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經、1239經:此二經乃為波斯匿王的「獨自思惟」後向佛所作的請教。
在1238經中,波斯匿王獨靜思惟道:「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佛陀是善知識與善伴黨,這當然自不待言。為什麼?因為自從佛陀應世之後,無量的眾生會因佛陀以及佛法而獲得解脫,「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佛陀為了解答波斯匿王的思慮,回憶了在山谷精舍時的一些情形。當時阿難尊者曾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佛陀明確地告誡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惡知識、惡伴黨。」為什麼會這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如果是「半梵行者」,即有時放逸,有時不放逸,這樣的人又如何能稱得上是「善知識、善伴黨」呢?所謂善知識善伴黨者,不僅自己能夠做到「離諸熾然」、「自覺證知」,而且能使眾生都能夠獲得同等的解脫,「現令脫惱苦,見通達」。倘若自己都一知半解,又如何令眾生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呢?所以佛陀說:「讚嘆不放逸,是則佛正教;修禪不放逸,逮得證諸漏。」對於那些不放逸的修習者,我們不僅要讚嘆恭敬,更要向他們看齊,努力使自己也能早日盡諸有漏。
在1239經中,波斯匿王在靜慮時,發現了一個問題:「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那麼這個「一法」,究竟是什麼法呢?佛陀回答說:這個所謂的「一法」,是的確存在的,它便是「不放逸」。無論任何人,只要努力修習不放逸法,便可在現世後世都能夠獲得一切滿足。佛陀作譬說:「譬如世間所作粗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與此相同,「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例如蓋房子用的頂樑柱就必須要保證四平八穩,絕不能東倒西歪,否則房屋便有傾塌的危險。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中間不正倒下來」,便是這個意思。比丘如若不放逸,便可以很好地控制六根門頭,使自己始終安住於正念正見之中,這便是不放逸的妙處。「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且能將「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故而佛陀說:「不放逸具足,攝持於二義:一者現法利,二後世亦然,是名無間等(解脫),甚深智慧者。」我們在做晚課時便會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其實道理誰都曉得,但是當種種聲色名聞利養現前,我們還是被五欲功德牽著鼻子走,不自覺或自甘「放逸」起來了。(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