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無心,以眾生心為心
諸佛的本體是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就是這裡說的法界藏身,平時也叫如來藏。祂的特質是空性。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反倒是萬有,也即一切可能的集合體。這個空性本身沒有自性,但它可顯現出所有的事物來。至於它最終到底顯現出哪個事物,要看觀察者。觀察者是人,空性就顯現出人所能看到的世界;是畜生,空性就顯現出畜生所能覺知到的世界;是餓鬼、地獄有情,空性就顯現出餓鬼、地獄有情所能感受覺知到的世界。
空性無心,以你的心(業力)為心:你是什麼樣的心業力,空性就顯現出相應的那個法界來,讓你受用。儘管這個法界是你心業力的臨時化現,但一旦化現出來了,你就被局限其中了,六根對六塵,難以超越。「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也。一杯水,你看到的絕對是水,而不是甘露,也不是膿血、也不是銅汁烈火;而餓鬼看到的,絕對是膿血,絕對不是水、甘露;天人看到的,絕對是甘露,而不是膿血、銅汁烈火;地獄有情看到的,那就是銅汁烈火,絕對看不到水、甘露。
地獄裡沒有草、樹木,沒有天空、雲彩,有的全是鐵、石頭、猛火,「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這就是地獄有情的心業力所化現出來的世界。本來這個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但沒辦法,被自己轉化了。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於是,念佛就成佛。為何?因為法界無心,以你的心業力來進行投射:你是什麼樣的心業力,空性就現出相應的法界來。所以,念佛,空性中自然就現出佛法界;念貪,空性就現出餓鬼界;念痴,空性就現出畜生法界;念嗔,空性就現出地獄法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法界不離當下一念心」。
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
法界不曾加絲毫個人意思在裡邊,它毫無自性,以你的性為性、以你的心為心。《觀經》: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法界無心,空性無心,阿彌陀佛亦無心。正因為無心,才堪稱大慈大悲、普度所有眾生;若有心,則有執、有局限。
佛沒有心,應你的心生心;佛沒有念,應你的念起念。你的心、念都是佛,那麼你的世界當下就是佛法界。
你想佛,佛就想你;你念佛,佛就念你。你的心是佛,佛的心就是你!所以說每一聲佛號,與其說是我們在念佛,不如說都是佛在呼喚我們、憶念我們呀!
《道德經》也有一句相似的經文: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可把這句話變化下:佛子恆無心,以他人心為心
做一個佛子,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不要有自己的意志,也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觀意願,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有"我執"。不能從自我意志出發去決定好惡、判斷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他人。而要反過來,以他人意志為主去決定自己的意志,這樣做就是化除我執、化除煩惱、化除了矛盾。這樣,我與他人之間的隔閡才能打破、距離才能消除,從而達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
我們每一個人的困惑、痛苦、往往都是"有心"和"我執"造成的。往往是執著於一個觀念和意志,當這個觀念和意志與他人不相同時,就覺得別人錯了,自己是對的。可是別人並不改變他的觀念意志,也不接受我的觀念意志,於是就產生矛盾,不可解脫,這樣就產生了困惑、不開心、鬱悶、痛苦。其實也許只要我們自己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念、意志,你就會豁然開朗。
順服他人、順服環境,而不是對抗他人、對抗環境。對抗帶來爭端,順服則帶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