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無分別智


時間:2018/9/13 作者:smf

無分別智,不能簡單理解為「不分別的智慧」,而是:在分別的時候,更有般若智慧在更高的層面上,觀照當下的這個分別。

是轉識成智,而不是斷識成智。於是,既有分別,但竟然能從這個分別當中回到本初。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有了智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識了呢?不是的。

暫時停止前六識活動的無想定是外道的修法,因為他們認為,凡夫生死輪迴的原因是意識的分別,所以錯誤地認為斷掉分別就可以證入涅槃獲得解脫。而佛教認為生死輪迴的原因是我執,必須斷掉我執才能獲得解脫,而斷掉我執必須靠反覆薰習無我的正見,而正見就是正確的分別,所以錯誤的分別必須靠正確的分別才能對治除斷,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別。如果不起分別,人就如同石頭朽木一般,根本沒有修行的能力了。

第六意識最喜歡最擅長分別,這個分別在凡夫是識,而修行人以般若觀照,這個識就成了智,分別心就成了妙觀察智。注意,是轉識成智,而不是斷識成智。所謂「不怕念起,但怕覺遲」,這個「念」就是分別,而「覺」就是觀照。有了第一念的分別,還不是最可怕的,順著這個分別心又產生好惡,那才是可怕的。所以需要「觀照」,來把持自己的第一念,讓它不往壞出去。

無分別智,並不是不分辨。分辨,你知道你在分辨,並且你知道你所分辨的只是一種虛妄建立,為方便而設,並不真實。心的每一個分別,都如虛空中生花,又如在虛空中安橛,這樣的心對它自己活動的知道,稱為無分別智。如果硬是不分辨,那是無明,不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的前提是分別,只是你知道分別的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分別是怎麼回事兒。心從不被它的分別所迷惑,對這個的知道,就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也可稱為不二的智慧,也即它不但知道二,還知道二的同時,其實也是不二。

凡夫轉凡成聖而得見道,要靠聞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聞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識來修,必須靠第六意識的無我正見才能對治執我的邪見,因為我執的邪見就是由第六意識執著來的,所以解鈴還必需系鈴人。什麼叫智慧?就是能夠正確簡擇諸法。八識中只有第六意識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無想定暫停了第六意識的活動,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與佛教除遣我執的修行無關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無想定可得生無想天五百大劫的果報,五百大劫中前六識不起,由於不能聞思修佛法,佛把它與地獄、餓鬼、旁生、盲聾喑啞、北俱盧洲、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等並列為「八難」之一,就是所謂長壽天難。這是佛教修行必須避免的陷阱和災難,在《楞嚴經》裡,佛陀更批評到:「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意思是說:有人認為面對外境時,能壓伏一切見聞覺知,而令一切能分別之性都沒有了,而達到一種相當寂靜的境界,此境界雖很微妙,但很曖昧不定,且只是定中獨頭的分別影事,認為自己已經超脫了世間諸相,甚至以為自己已達涅槃,或開悟,其實這不過是外道的境界。

要把凡夫的有分別識,訓練成聖者的無分別智,需要靠正確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別。

還拿著名的風動幡動的公案來說明吧。當僧人看到風在吹動了幡,於是想:風在吹動了。那麼現在他是識心在做分別,這種識心不能僅僅被當做是錯誤的,而被摒棄。因為其實識心和智心還是同一顆心,只是起用不同罷了。如果認為識心不好,從而粗暴地消滅它,那麼其實也把智心消滅了。難道修行後就成了傻子呆子,對外境的是非善惡美醜高低,都不知道了?那叫枯木死灰,並不是智,是另一種無明,且這種無明比分別的無明還可怕。所以佛才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無如芥子」。

當有了「風在動」的識心之後,還能進一步「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比如問自己「為何我能看到風在動?」或「到底是什麼讓我看到風在動的?」也即「不自觀音,以觀觀者」,那麼如此提起疑情,入流亡所,就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從而最終找到本源的那個。如此完成了轉識成智。

如果旁邊那個認為「是幡在動」的僧人,也能在識心動了之後,進一步「觀聽旋復、知見旋復」,也可起疑情,問出類似上邊的問題:「我是如何看到幡在動的?」或「到底是什麼讓我看到了幡在動?」這叫「觀聽返入,離諸塵妄」,一路順著識心往內追尋,也能找到識心的源頭,那不就是智心嘛。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但他們的錯誤在於,有了第一步的識心之後,順著識心往外跑去了。不是用智慧觀照此識心,而是繼續用分別妄心加強此無明識心,於是就和旁座吵起來了。「我說是風動,你為何說是幡動?」另外一個也不含糊,「你錯了,我說是幡動,你為何說是風動?」他們不是旋汝倒聞機,而是順著自己的聽聞繼續往外攀緣去了。

於是引出了坐在後邊的智者出手了。

善於分別,最多只能說是世間的世智辯聰,因為它不過是意識心強烈的表現罷了;若還能以般若智慧來觀照當下的這個分別念時,那才是真正的智慧。

不是沒有分別,而是當分別出頭時,智慧更在高處照著它,讓這個分別為自己所用。古德所講「分別一切法,不做分別想」,又說「分別亦非意」,就是指的這個狀態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