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也曾經遇到過在寺院附近被人拉住搭訕:「有佛緣」、「面相好」,或者能夠幫你「逢凶化吉」,那你有沒有發現,不少佛教寺院的外圍,看相、算命的招牌正漸漸變少?你知道這是為什麼?看相、風水是不是佛教的文化?法師能不能為自己算命、占卜?
真有預見未來的神通嗎?
佛教承認有神通的事實,凡夫通過修行可得五通,出世的聖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
五通:一、能知過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來世及現在的遠處和細微處,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動,叫他心通;四、能用耳朵聽無遠弗屆的聲音,叫天耳通;五、能飛行自在,有無變化,來無蹤去無影,瞬息千里,取物如探囊等,叫神足通。
但能夠修得神通的是極少數,擁有一項神通都是非常難得,而且因為能力程度不同,這些神通的範圍大小和保持的時間也不一樣。佛教的出家人並不以神通為修行目的,因為那與解脫輪迴並沒有關係,佛陀住世時,他的弟子中得了神通的也是少數。
而算命、看相、測字、占卜、風水、「神仙附體」等並不是佛教中的。
被預知的未來一定準嗎?
佛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小國家離都城不遠的森林裡,有五位出家人在此精進修行,有一比丘通過禪定修得神通。在禪定中,他通過神通得知自己的弟子小沙彌七日之後將命終。師父對他說:「你父母思念你了,你回家八日吧」,小沙彌歡喜頂禮師父而去。
恰逢路上滂沱大雨,小沙彌躲雨時看到樹下有蟻穴將要被雨水浸入,他就隨手在蟻穴周圍以土堆起,相當於築起堤壩,以免螞蟻們遭殃。
令師父沒想到的是,八日之後小沙彌竟然回來了。師父非常詫異:「七日應亡,是什麼讓他免遭此厄呢?」再入禪定之中,方知其救蟻而得現世延壽。
到底怎樣能改變命運?
神通也好、算命也好,都不能違背因果,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因緣一旦聚合,單純靠躲避是躲不過去的,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的故事即是明證。反過來說,若有善果即將成熟,自己卻不知守護善根,那麼即使猜到了開頭,也可能沒猜到結尾。
一般人之所以喜歡算命看相,主要是由於心理迷惘,希望藉助外力指引方向。而小沙彌救蟻延命之事,講的是因果業力改變命運的道理。能改變命運的不是預知命運,而是自己的行為。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命運是自己所造業力產生的果報,那麼我們當下和未來的舉心動念,也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人生無常,及時行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到處結好緣,自有好命運,不必依賴算命、看相來窺探所謂的前途了。
佛陀禁止出家人算命看相
釋迦牟尼佛曾說出家人及佛弟子要行「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其中明確指出,以「占卜為業」是為「邪命」。尤其是出家比丘,向施主乞食或化緣時,不得有以下五種「邪命」:詐現奇特,吸引人注意,以求利養;自說功德,對外宣稱自己的功德以求供養;占相吉凶,也就是為人占卦、看相、說些吉凶禍福的預言,要別人供養用以消災破解;高聲現威,也就是耀武揚威;說所得利、惑動人心,也就是自我標榜自己修行證得了什麼、看到了什麼,以此來打動人心。
而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際的開示,一開始就直接警誡比丘們,「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所以,作為一個出家人、作為一位法師,的確不可以為他人看相、打卦、算命等等,以免誤人修行。作為一名正信的在家居士,也不應參與其中。
「病急亂投醫」最容易被騙
那為什麼很多寺院的附近,開著不少以算命、看相為業的店家?
首先,在寺院黃牆之外的地方,不屬於佛教也不是寺院的約束範圍。很多普通人會帶著各種心事和困惑來到寺院,又對正信的佛教缺乏深入了解,於是便有人「投其所好」,以各種手段、甚至打著蹭著佛教的概念,以所謂「佛緣」、「度化」、「有難」等理由上前搭訕。
因為僧團有相關戒律,所以用「算命」、「結緣」為由頭,在馬路上或寺院黃牆之外通過搭訕引薦而來,穿著類似「僧服」或號稱「出家人」的,可以說都是假冒。而且,真正懂得周易、風水的也是極少數人,那些「馬路大師」基本上都是利用一些心理常識行騙,切不可「病急亂投醫」。當然,隨著不斷的整治和正信的佛法宣傳,很多佛教寺院周圍的算命、看相等招牌正在減少之中。
至於相術、風水等,佛教並未全盤否定。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因緣和因果,所謂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這些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真理。那麼複雜的因緣因果,即使通過看相或風水能觀察到一點,也只是很有限的層面之一。所以,佛教反對的是對這些的執著,主張不要陷入這樣的迷信,從這種暗示、預示之中跳出來。
例如在同一個小區、同一個方向甚至同一個房型的房子,有人富貴平安,也有人坎坷波折,這並不只是風水的問題,更是人的問題。佛弟子一生應當奉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大家適合、方便,就是最好的吉日良辰;只要內心安定,便是最佳的地理風水。
所以,既然是信佛、學佛之人,就不要盲目地把希望都寄托在算命、預知未來之說上,而應真正地相信佛所說的「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