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如何美滿和睦?父母和兒女的親情從哪兒來?你與親朋好友的親情、友情從哪兒來?首先,是從布施中來,也就是無私付出。
如果一個家庭的父母沒有全心全意為兒女無私付出,兒女不可能和父母有很深的感情。世界上所有的情感,都是建立在付出行動、語言和思維上。這種付出,如果無所求,這份情誼就會歷久彌深、根深蒂固;如果是有所求的付出,都會因為「有求」而存憂患,畢竟事事不可能都「有求必應」,完全按照你的思維去發展。
比如,父母希望兒女考上好學校,而這學校是你們以前想考沒考上的;父母希望兒女學鋼琴,因為鋼琴是你們以前想學沒能學的;父母希望兒女學好外語,因為外語是你們之前學了卻沒能學好的……
如果只是要求兒女滿足你們以前想要達到卻沒能達到的欲望,那這樣做父母的,基本上都是失敗的。未來孩子不可能對你們有太多感激之心,因為你們讓他做了很多他不喜歡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為孩子制定適合他的學習方案,最起碼要尊重孩子的愛好與選擇。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不要強迫他必須學鋼琴;孩子喜歡學鋼琴,就不要強迫她學跳舞等等。
不要用你的喜好和願望,給予孩子太多壓力。
我們國內的小朋友真的很累,可能是做父母的當年沒有太多機會去學這學那;各種國內外的影片對人們的影響也不小,讓我們將鋼琴、畫畫等當成是高貴的象徵。事實上,老外不會鋼琴、小提琴的一大堆,老外不會畫畫的一大堆,他們並不以這些技能去判斷一個人是否高貴。但是現在中國的風氣,「貴族氣質」要從娃娃抓起,一個女孩子不會彈鋼琴,不會畫畫,不會跳舞,不會唱歌,那絕對是不行的;男孩子還要學寫書法,學跆拳道,也要學彈鋼琴,甚至還要能吹點薩克斯、笛子、簫之類的。為了培養小才子、小才女、小紳士、小淑女,當父母的可謂煞費苦心,好像不上幾個培訓班都覺得不入流,不好意思,也把孩子們忙得夠嗆、夠累。
其實,親職教育與家庭情感,是從尊重彼此開始的。我從小搞教育,十歲就開始跟著舅舅教小喇嘛,到現在為止我教了三十七年書。不僅僅教佛學院的學生,在世界各地無論是知識淵博的學者教授,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農民;無論是社會名流企業家,還是地痞流氓和罪犯等等,社會上方方面面各階層的人,我都教過。
不管教誰,都要自己先做好,要尊重對方,哪怕他是一個乞丐或者罪犯。
做父母的、做子女的、做情侶的為什麼會覺得累,覺得苦?因為占有欲太強了,總想把對方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我覺得這個不行,你就不能做;你必須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這怎麼可能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理應平等得到尊重。
拉薩作為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因為信仰而保存著尊重他人的優秀傳統。比如女兒叫媽媽:阿媽拉。「拉」是「尊敬的」,阿媽拉,就是尊敬的母親。如果女兒叫德吉,母親就叫女兒德吉拉,尊敬的女兒德吉。
內地很多罵人的髒話,會連對方的祖宗和親人一起罵;在藏語中,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詞語。
如果兩個人吵架,牽涉到對方的父母、長輩,那是大不敬的。
在吐蕃松贊乾布王時代,佛教傳入藏區後,後來做了三次藏族語言文字的改革,藏語以美語為文化被民眾普遍接受並套用。在所有藏族人講話的語氣中,拉薩人那種對彼此的尊重尊敬,對父母長輩的孝言敬語,其它地區的人真是很難模仿的。
不僅僅是照顧好父母那麼簡單,在日常的言語中也充滿了尊敬。
比如我們說「請坐」,拉薩人會跟父母說「請您上坐墊」,類似這樣沒有任何出入的恭敬語言。這是一種語言的教育,從長輩到孩子,從語言上學會了尊重。
所以,一切教育都要從尊重開始,首先重視自己身口意的護念,教育好自己,再盡力影響兒女、親朋好友及更多人,要將「尊重」放在心上。
以尊重之心無私付出,沒有占有欲地為對方著想,才是真正的布施;
以尊重之心奉獻美好的語言,才是真正的美語,學會不用語言傷害別人,哪怕是真實語也要善巧地表達,不要直接擊碎對方的心。
不要將你的善良和耐心,只留給陌生人,對自己熟悉的人卻肆無忌憚、毫無約束。
教育,必須從尊重開始,從改善自己的身口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