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因為藉著動、靜這兩種的妄塵,所以這其中又發出一種聞性在裡頭。這種聞性,就是聽覺。「吸此塵象,名聽聞性」:由耳根吸收塵境,這個名字,就叫一個「聽聞的體性」。聽覺吸收塵象,好像吸鐵石吸鐵似的,所以叫「吸」。這種塵象,都是不清淨的,所以謂之「塵」。
我們為什麼自性里有染污?我告訴你們,眼睛就是看東西,這也是吸塵象,不潔淨的。耳朵聽聽什麼聲音,這也是吸塵象的,吸一些不清淨的東西。我們本來自性是清淨,沒有染污的;因為吸收外邊這一些個塵境,所以自性裡邊,就變成有染污了!
這吸收,不要說旁的,就由這個「吸」字來說,中國人把抽香菸叫「吸菸」,這麼「嘶」的一吸,把煙都吸到肚裡頭去了。煙到肚裡頭,你看不見的;吸菸的人,喉嚨、腸子裡邊都有煙油漬,就好像煙囪。你沒看過那個黑黑的煙油漬啊?你若吸菸的人,你的肚裡頭,甚至於腸子、喉嚨,都變了煙油漬那個色了!不過你沒有開刀打開看,所以你也不知道的。這「吸此塵象」,也就是這種道理。因為你吸收外邊的塵象,你看不見;但是對你自性上,都有那種油漬、那種染污的東西了,就是不光明了,被遮住了!
所以神秀法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頌,本來說得也很好的,不過它不是見性的話。在沒見性之前,是一個修道的位子──這個時候還在修道呢!修道的人,就好像抹鏡子上的塵,擦來擦去,它就光亮了!
六祖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什麼事情都辦好了,修道已經證果了;所以證果之後,這些工作都不需要做了。
那麼一般的人,就說六祖大師這個偈頌說得好,神秀法師說得不好。其實兩個偈子是一樣好,都好!明白佛法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不明白佛法,你說出佛法,他也不覺得是佛法。所以這個地方,就要認真研究一下;你明白這個道理,一切道理都可以明白了!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這個聞性,若離開動、靜二塵,它沒有自體,它畢竟是沒有體性的。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