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怎樣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十六個方法11
第十一:知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
我們現在學的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積累。知識通常有三種類別:
一是現量;
二是比量;
三是聖教量。
現量是你眼睛能見到的物質,並能知道物質的質量、大小、顏色、形狀等等。
比量是你聽見屋外有聲音,能夠通過以往的經驗,分辨出是車聲,人聲,或者看見遠處有煙,知道那裡著火等等。
聖教量是古代聖人或者科學者說的話,因為我們相信他們的人格,相信他們沒有理由要騙我們。如我現在寫的這些知識,就是古聖先賢說的。只不過我是用些通俗的語言寫出來罷了。
古人的著作是沒有著作權的。因為古人明白,越教人多一些知識,自己就會越聰明。舉個例子:小朋友讀書,在班上考第一名,其它同學問他一些問題,如果他有問必答,不計較別人會不會超過自己,那麼他一定越來越聰明。知識是溫故而知新的,同學問的時候,他等於將知識又學習了一遍。如果不肯教別人,怕別人超過自己,這個學生一定越學越笨。這就是前面章節所說的,舍與得的關係。這個因果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古人不肯教我們,全部著作權所有,今天我們還有什麼科技嗎?我們一定是連文字都不識的白痴啊!
現在寫書的朋友,你知道了因果還會寫上著作權所有嗎?汗顏啊!著作權所有的書我現在是不看了,因為他不讓你看,你還看的話就是不問自取,等同偷!看了他的書還使自己造了惡,搞壞了命運,這種傻事我可不做!
我們學知識是為了明白事理,不能讀死書或者斷章取義。知識是為我所用,要將知識轉化成智慧才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
提示:讀死書是不合時宜地照搬書上的知識,不明白知識須要按照時間地點的不同而加以靈活運用。斷章取義的意思是不顧上下文的意思,曲解詞意,例如:將「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身修」理解為「鍛鍊身體」。
「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句好話,現代人不明白這個才是讀書捷徑。選一些好書給還沒有上國小的小朋友讀,一定不要解釋,讓他們每天讀,慢慢他們就能夠背下來,背下來後還要每天早晚讀,慢慢心中會平靜下來,產生定力;心有定力,知識才能轉化為智慧,為自己所用。
提示:心不受外界干擾叫有定力,視每個人的福德根基不同,定力有深淺之分。
「不聞窗外事,唯讀聖賢書。」學生的任務是讀書,國家大事不要管也不需要理,那是國家領導人做的事情,與學生無關。書讀好、自身修養好才能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