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


時間:2019/4/11 作者:我願往生極樂世界

清涼書屋標點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為穩當第三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念佛莫求福報第六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念佛具足三學第九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可度眾生第十一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

念佛十大利益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九界齊資,乃眾生速出苦海,頓預蓮池,心作心是之良謨。此之一法,為一代時教中,仗佛力之特別法門。不可與一切大小權實,仗自力之諸法門同論者。世多不察,稍聰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視修持之人,鄙之為愚夫愚婦,若將浼焉。是讓此即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於愚夫愚婦,而自己不願得之,可不哀哉!不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一切法門之發源歸宿法門。是故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果已三惑淨盡,四德圓證,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請隨華藏海眾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菩薩之班,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之不思議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速圓佛果。能如是者,可謂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間之能事畢矣。尚須隨類現身,弘揚此法,作證佛果後之觀音、普賢,以期眾生鹹成佛道而後已。

光宿業深重,雖則五十餘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能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近圓瑛法師,講演群經之暇,著《勸修念佛法門》之論,將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久已謝絕筆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舉大意,以塞其責雲。

古吳靈岩山釋印光撰(年七十八)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我佛釋迦牟尼,觀見眾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奈為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寶藏埋於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喪失。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眾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諸佛世尊,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之知見,即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眾生之三德秘藏。諸佛悟之,而成等正覺。眾生迷之,則枉受輪迴。當知迷悟雖殊,生佛本來平等。《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指眾生本具之佛知佛見,與諸如來,無二無別也。

『知見』二字,約根性說。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今但舉意根與眼根,故曰『知見』,實則六性唯是一性。如《楞嚴經》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今在眾生分上,被妄想執著所誤,則成為妄知妄見。誠如古德所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當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是以佛為眾生,開之示之。欲令眾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當下不求自得。

我釋迦世尊,開示眾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眾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鹹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彌陀經》中,佛自解釋『極樂』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於是廣陳西方依正二報,種種莊嚴,發起眾生之信仰。次則普勸眾生,志求往生,人人應當發願。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後則極勸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立念佛之淨行。經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上所引,《彌陀經》之正宗,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之文。我佛以信、願、行三者,以為往生淨土三種資糧。果能具足三資,必定誕登九品。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淺。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闕一不可。我常勸人修持淨土法門,於此三資之上,各加一字,謂信必定要深信,願必定要切願,行必定要實行。果能如是,則往生淨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種:

(一)信釋迦如來,三覺圓滿,四智洞明,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決定是對機之教,不會說錯的。

(二)信西方極樂世界,由彌陀如來,因地悲心,所發宏願,願後勤修萬行,功德莊嚴之所成就。決定有此極樂淨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讚嘆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歷代賢聖,宏揚淨土法門,為修行徑中捷徑。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古聖先賢,人人提倡。決定是真實之語,不是騙人的。

(四)信娑婆濁惡,為眾生惡業之所招感。極樂清淨,為眾生淨業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淨身口意三業。淨業既成,淨土往生。決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虛誑的。

果然具此四種信心,縱使有人說,更有法門,超過念佛,勸我信仰。我終不為所轉,仍是相信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願者,略分四種:

(一)願不負己靈。己靈,即自己本具靈覺之性。此性為天然之佛性,一切眾生,人人皆具。奈為煩惱所誤,結業所纏,輪迴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深生信仰。自應發願,盡此報身,受持念佛法門,求脫生死,求生淨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負己靈也。

(二)願離苦得樂。我等隨業受報,生在娑婆五濁惡世,備嬰眾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說不能盡。今以娑婆、極樂兩土對比,忻厭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眾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經是苦,更加眾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壞苦。六欲天至三禪天,雖然受樂,樂不久長,終有敗壞,故曰壞苦。三、行苦。四禪天以上,雖然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未離生死。天報盡時,還要下墮,故曰行苦。

而極樂眾生,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冤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而極樂眾生,有蓮華化生之樂,而無胎獄生苦。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變老苦。有自在安寧之樂,而無痛癢病苦。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離,數數死苦。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愛別離苦。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冤憎會苦。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求不得苦。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苦。

兩土穢淨、苦樂懸殊,故切願往生,離苦得樂也。

(三)願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難進而易退。都為環境惡劣,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或始勤而終怠,或改途而易轍。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盡,捨生易報,頓忘前修,不能繼續。來生作業,必當退墮。此土修行之難,如十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旋進旋退,如空中毛,隨風而轉;修行信心,須經一萬劫,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雲『不退地』)。』故決定求生淨土,願登不退也。

(四)願親見彌陀。因諸佛出世,難得值遇。譬如優曇華,時時乃一現耳。古人云:『佛在世時我沉淪,我得人身佛滅度。翻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汝我生當末世,釋迦已過,彌勒未生,欲見佛身,親聞佛法,甚為難事。譬如孤兒,無怙無恃,殊可憐憫。既失乳養,又乏提攜,危殆孰甚!今極樂世界,彌陀慈尊,現在說法。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故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願見彌陀。縱然劫石可磨,而我此願不易。即使臨命終時,或帝釋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禪天,我亦決定不去,何況余趣。又不僅願生西方,還要願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見佛,速證無生法忍。

如懷玉大師,精修淨業,一日見彌陀現身,天樂鳴空,手執銀台來迎。玉心念,我一生精進,志在金台,今只銀台,則不肯往。佛亦不強,遂轉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進,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後,再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彌陀手執金台重來接引。玉曰:『吾願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時空中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太守頌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導大師所云『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是也。

願之為力也,大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全由彌陀願力所成。倘念佛有信無願,則信為虛信,故次當發願。《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普賢菩薩《發願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凡修持淨土者,其願不可不切也。

三、實行者。行即執持名號,專修淨土之行。其行貴在真實,若雖有信願,而無實行,則極樂淨土仍不得生。如世間果種,雖信此種種之必能結果,亦願得果,倘不種植,不灌溉培養,其果終不可得。念佛,信、願、行三者,闕一不可,亦復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茲在茲,無有間斷。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現,湛然不動。是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聞說念佛法門,諦信不疑,願生極樂,專修淨業。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有二相,亦不可以有無求。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體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有無相泯,而歸實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此皆不專修事相,而純修理觀。觀力成就,了知心佛雖有二名,心佛本來一體,親見自性彌陀,一心湛寂。是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淨土資糧。資糧既備,往生何難?既生淨土,便超三界,便離生死。故釋迦如來,無問自說,以為念佛發起之因緣也。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今試驗之:有一眾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願生淨土,實行念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云:『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淨,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或謂:『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如果要離苦惱世界,得到安樂處所,必定要有很難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但念佛名,何得謂為真實修行?』此等說話,實在最足誤人。奉勸大家,當加審察,不可聽信。要知念佛法門,非是他人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無問自說。佛為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眾生耶?

佛觀眾生,妄念紛紛,無由止息。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為以念止念之法。猶如醫師,以毒攻毒。又眾生之心如水,本來清淨,而起種種妄念。如以塵土灰沙,投於水中,清水竟然變成濁水。今欲澄濁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號如清水珠,眾生亂心如濁水。雲棲大師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豈是騙人乎?

眾生每日二六時中,意識念念攀緣六塵境界,隨塵取著,妄生貪求,造種種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長劫不休。意識有二部分:一分名獨頭意識,內緣獨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塵,色、聲、香、味、觸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為他所緣。一分名同時意識,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識,俱時而起,緣外五塵境界。如眼根見色塵時,眼識即起,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色塵,吸取色塵境界,交與獨頭意識,計度分別,喻如攝影鏡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對觸塵,身識起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觸塵,亦復如是。

意識念念分別六塵境界,起惑做業,即是生死根源。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門,念念專注彌陀聖號,自然不念六塵境界,不生分別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見色時,但念阿彌陀佛,不念色塵好醜。諸根對境,悉皆如是。即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提,斯為第一。』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無功。殊不知佛名具足萬德,持之可以攝心。修行之法,無過於斯。蓮池大師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豈可謂之無功哉!

昔日周利槃特迦發心出家,學習一偈。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不能成誦。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時,三摩頭,三誦偈,不忘我已出家,定要依偈修行。槃特久學不會,其兄周利,乃令還俗。槃特記力雖闕,道心頗堅,不肯還俗。佛愍其愚,教修數息觀。乃數鼻中出入氣息,從一數至十,至十為止,從一再數。數入不數出,數出不數入,不能出入雙數。槃特依教,安居修習,微細窮盡息相,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盡諸有漏,得阿羅漢果。鼻息當然不及佛名,數息尚能證果,何況念佛能使三業清淨,能脫六道輪迴,豈可謂不是修行耶?

念佛最為穩當第三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因機施教,廣立行門,綜計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然於諸門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無功效,固亦不足貴,而此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此皆危殆之事。

唯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照觸,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念佛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此即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於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淨土,橫超三界苦海,托質九品蓮台,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誠哉是言也!

現在世人,群推禪宗為最上乘,乃是頓教法門,可以頓出生死,頓超佛地。斯言亦復不謬,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方可一生事辦。倘屬下根,自是完全絕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總不穩當。

如宋朝青草堂,為禪門宗匠,一生精進。晚年見宰相告老還鄉,十分榮耀,忽動一念羨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禪業,換一世之功名,豈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沉莫卜。羅狀元云:『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修行法門之穩當,孰有過於此者乎!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閒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貽誤眾生。諸佛說法,無非普度眾生。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鹹超,正是普度眾生之法,豈有隻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裡去念,要在佛堂裡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當知念佛,則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古詩云:『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游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哪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里產金身。』『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臥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無如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華夢易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如睡夢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純。醒時當向佛前,叩頭流血,生大慚愧,更加精進。念到二、三十年,自然於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間斷矣。須知人生如醒,人死如夢。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須要自己勘驗。果能於歡喜、煩惱、順逆境中,依舊念念不斷,不為愛憎之境所動,則生死關頭,自得一心不亂矣。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誤人之言。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發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請味斯言,自當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則淨業已修,淨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余有勸修詩句云:『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說念佛是閒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豈不聞白樂天居士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輟。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號,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舍念佛而煉丹藥。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於虛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即邀濟之瞻禮,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乃焚仙經,同修淨土。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閒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帶業往生。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何以前則殺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問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其人乃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對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復至安息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托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隨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落墜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其扁挑向後敲過,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為街坊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其人見其事,與昨晚之言相符,遂將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是也。以此驗知,業系難逃。如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之通稱)那先(沙門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領悟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僧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唯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閒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徑登不退。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云:『余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慾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時,聞前輩僧,說一故事,頗有道理,但未見書籍,今特錄載,以證隔生成退。即蘇東坡學士,相傳為五祖戒禪師後身,才華雋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數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覺。因與佛印禪師為方外交,禪師欲度東坡,一日至其家過宿。東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間禪師令其妾取七個爐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鐺,盛滿鐺水,囑置爐上煎之。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爐,次第輪煎。其妾不解何意,禪師則宴坐安然。茶鐺煎久,其水既乾,『爆』的一聲破壞了。禪師含笑,謂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寢。』次晨東坡問妾:『昨晚禪師有何說話?』妾即以其事相告。東坡覺悟,若不斷欲,必致喪生。如爐上之鐺,水乾必裂。但欲習非禪定之力,無由制止,是以東坡晚年習禪。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輟,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不墜二乘地。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礙。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是。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經云:『多障眾生念佛觀。』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

晉朝奉旨汰僧,帝慕廬山遠公之德,敕令廬山不在淘汰之列。時有二僧,一系瞎眼,一則跛腳,此皆業障深重之報。恐受淘汰,逃入廬山,哀求遠公收錄,依教修持,以終暮年。遠公令發宏願,修持念佛法門,以消業障。瞎眼僧發願:『來生為大知識,宏揚淨宗。』跛足僧發願:『來生身為國王,興隆三寶。』此二僧唯仗念佛功德之力,消除業障,轉生各滿所願。瞎眼僧轉身為永明延壽大師,乃一代高僧,以萬善莊嚴淨土。跛足僧轉身為高麗國王,一生深信佛法,護持三寶,後至中國護永明大師之法,於淨土法門盛極一時也。

又昔有屠夫,殺豬為業。其妻修持念佛法門,常勸其夫,殺生業重,定招惡報,當念彌陀名號,消除業障。夫初不信,後經屢勸始從。因其根機淺薄,旋念旋忘。其妻聰利善巧,設一方便,於各門上裝一鈴子。勸夫一聞鈴聲,則念佛一聲,每日如是,聞鈴即紀念佛。迨數年後,其夫病故,魂至閻羅王所,依業判罪,罰為畜生,償還命債,飭鬼卒驅入豬胎。鬼卒持叉驅逐,叉上銅圈震響,猶如鈴聲。屠夫一聞,遂即念佛一聲,是時有化蓮華,托住其叉,不觸其身。仗承念佛功德力故,即時往生淨土。此即念佛能消業障也。

業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造業障,由業障而受報障。你我各各輪迴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業消除,新業不作,則果報自可不受。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來之法。於一句彌陀名號,專心繫念不輟,念念心光照著佛號,時時佛光照觸行人,心光與佛光交映,心力與佛力難思,即此可消業障,如日光能破長夜重昏,風力能掃彌天宿霧。

世有發心修行之人,不信淨土法門,不肯念佛,縱得五種神通,尚難消除業障。昔有兄弟四人,同修異道,各得五通:一、天眼通,能見一切境界;二、天耳通,能聞世界諸聲;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四、宿命通,能知三世諸事;五、神足通,能於他方往還,自在無礙。一日大兄已知明日午時,無常到了,兄弟四人同時而死。乃謂諸弟曰:『你們知明日有何事否?』諸弟俱答曰:『明日午時,我四人無常到了。』『無常』者,無能常住,死之別名。兄曰:『當用何法以避之?』諸弟曰:『宜用神通之力,設法躲避,則彼無常鬼卒(為索命陰差別名),自然莫奈我何。』四人商議既定,大兄曰:『我乘神力升於虛空。』二曰:『我以神力潛於大海。』三曰:『我用神力入于山谷。』四曰:『我以神力藏於市中。』次日各運神力以避死厄,誰知業障未消,屆時四人神力俱失。升空者,則墜地而死。潛海者,為大魚吞食。入山者,被餓虎所啖。藏市者,則因眾人擁擠跌地,被踏身死。四人無一倖免。如憨山大師所云:『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奉勸諸人,不必貪求神通。只要老實念佛,願生淨土,自可消除業障,臨終化佛來迎,永免無常之苦,而證真常之樂,豈不善哉!

業之為力甚大,世間眾生,皆是隨業所轉,唯有念佛,可消業障。即八哥之鳥,念佛亦得帶業往生。昔人養一八哥,能學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聲,八哥即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後,八哥每日常時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僧實奇之,遂與開導有念念佛,及與無念念佛,二種工夫。八哥似有領會。一日僧見其將死,遂與助念。迨氣盡,立亡籠內。後僧為埋葬地中,數日地上生一蓮花。僧即挖土,以究蓮自何生。乃見此蓮,生自八哥之舌。後人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當知八哥乃飛禽之屬,因學僧語,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蓮華,足為明證。而我等人倫,是為萬物之靈,若不發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負己靈。故羅狀元云:『世上萬般渾是夢,無如亟早念彌陀。』

念佛莫求福報第六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則答之曰:『為修來世。』如是之人,就是願頭打錯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客群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殊不知人間,萬般皆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縱得富貴榮華,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古德云:『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又經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五欲不除,塵不可出。』若求來世福報,轉生富貴之家,享受福樂。哪知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只恐福中不肯修福,報終必墮苦趣。其受樂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長也。獅子峰云:『個個戀色貪財,儘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

念佛本來可以離苦得樂,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則身在娑婆苦海,苦終不離。娑婆是極苦世界,其苦無量,說不能盡。今按人中略說八苦,舉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隨業受報,依前生之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和合,中陰身方得投胎。初見父母交媾,忽動慾念,由是流愛為種,納想成胎。處在母身,生髒之下,熟髒之上,中為胞胎。母吃熱時,熱深難忍,幾如鑊湯地獄。母吃冷時,冷觸壓迫,無異寒冰地獄。幽囚十月,臭穢雜處,是名胎獄。又當出胎之時,胎衣脫下,便受風刀割身之苦。故孩兒出世時,便就哇哇叫苦。凡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歲月遷流,形容變易。眼花耳聾,發白面皺。身枯齒落,力弱氣銷。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賴於人。楞嚴會上,佛問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時,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此可見雖是國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消兩鬢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調,百種病生,世間少有一生無病之人。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別人忙。』姑勿論沉屙酷疾,即使齒痛頭暈,則不自在,行坐不安,寢食頓減。以此例知,一切諸病,無非是苦。三國張飛,性情剛勇,對諸葛武侯曰:『我誰人都不怕。』於是武侯掌中書一『病』字,與他一看,問曰:『這個汝怕不怕?』張飛大聲疾呼曰:『噯嚇可怕!』足見病苦臨身,即英雄力士,亦復無可奈何。吾人能於病中,一心念佛,不為病苦所惱。如是則臨欲命終,百苦交煎之時,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經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身有生,則必有死。生時假借四大以為身,死時則四大分離,喻如生牛剝皮,痛苦萬狀。皮肉筋骨,為地大。津液精血,為水大。周身暖觸,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運轉,為風大。死時風大先離,故鼻息斷絕,手足不動。次火大離時,身發冷觸。三水大離時,屍水流溢,只剩皮包骨頭之地大,諺雲『白骨山頭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為世人所必經之事,無一人可以倖免。吾人未至死時,當善觀察,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也要輪到我。古人云:『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死去不如豬狗相,即今便作死屍看。』豬狗死時,其肉尚有人要買。人若死時,誰人肯要?

五、愛別離苦。愛即恩愛。世間恩愛,莫過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最難捨離,總望常相聚會,舉家歡樂。倘若別離,則心如刀割,即所謂:『千種情懷千種恨,一分恩愛一分憂。』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屬無常,有合則必有離,何須痛苦。古云:『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六、冤憎會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業所感,重者結冤構仇,輕者厭憎嫉視。冤憎之人,若能遠離,其苦自無。哪知業力使然,欲離偏合,或為父子,或為兄弟,或為夫婦,或為朋友。冤則索命討債,憎則刺激精神,因緣聚會,無法脫離,亦如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羅狀元詩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七、求不得苦。世間哪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則必有求。所求順遂,自必稱心,喜形於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惱,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覺。當知得失有定,貧富在天。豈不聞:『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乃色、受、想、行、識。五種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煩惱若重,如火熾盛之貌。或依內根外塵,所起煩惱,屬色陰。或依五識,領納五塵,所起煩惱,屬受陰。或依意識,想念法塵,所起煩惱,屬想陰。或依七識,恆審思量,所起煩惱,屬行陰。或依八識,微細流注,所起煩惱,屬識陰。前七種苦是別,別指一種而言。此一種苦是總,總括諸苦而說。真是世事萬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彌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說。無論智、愚、賢、不肖,皆不能免。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發願修來世,再來做人,還是吃苦,豈不是打錯了願頭?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永嘉禪師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當知求生淨土,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師云:『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應當願生淨土,如《彌陀經》佛勸發願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煩惱之為害甚大,自有根本煩惱,發生枝末煩惱,本末重重,頭數無量。世人多將『煩惱』二字錯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煩惱。不知『煩惱』二字,乃粗細迷惑心之總名。如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見心,是六種根本煩惱,能生一切枝葉煩惱。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亂心、無慚心、無愧心、諂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煩惱,共有八萬四千之多。以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眾生真性,故名為『煩惱』。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請中西醫士,用各種藥品療治,而得痊癒。唯此煩惱心病,中西醫士,皆束手無策;一切藥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煩惱雖多,總分不出二種:一為我執煩惱,二為法執煩惱。三界之內,六道眾生,二執煩惱全具。

何謂我執煩惱?即一切眾生,都執此身,以為實我。不知諸法本來無我,這個身心,乃是五陰積聚所成,安有實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無我。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歸地大。痰淚精血,歸水大。周身暖熱,歸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動轉,歸風大。四大曆歷可指,外身除卻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內心研究無我。內心屬受、想、行、識四陰。四陰,不出八個識。前五識,領受五塵外境,是受陰。第六識,想像法塵內境,是想陰。第七識,念念遷流,是行陰。第八識,執持壽命,是識陰。八識界限分明,內心舍此八識,何者是我?

此中四陰之解,乃指八識,而與諸家不同。諸家以受、想、行三陰,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識陰總指八個識。余意心法共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獨取三心所,而配三陰?故不循舊解。今乃以受陰指前五識,因其受力偏強故。想陰指第六識,因其想力最勝故。行陰指第七識,因其恆審思量故。識陰獨指第八識,因其執持壽命故。四陰分指八個識,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內。受、想、思三心所,亦復不遺。

今於現在身心之中,仔細推求,皆無有我。又復推求過去,而當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處?又復推求未來,眼光落地,命終之後,若是有我,我作何相?過、現、未來,三際求我,無我可得。眾生不了無我之理,迷執身心,以為實我,是為我執煩惱,能障我空真理,此屬內心第一種大病。

何謂法執煩惱?即一切眾生,都執世間所有諸法,以為實法。不知諸法本來不實,如空中華,如夢中境,無體可得。須知空本無華,病眼妄見;夢中之境,睡者妄現,何嘗是真實?世間所有諸法,亦復如是。《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眾生迷執諸相,以為實法,是為法執煩惱,能障法空真理,此屬內心第二種大病。

眾生所執我、法二種煩惱,都由虛妄想念,分別而生。若無方便對治之法,則二執畢竟無由斷除。故我釋迦如來,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教人稱念彌陀名號,以一念而除眾念。妄念既除,煩惱自斷。一句佛號,如金剛王寶劍。煩惱妄念,喻如劫賊。賊若來時,寶劍即舉,賊當自退。念佛之法,亦復如是。貪心煩惱起時,即一心念佛,而貪心自息。嗔心、痴心等起時,悉皆如是。專念彌陀,一心不亂,則一切煩惱,自可斷除盡淨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門,都說稱念一句佛名,有何用處?不知一句彌陀名號,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如阿伽陀藥,能醫眾病。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藥能愈眾病。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

余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號,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貪求極樂世界之樂,此是貪心用事。貪是根本煩惱中第一種煩惱,貪心不除,何得謂為念佛能斷煩惱耶?

答曰:貪之名雖同,而貪之實不同。世人貪著世間塵勞之樂,樂必招苦,此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貪求淨土極樂之樂,樂能離苦,此貪乃為解脫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機之教。觀見眾生,貪戀世間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念念不捨,以苦為樂。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淨土,而得享受極樂之樂,乃為真樂。

佛以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投合眾生厭苦貪樂之心理,乃是以貪止貪之方法。以貪求極樂之一貪,而除貪求塵勞之諸貪。若無此貪,則諸貪無由頓除。譬如止靜之聲,若無此聲,不能遏止諸聲。例如眾人之中,喧譁混雜。一人高聲喊云:『大家不要說話!』其聲一出,眾聲自止。今貪求極樂之貪,亦復如是,不獨無損,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見清淨園林樓閣,心生愛慕,即轉念西方,行樹羅網,七寶樓閣,勝妙多矣,不必貪此,趕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國。或聞可愛之聲,即念西方,寶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或嗅諸香,即念西方,寶蓮行樹,香風時來,六時無間。或見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諸境,因羨慕西方極樂勝境,而貪心漸息。

今細將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眾苦,實屬可厭,無一可貪。即以修行論之,娑婆難修,極樂易進。以兩土苦樂對比,乃略舉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則花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難聞佛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有永離惡道,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世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補處,速證菩提之樂。

以此而觀,貪求念佛往生,此貪為大貪。即此一貪,可斷貪嗔痴等一切煩惱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貪求往生極樂,則對娑婆五塵欲境,自然不貪。雖同是貪心,實未可以一概論也。余曾有勸修淨土一偈云:『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間大苦,莫甚於生死。有生則有身,有身則眾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佛云:『身為眾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無量劫來,捨身受身,不知經了多少生死。輪迴六道,易報改形,頭出頭沒,無由了脫。今得人身,須當猛省,切莫因循錯過,辜負此生。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須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難修。一、天道。天中著樂,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殊勝,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間富貴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聞。二、阿修羅道。修羅嗔心方熾,多好鬥諍,不肯修行。三、地獄道。地獄依業受罪,神識昏迷,不能修行。四、餓鬼道。餓鬼飢火交燃,呼號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裴相國云:『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負所生,生死何時得了?

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約外身說,指身形有長短大小,分劑段落,而受生死。二變易生死,約內心說,指心念有生住異滅,遷變移易,亦屬生死。三界之內,六道眾生,具足二種生死。界外三乘聖人,無有分段生死,但受變易生死。若二種生死都不受者,唯佛一人。當知生死,是由煩惱所造成的,佛則轉煩惱為菩提,了生死證涅槃,故不受生死。

三界內之眾生,欲求了脫生死,豎出三界則難,橫超三界則易。何謂豎出三界則難?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定,二禪定生喜樂定,三禪離喜妙樂定,四禪舍念清淨定。再修無色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八是世間有漏禪定,若不得第九滅受想定,則不能了脫三界生死,後一是無漏禪定。此九定順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中間經歷無量時劫,九定完成,方能豎出三界,得阿羅漢果。若但得前八種定,未進第九定,終不能了脫生死。如郁頭藍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報享盡,還墮飛狸之身。故謂豎出三界則難也。

何謂橫超生死則易?即是念佛法門,往生極樂。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剎種。此剎種共有二十層,娑婆、極樂同居第十三層。《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是平橫而過。娑婆眾生,念佛功成,往生極樂,即是橫超三界,疾出生死。便得圓證三不退,壽命同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譯『無數劫』),蓮花化生,即是最後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輪迴。除乘願再來,入世利生,則各隨本願,非隨業而受生也。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辦,故謂橫超生死則易也。

豎出三界,如蟻子上於高山。橫超三界,如風帆行於順水。又譬如毛筍內生一蟲,筍長成竹,蟲在竹中,欲求出離。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復有一節。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此喻眾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此喻眾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也。其難其易,不啻天淵。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果然平日信願深切,淨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倘若信、願、行三資糧,雖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則臨終時,還須道友助念,幫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最怕臨終之時,以種種事緣,擾亂其心,打失正念,有礙往生。凡為道友、徒眷、家屬,當明此理,助念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願往生。最好將家務,以及身後各項,預早安排,交付清楚。或立遺囑,以免臨命終時,有所掛礙。並須嚴囑家庭眷屬,臨終之時,一齊助念,不得提起家務,種種情緣,牽絆之事,切忌啼哭,擾亂其心。臨命終時,一念若差,則不能往生,關係重大,請勿忽視。深望為眷屬者,當以助道為孝,勿以情愛,而誤往生大事也。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台。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具足三學第九

念佛有四種:一、實相念佛。依實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淨,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實無有相可得。本無能念之心相,亦無所念之佛相,能所雙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實相佛,則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一心不亂,湛然常住,是為理念。雲棲云:『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古德云:『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訊息,夜半鐘聲到客船。』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觀想念佛。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因韋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闍世,隨順提婆達多惡友之教,奪父王位,囚閉其父頻婆娑羅王,於七重暗室之內,制止群臣,不得往見,欲令餓斃。夫人送酥蜜麩,及葡萄漿,與王飲食,遂得不死。至三七日,阿闍世王問守者:『老王猶存否?』答曰:『尚在。』即問:『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唯有夫人入宮,及沙門目連、富樓那二人,常飛空而來,為王說法,故無法禁止。』阿闍世王,聞言大怒,於是提劍欲殺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諫之不聽,遂拂袖而去。於是世王驚懼,不敢殺母,乃將母閉於幽暗宮中,不令得出。韋提希悲泣雨淚,遙向耆闍崛山,頂禮釋迦世尊。佛即現身,令其得見。夫人懇切悲哀,禮佛發願,來生不願生此濁惡世界,願生清淨佛國。我佛即以神力,普現十方清淨佛國,令其揀擇,願生何國。夫人乃揀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願生彼國。佛即為說十六妙觀,依法界心,觀法界境,以為求生之要。然觀法幽微,修頗不易。先觀落日者,所以標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觀水,三觀地,四觀樹,五觀池,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十五、十六觀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觀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國。

三、觀像念佛。即靜坐觀佛形像。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毫相觀成,漸次觀佛面部,以及全身。觀像功成,即能隨身所向,皆得見佛,相好莊嚴。

四、持名念佛。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貴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則無妨。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這個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此方眾生髮心念佛之時,西方蓮蕊當即標名。勤惰才分,榮枯立見。還有勝劣分明之妙,功行淺深,品分高下,無量往生,不相錯謬。命終往生,即生此華。此華乃脫凡殼之靈宮,安慧命之神宅。古云:『他年淨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並沒有甚麼奧妙。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是以近來多有向修淨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途同歸,何必舍此取彼?餘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禪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禪淨同功。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致。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對密教,亦極信仰。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我佛觀眾生之機,應得顯益者,為說顯教。應得密益者,為說密教。顯密雖殊,同為對機應病之法藥。故對顯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又云:『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我只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將其身肉,供我口腹。若雲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眾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而對蜈蚣、蚰蜒、蝮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對自己眷屬,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種妄言惑眾,分明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自作教他,疑誤眾生,定招惡報。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開葷。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豈不痛哉!此為余所不贊同也。

《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又云:『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佛言如是,謹當遵從,切勿被邪說所誤,以食肉為無礙之道。豈不聞古詩云:『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又詩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修行之人,不能勸人戒殺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殺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識去取。余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眾生來世債。

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禽獸,原是天生被人吃的。此是邪解,最能誤人,令人造罪。要知天生萬物,指米麥豆蔬等類,可以養人,並非指畜類。一切畜生,貪生怕死之心,與人類無異。若以強欺弱,殺食其肉,必結深冤,必欠命債,一定要報仇的。世間殺劫,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古云:『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眾生不殺生。』若人慾學密宗可也,而學吃葷則不可。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既經念佛,而竟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嘆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佛知眾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嗔痴之惑,造殺盜淫等業,毀諸戒律。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緣,亦復如是。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號如馬韁。念佛者如御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賓士時,其韁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身業作殺盜淫,乃是意業所驅使。意業不想殺盜淫,身業自不至犯戒。口業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是意業所發現。意業不想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既得一心,自然不亂。果能不亂,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醜,則被色動。耳根聞聲,無論是贊是謗,則被聲動。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答曰: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叢里過,葉葉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如古德云:『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嘆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世尊親見此理,欲令眾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眾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現前。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隱沒。眾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念佛即是契理契機之法。今略舉十種人正好念佛,請各三思,趕快發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髮為僧,發心修道,割恩斷愛,背井離鄉,住清淨之伽藍,受現成之供養,無憂無慮,不羈不絆,正好發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時,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輪迴,依業受報,無有了期。必須精專懇切念去,萬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攝矣。

今舉一例,昔有國王,見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稱)清閒,一日謂一念佛僧曰:『朕見婆羅門(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遠矣。』僧對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雖清閒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終日對境,而六根都攝,眼根不見色,耳根不聞聲,乃至意根不緣法塵之境。』王聞不信。僧知其意,即啟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驗之。請王明日,派宮娥彩女兩班,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著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執持。告言:『汝罪應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隨行,若油在何處傾出,立即斬首。若行竟,油不傾出,賜汝無罪還鄉。』』囚犯聞已,心思今日是個生死關頭,乃一心專注所執之油,不敢絲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傾出。歸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請王問囚犯曰:『汝於東街見何物最為美觀?』答曰:『不見。』又問:『西街聞何聲最為好聽?』答曰:『不聞。』王斥曰:『亂道。東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豈得不見不聞?』答曰:『大王,我一心顧著這罐油,哪裡還有心去看去聽,是以不見不聞。』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脫生死,六根都攝,不見不聞,斯言誠不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質女流,不出戶庭,執掌內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勞神役,故正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又女人月經不淨,生育痛苦,多有厭惡女身,欲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轉女成男,誠非易事,須經幾世修行。若肯專心念佛,則臨命終時,娑婆業卸,淨土緣深,蓮華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轉男身,而且壽命無量,得與觀音、勢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這個微妙法門,可以滿汝願望,望大家趕緊念佛。

三、聰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聰明難,而不為聰明所誤更難。每見聰明,恆多自誤。只因好奇好妙,反視念佛為平常。費盡心機,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若肯以聰明用之於佛法,多看淨土經書,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為諸佛所護念,群賢所繼述,以一念而空塵念,藉一佛而證淨心。專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達理念,親見自性彌陀,得生唯心淨土,豈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學,惑深業重,故感此報。若是聰明之人,則賢者多勞,念佛恐難一心。而愚痴之人,則事少身閒,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見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門,不假參究,不勞觀念,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場,將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努力無間,即得成功。古詩云:『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幾時撐得到灘頭。』此數語,可為念佛之助也。

五、富貴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貴,都從前世修來。當知娑婆福樂,終不久長。古云:『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樂,衣食無憂,受用具足,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登不退地,享無為樂。西方邊地,猶勝天宮。娑婆福樂,何足與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報,而得極樂淨身。

六、貧賤人正好念佛。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貢高,故感此報。既無田園產業,又無房屋棲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飽客群苦,正好念佛,求生淨土。而七寶樓閣,不俟經營;自然衣食,隨念而至,可以永離貧賤之苦。有此良好法門,慎勿錯過。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歲月無多。如魚少水,斯有何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懇切志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善導和尚偈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竹名,取搖動貌)。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老年人,請三復斯言,切莫萬般放不下。總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當知:『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華少壯,膂力方剛,既無老病之憂,正好發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務宜預布津梁。豈不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當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慎勿蹉跎歲月,虛度時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積穀防饑,生子養老。』今既生子,長大成人,家業有托,宗祧有賴。正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切莫千謀百計,為子為孫。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產,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財,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好把世間,許多富貴人家,作個高抬貴手。

十、無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負擔必重,撫養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經營,撐持門戶。既然無子,清閒絕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婦同修,稱念彌陀,求生淨土,疾趣菩提,為大悲父。則盡大地眾生,無非是佛之子,豈不快哉!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攝群機也。

念佛可度眾生第十一

法門無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獨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廣度群品。

或問:念佛之人,厭苦求樂,願生淨土。舍此娑婆,取彼極樂,但求己利,是為小乘。而菩薩發心廣大,舍己利他,不辭勞苦,不求安樂,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僅人中勤修萬行,乃至泥犁(地獄)苦趣,餓鬼道中,馬腹驢胎,時出時入,苦樂情亡,取捨見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較,何啻滄海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擇也?

答曰:念佛修行,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可以報答四恩,而能濟度三有。若不發心念佛,即欲救度眾生,只恐於他無益,於己有損。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險孰甚。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者,亦復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發心則易,不退為難。經中有云:『魚子、庵羅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舍利弗過去劫中,曾發大心,欲修菩薩利他之行。是時天人知而試之,化一婆羅門,從途中號泣而來。菩薩問曰:『為何悲傷?』答曰:『吾母有病。』乃告云:『母病則請醫診治,何須大哭?』答曰:『醫已請,藥不可得。』又云:『有方必有藥,如何不可得?』答曰:『醫雲我母之病,須用發道心人之眼珠,煎湯服之,方能得救,否則必死。因求此藥不得,是以痛哭。』菩薩心思,如來累劫行施,舍頭目腦髓,救度眾生。我今已發大心,當施我眼,而救其母。即告之曰:『汝不須哭,我今發大乘心,修菩薩行。當施我眼,為汝母作藥。』婆羅門曰:『感謝。』菩薩即以手,將右眼取出付之(此難行能行也)。婆羅門曰:『取錯了。醫雲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菩薩暗想,右眼既不可用,應當早說,何待取出方說。又想既欲利他,當勿吝惜,復將左眼取出與之(此難捨能舍也)。婆羅門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氣如是,安可做藥?』遂將此眼拋擲於地。菩薩心中動念(此難忍而不能忍也),嘆曰:『眾生難度!眾生難度!』於是退失大心。此皆由未得無生法忍,雖然欲學菩薩,難行能行,難捨能舍,而難忍則不能忍。遂致大心墮落,塵劫聲聞(小乘),由是未敢再發大乘之心。若欲修行大乘,廣度眾生,必須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然後普入十方塵剎,發四無量心,修六波羅密,饒益有情,同出苦輪,同生極樂。此雖先求己利者,實正欲利他也。豈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證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門,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一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入塵剎,廣度眾生。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因中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輪不思議業者:一、身輪現通。一身能現無量身,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饒益無量有情。二、口輪說法。具四無礙辯,說六波羅密、四諦、十二因緣、十善、五戒、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隨機教化,拔濟眾生。三、意輪鑒機。能鑒眾生根機大小,智慧淺深,易度不易度。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如觀世音菩薩,應機示現,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以無違,是為不思議業。得是業已,自可報答四恩,濟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唯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塵剎土,顯六神通,行四攝法,廣度有情,同生極樂。去來自在,不被業牽。方能大作佛事,報答四恩。

一者可以報答佛恩。佛為我故,於無量劫來,不曾棄捨於我。我昏迷時,佛則指示於我。我作業時,佛則憐愍於我。我沉淪時,佛則救拔於我。我得人身,佛則忻慰。此恩此德,莫可言喻。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畢,然後度他,廣宣淨土法門,代佛宏化,普令眾生,念佛往生,橫超三界,而暢佛懷,則真報佛恩也。內典云:『假使頂戴恆沙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則不名報恩者。』

二者可以報答親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所有恩德,昊天罔極。父也養我教我,一生經營,無非為我,愛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凶年之谷。母也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乾就濕,鞠育顧復,無微不至。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盡喪葬之禮,均未足以為報恩。必須念佛,求生淨土,然後還來此土,度脫親靈,永出苦輪,得生樂國,方得報答親恩。又我等自無量劫來,捨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或生人中,或墮苦趣,肉眼不知,無由報答。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不獨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脫生生父母,其為孝也乃大,則真是報答親恩。

三者可以報答師恩。父母生我,為生身父母。師長教我,為法身父母。若無師長,我之智識,無由開發。我之學問,無由增進。我之道德,無由成就。師恩浩大,更有過於父母。若欲報答,唯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畢,然後度他。如鳩摩羅什法師,初從槃頭達多法師學小乘,後從蘇利耶須摩法師學大乘,深明法性理體,自悔從前學小乘之非。因念舊師,歸為演說大乘真理,令師得悟,而沾勝益。其師反拜為師,羅什不敢受,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如羅什者,可謂真真報師恩也。

四者可以報答眾生恩。或問:眾生於我,何以有恩?答曰:農人種植,而我得食。女人紡織,而我得衣。百工技藝,所成眾器,而我得以受用。或曰:我以錢財購得,何足稱恩?答曰:雖有錢財,若非彼等勞力所成,何從購得而受用耶?又一切眾生,或是我過去父母、師長、親朋、眷屬,不過改形易報,不能認識,未可謂眾生與我全無關係。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於我亦皆有恩,應當報答。念佛求生淨土,雖則自度,實欲普度眾生,而報其恩。若以此現前未得無漏之身,欲學菩薩度生之行,誠非易事。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生淨土已,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如前所說,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用,可以廣度十方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也。既能報答四恩,自可濟度三有。其勝益殊勛,豈語言之所能盡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內,六道眾生,隨善惡以升沉。善業則升,生天、人、阿修羅(譯『非天』,福報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樂。惡業則沉,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而受痛苦。若善業更兼禪定不動之業,則生色界、無色界。因善、惡、不動三業,起輪迴性。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謂之曰『有』。若以三界九地論,則名九有。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雜居地,五趣眾生,混雜而居,例如人間,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禪天,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天,名舍念清淨地;並四空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廣名二十五有。都是有因有果,隨業受報。

念佛之人,自度已畢,發心度他,乘願利生,豎窮三界。如《金剛經》所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謂濟度三有。故曰念佛可度眾生。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或問:念佛本極易之事,而成佛為甚難之事。佛道長遠,經中所云,必經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萬行,方可得成。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門,頓漸不同。漸則三祇煉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頓則不歷僧祇,可獲法身,未可一概論也。

念佛乃是橫超生死,疾趣菩提,圓頓法門也。只怕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如果一生精進不懈,自然佛果可期。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云:『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永劫受無為之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善導大師一生專修念佛法門,念一佛,口放一光。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如上開示之言,自應深信,加以切願實行也。

又文殊菩薩,告蓮宗四祖五會法照大師曰:『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一日四祖至五台山大聖竹林寺,親見文殊、普賢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觀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徑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候補成佛之位),其數甚多。』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約事而言。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不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證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不待往生,即成佛道。其圓頓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確否?

答曰: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往生必矣。永明大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淨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眾,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臨終皆有證驗。或預知時至,或端坐而逝,或體出異香,或天樂鳴空,豈虛語哉!

宋時湖南潭州黃打鐵,以打鐵為業,一家四口,全靠手藝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難度日。常生怨嘆,前世不修,今生受苦。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無閒空工夫可修。一日見一僧,從其店前而過,遂請入店奉茶,請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種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僧曰:『有,只怕汝不肯相信。』黃曰:『大師明教,哪有不信之理?』僧曰:『汝欲離苦得樂。娑婆世界,無有真樂。唯有西方阿彌陀佛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欲生彼國,只要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不斷。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國。我教汝手掣風箱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推進時,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鐵紅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不打鐵也念,未睡著也念。若能如是念去,包汝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聞教,十分歡喜,極端相信。既可修行,又可工作,即依教奉行。人皆嗤其愚,打鐵本來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是苦上加苦?黃打鐵則不然,念之數日,愈加深信,謂:『此念佛法門,真實有益。我平日在火爐邊站著,有炎熱的苦。打起鐵來,有辛勞的苦。今念起佛來,完全不曉得炎熱,也不曉得辛勞。』由是更加精進,經歷三年。有一日自知命終時至,遂即剃頭、沐浴、更衣,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妻曰:『汝何處還有家?』答曰:『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於是再站鐵爐邊煨鐵,照常念佛。鐵紅取出,乃說偈曰:『釘釘鐺鐺,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舉槌打鐵一下,遂即立化。身出異香,天樂鳴空,此彌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眾皆聞香,無不驚嘆。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問:十方世界,無量眾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則極樂世界,如何容納得了?

答曰: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尺鏡含萬象而有餘。世間之物,尚且如是。何況彌陀廣大願力,及不思議力,成就無邊莊嚴之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眾耶?

又曰:天衣懷禪師論蓮宗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子言實有往生淨土,豈不與古人相違耶?

答曰:不違。此乃古德悟實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無礙。汝但誦其語,未解其義。上句『生則決定生』,是俗諦事法界。下句『去則實不去』,是真諦理法界。即是生唯心淨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安有去來之相可得。省庵大師發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身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往生一事,不必懷疑。若稍有疑慮,即信不深,而願不切也。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念佛之人,慎勿錯解『唯心』之義。若以『唯心』二字,即謂沒有西方淨土。則《阿彌陀經》釋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此豈是欺人之言耶?佛為大聖人,決無捏詞欺人之事。又不可以不見西方極樂世界,遂謂無有極樂。如世人未至西歐者,安可說實無西歐耶?念佛必定成佛,《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觀『去佛不遠』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謂現前見佛?或念佛專切之時,常夢中見佛。余曾夢見極樂世界,彌陀慈尊,並聞說法,敕我當自行化他,修持淨業。故從三十六歲後,禪淨雙修。每當傳授三皈依,或講經法會,力勸大家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告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應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廣修眾善為助行。正助合行,如船帆順風,更加櫓棹之功。往生淨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見佛。如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結集蓮社,專修念佛法門,三十年跡不入俗,澄心入定。三睹聖相,沉厚不言。唐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彌陀之側,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也!』此皆定中見佛之明證。後於八月七日,集眾告別,謂弟子法淨、慧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制遺誡,端坐念佛而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弟子等奉全身,塔於廬山西嶺。

何謂當來見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時至,臨命終時,則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此當來見佛也。又托質寶蓮,花開見佛,面禮金容,親蒙授記,忍證無生,位居補處。不僅可以常見於佛,亦即得成為佛也。

有此圓頓殊勝法門,可以橫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覺岸。凡欲離苦得樂,超凡成聖者,自當以持名念佛一法,為唯一無上法門,終身力行也。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

西方好,隨念即超群。一點靈光隨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人世自紛紛。

凝望處,決定去棲神。金地經行光里步,玉樓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瓊樹聳高空。彌覆七重珠寶網,莊嚴百億妙華宮。宮裡眾天童。

金地上,欄楯繞重重。華雨飄飄香散漫,樂音寥亮鼓清風。聞者樂無窮。

西方好,七寶甃成池。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飢。

池岸上,樓殿勢飛翬。碧玉雕欄填瑪瑙,黃金危棟間玻璃。隨處發光輝。

西方好,群鳥發音聲。華下和鳴歌六度,光中哀雅贊三乘。聞者悟無生。

三惡道,猶自不知名。皆是佛慈親變化,欲宣法語警迷情。心地頓圓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縹緲仙雲隨寶仗,輕盈衣襟貯天花。十萬去非賒。

諸佛土,隨念遍河沙。蓮掌撫摩親授記,潮音清妙響頻伽。時至即還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議。

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眾生同繫念,金台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

娑婆苦,長劫受輪迴。不斷苦因離火宅,只隨業報入胞胎。辜負這靈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個幻身能幾日,百般機巧袞塵埃。何得出頭來。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爭小利,蝸牛角上竊虛名。一點氣難平。

人我盛,日夜長無明。地獄爭頭成隊入,西方無個肯修行。空死復空生。

娑婆苦,情念驟如風。六賊村中無暫息,四蛇篋內更相攻。誰是主人翁。

無慧力,愛網轉關籠。一向四楞但擔地,不思兩腳無梢空。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無常。九竅腥臊流穢污,一包膿血貯皮囊。爭弱又爭強。

隨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經雲著相,破齋毀戒卻無妨。只恐有閻王。

娑婆苦,終日走塵寰。不覺年光隨逝水,哪堪白髮換朱顏。六趣任循環。

今與古,誰肯死前閒。危脆利名才入手,虛華財色便追攀。榮辱片時間。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裡,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邱。何似早回頭。

念佛十大利益

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隱身守護。

二、常得觀音等二十五大菩薩,而為保佑。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剎,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

五、水火冤賊、刀兵槍炮、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

六、先作罪業,悉皆消滅。

七、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世間一切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

十、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三聖,金台接引,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