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寺院齋堂又稱五觀堂的緣由


時間:2018/6/29 作者:清風扶露

佛門中規定在正常的進食過程當中,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種觀 想,亦叫「食存五觀」,這既是一種修行,又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飲食之法。因此佛教的齋堂通常又稱之為「五觀堂」。食存五觀:

1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因此,在進食之時,應當想到米糧來之不易,要經過辛苦勞作的種植和加工處理、廚人的洗汰燒煮,所以進食應當心存感恩,體諒其由來的艱辛,如此而受食才能激發道心,培植福德。

2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進食之時,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與所作所為,是否圓滿,是否對得起面前的飲食供養,若是還有差距,心生慚愧,趕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可堪受供養。

3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進食之時,要謹防心念不正,遠離諸種過失,對於那些所受的食物,不要因為其美味可口,就起貪念;也不要因為不合口味,就心生嗔怒。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這是分別心在作怪。

4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把所受之食當作是治病的良藥,用以療養身心饑渴,就是為了避免形容枯槁。令身體健健康康。同時,把進食當作是在吃藥,亦可以抑制人的貪慾,並減少其浪費奢侈的習氣。

5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在進食的時候,要誠心誠意地想:我是為了成就道業,才受食的,如若不食,則身體羸弱,疾病纏身,既然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就無法來修行辦道。因此,進取適當的飲食,才能更好地精進道業。

古德云:「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修行之人出家修行辦道,內求佛法,以增長法身慧命,外受諸食,以滋養色身性命。只是在接受飲食供養時,不可以用貪嗔痴之心去計較受食的好壞,揀擇受食精粗,而應該以惜福、慚愧、感恩、精進等心來接受供養,然後更加用心辦道,不造諸惡,廣增善根,以此功德才可以抵消施主的供養,也才合乎佛教食之道也。(當代佛教網--佛教文化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