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聖者,很多的聖者,從破無明開始,把那個根拔掉了,這裡也是還滅門的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說,很多高僧大德,不管他是修什麼法門的,特別是禪宗坐禪修自性,都是從證空性開始。當你證空性開悟的時候,那就是斷輪迴鏈條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當你證空性了,這個輪迴鏈條就斷了,就相當於不會再輪迴了。
所以說佛教經典上講,一旦證空性你就會了脫,一旦發了菩提心證空性,最後你會成佛,就這麼簡單。你是個自了漢,證空性,你就能了脫不再輪迴。你是個大乘佛教徒,證空性,最終是能成佛,他會成佛,也不會再輪迴了。
所以,阿羅漢證空性以後,他視黃金與牛糞等同。實際上他是打破了無明,就等於剛才我們講的,如果沒有無明的煩惱,即使有觸受也不會生貪和嗔的這種情緒。這個懂了嗎?所以我們在證空性之前,首先降低對外物受、樂和苦的外境的一種貪求,降低對他們的貪求程度,降低對他們的嗔恨程度,這就是我們作為凡夫修行階段的一種心態,一種方法。
所以說,學十二因緣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不學這個,讓你不貪,不嗔,你做不到。為什麼不貪?兩塊錢摸五百萬,我也去排隊,我也沒證空。所以說講到這個例子的時候,我跟他們開玩笑,聖者看著牛糞和黃金是一樣的話,他就不會起貪和嗔的情緒了。
那麼,我們凡夫看著黃金和牛糞一樣的話,將會怎麼樣?反過來說,假如我們看到牛糞和黃金一樣了,將會怎麼樣?撿牛糞去了,會不會?都去搶牛糞去,哈哈……。搶牛糞,相當於搶黃金啊,不知道嗎?所以說凡夫的境界和聖者的境界不一樣啊,我們把這個弄明白。
這個愛,它是一種貪慾,一種情緒,一種抉擇,一種反應。這個愛呢,有對於樂受起的不願意離開的愛和對於諸苦惱起的想離開的愛,就是乖離的愛,這兩種情緒。相當於我們說的貪和嗔。
經上已經說了,如果,有觸受產生的情緒而引發的貪和嗔。如果沒有無明,無明這裡是指煩惱,如果沒有煩惱,也沒有愚痴,即使有觸受,也不會,愛終不生。這個一定要知道。
愛,又分:貪著欲界的愛叫欲愛;貪著色界的愛叫色愛;貪著無色界的愛叫無色愛。這是簡單的一種分界。貪著於欲界的愛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們說的,只是想來世生天,看著玉皇大帝那裡好,太白金星在天上飄來飄去的,我們還得需要買票,他不用買票。玉皇大帝命令誰去颳風,有人就去颳風了,然後命令誰去下雨,他就下雨去了,看著很高興。有的人說,哎呀,好修好修,玉皇大帝退了休,我乾。貪慾欲界之愛,欲界的貪愛。欲界共有六層天,玉皇大帝是第二層天,我舉了一個例子而已。那麼,貪慾色界和無色界的愛也是這樣。
貪慾色界的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於四禪八定,世間的四禪八定,還沒有出世間的這種法,非常喜歡,不求進取,不求了脫,最終他能夠生欲界或者是無色界。
無色界是非想非非想,就是什麼也不想了,什麼也不想了,處於一種頑空狀態,一旦你這個定進入到無相禪和無相定,那麼命終以後可能就會生到無相天,那就是無色界的愛欲,最終會得無色界的果,這個我們佛教界都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