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經一卷
有朋法師,他的號叫牧庵,是南宋時的金華人。性能強記,而又好學不倦。跟車溪卿法師學止觀,日夜精勤,不久,盡得其道。後來在南湖一帶大弘其化,為緇素欽崇。
有一天,他在仙潭主講止觀,適天衣持法師走仙潭經過。見有人講法,他就跑進去聽講。有朋法師不但辯才無礙,而且見解獨到,說理精微。天衣法師竦然嘆說:『這樣好法,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哩!』他讚嘆以後,便在座前作禮三拜而去。
天衣持法師是當時德望最高的一個人,他在佛教的地位,等於近代的太虛和虛雲二大師差不多。所以在佛教里的講經法師假如能得他的讚美,一定是身價十倍。
有朋法師雖然是初出宏法,但經天衣法師的印證,那不用說,以後一定會法緣如意了。
南湖有一個姓薛的少婦,因病暴斃,大概是她的靈魂沒有得到超度吧,一到夜晚她就出現,作出種種怪異,令家人不能安寢。好在她的翁姑都是奉佛有素的人,明白兒媳弄鬼的原因。於是不惜重金一方面替她設千僧大齋,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方面請有朋法師演說《金剛經》大意。
在齋僧和念講的法力冥資之下,她得度了。
她假借家人的嘴巴說:『謝翁姑一卷經,今乃解脫矣。』
她的翁姑對兒媳的解脫,自然喜不自勝,但對她所說的一卷經,頗為不解。
『我請了一千個大和尚同時誦經,不就等於誦了一千卷嗎?你怎麼只說一卷經?』
她說:『我所說的一卷經,那是朋法師所誦的喲!其餘的那些大和尚雖然和朋法師所念同是一卷《金剛經》,但三業未能相應,說得明白一點,就是『誠』字的工夫做得還不夠,效果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了。所以念經的人必須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既淨,這時也就無我人眾生壽者的四相了。這樣的念經,它的績效,自然既速且大了。』
從這一故事看來,我們學佛的人,不論做什麼功課,第一個條件,必須做到身口意完全清淨。假如身體上某一部份不乾淨,或者嘴裡念經,心卻在那兒南京到北京的亂打妄想,你說這樣的經會能收到如何效果?是不難想像的。
那末三業要怎樣個清淨法呢?
第一、首先要漱口、淨手,然後靜坐片刻,滌除妄念,淨其心想。
第二、要身端正坐,凝視經本,朗朗而讀,句句分明。這樣自有事半功倍之效,讀經的人不可不切實注意。
右跏而逝
普見和尚,法號一微,是有清一代的高僧,俗家姓李,黑井人氏。
他十四歲的時候,忽發心出家,乃依雲南雞足山一位有名的高僧徹庸和尚祝髮。
他出家以後,專精習誦毗尼(戒律),殷勤十載,對南山一宗,已能深入堂奧。
後徹庸和尚入京請藏路過金陵(南京),他也隨侍在側,掛搭南門外大報恩寺。
無巧不巧,這時大報恩寺方丈缺席,擬在海眾中選一住持,但食指雖不下千餘,可是欲選出一道學兼優的繼承人,則頗為不易。因為方丈是領袖群倫的人,除有高深的學問與道德之外,必須還要有領導的才幹與能力,方為合選。
經過兩序大眾一再商討的結果,認為既不能適當底選出方丈人才,不如用枚卜之法來決定其人選。三拈三得者,乃可出任方丈。
此法不限於寺內僧眾,凡屬有道有學的寺外僧人,或曾在寺內參學過,而今已離寺的僧眾,均得參加拈選。
這時普見和尚既隨師掛褡在寺,當然也有資格參加拈選的了。
不過他的參加不是自動的,而是大眾的殷勸,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天下的事就有這麼巧,越是不想做的,它偏偏臨到你身上。
在參拈指選的群僧之中,普見和尚竟然獨占螯頭,三拈三得。
這不是偶然的,而是龍天推出來的。
從此,他就做了大報恩寺的方丈。這時他才二十四歲,可算是青年得志了。
他做了三年的方丈,每天二六時中領眾焚修,不休不輟,真正是一個稱職的方丈。
他很自謙,他以為必須有真才實道的人才可以領導大眾,他認為他在這方面的修養實在不夠,所以他做了三年方丈,就毅然的放棄了人人求之而不可得的光榮職位。
他辭去方丈以後,跑到妙峰山中去篤志精修,並在山中建築了一所別峰庵。
他除每日靜坐以外,必定要誦《金剛經》十五卷,持以為恆。在山中一住五十餘年,從未間斷。
他在八十一歲的這一年,有一天,他忽然感到有點不適,大概他自知時至吧?對他的侍者說:『你去通知內外各執事,說我三日後將要圓寂了。』
寺內外的僧眾聽到侍者的通知,都不以為意,還道是和尚在玩遊戲三昧哩!
可是到了第三日普見和尚真的命侍者去鳴鼓集眾,等大眾齊集後,他便禮佛陛座說:『當日馬祖道:離四句,絕百非,是有?是無?諸人速道一語!』
大眾都沒有契合,對他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答得出來。他等了好久,看看沒有回答,他說:『你們不道,老僧自道去了。』又說:從前趙州禪師左跏趺而逝,今月老僧右跏而逝,於是左足垂下,寂然而逝。
不墮地獄
我們都知道地獄是為惡人設立的,善人是沒有份的。善人死後最主要的有三條路可走:一生沒有作惡,但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善舉,這一類人死後可能再來享受人道的生活。
另有一類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事,較第一類的較多較廣;而且潔身自好,律己甚嚴。這一類人死後,有百分之百的享受天道的安閒生活。
再有一類人除了嚴謹自己,廣作善行以外,並修持佛法,如誦經,持咒,禮拜,念佛,參禪等,這一類人死後決定隨願往生到諸佛的淨土國中,如彌陀極樂淨土,藥師琉璃淨土等享受常樂我淨的極樂生活。
所以,天堂地獄,其區分就在善惡的心理和行為上。一念善,便是天堂淨土,一念惡便是刀山劍樹。因此一個人在起心動念之際,必須謹慎考慮。決不可因一時感情衝動或意氣用事,作出種種傷天害理的事來。
在清朝時代江蘇如皋有一位秀才先生,姓張名實甫,長得眉清目秀,看上去倒也是個一表人才。因為家境清寒,他把孔夫子『君子固窮』的哲學理論忘記得一乾二淨。專門向鄰近的一般懦弱的僧道,或無知的愚民,尋隙勒詐。有一次他跑到附近彌勒庵去喝茶聊天,忽然看到庵上住持和尚敲著木魚在誦《金剛經》。他趕忙跑過去站在和尚背後瞪著眼睛瞧。一直瞧到和尚誦完了經,才離開了。
在他最初的動機,想看看和尚有沒有把經上的字念錯,假如發現和尚念錯字,哼哼,你看他的苗頭吧!準會藉機向和尚敲一筆竹槓。說什麼和尚不會念經啦,齋主化了金錢,亡靈不能超升啦。
無知膽小的和尚一聽便會嚇得魂不附體,趕緊設法請人打圓場,送紅包了事。
假如和尚稍為強硬一點,他就會煽動地方民眾,把和尚趕出廟門。
但是這一回他失敗了,和尚朗朗而誦,一字沒錯。
金錢的竹槓他雖沒有敲到,但他卻得到另一種很大的收穫,這個收穫不是用金錢所能買到的。當時他自己也不知道,等到他油盡燈枯,果報終了的時候,他的靈魂(第八識)隨著業風一直吹到地獄門前。照他生前的行為,應該沒有阻攔的直入地獄,可是把門的獄卒卻不準他進去:說這是人間犯五逆十惡者的居所,你有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功德,不能進去。
這位死鬼秀才先生糊裡糊塗的還以為那是什麼好去處的,原來卻是犯罪者最後的下場。聽獄卒這麼一說,他慶幸沒有莽撞的進去,否則苦頭又吃大了。
原來他在監視和尚念經的時候,也在一字不移的念了下去,而且一心專注,別無雜念,可以算得上到了能所雙亡的程度。所以雖只一卷,以其屬於無相之念,故其功德甚大。
這一道理與《金剛經》滅罪除障的功能頗相吻合。
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持經功德,先世罪業尚能消滅,況今世罪業呢?
我們學佛的,只要能一面依教而修,受持讀誦;一方面再以離相修一切善法,正因與助因,同時兼修,不但業障消除,且可直登彼岸。
救人於危
《金剛經》由六祖慧能大師以後,已成為教內修持者必讀之經,衍至今日,講解持誦者益眾。蓋說理(空理)徹,而靈驗有足征也。
《金剛經》共有六種譯本,最善者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即今之流通本也。
六祖大師因《金剛經》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悟徹心源,因而獲得傳承禪宗之衣缽。《金剛經》文義感人之深者如此。其後因讀誦而徹悟者,固不乏其人,而消災免難,化戾氣為祥和者,猶累累也。
大陸淪陷時,有一道姑由四川乘汽車逃難,車行萬山群中,山路崎嶇,陡坡峭壁,驚險萬狀。馳至斜坡時,司機失慎;車墜千丈懸崖下,全車乘客,驚魂失魄,自分必死。及車抵崖下,眾客雖有震出車外,或受微傷,而道姑猶安坐車中,初固不知車之出事也。眾皆怪之,詳詢道姑日常生活情形及所攜之物,始悉道姑為忠實之佛教信徒,日誦《金剛經》若干卷,隨身並攜有《金剛經》一部。不但自免厄難,全車乘客因此皆蒙其庥。《金剛經》之功德,可思量乎!
又民族晚報白屋野語內,述《金剛經》震懾縊鬼之故事一則,茲抄述如下:
有名阿四者,具陰陽眼,能見鬼神。一日過黃姓家曰:『此家日內將發生意外』。緣黃家居一貧婦,平日專靠紡織為生,某夜,挑燈獨紡;鄰居適有一青年亦獨坐夜讀,聞紡織聲,欲窺視之。突在壁縫中瞥見一著紅袍者,繞婦而拜,婦如苦不自勝,發於嗟嘆,忽而起身欲投環,青年見狀驚呼,然冥冥中身如負重物,喉亦被控,啞不成聲,乃舉足踢椅,足亦重千鈞,奮力始及椅沿,椅上適有《金剛經》一冊,被震落地,豁然為之驚覺,而婦亦如夢醒。問之,則雲周身痙孿,似必欲投環而後快意阿四乃告人曰:此鬼欲覓替身也。人非在不得意時,鬼無以乘之。貧婦之倖免,蓋震於《金剛經》耳。由此可知《金剛經》,不但能禳災祈福,且可懾鬼,辟邪崇,其威力之大與夫關係人類生活之切要,蓋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