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無言處,千口說
當前位置:無量光明>佛教人物>居士佛教人物>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章)
南懷瑾|發表時間:2014-11-10|作者:南懷瑾[投稿]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章無言處,千口說
佛與波斯匿王討論『見性』的問題,他們辯論的結論是:人的生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東西,佛當時提出一個名詞叫『見性』。
當此生命誰為主
對於『見性』,我要再強調一次,通常我們看到『見性』二字,往往會將之與『明心見性』連在一起。『見性』這個觀念,當然代表唐代以後禪宗的宗旨,它的來源是從《楞嚴經》釋迦牟尼佛『七處征心』、『八還辯見』而來。上次討論的中心重點在此,而留到這次要討論又更加難以說明。
佛與波斯匿王談到『見性』,佛告訴他以眼睛做引導,當張開眼睛時看得明明白白,閉起眼睛看見了,看見那個什麼都看不見的樣子,我們叫它『黑暗』。『明』與『暗』有代替,是兩個不同的現象;那個『能』見明、見暗的,並沒有跟著明暗現象而變化。這是上次的結論。嚴格而言,這在學理上叫『見性』,以現代觀念來說,我們不講宗教盲目的信仰,真正佛法是要『正信』的,正信是要求證的,所以佛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證得菩提』,求證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從求證的層面,我們必須先在邏輯上做一個論辯。
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兩種現象有交換、有代謝,不管這兩個現象,那個能見明見暗的,也不生也不滅。在理論上,我們承認這個說法,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當我們活著時,眼睛、視覺神經沒有毀壞,可以見明見暗;當我們死亡,眼根的生理結構也還沒有壞,然而卻看不見明看不見暗,那個時候本性天哪裡?佛與波斯匿王只討論到活著的時候,死後怎麼求證?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當我們醒著的時候,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當我們睡著,既不作夢又沒有張開眼睛,那個見性到哪裡去了?這是第二個問題(不過有些人雖然未張眼,夢境中仍能見到一片光明,此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有畫家、藝術家的夢境是彩色的,因為他們在意識上經常是彩色的。)
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佛與波斯匿王討論見性,眼睛能看見的『見』,它本身的性能只能在活著的這一段來講。也就是說,佛所舉的這個例子,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二種現象有交接,然而能見明見暗的本身沒有生滅,沒有生死,這只是指活著的時候,眼識配合眼根而起的能見的性能而已!如果以這個例子說明人的生命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在邏輯上有近於以偏概全的味道!
好,有關這段討論到此為止。接著又是另一段:識相的生滅,這一段牽涉到唯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等八識。
又如眾生八識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識,俱緣現量,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又無二種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即現前不生滅。
永明壽禪師在這一節舉出唯識的道理。
研究唯識的經常碰到心、意、識三個字,心意識在小乘經典出現得特別多。實際上不論大乘、小乘經典,歸納而言,以中文來講,心意識三個字夠用了。不過,有一個問題要注意!現代研究心理學的都在心意識的『意』這個地方轉。
八識是把心的整個功能分成八個部分。知道八個識,只能說有唯識的常識,沒有深入研究,因為深入研究唯識學不是那麼簡單。
八識把心的作用八個部分,前面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注意『根』字,以現代觀念言,即是生理作用,不是五官。生理學上講的五官是指包括眉毛的頭部;佛學所講的五根不包括眉毛,它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是古代的分類。
現代研究有很多人不同意這種分法,他們並不是不相信佛學,也不是佛說的理論錯了,而是不完全同意古代的分類。現代研究認為眼耳鼻舌即包含在身識,何必個別分出?有人認為古代的分類不合邏輯。不過,也有人申辯,眼耳鼻舌身與我們這個生命活著起作用關係很大,至於身識不是整個生理機能,而且生理的腦神經,這代表身根的作用。根據現代生理學也是一樣,比如中風後半身無知覺,是腦神經某一部分受損或阻塞,所以身根主要是指腦神經。持這一派理論者,認為不同意古代『眼恥[耳]鼻舌身』的分類者,是誤把身識的身,當作全體的身。這是舊佛學配合現代觀念的解釋,對錯與否,我們不予定論,只是向各種介紹。
此外,又有人提出問題,現代醫學進步,有損獻眼角膜者,當人在剛死之際,取其眼角膜冰凍或立即移植患者身上,患者又可重見光明。現代人又要討論一個問題了!這是眼神經細胞沒有死亡,眼睛裡有眼識,眼識沒有死亡,當眼角膜移植到他人身上時,他人的眼睛是否能像原來的主人那樣看得習慣?這都是佛學中研究的,而現代以科學研究新產生的問題。
那麼,以佛學來看這個解釋,取下眼角膜,眼識沒有死亡,眼識的根本是什麼?是整個阿賴耶識,整個阿賴耶識是一切眾生同體的,我的給他、他的給我都一樣,這個功能相同。所以,與現代唯物思想辯駁心意識的問題,很容易解釋得通,不成問題。
唯識學的『三量』說
心起作用的最後一部分——第八阿賴耶識,它含藏一切種子,含藏若干萬億動[劫]數的過去,若干萬億劫數的未來,乃至於現在。以現代觀念言,這個功能含藏無窮盡的宇宙、無盡的空間、無盡的時間,整個功能都屬於阿賴耶識的範圍。那麼,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識皆是『俱緣現量』。我們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識學的三量——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就是呈現一切擺得很明白,也可以說是現在、當下,呈現在前面,的確有一個事實,一個現象,嚴格討論唯識問題也很多。
有哲學論文,把『現量』比成西方哲學的直覺的境界;也叫直觀,把『比量』當成客觀。這種與西方哲學配合解釋現量、比量的看法,對與不對,仍是個問題,我希望不要勉強湊合,哲學是哲學,佛學是佛學,科學是科學,彼此藉助說明則可,便說這個就是那個,治喪的,因為範圍不同,這一點作學問的同學要特別注意!講宗教,可以借用;學術範圍則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別心來的,比如我們看到粉筆,意識知道是粉筆,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這個觀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黃色白一點,不過正式的白可能還要白,一下子我們腦子有許多觀念馬上進來。所以,能起思維、能起知覺、能起感覺,皆屬比量。換言之,比量是相對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現在介紹《宗鏡錄》的道理,對與不對是比量,諸位聽到,這個道理懂了,這個道理對與不對,也是比量。換句話說,現有人生一切知識、一切思想,在唯識學範圍都認為是比量。比量非真實,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許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東西,實際上有沒有?沒有,那都是幻想出來的。一切幻想、不實在的東西,也不屬於世間比量範圍的,都屬於非量的境界。唯識學就有這三量的差別。
有一位同學有一天向我提出問題。他說唯識的分類不大好,怎麼說呢?他說三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賴耶識功能的現量。我說對,你講得沒有錯!他又問:那為什麼唯識把三量分得那麼嚴格呢?眾生幾乎被束縛住!這是因為後世研究唯識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觀念給捆綁住了。
其實,非量是意識境界,拿現有立場講是非量,也是相對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現實世界來說,一名精神病患者,看到我們一般會笑,笑我們這些瘋子怎麼到這兒來?在他的立場看,我們的確是瘋子,而在我們的立場看他是瘋子,覺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樣的,以他的立場看我們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與不非量,本身就是個比量。再說,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範圍所看到的東西,他認為非常真實,至於看法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所以這也屬於他當時的現量,三量功能本來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範圍』,真正講佛法,阿賴耶識轉過來,本體功能是無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個原則,就曉得『量』只是屬於這麼一個範圍而已!為了讓後世人了解心性的本體,只好在教育引導方法上作如此說明。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俱緣現量』,開眼見明,眼睛一看是現量;閉眼見暗,也是眼識現量的呈現。耳朵聽到聲音是現量,聽到一個聽不見的,也是現量。一個聾子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卻聽得見自己內部噗咚噗呼響。就算沒有耳聾,到了一個空谷,空氣隔絕,什麼聲音都沒有,聽見沒有?聽見了!會聽得害怕,太靜了!那個清淨也是一種現象,這是耳識的現量。這些是對唯識最普通的解釋,其實還有更深的。
當我們張開眼睛,第一眼看到眼前景物那一剎那是現量,第二剎那就不是現量,眼識馬上引導意識起作用,眼前所見皆是人頭,頭髮有白的、黑的,少一點、多一點……意識的現量起來了,現量馬上轉過去。眼識的現量等於照相機,對好焦距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有些佛經說:一彈指是二十剎那,另有六十剎那、九十剎那之說,一剎那代表非常快速的時間,無法用秒來計算),就是眼識的現量。但是這個現量的境界不容易保持住,假定眼識的現量與意識的現量兩者配合,意識不起比量分別,眼識不起第二剎那的動搖時,那絕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看人不像人、看狗不像狗。像什麼?什麼都不像,就是有個東西過來就是,那是現量境相的一種現量。然而在唯識學上,這種現量叫什麼呢?叫假像?不是真象,什麼是真象的現量呢?一草一木、一灰塵、一點雨水、山河大地、豬牛狗馬等,整個宇宙、一切萬有等等,所呈現的世界是整個阿賴耶識的現量,整個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這麼一個世界,但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生滅。
我們大概了解這些觀念,唯識太痲煩,永明壽禪師他老人家提到,我們不得不替他講清楚一點。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後面那個功能——心體,體是勉強加的名詞,不是當它有個實在的體,為了方便大家明白而說『體』。心體的功能叫第八阿賴耶識,也是『俱緣現量』,它對的統統是現量。注意啊!第六意識能夠分別的不算,前面的五個識與最後的第八阿賴耶識是『俱緣現量』。緣者攀緣、抓住。當眼睛一看,被前面境相吸引住,站在物質的立場,也可以說,前面的境相是不是也被我們吸引住?兩者互相吸引,所以『俱緣現量』。
『得諸法之自性』,不要看到『法』就想到佛法;也不要當成是作法的師公,那就搞錯了!同樣一個『法』字,用的地方不同,解釋兩樣。『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萬有的事情、現象,包括精神世界的理,所以前五識跟第八識『俱緣現量』,當它起現量,它在這個時候它了解一切法,一切萬物本身的性體。不要把這個自性看成明心見性的性,如果有這一念,全體解釋錯了!我經常發現年輕同學著的佛學論文,在這種地方觀念錯的很嚴重,只要看到性,就是把明心見性、性空連在一起,觀念就搞不清楚。『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比如八識——眼耳鼻舌身意、第七、八識都是名詞。『名』,名詞;『言』各種言語文字。前五識與第八識『俱緣現量,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當他一看前面,曉得這是人、這是魚,魚是法,人也是法,中間沒有分別。舉眼識為例,坐此回頭一看好多人,張先生、李先生、男人、女人你全不管,這時眼睛現量一看,『『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就是這個道理。
『又無二種計度分別』,沒有人我、人法計度分別。計是心裡計算,喲!好多人,這是『計』。這些大概是什麼人,這是『度』。『計』與『度』在中文有不同性質。『計』帶數字性;『度』有推測、推理之意,大概、比量。『分別』,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是分別。他說,現量境界沒有這些作用。
『隨念分別』,能夠知道這是什麼就是什麼,這是意識的念頭,我們講念頭、念頭就是這個。
剛才說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能見明見暗的那個是阿賴耶識的現量,《楞嚴經》上說這個叫『見性』,我們說那個叫『能見』,至於明心見性,則要『能所雙亡』,『能』還要忘掉,這屬於另一層道理,以後再說啦!
他說,在現量境上,一切能知是隨念而來,意識起作用,隨念分別。當我們一切境界隨念分別的時候,比如八點鐘開始上課,到現在已經過了四十分鐘,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滅中過去了。這中間,我亂講,諸位亂聽的,對與不對,懂與不懂這些分別都過去了!『隨念分別』,這分別的中間,它本身有一個現前並不生滅,也沒有動搖過。就是八點鐘到現在,那麼多廢話,我說過,你也聽過,一生一滅,每個聲音、每個動作、每句話,對與不對,都跳動過去了,我還是我,坐在這裡聽的清清楚楚。他說,我們活著的人在隨念分別中,『即現前不生滅』,就是現在在你面前,就有不生滅的自性功能。
這一節不曉得我講清楚沒有?很吃力,硬是連吃奶的力氣都拿出來了!只有那麼大的本事!在我自己是很不滿意,總以為報告的不清楚,因為這一段就是那麼幾句古文,即使勉強說明清楚,也要七、八萬字的白話文,要在這麼短的時候講清楚,很難!諸位應該智慧高,透過我講不清楚的話,你們應該清楚了,希望如此。
唯識學的修證路線
現在迴轉來講唯識的理論,講理論就是修證、做功夫。學佛的多半看過《六祖壇經》,六祖有兩句名言:『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第六識、第七識在因位上就可以轉識;前五識、第八識則在果位上圓滿。在座有學止觀、參禪、念佛、修密宗的,有時候打坐,突然瞎貓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淨一下,別以為這偶然的清淨面就是明心!那個只是意識清淨的現量,不過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經驗,有時站在那裡看一個東西楞住了!楞的經驗,楞頭楞腦,問他做什麼?不知道,尤其考聯考看書,看不進去楞住了!楞住了也是第六意識的現量,什麼現量?第六意識無明的現量、不清明的現量,把第六意識不清明、無明的現量翻過來,很清明,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參禪打七、念佛、參話頭,心裡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輕時學佛,有個同學被狗嚇悟了,從此看到狗就拜,因為狗對他功勞太大了!他打七參話頭,參的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裡還在參話頭,一腳踏到門外,剛好踩在一隻狗身上,那隻狗痛極了!大叫一聲回頭咬他一口,他受這一驚嚇,茶杯掉地破了,人也悟了!就楞住了!可是那個楞是清明的。喔!他說原來是這樣的,哈!他懂了,後來他說狗是他的善知識,這一輩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見狗就拜。我這位同學姓楊,很妙的一個人。
那麼,當一個非常清淨,沒有雜念、妄想。許多人認為這個就是悟,其實這是意識偶然清明的現量呈現,當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認為這樣就是明心見性,那大錯特錯。意識經常能保持這個清明、定的境界,念頭過去沒有了,未來念頭沒有來,當體很光明,沒有雜念,你不要認為證到了大圓鏡智,沒有,連方鏡、三角鏡都沒有拿到,只是意識的偶然清明。這個時候對了沒有?對了!因上的。那麼因上能夠經常如此修持(這是求證,不是理論),如果能夠永遠這樣定下去,也無所謂定不定了!站著這樣,打坐盤腿也是這樣,隨時這樣,所謂打成一片,慢慢忘記了身體,忘記了我,第七識的『我』轉了。那麼這叫道嗎?還不是,這只是證到因位而已!因為會變,所以叫『六七因上轉』。如果你用功碰到這樣的境界,你的六七識是有轉機,這個時候貪嗔疾慢疑也不會起。你能把這個因位保持下去,就會證到果位,沒有果位不是從因位來的。我現在所講,是針對有許多朋友,偶然有這個境界呈現,認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元,這樣認識是不對的。但是沒有入門的,不管做什麼功夫,淨土也好,禪宗也好,非要走到這個因位上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