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慧僧法師:菩薩戒是關乎佛性因果之無上律儀,應盡心竭力廣泛流通


時間:2019/9/20 作者:清凡居士

《佛說梵網經講錄》

◎慧僧法師一九八O年講於

萬佛聖城法界大學養秋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釋迦牟尼佛,說完四十八條輕戒時,又囑咐諸大弟子說:“這菩薩戒,三世諸菩薩都誦;過去的已誦,未來的當誦,現在的今誦。”足見菩薩戒是很重要的。

“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

釋迦牟尼佛再三叮嚀:“諸佛弟子!以上的菩薩戒,乃為三世諸佛所共受持讀誦懷念,系最重要之戒律。我今亦誦此戒。”有人問:“佛已成佛果,不會犯戒,何須誦戒耶?”雖然如此,但菩薩戒是諸佛心地本源,三世諸佛同尊,故佛佛誦持。

“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

此段是囑咐流通。囑咐諸大弟子,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都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輾轉不斷。蓋因菩薩戒是關乎佛性因果之無上律儀,故大眾應盡心竭力去廣泛流通,教化群品,使佛種常住,綿綿不絕。

前面勸受之戒文,有列出淫男、淫女、黃門、鬼神、天龍八部畜生等,但今只言“信男、信女”,其他品類,因何不提呢?此乃因眾生受戒後,皆名第一清淨者。縱使從前不務正業(淫男、女妓、邪命等),受戒後皆歸第一清淨。但須知“清淨”,是指受戒後不復犯戒。若受戒後又犯戒,那就算不上清淨。

“佛性常住戒卷”:是指此戒卷若能流通於世,則佛性因緣可以持久,永遠不滅。此戒卷若壞滅,則世人也無佛性因緣可言矣。

“得見千佛。為千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

此略舉三益:(一)見聖。(二)離苦。(三)得樂。“授手”,即是由諸佛授記,將來畢竟成佛。謂秉戒人(受戒人),與佛相鄰次不遠。並且受戒已,世世不會墮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八難:(一)地獄。(二)惡鬼。(三)畜生。(四)長壽天:此天眾生長壽,雖享天福之安逸,但不能見佛聞法睹僧,故名為難。(五)六根不具:即是盲聾喑啞,殘廢破蹩等。(六)北俱盧洲:或雲邊地。(七)世智辯聰:縱有多聞,仍屬於世間智,非出世間智,並且善於狡辯智偽叢生,樹我慢幢,自命不凡,看不起佛法。此輩亦屬八難之一。(八)前佛後難。以上八難,皆無機會聞佛法,植善根,發菩提心,故名為難。凡受菩薩戒者,永不墮於惡道八難,而生生世世得生人間或天上,受勝妙之法樂。

以上略舉三益:(一)見聖:世世由千佛摩頂授記。(二)離苦:永出離三惡道、八難。(三)得樂:常得生人天。此是略言之,若詳細研究,受菩薩戒之利益何止此耶?而受者將來必定成佛,此利益更是不可思議!

“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七佛”,是指過去莊嚴劫中最後的三位佛,以及賢劫的四尊佛。現今我們所居乃是賢劫,而釋迦牟尼佛是賢劫中第四位佛。此戒是過去七佛親自授手宣揚之法戒,故吾人亦須一心頂戴奉行。

一心是專精不二之意。波羅提木叉(PRATIMOKSHA)是印度話,翻此方話,名為“戒”,亦名“長養”,“淨除”;復有“解脫”、“別解脫”二義。“解脫”,意謂依戒行持,必定超凡入聖,而得解脫。“別解脫”,意謂每一條戒律,亦有彼特別解脫之功能。此戒皆應歡喜奉行。無相天王品勸學章,是《梵網經》一百二十卷中之一,但此土不傳。

“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歡喜受持。”

三千,謂三千大千世界中,同稟菩薩戒者,皆信心頂戴奉持。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此段乃承按前面最初之戒文。此一品之開端,述釋迦牟尼佛坐於蓮華台上金剛之座,由報身佛盧舍那於華藏世界宣說菩薩戒;而同時於一一世界海中,千百億釋迦牟尼佛,各於其蓮華座上,同時宣說此戒。盧舍那,此雲“淨滿”,謂已圓滿一切淨法。“十無盡戒法品竟”,謂釋迦牟尼佛剛說完十重菩薩戒法的時候。

十重戒:(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酤酒戒。(六)說四眾過戒。(七)自贊毀他戒。(八)慳惜加毀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謗三寶戒。

云何名為“無盡”呢?蓋因一切諸戒法,無不從此十大戒流出,永恆不絕,故謂無盡藏。當釋迦牟尼佛宣說此十無盡藏戒法竟,其他千百億世界裡的釋迦牟尼佛,也同時宣說完畢。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

釋迦牟尼佛,一共於十住處宣說此戒法品。最初在摩醯首羅天王宮(MAHESHVARAHEAVEN)說。此天通常謂色界最頂天;住於色究竟天的中央。摩醯首羅,譯為“大自在”,因為此天主是最自在,洋洋自得。《地藏經》又雲此天是色界頂天,即是第四禪天之上。

釋迦牟尼佛,從摩醯首羅天,直至娑婆國土菩提樹下,一共十處,演說此法。“不可說”,是印度大數目之一,亦是《華嚴經》上一百二十四個大數字之一,謂其量廣大得不可悉數,不可言說之義。佛為不可說那樣多的菩薩和諸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一世界中是如此,而一一世界中,亦復如是。

蓮華藏世界,是盧舍那佛所居之華藏世界海。這世界海里,有不可說不可說那么多的蓮花,一一華葉上,有一世界海。一一世界海內,復有無盡無盡之世界海,如微塵許。塵塵混入,剎剎圓融,所謂“華藏世界一一塵,一一塵中見法界”;這種境界,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圓融無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喻,玄妙叵測!欲要仔細研究這種道理,可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試想想:假如把一個世界,粉碎成微塵,其微塵粒,必定是數不過來那么多。假若每一粒微塵內,復有一個圓整的世界,你說有多少世界?必定是無窮無盡,不可悉數那么多。而在這些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海一一世界內,各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在同時演說菩薩戒法,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一世界是這樣,其他所有如微塵許世界中,亦復如是。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前五句為“別”,後一句為“總”。藏,有負戴、包藏之意。此戒藏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五句為:(一)一切佛心藏。(二)地藏。(三)戒藏。(四)無量行願藏。(五)因果佛性常住藏。

這五句就叫“別”,後一句呢?後邊一句“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盡。”後邊一句就是“總”。

(一)心藏:即三十心──十發趣(十住),十長養(十行),十金剛(十回向)。此三十心,通則包括一切諸法之因果。(二)地藏:即十地,從歡喜地乃至法雲地。(三)戒藏:即十重四十八輕戒;此乃一切戒之本源故。(四)無量行願藏:“行”,即六度,或雲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願”,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等。(五)因果佛性常住藏:本來,佛性非因非果,乃是超出因果之外。但因果卻不離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實相,即是佛性的一個別名。諸法實相,是即相離相,無相而無不相;不生不滅,故云“實”相。一般凡夫肉眼所睹之形形色色,非諸法實相也。實相是無相,但無所不相。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則因果亦常住。通了一切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別則“佛性本源”,亦是菩薩戒之異名。就如前邊正文說過,“本源自性清淨妙戒”,這就是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如是”,是指法之詞,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說無量一切法藏(心、地、戒、行願等法)竟。

恭錄自《佛說梵網經》講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