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新白話版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引言
我這樣聽到:一時佛住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以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在一起。
這時法會中有異教徒五百人聚集,從座位起身,對佛說:「我聽說佛道洪深,沒有能比的,所以來歸問。願佛開示。」
佛說:「很好!」
問:「天下是有還是無?」
答:「也有也無。」
問:「如今有的,為什麼說無?如今無的,為什麼說有?」
答:「生者說有,死者說無。所以說或有或無。」
問:「人從哪裡生?」
答:「人從五穀生。」
問:「五穀從哪裡生?」
答:「五穀從四大火風生。」
問:「四大火風從哪裡生?」
答:「四大火風從空生。」
問:「空從哪裡生?」
答:「從無所有生。」
問:「無所有從哪裡生?」
答:「從自然生。」
問:「自然從哪裡生?」
答:「從泥洹生。」
問:「泥洹從哪裡生?」
佛說:「你現今問事,怎麼那麼深?泥洹就是不生不死法。」
問:「佛入泥洹了嗎?」
答:「我沒有入泥洹。」
問「如果沒有入泥洹,怎麼能知道泥洹常樂?」
佛說:「我現今問你,天下眾生是苦是樂?」
答:「眾生很苦。」
佛說:「為什麼說苦?」
答:「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所以知道死苦。」
佛說:「你現今不死,也知道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所以知道泥洹常樂。」
五百異教徒心開意解,求受五戒,證悟須陀洹果,重新坐下。
佛說:「你們注意聽,現今為你們廣說眾喻。」
1.愚人食鹽喻
昔日有愚人,到別人家作客,主人給他食物吃,他嫌味道淡。主人聽了,就為他加鹽。
加過鹽後味道很美,愚人心想:「味道所以很美,是因為有鹽。少有一點尚且很美,何況多呢?」
愚人沒有智慧,就單吃那鹽,吃得口腔很難受,反而不美。
譬喻那外道,聽說節制飲食可以得道,就馬上斷食。或經過七天,或經過十五天,白白受了困餓,對於得道沒有一點用。就如那愚人,因為鹽美,就單吃鹽,致使口腔難受,也是一樣的道理。
2.愚人集牛乳喻
昔日有愚人,要宴會賓客,想採集牛乳,準備供宴會飲用,心裡就想:「我現在如果預先天天取牛乳,牛乳漸多,沒有地方存放,或又變質。不如就在牛腹存放,等到宴會時,就一次取完。」
這樣想過後,就把母牛母子,各自分開拴起來。
過了一個月,開始宴會,迎請賓客坐好,才牽牛來,要取牛乳,而這時牛乳已經幹了沒有了。這時的眾賓客,又生氣又好笑。
愚人也是如此。想修布施,就說等我大富時,然後施捨。但還沒有來得及聚齊財富,轉眼或被縣官、水火、盜賊等侵奪,或到了命終,來不及布施,也是如此。
3.以梨打破頭喻
昔日有愚人,頭上沒有毛髮。這時有一人,用梨打愚人的頭,打了二三個,頭都打破了。當時這愚人,默默忍受,不知道躲避。
旁人見了,對他說:「為什麼不躲?卻要挨打,致使頭破呢?」
愚人回答:「因為那人,仗著有力,愚笨沒有智慧。見我頭上沒有毛髮,以為是石頭,用梨打我,所以頭破了!」
旁人說:「你自己愚笨,怎麼還說別人愚笨啊?你如果不愚笨,被他打了,直到頭破,怎麼卻不知逃避?」
有的比丘也是如此,不能實修持戒聞慧,只是注重威儀,招來利養,如那愚人,被別人打頭,不知逃去,直到頭破,反認為別人愚笨。這比丘也是如此。
4.婦詐稱死喻
昔日有愚人,因為他妻子相貌端正,所以情愛很重。妻子沒有貞潔,後來過了一段時間,與他人交往,邪淫的心就熾盛了,要跟別的男人出走,舍離自己的丈夫。於是悄悄對一老婦人說:「我走了以後,你就找一女屍,放在屋裡。告訴我丈夫,說我已經死了。」
老婦人就趁那丈夫不在家時,把一死屍放到他家中。那丈夫回來,老婦人說:「你妻子已經死了。」
丈夫就去看,確實是自己的妻子,哀哭懊惱後,大量堆積木柴和油,燒成骨灰,用布袋裝起來,晝夜帶在懷裡。
妻子後來,厭倦別的男人了,就回家來,對丈夫說:「我是你妻子。」
丈夫回答說:「我妻子早就死了,你是誰啊?亂說是我妻子。」妻子反覆解釋,丈夫還是不信。
這就像那外道,聽信別人的邪說,心被迷惑,以為真實,永不可改。雖然聽到正教,也不願相信。
5.渴見水喻
過去有個人,愚痴沒有智慧,渴極了要喝水,見到熱焰,以為是水,就一直往前追,追到了印度河。到了河邊,卻望著河水不喝。
旁邊的人說:「你口渴找水,現在到河邊,為什麼不喝?」
愚人回答:「如果可以喝完河水,我就喝了。這水太多,不可能喝完,所以不喝。」
這時眾人聽了他的話,都大笑起來。
譬如外道,講那些歪理。因為自己不能受持所有佛戒,就不受戒,致使將來沒有得道的分,輪迴生死。就如那愚人見水不喝,被人笑話,也是如此。
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日有愚人,養育七個兒子。一個兒子先死了,當時這愚人,見兒子死了,便要把兒子遺體停放在家中,自己離家出走。
旁人見了,對他說:「生死的路不同,應當趕緊處理,送到遠處埋葬了。怎麼能留著,自己離去?」
這時愚人聽了這話,就在心裡想:「如果不能留,應當安葬的,須要再殺一個兒子,湊成一擔,才能挑去埋葬。」於是就再殺一個兒子湊成一擔,遠遠地葬在林野。
當時人們見了,非常好笑,奇怪這事從沒有見過。
譬如有比丘,私下犯了一戒,害怕改悔,隱藏不說,卻說自己清淨。或有智者對他說:「出家的人,守持禁戒,如守護明珠一樣,不使明珠失落。你現在為什麼違犯受過的戒,不想懺悔?」犯戒的說:「如果須要懺悔,就再犯戒,然後可以一起說出。」於是便破戒,多作不善的事,這才說出。就如那愚人,一個兒子死了,又殺一個兒子,現在這比丘,也是如此。
7.認人為兄喻
昔日有一人,容貌端正,很有智慧,又有很多錢財,舉世的人,沒有不讚嘆的。
當時有愚人,見了這人的狀況,就說「他是我兄長」。愚人這樣說,是因為那人有錢財,須要他的錢財可以拿來用,所以叫他兄長。但要還債,就說「不是我兄長」。
旁人奇怪說:「你是愚人。為什麼須要錢財就叫他兄長;到了要還債時,就說不是兄長?」
愚人回答:「我因為要得他的錢財,認他為兄長,其實不是兄長。如果要還債時,就不是兄長了。」
人們聽了這話,沒有不笑話他的。
就像那外道,聽了佛的善語,就剽竊來用,當作自己說的。當旁人要他修行時,他又不肯修行,就這樣說:「因為為了利養,就把佛的話用來化導眾生,其實沒有這回事,為什麼修行?」
猶如先前的愚人,為了得到錢財,就說「是我兄長」;到了還債時,又說「不是兄長」,這也是如此。
8.山羌偷官庫衣喻
從前,有一山民,偷了國王的寶衣,然後遠遠逃走。那時國王,派人四面出動,追捕抓到山民,帶到國王那裡,國王就責問他的寶衣是哪裡來的。山民回答:「我的衣服是祖先留下來的。」
國王讓他穿寶衣,但是因為確實不是山民自己的,所以山民不會穿,應穿在手上的卻穿在腳上了,應穿在腰上的反而穿在頭上。
國王見他分明是賊了,召集大臣們,討論這事,然後對山民說:「如果是你祖先留下來的寶衣,應當會穿,卻為什麼顛倒順序,上下亂穿?因為不會穿,所以知道你的寶衣必定是偷的,不是你自己的。」
這故事作為譬喻是:國王就如佛,寶衣就如法,愚痴的山民就如外道。竊聽佛法後,就混在自己的法中,當作自己的。但因為不懂佛法的意思,結果迷亂上下,不知法相。就如那山民,得到國王的寶衣,不知順序,顛倒亂穿,也是如此。
9.嘆父德行喻
昔時有人,在眾人中讚嘆自己父親的德行,就這樣說:「我父親仁慈,不偷不盜,為人誠實,並且有布施。」
當時有愚人,聽了這話,便這樣說:「我父親的德行,超過你的父親。」
別人都問:「有什麼德行,請舉例說明一下。」
愚人回答:「我父親從小到大,斷絕淫慾,沒有染污。」
眾人就問他:「如果斷絕淫慾,怎麼生的你?」結果愚人被當時的人笑話。
就像世間沒有智慧的人,要稱讚別人的德行,不懂得實情,反而成了毀謗。如那愚人,本意是讚嘆父親,卻言過其實,也是如此。
10.三重樓喻
古時候,有愚蠢的富人,愚痴到很無知。到別的富人家作客,見到三重樓,高大壯觀,寬敞明朗,心裡很羨慕,就這樣想:「我有錢財,不比他少,為什麼先前不造作這樣的樓?」
然後就召喚木匠來問:「你會造作那戶人家的漂亮房子嗎?」
木匠回答:「那就是我造作的。」
愚富人就說:「現在就為我造和他一樣的樓。」
這時木匠就打地基準備造樓。
愚富人見木匠打地基,心有疑惑,不知什麼意思,就問木匠:「這是幹什麼?」
木匠回答:「作三重樓啊。」
愚富人又說:「我不想要下面二層樓,先為我作最上一層樓吧。」
木匠回答:「沒有這樣的事!哪有不作一層樓,就能造第二層樓?不造第二層樓,怎麼能造第三層樓?」
愚富人固執說:「我現在不用下面二重樓, 一定要為我作最上層的。」
當時人們聽了,就嘲笑愚富人,大家都說:「哪有不造下面第一層樓就能有上面的樓呢?」
譬如世尊的四輩弟子,有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卻想求道果,而這樣說:「我現在不用那下面的三果,只求那阿羅漢果。」也被當時的人嘲笑,如那愚富人一樣沒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