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正以三行結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進。即前三種增進修行漸次也。正助合行。故能成就真菩提路。言五十五位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及等覺也。始終皆以三增進故而能成就。則知三行。不局初心明矣。乾慧是路而非真。妙覺是真而非路。故不說之。複次乾慧雖是所成。而位在觀行。兼有能成之功。妙覺雖亦所成。而位在究竟。並無所成之相。故前文但曰方盡妙覺。以妙覺即是眾生本有之性。今令徹底究竟而已。如達多之頭。衣里之珠。本不曾失。今何所得。故下文又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
庚三、復以邪正結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是觀。即指如來毗婆舍那而言之也。須以三事別其邪正。一者知圓頓止觀性修不二。名之為正。否則為邪。二者知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增慢。名之為正。否則為邪。三者知由三增進行。正助並修。戒乘俱急。名之為正。否則為邪也。大章第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竟。
乙四、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二。初文殊問。二如來答。丙、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性修因果解行智斷。既已全彰。今欲攝別歸總。以總挈別。攝廣歸略。以略得廣。故請問經名及奉持方法也。然此圓頓教行理三。自非根本實智。不能徹底承當。故須文殊請問。首問經名。欲人尋名而得體。次問奉持。欲人即體以成宗。宗體既成。便有力用。故知祗是問三法耳。又名者。總詮三法。經者。即指三法為經。體是理經。宗是行經。用是教經。奉持者。以此三法自行化他也。
丙二、如來答二。初別答五名。二總答奉持。丁、今初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初大佛頂三字。從體立名。顯密皆以大佛頂為體也。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者。顯密皆以大佛頂實相為印。而意指密詮也。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顯密皆是大佛頂性正法眼藏。而意指顯說也。次名救護親因者。親因。猶言親緣。如此會中。阿難為親。登伽為因。一切親因。用此顯密二詮救之護之。無不得蒙度脫。必令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而後已。此從用立名也。三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者。以宗立名。大佛頂性。即是不生不滅真因。因該果徹。故名密因。雖亦兼指密印般怛羅義。而重在顯詮也。四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者。仍約體宗立名。單指密詮。大方廣即是大佛頂之異名。亦是大白傘蓋異名。此則約體。妙蓮華王。是因果同時義。十方佛母。是一乘因果義。此則約宗。雖顯說中。亦云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又雲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而重在密詮也。五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從用立名。灌頂章句四字。意指密詮之用。所謂果上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因中持此咒心。亦於十方蒙佛授記也。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句。意指顯詮之用。由悟陰入處界七大皆如來藏。所以一心能具萬行。事事可證圓通也。余如玄義中釋。
丁二、總答奉持
汝當奉持。
⊙奉持別無他法。只是識取名下之義。而會歸自己耳。然問中言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今但答汝當奉持者。正顯傳法之人。應須以身設教。汝能如法奉持。則一切眾生。自當不令而行矣。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末世弘經。所當深思而力勉也。大章第四結經名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