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顛倒,不再糊塗
我們人生來糊塗,死去糊塗;睡也糊塗,醒了也糊塗。這樣活著有何價值?那麼是不是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有人說:「我知道怎樣死去;或服藥、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嗎?」這叫自殺,不但不能解脫,反而增罪業。
因此,打坐要想辦法,將來臨終時如何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心不貪戀攀緣財色名食睡),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見彌陀佛手執金台來相迎,人對生死有把握,預知時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時辰圓寂,知道這一生的事情辦好了。
修行就是為這個!若不知道這最後一關,則糊塗一輩子。
也不是說死了就完了,要是這樣,下一輩子仍然糊塗,再下一輩子仍是糊塗,如是者永遠糊塗,多可憐啊!
我們打坐、學佛,就是想不糊塗,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學工廠,如何把這化學工廠建立起來,研究真科學之所以然。
你到外面去找科學,是捨本逐末。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得大智慧,學佛即是學大智慧。
-02-
這兩位法師都求阿彌陀佛
早點接引往生,但結果卻不同......
有的人念佛成就了,就想早點走。比如宋代的瑩珂法師。他開始不守戒律,喝酒吃肉什麼都敢幹,但是還有點自省的能力,覺得這麼下去可能要下三惡道。他看《往生傳》,產生了很大的信心,就開始念佛。
他念佛是絕食念佛,念了三天,感得阿彌陀佛現前。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的壽命,努力修行吧。
瑩珂就回答:「這個世界太濁惡了,我煩惱很重,容易失去正念,還是希望早生安養,來承事供奉佛陀。」
阿彌陀佛恆順眾生,就說:「既然這樣,三天後來接你。果然三天後瑩珂法師蒙阿彌陀佛接引,寂然而化。」
這就說明阿彌陀佛的願力還能夠加持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使我們的壽命修短自在。
我們想提前一點走,佛也加持,但是並不見得什麼情況下想走都能走。
唐代有個自覺法師很了不起,不像瑩珂比丘一樣不修行,而是精進修道,很有智慧,通達經論,並且建寺、安僧、造佛像,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情。
他有一次造了一尊四十九尺的觀音像之後就發願:希望承這樣的功德,早生安養,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感得阿彌陀佛現前摩頂,但並沒有答應他現在走,而說「守願勿易」,守住你往生淨土的願不要改變,「利物為先」,利益眾生要擺在首位,「寶蓮生處,任從汝願」,淨土七寶池的蓮華已經為你準備好了。
這說明阿彌陀佛還要他住在這個世間,做度眾生的事情,為什麼呢?
他有能力。為什麼又答應瑩珂接他走呢?由於他又不守戒,煩惱又重,怕他真的就回不去了。
點擊藍色字查看更多:
雖然你們記不起前世,但前世的烙印還在
娑婆、極樂世界都如夢,那修行又有什麼意義?
修行成敗,總在遇緣不同,兩匹狼截然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