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在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


時間:2019/5/29 作者:清凡居士

莊嚴自性三寶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何況又有人,不但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永遠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種種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進,又能一心參禪打坐,修禪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禪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門。

這一段經文是莊嚴自性三寶──莊嚴自性的佛,莊嚴自性的法,莊嚴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華經》、念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這都是莊嚴自性的三寶;你自性的三寶莊嚴圓滿了,常住的三寶也就現前。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在前邊說若人能受持《法華經》,這個功德是無量的,所以才說他這種功德是最殊勝的功德。怎麼是殊勝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這種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沒有數量那麼多、沒有邊涯那麼多。好像什麼呢?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譬如太虛空似的,你找不著它的邊在什麼地方,你也不知虛空究竟有多大。現在一般人雖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虛空究竟有多大。東、西、南、北,這是四方。四維、上、下,這又六方。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方、四維、上、下合起來,就是十方;這十方是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誦持、讀誦、書寫、講說《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也就像虛空十方無有限量的樣子,很快他就達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嘆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嘆之法,讚嘆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假使有人,能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對著本子叫「讀」,離開經的本子叫「誦」。不論你對著本子讀,還是離開本來誦,或者你受之於心、行之於身;你自己明白了,那還不算,你能照這部《法華經》的道理來實行,還能為他人講說這部經典;或者自己書寫這《法華經》,或者教人來書寫《法華經》。

「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嘆聲聞眾僧」:又能造塔、造廟、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養這三寶,又能讚嘆佛,讚嘆法,讚嘆聲聞眾僧。

「亦以百千萬億讚嘆之法,讚嘆菩薩功德」:不是用一種方法來讚嘆三寶,而是用百千萬億種讚嘆的方法,來讚嘆菩薩的功德。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著經的義理來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一個公案。

從前有一個人,他做很大的官,也護持三寶,給三寶做護法,他也學《法華經》這部經典;可是《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邊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記住了,後邊那三卷半,他怎麼樣讀也記不住、也背不出來。自己覺得很奇怪,怎麼前邊這一半就能記得很清楚,後邊怎麼就這麼難記呢?念了也不會。

在當時有一位善知識,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麼事情來的,他一看就知道。這位大官於是到廟上請問這一位善知識,很好奇的,就問:「人人都有種種的因緣,我對於這部《法華經》非常歡喜,相信這經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記得很清楚,後半部卻沒有法子背得出來,這是一種什麼因緣呢?一部經,怎麼只對前半部很熟似的,後半部就不知道了、讀不出來了?」

這位善知識為他入定一觀察,就對他講:「你這個因緣是很特別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廟上放生的一頭牛。在農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廟上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不令經書發霉,或被蟲子吃掉;用太陽來把經書曬乾,蟲子就不咬了。在曬經的時候,這放生的牛就走到曬《法華經》的地方,用鼻子聞這《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因為沒有在那個地方,就沒有聞到。你因為只聞了上半部《法華經》,所以你對於上半部《法華經》就很有緣的,記得很清楚;下半部因為你沒有聞著,所以你就記得不清楚。」

這個做大官的,在一開始聽見這種的因緣,就很不高興,說:「你怎麼說我是一頭牛?你有什麼證據?」善知識對他說:「你要證據嗎?在我廟後邊有一個墳,那頭牛死後,就埋到那個地方。當時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這頭牛將來會生到什麼地方,姓什麼、叫什麼,他詳詳細細地寫在白布上,和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個墳打開!」

把牛的墳打開了,那裡邊果然有塊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寫的說明,那個名字,就是現在這個做官的名字。善知識對他說:「為什麼你做官呢?也就因為你前生幫廟上種過田、耕過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這一件事情來推察,在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的;為什麼?就一頭牛為廟上做一點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況我們人!所以我們人要護持道場,來給道場做一點功德,這是很要緊的一種因緣。

「復能清淨持戒」:又能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是怎麼樣?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瞋恨,沒有這一種染污法在心裡頭。染污雜念不要有,這是清淨其心。

那麼清淨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種不合法的事情、不乾淨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別的守規矩。守規矩,就是乾淨;不守規矩,就是不乾淨,所以要清淨持這個戒律。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與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沒有一種瞋恨心,「志念堅固」:志念特別堅固,就是不隨隨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們學佛法,學幾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堅固。

你志念若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最歡喜坐禪,認為坐禪是最寶貴了。所以你們在打禪七的時候,每一分鐘、一秒鐘都不要空放過去。你應該要知道,就在這一分鐘、一秒鐘,就是你開悟的那一分鐘、那一秒鐘。你若隨隨便便就把它放過去了,那就不能開悟,因為你不寶貴它,拿時間不當一回事。所以常貴坐禪,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淺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進勇猛」:人修行,必須要精進,又必須要勇猛。你若只是心裡想精進,身卻不精進,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進,必須要有一個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難,怎麼樣也要精進。

在這禪七的期間,有幾個人發願不講話,這是個最好的辦法。因為你一講話,妄想就會多。不講話,妄想就會少了嗎?不講話,妄想也不會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錢」。什麼是本錢?譬如你做生意,要有本錢──就是基金;你不講話,氣就不會散。所謂「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你這口一張開,氣就跑出去了;你舌頭一動彈,一講話,不是講是,就是講非。你用功,應該不講是非;你這一講話,不是講這個、就是講那個。總而言之,你講出來一句話,就有個是,有個非;你在沒講話的時候,沒有是,沒有非。

有人就說:「法師!你盡講經,不也是講是講非嗎?」不錯!我講是講非,但是這個「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為你講是講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講,不知道哪個是「是」、哪個是「非」。講經,不是講是講非,這是佛說的法。法也無「是」、也無「非」,所以你不要以為「講經」是講是非,那是你觀念錯誤!講經說法,是說方法,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說這個方法,你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講經是可以的,你若會講,你也可以來講的。所以在這禪七期間,有人發心不講話,這我是最歡喜的,這就是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你能勇猛精進,這樣才能收攝一切善法。為什麼?你的念慮要收攝;收攝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這就是收攝善法;你若盡打妄想,那就是變成惡法。你能得到深禪定了,又能勇猛精進、攝諸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一個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個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惡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利根,就是聰明。聰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誰有問題不明白,來向你請問,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歡喜心,因為解決他的疑問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滅後」: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無能勝!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後,「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論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

這「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數量,又可以說是一個也沒有;為什麼?有個「諸」。諸,就是很多;一個也沒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講「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說是「沒有」;怎麼可以說是沒有?這假設之詞嘛!這假設之詞,根本就沒有,是不是啊?那麼又可以說是「有」了;怎麼又可以說是「有」呢?現在你們聽經,有這麼多人,這都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說是「有」了。在講《法華經》那時候,是假設之詞;現在就是一個真實不虛的話,是真語、如語、實語、不妄語了。你現在明白了嗎?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能受持於心、行之於身,能讀誦《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的這個人,又能有像前邊我所說這麼多的功德。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你應該要知道這個人,他已經到菩提道場,就是菩提樹下那個道場。他已經接近無上正等正覺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坐在菩提道場,轉法輪,教化眾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們現在這一些個聽經的人,你不要認為是旁人。

「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或者你們坐著聽經,或者你們立著聽經,或者經行處。你在經行修行,就是我們現在打坐、跑香,這就是經行處。在這個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經行的地方,都應該建立起寶塔。所以我們這兒,應該造個寶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供養這個塔,好像佛塔一樣的恭敬。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淺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