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怡西法師:《比丘尼八敬法》(上)-1


時間:2018/7/19 作者:怡西法師

《比丘尼八敬法》(上)

——怡西法師2016年講於美國新澤西

大眾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

尊敬的願廣和尚尼、妙正法師、悟慈法師、弘靜法師、妙正法師以及諸位仁者:

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怡西奉超凡法師慈命,從今天開始,來跟大眾共同學習《比丘尼八敬法》。

《比丘尼八敬法》是律法,所以今天一開始我們的開經偈跟平時大家熟悉的有所不同。今天的開經偈同樣是四句,第一句即提到了[別解脫經]四個字。所謂的[別解脫經]即是指戒律。因為持戒,所以能夠免除惡法而增長善法,因為持戒,就不會做惡,不會做惡就能解脫苦報,所以戒律也稱為解脫。

律條是一條一條的,持一條就在這一條上得到解脫,持兩條就在兩條上得到解脫,所以叫做[別解脫]或是叫做[別別解脫],當然一切全持,則在所有方面都得到解脫。也稱為[處處解脫],因為持戒,則身口意一切處都得以解脫。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共同學習《比丘尼八敬法》,多部經律當中都提到過《八敬法》,不同的經律,提到《八敬法》的時候,文字略有不同,但是意思是基本相同的。我們今天就依《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當中《八敬法》的文來略講。

族姓女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八不可違法,應尊重恭敬讚嘆。盡形壽不應違。

第一、雖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起迎禮拜問訊,請令坐。

第二、不得罵謗比丘。

第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

第四、與大僧中求受大戒。

第五、若犯僧殘,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第六、半月半月當從僧中求教授人。

第七、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第八、安居竟,應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

如此八事,應尊重恭敬讚嘆,盡形壽不應違。彼云:頂戴奉行。

會正記云:佛成道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慶喜,傳八敬向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

《南山大師行事鈔》引《善見律》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減正法五百年,後為說此八敬法,令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今時不行,隨處法滅。可見此法關係甚重。遵之則正法常存,違之則法滅在即,是故必當敬奉佛制,尊重讚嘆,不可有違。

《獅子月佛本生經》云:

若有比丘尼 不修行八敬

此非釋種女 猶如旃陀羅

若有比丘尼 放逸犯八重

當知是一切 天人中大賊

恆處阿鼻獄 經由十八隔

其餘三惡道 為己園林處

百千無量劫 不聞三寶名

亦噉燒鐵丸 寒冰抱銅柱

如是罪畢已 生於鳩鴿身

毒蛇與鼠狼 蜈蚣百足等

如是諸雜類 皆應經歷中

好,以上是《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當中八敬法的原文。

因在座的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八敬法》在南傳國家是居士共同學習的功課,但是因為它畢竟是僧律,所以我們只簡單解釋律文,重點放在八敬法的起源和意義上面,避開在家眾不能聽聞的僧法部分。

[族姓女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八不可違法,應尊重恭敬讚嘆。盡形壽不應違。]

[族姓女],指的就是出家女眾。出家之後,都放棄了俗家的姓氏,共同以釋為姓。釋這個姓是佛的姓,非常尊貴。出家人被允許冠以釋迦世尊的尊貴姓氏,所做所為當對得起這個姓氏。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都是指佛,佛有十種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簡單來介紹一下。

一、如來。

[如]指[真如],真如的理體有[不動]的意思。《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他不來,也不去,所以叫[如來]。

又有一個解法,[如來者,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再有[如者,不變;來者,隨緣。]動靜一如,互相無礙。本文中提到了[無所著],就是沒有任何的執著。佛,如者,不變;來者,隨緣。確實是沒有自己任何執著。

二、應供。

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因為佛是九法界眾生覺行圓滿的導師。

三、正遍知。

就是指正知和遍知。

知道現前一念心能生萬法叫做[正知]。又知道萬法都不出現前一念心叫做[遍知]。正遍知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謂[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從豎的方向說的;而 [十方]是從橫的方向講的。

四、明行足。

是福慧具足圓滿的意思。[明]是智慧,[行]是福德。福德、智慧統統具足,具足是無缺之意。

五、善逝。

[善],善好之意,[逝],去往之意。[善逝],就是到好的地方去。

六、世間解。

世間、出世間一切道理,佛都完全了解。

七、無上士。

[無上]就是到頂了,沒有在他上面的。菩薩還有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也就是說還有一分的法身沒有顯現,所以只能稱為[等覺]。等覺又叫[有上士],因為菩薩上邊還有佛。

佛是妙覺,到這個果位上就是最高的,叫[無上士]。本文當中提到的[等正覺]就是指佛無上正等正覺,已經到頂了,沒有更高的。

八、調御丈夫。

[調],是調和,眾生形形色色,甚至剛強難化,怎麼調和呢?佛用慈悲善巧來教化,眾生適合什麼法門,佛就用什麼法門去度他,帶著他進來,進來之後,最後的目標都是圓成佛道。

假若自己不調和,卻去責怪眾生剛強難化,那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在《修行之路》當中講了,凡夫的心就像刺蝟,長滿了刺,嗔恨是堅硬的傷害,貪愛是柔軟的傷害,彼此之間都不能平等地看待,不能慈悲地對待,因為誰也不調和。

《地藏經》開頭講眾生[剛強難化,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是不是都是指別人呢?

佛為僧團制定[六和敬],就是為了調和大眾,調和大眾實際上是每個人調和自己融入大眾,不是去調大眾來配合自己。

《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說的[恆順眾生],跟[六和敬]一個意思,我們用了兩天的時間來講《修行之路》,這個世界的一切如空花水月,不但空花水月,而且你也不是主人,你還只是個過客,有什麼需要不調和?

一些修行多年的老師父特別調柔,我們要多向他們學習。他們總是帶著一張柔軟慈悲的面孔,說著調和歡喜的語言。很盛大的法會,椅套顏色用什麼好呢?拿著白色的去問他,他說好,換個顏色去問,他還說好。明知道師父是總是這樣恆順眾生來讚嘆,常常說好,可是師父說了好,大家就是很歡喜,盡力地去做事。

這樣一來,大家都處於歡喜融洽當中,這種氣氛感染到法會現場的每一位來賓。可能誰也沒注意椅套顏色,就是感覺喜悅融洽。假若你們做什麼,師父都說不好,你們心裡一定是彆扭的。心裡彆扭看哪都彆扭,即使鋪設黃金椅子給你坐,仍然如座針氈,管它什麼黃金椅子。

居士來問師父:法會結束大家要各自回去了,想和師父照張相好不好?好。那在大殿門口院子裡照好不好?好。中午過齋結束了照好不好?好。我們排好位置了就來請您過去好不好?好。師父說:如果想省時間去念佛,比起說:「不好,我不去」,反而說「好」是最省時間的。

有人給師父送營養保健品,反覆叮囑師父說:您要多吃。師父說:好好好。可是師父他老人家也沒吃,回頭都拿到大寮給大眾吃了。雖然沒吃補品,師父仍然紅光滿面,笑呵呵地成天念著阿彌陀佛。我常常想這或許就是經上說的[禪悅為食]。

有人可能想問:怎麼會幹什麼都說好啊?一點原則都沒有,是不是師父胡塗了?一點都不胡塗。弘法利生的事業思維敏捷,每天的功課毫不含糊,甚至當有人請教佛法教義或是佛經依據的時候,他能準確指出來出自哪部經典的哪一品。

調柔是修行,是智慧,也正是因為調柔,才有駕御的能力。

[調御丈夫]的[御],是駕御。怎麼駕御呢?佛的威德、威嚴來攝受,令一切眾生既恭敬、又畏懼;畏懼佛的威嚴,恭敬佛的尊德。[丈夫],就是大丈夫,有胸襟、有魄力、有擔當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佛是調御一切眾生的大丈夫,所以叫[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

佛是人道、天道眾生共同的導師。

十、世尊。

世出世間最為尊貴者。

以上十種,都是佛的尊號。

那麼[佛]這一個字,梵語具足叫做[佛陀耶],譯為[覺者]。覺有三種,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滿。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人。

通過這十種尊號,表達了佛陀是這樣一個崇高圓滿的導師,他所說的話,以本文來講,佛說的是《八敬法》,他說的《八敬法》,當然應該尊重、恭敬、讚嘆,盡形壽不可違。這裡所講的[盡形壽],就是盡此生的身形、壽命,一生當中都不可違背。

下面我們講到八敬法的條文:

[第一、雖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起迎禮拜問訊,請令坐。]

[百臘]不同於[百歲]。[臘]是比丘或比丘尼受具足戒後,每年四月十六夏安居,至七月十五自恣,稱為增長一歲,這樣才能稱為有一個[臘]。因此,一個具有[百臘]的比丘尼,或許她的年齡有120歲乃至更大。

[初受戒比丘],是指剛剛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剛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因為還沒有經過夏安居,所以一個臘也沒有。

即使比丘尼有這麼高的百歲戒臘,見到剛剛受過具足戒的新戒比丘,也要起身相迎,恭敬的禮拜問訊,準備好座椅,拂拭乾淨,請比丘師父坐下。這都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那麼順便提一句稱呼的問題,比丘尼見到比丘,不論是比丘有沒有夏臘,哪怕是前面提到的新受戒比丘,一個夏臘都沒有的,也要稱[師父],自己自稱[弟子]。因為在佛的出家五眾當中,比丘尼對於比丘來說相當於沙彌位次,跟比丘師父講話,不能說[我怎麼樣,怎麼樣],應稱[師父,弟子如何如何],從稱呼上都要如法,恭敬。

比丘尼對比丘尚且稱弟子,居士更是如此,對一切出家師父,受過大戒與否都要稱弟子,哪怕只是一個小沙彌,也要自稱[弟子],稱對方為[師父],因為出家眾是為[人天師表]者。這一點要很注意。

另外,一些居士提到出家師父的時候,直呼其名,比如直接稱我為[怡西],或者有的居士聽到其他師父稱我為[怡西師],居士聽到之後,你們也跟著稱我為[怡西師],這都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師位和弟子位是有別的,弟子位的不可以直呼師位的名號。

其他師父稱我為[怡西師]的情況,那是僧團內部同輩之間的稱呼,假如是小眾,比如說尼眾僧團里的沙彌尼,也不會稱我為[怡西師],而是一定會稱[怡西師父]或是[怡西法師],這是秩序,是戒律的規定。

當然對居士來說,不存在和任何一位出家師父平輩的情況,即使是沒受大戒的出家人,也不適合被居士稱為[某某師],而是要稱[某某師父]。

這是以我的名字來舉例說明稱呼的情況,之所以要在這方面最先提到,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佛門最基礎的課程《沙彌律儀威儀錄要》當中,教如何稱呼也是放在最先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既然我們是講八種恭敬的法,那就要先從稱呼上恭敬起來。

[第二、不得罵謗比丘。]

比丘尼不應辱罵和毀謗比丘。辱罵和毀謗都是嚴重的口業,對待其他人尚且是重罪,何況對比丘僧辱罵和毀謗。

[第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

不可以舉比丘的罪,說比丘的過失,比如說他破戒、破

見、破威儀了,這些都不行。為什麼這樣規定呢?第一個原因,比丘對比丘尼來說是屬於上位,隨便說上位的過失是不恭敬。第二、比丘、比丘尼不同法,佛制定了舉罪的法,但是只能同法的舉罪。也就是說比丘可以依佛所制的舉罪的法,如法來舉比丘的罪,同樣,比丘尼也可以依佛所制的舉罪的法,如法來舉比丘尼的罪。但是不可以比丘尼把舉罪法用到比丘身上,去舉比丘的罪。

這是講到正式的舉罪。除了正式舉罪之外,連說比丘的

過失都是不可以的。因為第一未必你看的過失就看得那麼準,假如說的不是事實,就成了毀謗,更嚴重的是假若被你說的對方已經證了聖果,說聖人的過失,後果不堪想像。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濟公和尚,現在大家都知道他是阿羅漢的聖人,當時的大眾並不都知道。他們看到濟公又吃雞又喝酒,又愛開玩笑,就以自己的判斷說他如何如何,說他有種種過失,這都是很嚴重的口業。我們只是凡夫,我們的境界未必能看明白聖人的所做所為,隨便說其過失是不可以的。

但是比丘可以說尼眾的過失,因為是上位對於下位了,比丘有教導比丘尼的責任,相當於老師教學生,是可以指出學生的過失的。

那麼就有人要問了,假若我切切實實的看到這位比丘師

父確實是做得不對,是有過失的,又不讓舉罪,又不讓說過失,我只能選擇什麼都不做,放任其繼續嗎?

假若真是想勸勸這位師父,可行的辦法是在居士中尋找

一位大德優婆塞,男眾居士。這位大德居士平日和比丘師父關係很要好,他所說的話是有份量的,或者尋找另一位公正、懂律法的比丘師父,請他們去勸。做為比丘尼和居士來說,你不要自己去說其過失。假若勸而不聽,再三勸都不聽,自有比丘僧團當中作僧法治罪,僧團不會放任不管。比丘尼和居士是沒有權利去插手比丘僧團的事的。

更不可以抓住比丘有過失,就到處傳播其過失。於中國

傳統文化來說,人家有過失,即使我們知道了,都要替他隱藏而不是傳播,更何況關係著僧團安定,關係著大眾對於佛法信心的大事,更不可以輕易地說,輕易地傳。

很多嚴重的過失是從不注意的地方引起的。就象堅固的

堤壩,有一處小小的蚊穴,時間久了就會瞬間崩塌,釀成大禍。

這一條同樣是在規避口業的過失。我剛剛在揚州法海寺

講過《十善業道經》,十條當中有四條都是口業方面的,口業的過失最容易犯,要很小心地防範。

第四、與大僧中求受大戒。

這是講比丘尼受具足戒的法。比丘尼先在比丘尼僧中受

本法,然後至比丘僧中得戒體,所以說[與大僧中求受大戒]。

第五、若犯僧殘,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這是講比丘尼懺二篇罪的法。[二部僧]是指比丘,比丘尼二部,如果比丘尼犯了二篇的重罪,同樣需要比丘為其出罪。

第六、半月半月當從僧中求教授人。

比丘尼每半月誦戒前,必須差遣代表至比丘僧中頂禮比丘僧,求請教授。

第七、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比丘尼選擇安居的地點,附近應該有比丘居住,以便在佛法修行上遇到疑難時可以請問。因夏安居開始後無特殊事緣不可再隨意走動,以防有疑事而無可咨問。但比丘、比丘尼不可居住在同一個大界內。

第八、安居竟,應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

這是自恣法。比丘尼在安居結束前要差遣代表,至比丘僧中詢問,看看比丘尼僧中是否有不如法的地方,以便懺悔。

[見]即眼睛見某人有犯戒的行為,[聞]即耳朵聽見某人有犯戒的行為,如妄語、兩舌等,不是指道聽途說某人犯戒了。[疑]即發現某人有類似、疑似犯戒的行為,需要有一定的根據,不是指沒有事實,內心生起的懷疑。需要具有見聞疑三根才能舉罪,是佛教戒律中明確規定的要求。

[如此八事,應尊重恭敬讚嘆,盡形壽不應違。彼云:頂戴奉行。]

上面所說的八件事,應當尊重恭敬讚嘆,盡形壽不可以違背。[彼云:頂戴奉行。]這裡的[彼],最初指的是第一位比丘尼,佛的姨母。對於佛所要求的這八件事,第一位比丘尼說[頂戴奉行],意思是做為至高的教誡而恭敬執行。

此外,這個[彼],也可以指所有比丘尼,因為每一位受大戒成為比丘尼的人,都在佛前發過重誓,要頂戴奉行佛的教導,八敬法就是其中之一。

[會正記云:佛成道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慶喜,傳八敬向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

[《南山大師行事鈔》引《善見律》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減正法五百年,後為說此八敬法,令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今時不行,隨處法滅。可見此法關係甚重。遵之則正法常存,違之則法滅在即,是故必當敬奉佛制,尊重讚嘆,不可有違。]

這是說女眾得以出家的過程。佛的姨母想出家修行,但是佛不同意女人出家,因為女人出家會使正法提前五百年壞滅。但是姨母苦苦哀求,不但為自己哀求,也為所有女性哀求,希望佛能夠允許苦難更多的女眾出家修行。

阿難尊者不忍心見到姨母悲哀痛哭,也不忍心所有女性深陷苦難不見光明。於是他代替女眾三次向佛請求,佛最後答應了。但是佛要求阿難去向女眾說明八敬法,如果可以遵守,就允許女眾出家。

為什麼呢?因為尊重不違背八敬法,可以使正法延續,不尊重八敬,違背八敬,正法很快就壞滅。由於這個原因,必須對佛制的八敬法尊重奉行,盡形壽不應違背。

由此可知,女眾有機會出家修行非常不容易,佛本來不允許,是因為姨母的哀求,阿難尊者的慈悲,佛才允許,當然佛是提出了鮮明條件下的允許,那就是八敬。沒有其他條件,唯有八敬能不能尊重奉行這一個條件。假若這一條都廢除,其實就等於從根本上不符合佛對女眾出家弟子的要求,即使受了大戒,說到底也是根本上的不符合,所以這一條唯一的要求特別重要,超凡法師令我們學習是非常有必要,有智慧的。

《獅子月佛本生經》云:

若有比丘尼 不修行八敬

此非釋種女 猶如旃陀羅

若有比丘尼 放逸犯八重

當知是一切 天人中大賊

恆處阿鼻獄 經由十八隔

其餘三惡道 為己園林處

百千無量劫 不聞三寶名

亦噉燒鐵丸 寒冰抱銅柱

如是罪畢已 生於鳩鴿身

毒蛇與鼠狼 蜈蚣百足等

如是諸雜類 皆應經歷中

這是講不修行八敬法所得的苦報,三惡道都要經歷,而且百千無量劫。可見八敬法的重要之處,比丘尼都要如此地遵行八敬,何況居士?

佛制八敬法,關係著正法久住。若努力行持,佛法當得久住,若放逸廢止,甚至誹謗為非佛所說,即離法滅不久了。

這也是我們在這裡共同學習八敬法的原因,為護正法得以久住。

以上是簡單略講了八敬法的條文。因有居士在場,對僧法沒有深入展開,不適宜居士聽聞的沒有講,我們把共同學習的重點放在實行八敬法的重要意義上面。

八敬法處處提到要恭敬比丘,我們就先來講一下比丘這兩個字的含義。

「比丘,名義通含三義,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惡。」

「比丘」是梵語,從因地上來講,比丘這個名字含著三個意義:

一、「怖魔」。

「魔」,梵語叫「摩羅」,翻做中文叫「殺者」,它能殺害人的法身慧命。

比丘或者比丘尼,在登壇受戒的時候,地神、空神、天神都大叫:有一個人要脫離三界,成佛去了!魔王聽到就生起恐怖,因為不但比丘一人脫離魔掌,將來他還會度許多眾生也出離魔掌,不受魔的管轄。所以一個人成為比丘,

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使魔恐怖的事。《戒本疏》說「比丘」的第一個含義是怖魔,說明比丘本來的心志,這是就他的功行來說明的。

「魔」有四種:

(一)、「天魔」。

以欲法來纏縛眾生,只要有慾念,有欲望,就不能清淨,不能清淨就不能出離,假若眾生想要出離,他就會來破壞。

(二)、「陰魔」。

又稱「五蘊魔」,因為五蘊諸法遷謝不停,不能夠安住。

(三)、「煩惱魔」。

煩惱使令我們造作有漏的善惡諸業,煩惱就是「惑」,起惑就造業,使令我們受苦。

(四)、「死魔」。

修行還沒有成就,無常一到來,卻是嗚呼哀哉了,使令我們的修行不能相續。[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還沒成功就已經身死,這種遺憾、這種無奈,世間的英雄人物也只能落淚,沒有辦法。人的生命非常短暫,一期生命結束,即使生前有修行,隨著業力流轉,到下一期生命開始,前世的修行並不會完全延續下來,最多也只不過有些原來修行的習性影子罷了。這樣假若沒有當生成就的法門,想要躲過死魔,實在是太難了。

通途法門成佛難,難就難在進進退退,死魔一來,原來精進就打斷,下一期生命不進則退。若沒有淨土當生成就一法,想要在進進退退當中成就,何止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凡是障礙我們修道的就稱為「魔」,比丘有怖魔的意義,因為他能夠遵照戒、定、慧三無漏學好好地修行,將來就能夠出離三界。《五分律》上也說:「為解脫出家名為僧也」,為了解脫而出世俗家來修學聖道,叫做「僧」。

二、「乞士」。

比丘的第二個意義是乞士。「乞」就是乞求,「士」就是指比丘、比丘尼,上乞佛法,以資法身慧命,下乞資具,包括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資助、養活我們色身的生命。托缽、糞掃衣、樹下坐或是冢間坐,把資養生命的要求降到最低,只要養活色身以供修道就可以了。少欲知足。並不是東西用得少就很苦,實際上少欲少煩惱,多欲才多煩惱。

乞法是比丘修行的正因,乞食等等乃是修行的助緣,助緣當然也是需要的,因為果報之身,假如沒有四事的供養,是難以進道的。

三、「破惡」。

也稱為「破煩惱」。比丘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必定將來能夠破除煩惱的結使而成就聖果,這是以因對望聖果來說明的。

「怖魔、乞士、破惡」叫做比丘因中的三名,而「殺賊、應供、無生」叫做果地上的三名。

「殺賊」,煩惱就是賊,是障礙修道的魔,將見思煩惱都滅盡就是怖魔之果,因地是「怖魔」,果地就稱作「殺賊」。

「應供」是指真正的福田,他的德行堪可眾生供養,因地稱為「乞士」,果地就稱為「應供」。

「無生」指痛苦的果報永遠滅亡,也就是「破惡」的結果。

出家眾,無論比丘、比丘尼都代表著僧寶,我們常常講三寶有殊勝的功德意義,那麼究竟有哪些呢?

根據《四分律》,有四種的三寶:

一、「理體三寶」。

(一)、理體的佛寶

就是佛的五分法身。所謂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和解脫知見法身。

(二)、理體的法寶

就是滅理的無為。《行宗記》解釋說:四諦法有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滅理的無為就是滅諦的涅盤,證得無為的法性。

(三)、理體的僧寶

聲聞、學、無學的功德,叫做「僧寶」。

「聲聞」的聖者,就是聽聞佛的聲教,依照佛的聲教,如法修行而證得聖果的。

「學」就是初、二、三果。

「無學」就是四果阿羅漢。從初果以上,就同見真諦理,就可以稱為「理和僧」,所以這裡的「僧寶」,凡夫僧還稱不上,必須初果以上的聖者,才叫做真正的「僧寶」。

「理體的三寶」局限聖人,「理體三寶」是常住的,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二、「化相三寶」。

佛寶:釋迦牟尼佛。法寶:佛所演布的四諦等聖教。僧寶:佛坐下僧眾。

[化相三寶]局限佛在世的時候,是屬於現在的,因為是從佛出現世間來開始演說教法,教化引導眾生。

三、「住持三寶」。

「住持佛寶」就是形象塔廟。「形象」就是佛的形象,如用紙繪畫的,或者金銀銅鐵等等塑造的佛的形象。「塔廟」是指供佛的處所。

「住持法寶」就是記載三藏聖教的黃卷、赤牘。古時候的經書,不像現在裝成一本書,古時候是捲起來一卷一卷的,所以稱為「黃卷」。「牘」就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片的。包括整個經、律、論三藏的聖教都是法寶的內涵,屬於住持的法寶。

「僧寶」是戒法儀相。「戒法」是指依照戒法去受戒,得到戒體。「儀相」就是削髮,然後披上染壞之衣,有這種出家威儀的相狀。「戒法儀相」包括出家五眾都在內。

住持三寶是在佛示現滅度之後的,像我們現在就是屬於住持的三寶。

四、「一體的三寶」。

「佛寶」是始覺的觀智。

「法寶」是本覺理體。

「僧寶」是始本不二。

「一體三寶」是屬於常住的,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

前面第一種三寶,[理體的三寶],同樣是是屬於常住的,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它跟最後面第四種[一體的三寶]有什麼不同?「理體的三寶」局限聖人,而「一體的三寶」通於凡夫僧。

或許大家一時沒記清楚,沒有關係,聽的多了就會記住了。不論何種三寶都是殊勝無比的。

《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記》引《寶性論》:「有六義讚嘆三寶」,《行宗記》是靈芝律師所作,解釋《四分律戒本疏》的。《行宗記》引《寶性論》說,有六個意義來稱揚讚嘆三寶。

一、「希有義」。

[世寶貧窮眾生不遇,三寶薄福眾生不遇。]

世間的寶物,金銀財寶種種,是貧窮的眾生遇不到的,佛、法、僧三寶,薄福的眾生也不能遇到。我們能夠皈依三寶,又出家受戒,真是太殊勝了,福分真是太深厚了。

「希有義」,通於四種三寶,

理體三寶,只局限聖人,凡夫愚痴的眾生也遇不到;

化相三寶,只局限於佛在世的那個時代,沒有緣也是遇不到的。經中講「舍衛國三億」就是遇不到的情形,講到舍衛國有九億眾生,但是在九億當中,不見不聞的就有三億這麼多;

住持三寶,眾生假如沒有信仰之心,遇不到的;比如我們揚州法海寺在著名風景區瘦西湖當中,又不要門票,那游湖的千萬遊客當中,肯進來與住持三寶相遇的少之又少。

一體三寶連二乘聖者也不能遇,所以「希有義」通於四種三寶,都有希有的意義。

二、「離垢義」。

[世寶體無瑕穢,三寶覺離諸漏。]

世間的寶物,它的體性是沒有瑕疵、垢穢的,是光明皎潔、沒有欠缺的,而三寶是斷絕、遠離諸多有漏的諸法。

「離垢義」,唯獨是就理體三寶來講的。《歸敬儀》裡邊說到:住持的三寶,它的體性是有為,也具足漏染;化相的三寶,它體性是無常,被生住異滅四相所牽;一體三寶,在迷的時候都是隨著有所染污的。所以第二種「離垢義」,唯獨局限在理體三寶。

三、「勢力義」。

[世寶除貧去苦毒,三寶六通難思議。]

「苦毒」就是苦惱的意思,世間的寶物能夠除去貧窮,除去痛苦。

「三寶六通難思議」,佛、法、僧三寶有六通,難可心思口議。「六通」:神足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盡通。六種都是光明、透徹,所以稱為「通」,譬如「他心通」,具足他心通的聖者能夠了知眾生的心念,你想什麼他都知道,要度化眾生就容易了。「漏盡通」,就是將見思煩惱都斷盡了。

「勢力義」,唯獨對著化相三寶來說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