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有福報的人?
1、福報背後的因緣
福報既然如此重要,如何才能獲得呢?世上的事物都由因緣造就,福報也不例外,那麼首先了解一下因緣的道理。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很多現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頻發,而不論熱戰還是冷戰,都是導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靜,但如果家庭中戰火紛飛,那麼人心的感覺依然是:這個世界不和平、不安全。
家庭中的爭吵,究其根源就是雙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裡想:「我是對的,所以必須不留情面地回擊他(她)」。結果給對方造成傷害的同時,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這其實就反映出佛教所講的因果律。
如何做一個有福報的人?
這種因果律有些類似於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頭捶打牆壁,雖然牆壁沒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識,但依靠自然規律,我的手還是像被還了一拳,很疼痛。
同樣,如果我們善待別人、幫助別人,那麼得到的回報必定是快樂與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別人、傷害別人,那麼得到的也會是痛苦與惆悵,這是一種反作用力,一種自然的因果律。
如今科學界所講的「吸引力法則」,本質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舉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嗇,不願把錢財布施給任何人,這叫「窮人心態」,以這種心態就會吸引來貧窮;如果我非常慷慨、寬容,經常布施別人財物,給予別人幫助,這叫「富人心態」,以這種心態會吸引來財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則,這些「科學因果論」可能更加側重於觀察今世中的因果關聯,而佛教的因果論,則會探究更加長遠的因緣果報。
3、四個道理
佛教中講到四種理: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與法爾理。這四理也可以很好地詮釋因果律。
作用理是從因分析:一旦積聚了因就必定會產生果。觀待理則是從果分析:任何果法都由因而生,與因密切關聯。
比如人與人發生爭吵時,雖然都指責對方不對,但其實雙方都有錯,所以雙方都要承受由此帶來的痛苦。
如何做一個有福報的人?
作用理和觀待理,依靠證成理可以證明——明顯的部分用現量成立,隱藏的部分用比量成立。
如果問:為什麼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呢?這就是一種法爾理,如同種下毒種子長出毒果、種下妙種子結出妙果一樣。
4、看不見的因緣
生活中,很多人常會陷入困惑:「我沒有種這個因,為什麼會遭受這個果?」實際上,你今生也許沒有種,但是前世種了。這方面的道理很深奧,如果沒有深入微細層面觀察,一直憑藉膚淺的分別心來分析,可能就會滿腹疑團。
我特別希望年輕人認真學習因果律,因為這樣,你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兩個人同時創業,啟動資金都有100萬,一番打拚後的結果是:一個人一夜成名,一個人卻一敗塗地。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何在?從表面上如何觀察,都看不出其中的端倪,這時就要分析深層的因緣,才能找出原因所在。
如何做一個有福報的人?
就好比三塊地,農民花費同樣的工夫去耕作,陽光、水分、空氣等因緣也相同,但是一塊地的莊稼生長茂盛,另一塊地莊稼長勢一般,還有一塊地根本沒有長出莊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
那就不得不觀察一下種子,如果地里根本沒有播下種子,那麼即使肉眼可見的因緣都具足,也永遠不可能出現果法。與此類似,每件事的因緣,除了肉眼可見的之外,還有看不見的深層因素。
現在很多人在面對人和事時,只是圍繞看得見、聽得到、想得出的淺層面進行觀察,這是很局限的,因為人眼只能看清一定範圍內的事物,再遠就望塵莫及;人耳只是能聽到一定距離內的聲音,再遠就無能為力;人心中想到的東西,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每當我置身於城市鱗次櫛比的樓群之中,都愈發感覺人類的渺小,正因為這樣,人類不能盲信自己的感官。實際上人類不了知的真理,不必說有關整個宇宙的,即便是自身方面的,也比比皆是——比如對於前後世的存在,很多人就絲毫不了知,有的人甚至矢口否認;再比如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很多人也是一竅不通的,甚至輕率地排斥。
有人常說:「你們佛教認為善有善報。」其實不能認為「善有善報」是佛教獨樹一幟的觀點,如果佛教秉持一種唯有自己承認、卻跟科學以及自然規律背道而馳的觀點,那佛教就是邪教,不成正教了。
但這是絕不可能的。佛教所抉擇的觀點,不僅有理論的依據,也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如果去實修實證,更會有直觀的體悟。
5、福報的源泉是心
福報的因緣是什麼?福報的因緣不在別處,就在心中——人心中種種賢善的品德,人一旦擁有這些品德,不僅今生快樂,來世也會幸福。
6、心靈訓練
在座諸位所學的知識大多關乎外在物質,很少涉及內在精神,因為精神領域的知識,可能除了宗教學院講授,在一般的高等院校中很少傳講。然而,物質和精神之中,精神卻更為重要。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匱乏的,那麼即便他擁有非常豐裕的物質生活,也無法幸福,甚至會深陷痛苦,乃至走上自我毀滅之路,有這個可能性;相反,如果這個人精神非常富足,那麼即便物質上不很充裕,依然可以怡然自樂、處事不驚。在西方一些金融風暴中,有的企業家資金都損失殆盡了,但因為內心非常堅強,能夠重振旗鼓,最後也有很多再創輝煌的。
在我自己修行、生活的經歷中,我發現心靈的訓練對於當前的企業家、知識分子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心態,或者具備一定的佛教修行境界,那麼即便面對常人難以承受的可怕之事,心中也會有所依託,知道如何解決,跟一般人的巨大差異就會顯現出來。比如家庭出現變故時,如果善於調整心態,就會想:一切都是無常的,家人的心態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坦然接受呢?
我們可以發現,有時一些突發性災難出現時,大家就非常恐慌,感嘆世事無常,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在百年之內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世間。既然如此,有沒有為離開作些準備呢?
佛教中會提前對死亡做一些訓練。訓練得好的人死亡時,對於應對之策可以運用自如;訓練得不太好的人,雖然不能熟練使用這些方法,但因為畢竟接受過訓練,就像接受過培訓的軍人到了戰場上一樣,還是會多一分把握。
不僅是死亡,對於人生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困境與挫折,都需要有所準備。雖然很多人夢想著一切美好、順心,每天心裡這樣想、口裡這樣說,但實際上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不可能從小到老一直順順利利,所以要有兩手準備。
我看到現在很多創業的人,都只在好的方面規劃,壞的方面從不考慮,比如一直盤算著「我這樣能賺多少錢,賺來的錢再怎麼投資……」,但實際上對於不好的方面也同樣要有所打算,「萬一沒有成功該怎麼辦?」就像學駕駛的人,面對平坦寬敞的路如何開,要訓練;面對狹窄坎坷的路如何開,也需要訓練。
其實每個人都是人生路上的駕駛員,而這條路並不都是坦途大道,有時冷不丁會冒出一個急轉彎,如果你提前心中有所防備,那麼到時就能輕鬆應對。
總之,提升心靈的素質至關重要,而這其中的要點,我歸納為兩個——增長智慧、培養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