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種教育,即佛法的教育,這是佛教二字的本來意義。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一種對佛法教育的很通俗簡約的概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世間法,是從行為上的論述;「自淨其意」是出世法,是心靈的修行;兩者是從身到心的修行。
何謂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淨化自己行為與心靈的過程。修正自己的行為,向內審視自己的內心,探究一切苦與煩惱的根源,淨化自己心靈上的貪慾、嗔恚、痴愚,得到心的解脫。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所謂涅槃,就是心的解脫。《雜阿含經》對涅槃的表述是:「貪慾永盡,嗔恚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近似地說,佛教就是止息痛苦的方法。
大部分宗教都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教主,人只要信這個教主,死後就能上天堂,否則有下地獄的可能。這是求他人的宗教。
而佛教的根本修法是自力,向內心審視自我、開悟證道以求解脫。故佛教謂一切憑藉外力的宗教為「外道」,這是佛教與其它宗教的分水嶺。「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沒有歧視之意。大乘佛教有一些他力救濟的法門,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些都是助行。即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佛與菩薩的親自教導下,還得靠自己修行方能得到徹底解脫。
所以佛教沒有主宰,佛陀只是老師。釋迦牟尼佛只是比我們先開悟,是個先行者。釋迦牟尼佛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了生命的歸宿與解脫的方法,並把這些方法傳授了下來。所以佛陀與信仰者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拜佛是禮師。在寺院中,我們可以看到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稱謂,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的意思。
寺院的功能,也主要是佛法的教育。從寺院的組織架構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與學校類似的性質。寺院住持之下,一般有三大執事:首座、維那、監院,住持相當於校長,三大執事分管教務、訓導、總務三事。法師相當於老師,指導僧人及大眾的日常學習。
寺院日復一日的誦經、打坐、修行儀軌,皆是勤學不輟的過程。許多寺院經常舉行的佛法講座,帶領在家學佛的人誦經念佛、打佛七,舉行各種禪修活動等,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