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橋旦曾堪布
佛教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近取因」和「俱生緣」。一切萬法,不論是外器世界還是有情眾生,都要依靠近取因和俱生緣才會出現、存在、最終結束。一切都離不開因、緣的和合,如《入行論》所說:
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
緣聚則定生,不聚無生力。……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
這裡所說的「因」就是近取因,「緣」就是俱生緣。
「近取因」「俱生緣」(圖源:網路)
我們以櫻桃為例,櫻桃從何而來?當然是從櫻桃樹而來。為什麼櫻桃樹能結出美味的櫻桃?因為它同時具備了近取因和俱生緣。近取因就是櫻桃的種子,俱生緣就是種子生長過程中需要的陽光、空氣、水分等條件。近取因雖然比俱生緣更為重要,但如果想要結出果實,
二者缺一不可。
不僅是櫻桃,大地上千姿百態的草木,草原上五顏六色的鮮花,都是因為具備了近取因和俱生緣才會出現。在一片遼闊的草原上,無數鮮花之所以同時、同地競相開放,是因為這些花朵具有同樣的俱生緣;而每朵花的顏色、形狀、大小、香氣都不一樣,則是因為它們具有各不相同的近取因。
再舉個例子:一對父母養育了五個孩子,孩子們在同樣的環境中幸福成長,得到父母平等的關愛和教育,這是他們的俱生緣。而每個孩子的相貌、觀念、苦樂感受各不相同,這是因為他們各自的近取因不同。假如父母把家產平均分給了孩子們,每人都得到十萬元。
那麼,或許有的孩子會利用這筆錢投資經商,變得很富裕;或許有的孩子會坐吃山空;而還有的孩子則可能會用這筆錢去造惡業。每個孩子都得到十萬元,這是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俱生緣;而每個孩子分到錢財後結局各異,則是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近取因。
近取因(圖源:網路)
在佛教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佛陀涅盤後九百年,印度的佛教遭到嚴重破壞,有一位婦女真誠地發願:「我是個女人,很難以女身廣興教法,我願生育兒子,讓兒子來弘揚大乘佛法。」於是她先後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無著菩薩,一個是世親論師。兄弟兩人從小篤信佛法。無著菩薩長大後對彌勒菩薩信心深固,閉關修持了十二年,歷盡艱辛,終於親見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問他:「你這麼辛苦地修持,想求什麼?」他回答說:「我只求弘揚大乘佛法。」於是彌勒菩薩讓他抓住袈裟的一角,帶他飛升到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的道場,讓他學習了很多大乘佛法,並將彌勒五論帶回人間,彌勒五論就是《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辯中邊論》、《辯法法性論》和《寶性論》。
而世親論師長大後依止了一位小乘佛教的大師,精通小乘佛法,但誹謗過大乘佛法。無著菩薩為了度化弟弟,就用各種方法啟發他。最後世親論師終於對大乘生起了無比的信心,並對自己以前誹謗大乘佛法的行為後悔不已,準備割掉舌頭來贖罪。這時無著菩薩對他說:「以前你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可以用舌頭來讚嘆大乘,這樣就可以彌補了。」於是世親論師用後半生著作了很多著名的論典,以此來弘揚大乘佛法。
俱生緣(圖源:網路)
世親論師皈依了大乘之後,還常常和哥哥進行辯經。兩兄弟辯經時,世親論師反應很快,無著菩薩則有點慢,於是世親論師問哥哥為什麼會這樣,無著菩薩回答:「因為你以前曾經做過五百世大班智達,所以智慧敏銳,反應很快。我前世沒有當過班智達,而且很多時候我是通過本尊來回答的,所以反應比較慢。」
世親論師很好奇,也想親見哥哥的本尊——彌勒菩薩。於是無著菩薩就為弟弟去祈求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卻回答:「不行,因為你弟弟是凡夫,而且誹謗過大乘佛法,所以有障礙,這一世見不到我,要到下一世才可以。」
從無著菩薩和世親論師這兩兄弟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什麼是俱生緣,什麼是近取因。他們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同樣地修學和弘揚佛法,具有同樣的俱生緣;但他們的近取因不同——哥哥是三地菩薩,弟弟是凡夫。所以他們會接觸不同的法教,歷經不同的修行過程,取得不同的成就。
哥哥無著菩薩一開始就對大乘特別有信心,他閉關十二年勤修彌勒法門,幾經起伏終於因為生起了大悲心而得以親見本尊彌勒菩薩。弟弟世親論師則由於近取因沒那麼成熟,所以他在學佛之初接觸的是小乘的大師,然後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礙,誹謗過大乘,所以這一世最後也沒有見到本尊。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個人的近取因不同所造成。
近取因屬於自力,俱生緣屬於他力。對於初學者而言,首先要依靠的是他力。我們要用俱生緣來讓近取因成熟,透過俱生緣來讓自己的近取因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他力在修行的初、中、後階段都至關重要。如果缺乏他力,自力的種子可能在剛剛發芽時乾枯,可能在含苞待放時凋謝,也可能在即將結果時枯萎。
在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傳承中,俱生緣可以說就是善知識,就是上師。岡波巴大師在《解脫莊嚴寶論》中所說的:「成佛之因如來藏,成佛之緣善知識。」這裡的「因」就是近取因,「緣」就是俱生緣。可見,作為俱生緣的「善知識」有多麼重要,缺乏這個緣,成佛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