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6

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

──香港政改諮詢的思考

香港回歸已17年,社會普遍殷切期待按照《基本法》落實普選的目標。特區政府希望先就「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相關議題展開諮詢,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為此,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擬備了《政改諮詢檔案》,並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

特首梁振英先生曾在「七.一」慶回歸活動上致辭時表示,落實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普選,是今屆政府的重點工作,政府會在適當時候進行諮詢。他呼籲,持不同意見的人士,以包容、務實、平和及求同存異的態度,尋求最大的共識。

現時已過了兩個多月,日前(2月18日),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女士在接受電台訪問時,承認各界意見分歧仍很大,政府和建制派都已表明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不符合基本法,而部分泛民主派則堅持提名有篩選便占領中環。她表示對政改達成共識不樂觀,認為諮詢檔案仍有空間討論,呼籲不要堅持己見,同時指出現階段應該務實。

對於「占中」問題,有團體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支持或強烈支持占中只有三成八,相反反對或強烈反對占中的有五成四,另有五成八擔心占中會暴力收場,其中認同占中的市民大部份擔心占中會暴力收場,並損害本港經濟。因此,早前香港八大商會發表聲明反對占中。連愛國商人李家誠先生也說:「占中」對香港不利,無論是多少天或多少小時,對香港都有損害;要爭取民主,不是「占中」就能達到。是故,「反占中」──即不要占中,已成為有識之士之共識。

與此同時,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女士即將前往北京,準備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兩會,她在2月19日下午接受電視獨家專訪時,以個人名義向上個星期在廣東道受辱罵影響的內地遊客道歉;她不希望香港開放、自由、包容的國際形象被破壞,建議政府應該增加基礎設施。對於現階段政改諮詢各方能否達成共識,也做出了回應。

在專訪中,范太首先提到了香港有團體早前在廣東道發起的針對自由行遊客的(「反蝗」)行動,認為這是破壞香港文明理性的形象。

范太說,提出的方案和建議要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的基礎上,而從現在的情況看,各方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並不高。因此,她認為如果各方面可以暫時停一停、想一想,到底是自己的選票重要?還是香港人有普選重要?要拿點智慧、拿點勇氣出來。

對於目前這個全城聚焦的「政改諮詢議題」──「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問題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於2月27日出席一個論壇後向傳媒表示,諮詢期已過了一半,她擔心餘下時間聽不到實質意見談提名程式、提委會組成、以至選舉辦法等具體課題,令五個月的諮詢期未能達致最佳效益。她說,諮詢期開始時已表明態度,會有商有量、開放而兼聽(如政府宣傳短片所說,必須「一齊講、一齊聽」,「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但討論如偏離一些重要原則,便會作出提點。

她表示在上一次政改諮詢時,深深感受到香港各界和普羅市民,對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有強烈要求。這個目標如達不到,會令很多市民失望。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對特區未來管治和社會整體發展有利。若討論未能聚焦於較實在並具法律基礎的課題,這目標恐會變成「鏡中花、水中月」,令民主進程不能向前邁步。她呼籲各界和各黨派在未來兩個月提交意見。

因此,面對此「政改諮詢」的問題,身為香港社會的一份子,實有必要作更深一層的省思。民主普選的根本目的及意義何在?無非為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利益眾生。

我國宋朝的大臣范仲淹,可以說是最佳的典範,他以造福百姓為己任,認為為人父母官者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就是說在人民感覺到禍患出現之前,已替他們擔憂;在人民得到快樂之後,自己才快樂。自古及今,確實有不少英雄豪傑在這種思想啟迪下,為國家、為人民,努力奮鬥,奉獻自我。為什麼這些人能這樣做?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只有從內心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民眾的熱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後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假如沒有這種愛國愛民之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如佛教《華嚴經》中所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所謂「一切為了眾生利益,一切為了利益眾生」;因此,為了能更好地服務社會、人民,我們做任何事情,必須以港人利益為首要考慮,也就是說,一切政策的實施必須以「利益港人」(即「利益眾生」)為基礎或前提。然如何才能真正利益眾生?那就是必須要做到「無我」。可是,一般人的習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要真正做到「無我」,如何可能?

其實「自私自利」之中也有幾個層次和階段:

第一個層次,自私、自利,但不會防礙他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和道德標準。

第二個層次,雖然自私、自利,但同時又能夠利益他人,這就是「自利利他」,也是「菩薩道」的第一步,但這仍是凡夫的境界。

第三個層次,即使是對自己沒有利益,可是對眾生是有益的事,也要秉持「捨己為人」的精神。這也就是古往今來許多大宗教家、哲學家們所主張的「大公無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因此,佛教教我們要不斷自我提升;從佛教的立場來看,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會造成「我執」,即對人、事、物抱持我見甚至是偏見及執著,因而衍生種種的煩惱。社會上許多偉大的人物,即使做到前面所說的第三個層次,但還有一個「大我」,還是有一個「我」的存在;有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種種的分別、種種的比較、種種的紛爭與煩惱;因此在第三層之後,就必須往上再提升一層至第四層,那就是「無我」的境界。

佛法中說的「無我」,是把個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給一切眾生,化個人的利益為大眾的利益;也就是說,凡事均先想到大眾,無條件地奉獻給大眾。而在大眾得到自己的幫助和利益之後,既不邀功,也不望回報;心中從不記掛、計較自己曾幫了多少人、救了多少眾生、做過多少好事,這也就是徹徹底底的「菩薩道」精神。

「菩薩道精神」的涵意,第一要「上求佛道」,第二要「下化眾生」。「求佛道」是成長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慈悲心;「度眾生」則是幫助眾生解脫煩惱,離苦得樂。以上所說的四個層次,說起來好像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但是,雖然不容易做到,但並不是不可能,至少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腳踏實地實踐下去。

關於「無我」的深義,記得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總統羅斯福,他對戰爭非常之痛恨,一直思考「世界能否能有永久和平」的問題,而他對中國的佛教又非常之仰慕,於是就發信去請教我們「人間佛教」的始創者太虛大師,希望能從佛教的教義中得到解答;當時太虛大師只寫了兩個字──「無我」,然後回復給羅斯福。這是多麼高的智慧啊!如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無我」,那麼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沒有紛爭,種族與種族之間就沒有紛爭,宗教與宗教之間就沒有紛爭,社會與社會之間就沒有紛爭,政黨與政黨之間就沒有紛爭,乃至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意見的分歧,如此世界就能永久和平了。

這種「無我」的思想,今天仍然適用於世界各地乃至香港,我們只要本著「無我」的精神,就不會堅持己見,為了爭論而爭論;沒有爭論,就沒有歧見,社會自然就能和諧。如果說「無我」境界太高,一時難以做到的話,那麼最起碼應該做到「平等協商」、「和衷共濟」;尤其是我們佛教的出家人,所謂「和尚」,就是「以和為尚」;僧團之中強調「六和」,見和同解,統一認識;戒和同修,統一制度;利和同均,共享均等利益;身和同住,中、港兩地大家都是中國人;口和無爭,彼此以禮相待,不出惡言;意和同悅,大家意見合一,和顏悅色,歡喜相見。我們很多人生於斯,長於斯,對香港這個熱土懷著深厚的感情,又怎忍心看見民意分歧,因某些激進份子而造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局面?我們是否應該好好檢討,善自思維,為香港的明日作更深層的省思?

二零一四年三月一日寫於香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