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周泳杉:如何舍掉感受?


時間:2019/12/3 作者:懺悔改過

這個問題,學人告訴大家,我們千言萬語都在教這個。我們不是告訴大家,總原則是什麼嗎?擴大心量。其實要舍掉自己的感受,我跟大家講一個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念想別人的感受。就是說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自己的感受?因為你忽略別人的感受。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各位做母親的人,你在生產的時候,當你生完小孩的時候痛不痛?陣痛非常的痛,可是生完小孩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是痛嗎?不是,我的孩子健康嗎?就是她有在意自己的感受嗎?她如果在意自己的感受,我痛得要死了,那個小畜生害我痛得要死。這樣你懂嗎?媽媽生產完是不是那個念頭?不是的,都是我的孩子健康嗎?她還記不記得自己的痛?根本忘記了。但是還是真的很痛,可是她所想的,她一直在想孩子。所以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用「如母憶子」來做比喻。所以我們是沒有去想別人的感受,而不是你舍不掉自己的感受。是我們太自我了,我們心裏面根本沒有別人。大乘佛法教我們什麼?念念為眾生。當你念念為眾生的時候,你怎麼會執著你自己的感受?就是我們太自私了。我們天天在想是你給我好受、你給我難受,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曾經給人好受嗎?我們在給別人難受的時候,我們會警告自己,我不能再這樣了嗎?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嗎?所以如何舍掉自己的感受?很簡單,想別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簡單,你跑到公共廁所,一闖進去,哇,你看到整個馬桶全部都是糞便,你會怎樣?你大便的心情都沒有了,你會不會覺得很難過?會!所以當你上完廁所的時候,你會不會想到如果我沒有把它清乾淨,我就這樣跑掉了,下一個上廁所的怎麼辦?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有,你絕對不敢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就走掉。你一定會怎樣?把它清乾淨,對不對?讓下一個使用者進來的時候很舒服。大家能理解嗎?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為什麼我們這麼在意自己的感受,因為你忽略別人的感受。大完了之後,反正這是公共廁所,反正下一個來的人也不知道我是誰,反正我好受就好了,我還去清那個,那個太髒了,我很乾淨。你在意你的感受,你就忽略別人的感受。你要重視別人的感受,我不可以這樣,我一定要把它弄好我再走。我們坐火車、坐飛機,那個椅子可以這樣靠下來對不對?問題是你很舒服對不對,後面那個人呢?後面那個人位置就變小了,他就要委屈,對不對?所以如果我要很舒服,那後面那個人就得不舒服。可不可以?不可以。你就知道這個位置已經很舒服了,不要再躺了。這樣大家能理解嗎?你想到別人,或者是說你躺沒有關係,可是到站的時候怎麼樣?先豎起來,因為人家有的人要過,要出站,你不能讓他不方便。就是你想到別人的感受,你怎麼會在意自己的感受?所以重點就在於,這個禮就是這樣。《常禮舉要》裡面非常多這樣的例子,禮為什麼會教一套一套的?這就是舍掉我們的感受。你真正能夠循禮去做的時候,一開始練當然勉強,有沒有?為什麼勉強?因為有習氣,那就叫習氣。你在那個勉強當中看到什麼?看到我很差,我怎麼習氣這麼重?你要看到這個,是責備自己,而不是說那個人怎麼那麼討厭,那個人怎麼那麼痲煩,不是的。

「不挑剔食之美惡」,你看《常禮舉要》裡面有這一條。為什麼不要挑食之美惡?因為食之美惡是感受。好吃的誰不喜歡多吃點?可是我多吃一點,是不是別人就少吃一點。你如果重視別人的感受,你就會少吃,你就不會多吃,你就怕給別人添痲煩。我們過去台灣人,台灣人很怕給人添痲煩,就我們老一輩的,台灣的傳統。因為經常聽我們長輩講,不要給人家添痲煩。然後給人家添一點痲煩會覺得怎麼樣?(很歹勢)很不好意思。真的,都是這樣子的,都覺得好像給人家添了很多痲煩,給別人造成很大的壓力,不願意這樣子的。所以你訪客的時候,人家在看手錶了,你看《常禮舉要》有這個,你還要繼續賴在那裡嗎?人家在看手錶,什麼意思?很晚了,人家要休息了。為什麼我們沒有神經?沒有敏感度?台語意思就是沒神經。為什麼這個人沒有敏感度,因為沒有禮,他太重視自己,他在那發表得很快樂,結果他忽略了別人要睡覺。可不可以這個樣子?不可以。

可是,為什麼我們舍不掉自己的感受?為什麼?對!找到答案了,因為從來沒有去想別人的感受。做兒女的為什麼頂撞父母?為什麼忤逆父母?因為他不知道父母的感受。他要懂得父母的感受,他敢不敢忤逆父母?不敢,他不要忤逆父母,我要讓我的父母好受,我希望我的父母無憂無慮,他想的都是這個。古代的父母對子女也是這樣,為什麼教訓子女?為什麼?希望他以後好,都是從這個出發點出發的,真正的愛護對方。所以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其他的道理都不要講太多了,這裡面就有大學問。《常禮舉要》,說老實話,每一條你去對照,有沒有離開這些原理原則?有沒有離開念念為眾生?沒有,都沒有。所以你只要把這個重點抓住了,其實我們條文不用念,大家也都懂了。問題在於什麼?還要克服煩惱習氣,真正去把它做到。我們下次到任何公共場所,任何公共的地方,都想到別人,我們就不會做出讓別人討厭的事情。所以公共場所能不能大聲喧譁?不能。為什麼?有人要休息。你在那邊發表高論,你只重視自己的感受,你有沒有想到有人要休息的感受?對!我們買東西要不要排隊?要。你去插隊,那後面人怎麼辦?你有沒有想到別人的感受?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了之後,常禮,常禮就在這裡了,就是心裡真的有別人。所以這個同學問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再來,從粗淺的方面來講,從粗淺的方面,粗淺的,就是感受是什麼?感受就是情緒。你看我們世間人都要做情緒管理,世間很多的教學都教我們要情緒管理。能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是過去成德法師在家的時候,他講《弟子規》有一句很有名的經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什麼人不能掌握情緒?感受很重的人,就是自我感受很重,好受、難受很重的人,他能不能掌握情緒?不可能,決定不可能。美國過去有個新聞,有個三歲的小女孩,有一天她用石頭在車子上面亂畫,因為小女孩她不知道。她的爸爸一回來,看到這個車子,很生氣,你看我的車子怎麼被你畫得這麼花?很生氣。怎麼辦?他拿這個,在車庫裡面有鐵絲,就用鐵絲把她的兩個手綁起來,吊起來,氣沖沖的跑去喝酒,跑到酒吧去喝酒。一喝酒,忘了,忘了這件事,所以那個小女孩的手就一直被綁著這樣,用鐵絲纏繞。等到她爸爸從酒吧回來的時候,發現這個小女孩的手怎麼樣?發黑了。所以趕快送到醫院,怎麼樣?截肢。三歲。她從手術房出來的時候,恢復之後醒來的時候,舉著兩隻手問爸爸,爸爸,我怎麼沒有手?她的爸爸非常的難過,非常的痛苦,拿槍舉槍自盡。

好,這個故事我要請問大家,這個爸爸自殺有沒有解決問題?問題更嚴重,為什麼?這個女孩就變孤兒了。對!更嚴重。為什麼他會這樣做?他的命運為什麼會朝向這個方向?為什麼?情緒,就是感受,是不是就是感受?他從頭到尾都很在乎誰的感受?自己。他看到車被畫花了,他什麼感受?憤怒。對不對?其實車子是不是我?不是,是我所。他知不知道,他有沒有智慧知道這一層?沒有,他沒有智慧。他有沒有智慧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哪有可能有這種智慧?他的心量有沒有大到那種心量?沒有。他有沒有想到小女孩的感受?也沒有,因為小女孩很可愛,她拿石頭畫,她是在做什麼?是在遊戲。她有沒有惡意?沒有。但是什麼東西障住了他的智慧?憤怒,憤怒障住了他的智慧。第二次,他看到女兒沒有手了,什麼東西又把他的智慧障住了?悲傷。悲傷也是情緒,是不是又把他的智慧給障住了?所以這個愚痴的情緒牽引他去做什麼?自殺。

所以這一幕有沒有其他的選項?有。譬如說他一進門看到他的車花了,他可以怎麼說?哇,你畫得真是非常的漂亮,你真有繪畫的天才。可不可以這樣?因為已經不能挽救了。然後再告訴她,以後要畫在畫布上,不可以畫在這裡。可不可以這樣教她?可以。這就有其他的結局了,生命不就有其他的選項了嗎?這不就是命運嗎?轉變命運在轉變什麼?是不是就是轉變情緒?這是不是就是與智慧相應的生活?對,為什麼不這樣做?學人這個故事是用一個張力很大的結局來告訴大家,其實我們的人生每一天都面臨這種抉擇。你跟人事物相處的時候,都面臨你到底是要用感受,還是要用理智,都面臨這個抉擇,有沒有?你與人相處,與事相處,就是緣跟事,就是境緣。所以為什麼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那個好醜起於心就是你的感受,境緣哪裡有好醜?境是人事環境,有惡緣、有善緣;物質環境有順境、有逆境。所以順逆皆佳境,善惡鹹良緣,那是誰?那是有智慧的人。那是他的生活跟他的生命結合在一起,已經歷練出一個高度品質的生命。所以你問怎麼舍掉感受?就是拓開心量。

再來,你從因果上去看,為什麼現在這個人讓我很難受?為什麼?沒有別的,因為我過去也讓他這麼難受。對!所以怎麼辦?逆來順受。他逆著來,我順著受。所以從因果的角度,因果教育就是在化解你對感受執著的一帖良方,可以這麼說。可是我們今天學校沒有因果教育,所以現在年輕人對自己情緒的處理的能力,強不強?很弱,非常的弱。不但是小孩很弱,現在成年人都很弱。所以一個對自己情緒控制非常穩定的人,這個人叫成熟的人;一個對自己情緒無法控制,很在意自己感受的人,這個是幼稚的人,就這個人太幼稚了。他的心智那麼幼稚,請問他的生活會幸福嗎?他會有福報嗎?他會有德能嗎?不可能,決定做不到。

所以你說《常禮舉要》,《常禮舉要》就在學這個的,它絕對不是教條,它也不是威權。我們今天用這些態度去看它,這都是邪見。可是我們現在又不能罵人家,不是罵,不能說他邪見,因為邪見確實不是罵人的話,它只是陳述一個事實。但是因為大多數人現在不理解,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辦這樣的教育課程?就是說我們來參加這個課程,我們真的要非常感謝,首先感謝我們大和尚,感謝我們華藏學會、儒釋道學會,我們要感謝這個學會。為什麼?因為它讓我們把這個斷層補起來,把它補起來。就短短的五天,其實我們要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學人現在已經有點趕進度了,因為真的講不完。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所以就不能簡單的講。所以大家要了解說,因為這個概念不是很單一的,所以一定要靜下心來學習。

而今天大多數從政的人,從事政治的人都很忙,誰有辦法在這裡坐五天?因為他們沒有辦法了解,他們如何制定一個好的教育政策?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培養師資。現在最重要的,國家有兩個重要的系統要建立起來,一個是師資培育系統,一個是官員的培育系統,官員的養成系統跟教師的養成系統,這兩個系統要先建立。所以才會有正見、正思惟,才能引導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你才能引導百工,以仁術來過生活,提升生命。所以學校就不會流於只是知識跟技能的傳遞而已。現在嚴格講,這個學校不能叫學校,應該叫什麼?應該叫知識技能傳習所。它沒有學校的功能,它傳遞的只是知識跟技能而已,它不但跟生死不相干,它跟生命都脫節。就這個生活跟生命脫節的時候,人叫什麼?人叫禽獸,叫行屍走肉。我們這樣怎麼對得起人?人家把子弟交給我們,我們不把他的生命完整,不讓他去碰觸生死的問題,我們會墮十八層地獄,不,十九層,會墮十九層地獄,因為聽說十八層是做醫生的,做老師的在第十九層。很可怕的!這真的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大家了解這個道理,就是說舍掉感受這個太重要了。

修行,感受舍不掉,你不可能入門的,還差得很遠,色受想行識,差得太遠了。所以,除非你不想修行,但是不可能,因為你沒有修行沒有出路。所以你只有一條路,就是舍掉感受,不要執著自己的感受。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從放淡。我們給大家兩個字,一個是讓,一個是淡,淡化,從淡化進入到完全舍掉,讓。所以要在生活當中練,歷練。在家庭裡面先練「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兩個人為什麼會吵架?少說一句話就不會吵架了。所以夫妻之間要開始吵架的時候怎麼辦?我出去走一走。這樣了解了嗎?有修行的人先說我出去走一走。這樣就好了,避開不就好了嗎?少說一句就好了。淡,先淡化,有沒有?對。然後去走一走,十分鐘之後回來就沒事了,就忘記了。這樣也是一個方法。你說我修養沒有那麼好,修養沒有那麼好先避開,對不對?暫時避開,這樣就好了。所以方法很多,可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就是我一定可以做得到;你要沒有信心,你一定做不到。所以這個問題很好,問得很好。

選自 文化與生活漫談(八)周泳杉老師主講(第八集)2018/7/26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檔名:60-010-0018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