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6

切實弘揚佛教文化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寬運法師兩會期間接受人民政協報訪問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取得了突發猛進的發展,國家的「硬實力」有了質的飛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卻相對滯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

這幾年,為了發展文化事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國家出台了多項政策和舉措,使之成為我國整體綜合實力增長的一個新亮點。文化「軟實力」雖然有了相當的增強,但尚未達到應有的水準。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豐富多彩。用足、用好這些傳統文化資源,使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是歷史也是當今社會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有深刻的理解與擔當。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能否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發揮作用?能發揮什麼作用?怎麼發揮作用?就相關話題,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了寬運法師。

記者:據悉法師因應國家宗教自由政策之開放,特提出「切實弘揚佛教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理念,請問法師出於什麼考慮提出這一觀點?可否請法師說明其中的深層意涵?

寬運法師: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關涉道德修養的內容異常豐富。佛教是一種以信仰為根本、以解脫為目的、以教育為中心、以文化為紐帶的宗教;其秉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根本精神,以「慈悲、智慧、圓融、平等」作為始終不變的主題,長久地影響著後世的人們。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條件下,佛教文化將在引導人心向善、提高道德水準、促進公民道德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華文化強國、全面建成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起到積極、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後,宗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對於中國宗教而言,改革開放的36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得到全面、正確的貫徹、落實,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宗教界和廣大信教民眾的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護,同時,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民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積極作用也日益得到肯定、鼓勵和支援。

在目前開放、開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氛圍下,身為佛教徒的有識之士,如何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任務,將中國佛教文化,更好地融入社會人生;在社會人生中得到真實的體現,從而令更多有情眾生受惠得益,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要工作之一。

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可上溯到三皇五帝,他們以德行感召天下,為民眾建立福祉,可說是中華民族「慈善文化」的源頭。及至周文王、周武王遵行大道,周公輔以禮樂,開創了悠久的禮樂文明。之後璀璨的禮樂文化集大成於孔子,開演出廣博深邃的仁厚愛物的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實踐,再結合「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老子智慧,中華文化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佛教於漢代自印度正式傳入我國,與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為中華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之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康有為先生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簡明地概括了佛教的基本特質。

記者:佛教對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否有促進作用?

寬運法師:是的、有的。佛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很值得人們去研究、探索和借鑑。

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愛因斯坦亦說:「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揚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宗教理論,涵蓋著整個自然與精神,它應該是建基於對萬有的體會而生起的宗教意識,將自然與精神結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佛教就正符合這些條件。其哲學思想、理論體系、辯證思維對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均有啟迪和推動作用。佛教豐富而多層次的理論體系,其中的辯證思維、哲學思維,能提高民族的思維水平;佛教對人類意識、潛意識的探索,如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種子說」,以及禪宗「明心見性」等理論,能夠為當代「思維科學」提供諸多啟發;佛學與當代科學思想有諸多相契合之處,尤其是與「後現代科學」思想相契合,如與「新系統論」,「非線性複雜性科學」等,可以啟發當代最前沿科學的開拓;

佛教哲學能為當今哲學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撐,佛教對思維與存在關係的詮釋、對宇宙真諦的解釋、對克服二元對立的反思等,均能為當代哲學提供智慧的啟迪。

記者:慈善精神被視為佛教最根本的精神,請法師分析一下它在激發社會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寬運法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教濟世利人的宗旨。2500多年前,佛陀因觀世間眾生沉溺慾海,飽受生、老、病、死之苦,因而發心出家追求解脫之道。經過十多年的尋師訪道與潛心修行,佛陀終於證得了解脫生死輪迴之「無上正等正覺」。之後,佛陀以此無上菩提妙法化導眾生,說法40餘年,直至涅槃,以實踐他所立下的誓願:「三界皆苦,吾當安之」、「此生利益一切人天」。佛陀的此一誓願,體現了佛教關懷眾生、利樂有情、無我的慈悲精神。

按照佛典原義,「慈」和「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對眾生的關懷。「慈」是予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這種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揚。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則更明確宣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諸佛、菩薩中,無一不立下各別的誓願,然救世濟眾生則是他們共同的宏誓。

由此可見:「拔苦予樂」的濟世懷抱,能促進人民「人溺己溺」的同情心,從而激發人們的扶危濟困情懷;佛教樂於助人的「利他思想」,能「破除我執」,可以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產生振興民族的勇氣,從而激發社會的正能量。

記者:愛國主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高尚美德。請法師談談佛教文化中關涉的愛國理念。

寬運法師:佛教蘊含著深厚的愛國、護國理念,並倡導國家意識和社會安定意識。

佛陀成道時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菩薩、阿羅漢乃至一切聖賢,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是遙不可及;因佛陀在經中所說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性」是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佛陀只是教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回歸原具的自性,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迷時佛是眾生,悟時眾生是佛」。

「因果」亦是佛教一個非常核心的理念。中國上古的典籍中,如《周易》、《尚書》等,也記載著很多因果的道理。如果沒有因果報應的觀念,人就會肆無忌憚,道德就失去了勸善和懲惡的理論依據,一切的道德觀念就無從建立。

此外,要特別說明的是,佛教的教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分,以世間法為權巧,出世間法為究竟。所以佛教並不是一味強調追求出世解脫而不問世間俗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更重視世間法,因為不通過世間法的修行實踐,就不可能實現出世解脫的目的。所以,有人認為佛教是消極遁世,逃避現實的宗教,對國家對社會毫無貢獻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其實,佛教對於國家的興衰、社會的安定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和重視;佛陀曾多次教導頻婆娑羅、波斯匿、阿闍世等印度明君如法修身治國,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導民,使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祥和安定。在佛教教義中更是強調佛弟子要報答國家恩,要努力去莊嚴國土,護國救國等,其中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

由此看出,佛教的因果思想,能喚起人們對自我道德的約束,從而提升人們的修養,改善社會風氣;佛教的愛國、護國思想,能促進公民的民族、國家意識。所謂「國家意識」即公民對國家的認同、認知意識,是社會個體基於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國情等的認識和理解,而逐漸積澱成為一種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從而使國家、社會更加安定、和諧。

記者:佛教文化在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弘揚佛教文化的舉措上,法師有何想法和建議?

寬運法師:佛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大力弘揚佛教文化,將會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同時提高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故,為切實弘揚佛教文化、推廣佛教教育,建議如下:

一、在全國綜合性大學設立佛學研究機構。

目前,佛學院在全國已四處林立。為配合新時代、新社會的需要,除了創辦佛學院、佛教大學外,建議能在全國綜合性大學設立佛學研究機構(包括佛學研究所、研究中心),使佛教文化得以高度弘揚,更好地應世用世,利樂人民。

早在上世紀80代中期,在國家宗教局領導下,由中國佛教協會主持召開的「漢語系佛教教育座談會」上,就已經確立了培養目標,即全國實行初(寺院)、中(各地佛協、大寺院)、高(中國佛協)三級教學體制;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批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有相當佛教知識、具有較高造詣的僧青年隊伍,並使他們逐步成長為寺院管理、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往的棟樑之才。

針對上述議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曾表示:新世紀的佛教教育應廣開大門,不能將培養僅僅局限在出家青年,應根據宗教信仰原則,注意吸納社會青年參加,以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佛教文化,從而實現「淨化人心,莊嚴國土」的理想,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揮作用。

二、由佛教代表單位或團體,發起聯合社會各方面,包括國家宗教部門、中國佛教協會、佛教學者、科學家、民族學專家等,共同組建專項研究小組,進一步發掘佛教文化中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意義、作用的智慧資源。

三、通過文字、圖像、影音宣傳,或各種不同媒介方式、管道,將佛教文化精髓傳揚並推廣開去,使各領域能正確了解並互相交流融匯,令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為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全文完)

佛教提倡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作為修行的宗旨,以出世情懷做入世事業。同時,亦宣導「上報四重恩(國家恩、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下濟三塗苦」(地獄苦、餓鬼苦、畜生苦),倡行慈悲不捨眾生、智慧不拘一法,平等普度眾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與教義能與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相融合、相協調、相彰顯,具有亙古常新的普世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得到國家的關懷與支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使宗教領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新世紀的佛教應該大有可為。面對著改革開放的洶湧潮流,佛教應迎頭趕上,積極吸納高科技成果為弘揚佛法、報效國家而服務。我們應以感恩之心來回報國家、社會,努力發掘佛教文化對提升社會道德與淨化人心的積極作用與思想資源,與時俱進地對其加以現代轉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使其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

記者: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哪些思想和倫理觀念會助力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請法師列舉一二。

寬運法師:新世紀以來,國家強調在物質文明建設取得成就即「硬實力」增強的基礎上,必須高度重視屬於精神文明範疇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明確提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傳統文化強國。

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其內容還包括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公德民風等諸多方面。在此偉大的復興中華民族運動中,佛教的「圓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理念,相信必然能在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中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請法師分別解釋一下佛教「圓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理念。

寬運法師:「圓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等佛教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思想根源上提高公民道德水準,有利於社會和諧。

圓融思想:「圓融」,是中國佛教——天台、華嚴、禪宗等諸宗思想的重要內容;或可以說,圓融,是中國佛學的特質。其內在意涵為:

1、萬有為一整體,同生共體,互不相離。

從實相角度看,宇宙萬有為一無盡緣起的關係之網,其中任何現象,皆非孤立存在,而是依一定的因緣現起。這是一切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和諧共存的哲學基礎,因他們本來是一個相互關聯、由無盡緣起所生起的整體。

2、萬有體性雖一,而不妨千差萬別;雖然千差萬別,而互相融通無礙。

圓融思想雖然強調事務的同一性、整體性,但是,並不抹殺彼此的差別相。天台宗所說的「假」(俗)諦,意指世間森羅萬象,宛然是有,不僅是有,而且每一事物生起、存在的因緣,極其複雜;但是因果分明,紊然不亂。能夠互相尊重,求同存異,這就是對佛法」緣起法」、「圓融」理論的認同。

這種「圓融」思想的奉行與實踐,相信必然會昭示人們彼此包容、和諧相處。

五戒十善:這是對修行者行為和道德的具體規範。

「五戒」是佛教修行者的外在行為規範,其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是佛教修行者在外在舉止、語言及內心活動等各方面的規範,其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綺語、八不貪慾、九不瞋恚、十不邪見」。

「五戒十善」實離不開身、口、意三業。人人三業清淨,不造損人利己之事,甚至是傷天害理之事,社會自然安寧。

「六和敬」理念:「六和敬」是指為保證僧眾和諧相處而制定的行為規範。

佛陀住世的時候,其領導的僧團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有龐大的僧團;為了統理大眾,佛陀提出並施設了「六和敬」法,使僧團清淨和樂地共住,發揮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

據《祖庭事苑》卷五所列舉出之「六和」是: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即僧團中為求菩提、修梵行者,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

《大乘義章》卷十二則舉出:身業同、口業同、意業同、同戒、同施、同見等六者,稱為「六和敬」。

1、見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觀念上保持統一;在認識事情的方法上,尋求相通的見解。彼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2、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處、共修;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和樂共處。

3、口和無諍:所謂「口和無諍」,就是必須要做到語業清淨,即在說話時,語氣要謙和禮貌,要懇切真誠,要和顏悅色,不要因惡口粗聲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發生激烈的爭吵。

4、意和同悅:就是說,必須要做到精神和心理清淨,要用意善良,胸懷坦白;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大家能為共同的目標與成就而感到喜悅。

5、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規約,有共同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6、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經濟上的財利和知識上法利,都能受用均等。

由上可知,「六和敬」精神,可以用於生活、社會各個方面,其不僅能調節身心,而且對倫理道德的完善、社會風氣的淨化、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