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我們現在修行過程當中,在念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平常的所作所為就已經決定了你那邊的品位不同。這是何因何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我們現在就往上對應,往上,儘量往上對應。怎麼對應呢?找現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日常生活當中、念佛過程當中、你的發心和你的所作所為。你的發心、你的所作所為已經對應到那邊的果位了,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講解這講稿的它很重要的一個意義。
根據淨土法門的五經一論中的兩部主要經典:一部是《觀無量壽佛經》,一部是《無量壽經》,我列了一個表,把它作為我們這個講稿的科判。就是念佛的人,這裡面又分了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身份,這個身份剛才也講到了,也很重要,這個在經上有解釋。
最主要是所行,重點的重點在這兒。不管你是誰,你做什麼得什麼,就是這麼簡單。然後你做了不同的事,做了不同的功德,那麼臨命終的時候,這是必然的。誰來迎接那是不一樣的,在迎接的過程當中就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
有的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親自來接,大放光明;有的是阿彌陀佛化現了很多佛來迎接;有的是阿彌陀佛不顯現,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
這個隨著這個講稿我們一點點地給大家展開。現前境界是什麼?有的是自見蓮花不合,馬上到了蓮台上,瞬間就是一剎那頃,一回頭頃,就像很短暫的時間就能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境界現前。
在臨命終的過程當中他會看到什麼,會經歷什麼,這一點如果對應到我們大乘佛教當中,這一部分就相當於聞解脫。整個的這一些他屬於思和聞解脫,這一段就是屬於聞解脫了。這一段這個聞解脫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們能夠知道臨命終的時候,會有什麼境界現前的話,到那時候出現不同的境界,就會知道怎麼處理,統統知道,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你的智慧(正念不失)和業力(淨業的力量)起最大作用。
——摘自仁清法師《念佛你登幾品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