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佛有所說法否?
須菩提回答:佛無所說。佛剛說完,為什麼須菩提又說佛本無所說呢?什麼道理?
但這裡有一個細微差別:佛問的是「如來有所說法不」?就是問如來說了法沒有?須菩提答的是「如來無所說」,就是如來什麼也沒有說,而不是如來沒有說法。因為「說」和「說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因此要明白以上的對話,還需要對這兩個概念繼續辨證和悟實。
因為無所說與無所說法,並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佛所講的,只是陳述一個事實。
那麼佛說的是什麼?說的是實,而不是法。放從法的角度上來說,佛並無所說:但從實的角度上來說,佛是有所說。所以佛說的是實,而不是法:但眾生悟不見實,才會以為佛是在說法。
所以只有那些悟得到實的,才能感知佛說晃是法、而是實。
佛前面講過「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是句示實之說法。但若從法上看,則為奉持此經之法。所以這句話既可以看作是實,也可以看作是法。但佛緊接著便問「如來有所說法不」?其意明顯,是明確告知不可將此語當法見,若不見此語是法,即可見此語是實。
而須菩提答「如來無所說」,則答意含混,所答既可以是法,也可以是實,說明他於此處只有朦朧含混之覺,尚無清晰明辨之見,否則他就應答「如來無所說法」了。
因而佛之所問與須菩提所答,差了一個「法」字,境界便判然不同。
若分不清法與實的分別,則說佛有所說不是,說佛無所說亦不是,因而「如來無所說」這句話也是不妥的。因為佛有所說亦非有所說,無所說亦非無所說。
為什麼?要知道說「實有說」如同「無說」,「說法」有說則不可「立說」。所以佛以「有說」說「無說」,畢竟說了一個意義,因此不能下斷語說佛無所說。
只是這個意義,要以無相悟解而得,要由無說覺悟而得。即不見其說,乃見其意義;若見其說,則不見其意義。如果佛說的話是無意義的,是一堆可說可不說的廢話,那麼佛何必苦口婆心地對須菩提講說此經呢?
如果沒有佛說,則這個意義,將舉世無人知曉。所以佛不僅有所說,而且說了最大的真實,且因其所說之義最大最真,因此不可以俗常「有相之見」而得,故於俗常「有相之見」而言,因不能見,故無所說。
所以不見有相,即見此義;若見此義,不見有相。這個此義,就是此經。此經有義,若非佛說,則此義不立。
佛再次檢驗須菩提是否著法相。如果須菩提認為佛是在說法,真的有法可說,那他就著法相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