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以佛法看來,再多幾個地球又如何?


時間:2018/8/30 作者:君合

近幾十年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日益凸現,諸如地球溫室化現象、臭氧層空洞現象、農田沙漠化現象、氣候異常現象、酸雨現象、水污染與空氣污染現象等等,隨之而來的還有動物保護問題、資源保護問題、森林保護問題等等。這些環境問題日益成為直接威脅人類社會穩定乃至人類本身生存的、不容迴避的重大問題。由此,環境保護意識也在全球範圍內空前高漲,人們開始呼籲:「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地球這個人類的共同家園。」

從漠視環境問題到產生環境保護意識,這自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我們要問:如果人類還有其他幾個地球可以居住;如果由於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在不遠的將來可以遷居到比地球更加富饒的其他星球上;我們是否就可以象拋棄一間破房子那樣拋棄這個已經千孔百瘡的地球,是否就可以從此徹底擺脫環境問題的困擾呢?

今天,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之所以產生,歸根結底是以往人類過度地掠奪自然這一行為模式所招致的惡果。人類的行為模式是由人類的思維模式所決定的。那麼,是人類的哪一種思維模式導致了人類的過度掠奪自然的行為模式呢?這或許應該歸咎於主客體分離這種思維模式。在近代的工業化社會中,正是這種思維模式主導著人類,誤導著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造成今天的惡果。因此,只要人類的這種思維模式不改變,由這種思維模式指導的行為方式不改變,無論再給人類多少個地球,人類都會把它糟蹋掉,都會永遠陷在環境問題中,無法自拔。

現在應該是人類反省自己的思維模式的時候了。

精神從物質中產生,與物質本不可分割;生命從自然界產生,與自然界也不可分離。人類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自然界所產生的各種生命的最高級的表現形態,所謂「人為萬物之靈」。然而,無論人類有多麼高級,作為從自然界產生的生命形態之一,他與其他其他形態一樣,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界獨自生存。但是,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其自我意識日益強烈,從而日益把自己所從產生的自然界看作是異己的客體。就好比孩子由父母產生,但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空前高漲,便把父母看作是壓抑自己個體發展的障礙,部分孩子甚至產生強烈的反抗意識,不少家庭悲劇由此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子女是父母的異化,人類是自然界的異化。當然,異化是事物演化的形態之一,也是一種自然法則。異化本身並不含有價值的趣向,價值只不過是外加的判斷。

佛教用因果業報的理論來看待一切,分析一切。以往,人們往往把因果業報單純地與輪迴轉世相聯繫,從而批評之。其實,因果業報以因緣理法觀察萬事萬物,有其合理的一面。就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而言,佛教從因果業報的立場出發,認為每個人的所作所為產生兩種業,一種業決定這個人本身的窮通壽夭,叫正報;另一種業則與其他人的同類業共同組合在一起,決定了人類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好惡,叫依報。也就是說,佛教認為人類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其實是由人類的依報共業所造成的,共業的善惡決定了世界的好壞,從而將人類生存的環境與人類本身的行為聯繫起來。應該說,這種理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按照這種理論,所有的人的善業,將會使這個世界更加美好起來;所有人的惡業,也將會使這個世界更加醜惡下去。也就是說,世界目前之所以是現在這種現狀,每一個人都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要解決世界的環境問題,每一個人都有逃脫不了的責任。佛教這種業報理論還主張,由依報共業而產生的世界加諸製造了這些依報的每一個人。也就是說,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既可享受由自己及他人的善之共業所造成的美好環境,也無可迴避陷入由自己及他人的惡之共業所造成的惡劣的環境。因果不爽,未作前雖可以選擇,已作後就無可逃避。因此,每一個人不僅有責任用善業規範自己的行為,也必須促使其他人都作成善業。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營造與享受一個美好的世界。上面這些觀點,基本符合我們現在提倡的社會道德,也正是我們在現在宣傳環境保護時需要大力提倡的。

在理論上,佛教還主張世界萬事萬物都共存於一個無盡的關係之網中。在這裡,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以無窮的因緣關係相互聯結,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以單獨存在。由於佛教認為事物存在的本質實際只是制約這一事物的各種因緣關係的存在,因此,上述命題又可以衍化為任何事物的產生、存在與變化都會對其他事物造成影響,概莫能外。現代混沌學理論認為,北京的蝴蝶扇一扇翅膀,華盛頓就會下一場傾盆大雨。而在古代的佛教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已經有了類似的觀點。由於世界是這樣一種整體性的存在,因此,對任何一個部分的損害都不可避免地會對其他部分產生影響。就環境保護這一命題而言,在佛教看來,環境與人類密不可分,對環境的任何損害,歸根結底都將對人類本身造成損害。這種觀念,無疑比「只有一個地球」之類的說法更高一籌。

進而,佛教認為自然界與人類一樣,都是最圓滿的佛性的體現。中國佛教禪宗雲「青青翠竹無非佛性,鬱郁黃花儘是般若」,乃至說磚頭、瓦片、狗屎都有佛性,天台宗說「無情有性」、「依正不二」,華嚴宗說「事事無礙」,表述方法不同,基本道理相通。都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就其本質而言,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大乘佛教的最高目的是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成佛。而成佛只有在普度眾生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有眾生可度,才有佛可成。所以有「佛度眾生,眾生度佛」的說法。同理,由於自然與眾生不一不二,所以佛教強調每一個佛教徒在自我修習,自我完善的同時,不能忘記莊嚴國土。在佛教看來,不能構想一個佛會生活在骯髒污穢的國土中。這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包含有「莊嚴國土」願的原因。這種把人類生存的環境看作與人類本身密切相關的一體性存在,主張在提善人類的同時,完善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無疑是我們今天在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時應該予以大力提倡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