法,我們往生有底氣!

要提到善導大師,自然跟他的著作有關聯。善導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歷史上稱為淨土宗的集大成者。一個宗派,因為前面有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乃至慧遠,其他祖師包括智者大師也在弘揚淨土教法。那麽多人都在弘揚淨土法門,這個法就需要規範,需要統一。就像我們這個大飯店一樣,如果設計師很多,每個人都來設計一套方案,你要把這個地方作為講堂,他要作為餐廳,那這就亂套了,那就一定要有一個人來統一、來規範。

善導大師是站在本地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角度,然後在事相上看,他傳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教法體系,這樣就把整個淨土的理論做了一個完整的開顯。他被稱為淨土宗的集大成者,就像天台宗的集大成者是智者大師,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是吉藏大師,那麽我們淨土宗的集大成者是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最重要的著作有五部九卷,我們一想到善導大師就會想到這五部九卷了。今天下午的《法事贊》是其中的上下兩卷一部,還有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觀經四帖疏》,註解淨土三部經之一的《觀經》。《觀經四帖疏》是開宗立教的一個根本典籍。學淨土教法如果不看《觀經四帖疏》,那幾乎淨土的信仰,淨土的行法啊,教理啊,往生的信心啊,恐怕都很難生起來。

我們很多人信仰淨土法門,很多人念佛,但是能不能往生不知道。我們經常會問很多蓮友,學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了,問他往生有把握嗎?「唉,這怎麽敢說呢?誰敢說往生有把握?」

我們現在敢不敢說?(敢!)有了善導大師的這個教法,就敢說了,有底氣了。

是不是因為我們修行好呢?(不是)。那有很多蓮友講自己能往生好像是修行好,不是,是因為阿彌陀佛修行好。阿彌陀佛已經把往生功德修行好了,「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是我們歸命阿彌陀佛之後,阿彌陀佛的功德成為我們的功德,所以才能往生西方,不是因為我們個人修行好能往生。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眾生往生的功德已經圓滿,所以得到這個法的人你就自然敢講我能往生,我有信心往生。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觀經四帖疏》好像講的是《觀經》,實質上對淨土三部經都有一個圓滿的、系統的、綱要性的一個解釋。他不會單獨站在《觀經》的立場來講,是把三部經拉通融為一體,來看淨土法門,這就是宗的意義。

萬法歸一,除了萬法要歸一到淨土法門以外,那淨土宗三部經還要歸一。歸一到哪裡呢?歸一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來。四十八願是三部經的核心,是三部經的經體一樣。那四十八願是因,成佛之後呢?果在哪裡?六字名號!

整個三部經都是圍繞六字名號在講。我們一般人看《觀經》就會看到哪裡?三福、九品,跑調了,就像唱歌的人跑調了一樣,沒有看到根本。《觀經》裡面的核心講的是六字名號功德。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個是出自《觀經》。《阿彌陀經》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他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照誰呢?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不念佛的眾生,阿彌陀佛就不攝取。這個就是一,一定要歸一的地方。我們要往生西方,要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那就一定要歸命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有一個解釋,整個三部經一句話講完,這樣我們來看三部經就非常明了。「《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你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名號往生。「《觀經》定散文」——定善、散善。定就是十三種定觀,散就是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唯一標顯突出的就是專念名號往生,所以《觀經》並沒有講三福往生,沒講九品往生,只講念佛往生。這個就是善導大師開宗的地方,這個宗就在這裡——念佛往生西方。

他不是說三福往生的,三福能往生嗎?我們可以想像,三福是世間的善法,孝養父母,尊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有的法門都講這個,佛教的基礎都會講這個,甚至世間善法也會講。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教育,首先就教育孝養父母,尊重師長,那儒家人士有沒有往生的?孔子?儒家文化,他們孝養父母,尊重師長,他們往生沒有?他連淨土都不知道,怎麽往生呢?所以不是靠這個來往生,這個是我們人間善法。那釋迦牟尼佛開三福九品,開定散二善,最終的目的是什麽?通過這個因緣,你孝養父母,尊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等等,最後來歸命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

「廣開淨土之門」,把淨土的門敞開。所有的人,上至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下下品,五逆眾生,你一輩子造罪,甚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臨終遇到阿彌陀佛,乃至十聲,乃至一聲,阿彌陀佛也不捨棄你,也往生西方。這個就是普度眾生之法。等覺菩薩可以往生,五逆十惡可以往生,三福九品所有眾生都要回向,都要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我們所有眾生的心都歸到阿彌陀佛的大願海當中來了,這就是萬流歸海。所有眾生的心識是一樣的,都是一體的,心心無礙。

成佛,我們講即心即佛,心即是佛。我們眾生的心在哪裡?我們眾生的心都是輪迴的心,煩惱的心,業障的心。這個心是不能解脫的,只有佛心才能解脫,只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這個才能解脫。

當把我們凡夫的心舍掉,我們來歸命阿彌陀佛,仰仗阿彌陀佛的功德,你就自然成佛了,那不用說了。就像我們沒有能力做山珍海味,你到大飯店來吃飯就可以了。你什麽代價都不需要付出,這就是他力法門,果地法門和因地法門不同的地方。

如果我們要得到阿彌陀佛大飯店這麽個結局,好,你去發願,去集資金,找人力建設,找地盤,找關係,辦手續,等等。等你建好了,命就沒有了,這就是你自己付出的代價還不一定有收穫。但是,人家建好了之後呢,我們不需要一點點代價,直接來到這裡,被我們宗悟法師全部請過來了,飽餐一宴,這樣就得到這個老闆所付出的代價,他十多年的心血可能我們一瞬間全部得到了。

阿彌陀佛五劫思維,兆載永劫修行的功德呢,我們一「南無」就得到了,這個就是歸宗了(掌聲)。這個宗要認清楚,這個宗在哪裡,不然宗都不知道,祖宗在哪裡也不了解。

善導大師五部九卷,他就是開顯這個宗。立宗,不只是一個宗派啊!一般人理解是個宗派。宗派是一個形式,是一個傳承法的體系而已。真正的宗,是宗旨,它的意義,它歸宗的地方。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講「念佛三昧為宗」,這個才是宗。《觀經》雖然講觀佛三昧,實質上是念佛三昧為宗。最後在結尾的地方,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就是要「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有解釋:「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望佛本願,那麽我們要歸宗,怎麽歸呢?

歸宗不是歸到哪一個人,不是歸到哪一個團體,歸宗是要歸到佛,歸到淨土。阿彌陀佛是淨土的本尊,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立的,那我們歸宗就要「望佛本願」,來望,抬頭仰望,因為佛的境界太高,我們凡夫沒法猜測,沒法去透達佛意,只能仰望,這個就是信仰。

所謂信仰,反過來就是仰信,信仰不是一定要非常明白才能信仰,你即使不明白也可以信仰。像我們今天有個小朋友,才幾歲,可以來唱《彌陀讚歌》。他也很信仰,他不是因為對淨土教法了解很多,他是只要內心有善根,這就是善根。

什麽叫善根?善根和善不是一個意義。我們一般人理解的善呢,行善積德做好人就是善。佛門講的是善根,它為什麽是一個根呢?根就像樹根一樣,一個很小的組織

可以長成參天大樹,那個叫善根。那麽我們這個種子,很小的種子,能夠成佛的根,這個叫善根。如果你是一個草,你這個草的組織再大,它也不是長成參天大樹的根。它沒這個基因。

那我們凡夫眾生的善再多,如果你這個善根不能成佛,不能往生,這個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那我們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在哪裡呢?在六字名號裡面。六字名號具足無上功德,你來接受它,把佛的基因,佛的功德種在我們內心來,播種。我們現在大家都在播種,一個荒蕪的地方,你播下一個種子,慢慢的就長成森林來了。那麽我們內心很荒涼,我們內心很枯竭,凡夫業障深重,大家都在播菩提的種子。這個種子怎麽播下去呢?

淨土法門簡單,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功德播到我們心中來,你來信仰它,你來稱念它,這樣這個種子就開花結果了。「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這個種子就開花了。這樣歸宗就歸到我們心裡,這個宗就來到我們內心,落實到我們心中來了,這個才是真正的認祖歸宗了。

十一、善導大師隨時與你同行!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有一段話:「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大家看這個開宗怎麽開出來的:今乘二尊教。「今」就是現在,善導大師我,「乘」,仰乘,乘靠二尊的教法,「二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兩尊佛的教法。

這淨土法門高啊,它是兩尊佛的教法,不是菩薩教法,不是羅漢教法,也不是人天教法,不是勸我們行善,做一個好人而已,它是以兩尊佛的最高教法來開立淨土宗的。

「廣開淨土門」淨土的大門,在哪裡呢?像我們來到阿彌陀佛大飯店,你要找到一個門,才能進來啊!這個門如果不通暢,四面都堵的很死,你在外面轉了半天也進不來。那個門在哪裡?要開,不但要開,要開的很大,廣開。門開得越大,人才來得越多,才進得來,你開的門很小,那很多眾生進不來。釋迦牟尼佛講八萬四千法門,最後是要引導眾生,都要回嚮往生西方淨土。這個時候,就要把西方淨土這個門打開。

為什麽要打開呢?因為被人關上了。

有很多不了解淨土法門的人,就覺得往生很困難,往生障礙很大。你善根少的不能往生,你修行不好不能往生,你業障深重不能往生,你心不清淨不能往生,你不能持戒修行不能往生。這個門就被很多人關,越關到最後就要封死了,大家都進不來了。

善導大師那個時代,因為弘揚淨土教法很多,尤其都不是一般的人,有很多人講往生非常難。像《觀經》下下品五逆十惡的人,大家都覺得五逆十惡的人,今世沒有往生,雖然他想往生,但是他的五逆十惡怎麽辦?他造了那麽深重的業障,他能往生嗎?大家覺得佛講他往生是鼓勵他、安慰他,希望種一個遠因,下一輩子修行,可能下輩子能往生,這叫「別時意趣」。

這個觀點在隋唐時期非常蔓延,很多人都講。那很多淨土的行人一聽到這句話,往生的信心一下就沒了。剛開始還有點信心,結果越聽越沒信心。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也是如此,剛開始聽說淨土好啊,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願攝客群生,還很有信心。結果修著修著,發現我業障這麽重啊,修行很艱難,我心不清淨啊,東聽西聽,聽多了之後信心沒了,最後連往生的希望都不願意了,放棄往生了,有些人然後學其他法門去了。這就是門被關上了。門被一些知見關上了,被別行別解,異見異執的不同的觀點,遮擋住了。

善導大師來就是要掃開疑雲,廣開淨土之門,要把這些疑霧障礙全部清理完畢。整個五部九卷就是在開顯淨土宗的核心要義。我們去讀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你會越讀越歡喜,越讀越踴躍。剛才《法事贊》一樣念起來,「願往生,願往生」。那你念起來,這個心就從低八度調到高八度去了,這個往生心就一下激發出來了。往生心激發出來如果人家來給潑一盆冷水,你再想往生,往生很困難了,完了,這個往生心又被消滅掉了。

我們看祖師,看佛在經典著作當中都是在激發我們的往生心,增長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安心念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疑惑太多,擔憂太多,顧慮太多,只有廣開淨土之門,掃清一切疑惑障礙,這樣我們心才能安,才能安心念佛,老實念佛。

開宗,可以講善導大師是從三個方面在開顯:教、行、果。教是教法,行是行法,果是功德利益。教就是判教。善導大師在整個體系裡面,對佛法的判教有很重要的概念。一個是頓漸二教。「頓」就是快速、圓頓、頓超,我們學佛法都知道這個詞語,比如禪宗就講頓教,快速的法門。漸就是慢慢來,不著急。三大阿僧只劫修行,這次不往生,下次再來。如果你們想下次再來,可以慢慢來不著急。如果想著急的呢,那就快點來,要頓,快速的。頓漸二教,整個佛法可以分成這兩類。頓教是快速成佛的法門,禪宗可以講是頓教,天台宗也有頓教,華嚴宗裡面也有頓教,淨土法門也是頓教。那淨土法門跟禪宗,跟天台,跟其他法門比呢,它是頓中之頓、圓中之圓。為什麽呢?

因為淨土的頓教比其他頓教更快速、更圓滿,乃至一念就往生。我們張口「南無阿彌陀佛」就往生了。有沒有乃至一念就開悟的?你看古代的祖師大德禪宗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是特別的人,一聽說《金剛經》那句話就開悟了,但除此之外就沒有第二個人了,很多人都是經過千山萬水,千辛萬苦。那麽淨土法門一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可以成佛。菩薩可以一念往生,五逆十惡也可以一念往生,臨終遇到,乃至臨終一聲也可以往生,這個快速到了極致了,遇到了就可以往生,遇到了就可以成佛。

所以天親菩薩講:「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遇到阿彌陀佛你就可以得到功德大寶海。我們今天飽餐一宴,就可以往生西方成佛。這個是最快的地方。(掌聲)

「頓漸二教」裡面就包含了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祖師、道綽大師這個法脈下來的「難易二道,聖淨二門」,都涵蓋在裡面。這就是判教的內容,詳細的大家可以去看相關的資料。

還有一個就是「要弘二門」,要門,弘願門。這個是善導大師思想最重要的一個判教。我們一般人大部分修的都是要門,諸行回嚮往生,修種種功德回向求往生,在佛教很普遍。

弘願門就是專修念佛往生西方。弘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兩個概念都不一樣:一個行三福,一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個是世間的福報、善法,一個是超越世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莊嚴國土。要門、弘願門,是雜行走向專修的一個判教,頓漸二教是舍漸教,舍其他法門歸向淨土的一個判教。這是教判。

第二個是行判,行就是行法。我們選擇淨土教法,萬法歸一,歸依阿彌陀佛。一佛一法一淨土,那我心中只有這一尊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後,我怎麽修行呢?怎麽落實我的行持?標準在哪裡?這個就是五種正行判,正雜二行判。五種正行,五種正行之外就是雜行,這個就是標準。五種正行裡面有主次,念佛是主,念佛是根本,念佛是往生正定業,只要念佛就決定往生。其他是幫助我們了解念佛的道理,也要讀經,也要禮拜,也要觀察等等。

行判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機法深信」,「一向專念」。通過教判,行判,讓我們反省到自己,修其他法門修不來。我們都是凡夫眾生,業障深重,然後我們來歸命阿彌陀佛,相信四十八願決定可以救度我往生,落實到行持當中,「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果判,果地功德。那我們念佛,凡夫眾生念佛,往生之後會得到什麽功德利益呢?很多人經常會講到極樂世界,還有什麽品位呀,三輩九品啊,四土往生呀,善導大師這裡面沒有這些概念。超越這些概念,不是沒有,是超越。

就是我們很多人只看到表面,沒有看到淨土宗最後的根本,果地功德,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三福九品,不是四土往生,是報佛報土。善導大師講極樂世界是報佛報土,「極樂無為涅盤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念佛即是涅盤門」。我們念佛進入的是涅盤之門。涅盤是成佛之道,我們念佛即成佛,就在這裡,因為你念的就是佛,成的就是佛。不是要成佛,念佛本來就是佛,念佛即是佛,這個就是果地功德的利益。我們得到的是佛功德,那你往生之後自然是進入佛的世界,佛的淨土,報佛報土。

以善導大師這個思想來看,凡夫眾生可以直入報土,這個是果地功德的利益分判。

那麽了解善導大師的這個教、行、果分判之後,對淨土宗,這個宗的意義就可以認識清楚了。

希望我們大家下去之後,對善導大師多了解,多認識。善導大師不是歷史的人物,也不是在西安,也不是在龍門大佛,善導大師在我們心中。你要把五部九卷,他留下來的著作,消化吸收,信仰落實在我們的行為當中來,那這樣你是真正的認祖歸宗了。

我們家裡面善導大師隨時與你同行!(掌聲)

南無阿彌陀佛!

(全文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