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2

三、增上心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當常常念於五相:念相與善相應;觀念惡患;不念念;以思行漸減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首先說明一下,本經是專門講如何禪定方面的經典,我本人對於習禪是十分地外行,因此不能妄加多言。而對於大多數的學佛者來說,現在由於淨土法門比較盛行,因此修行禪定的學佛信士估計也十分稀少;再者,能體會到本經中所說的「五相」,或許是少之又少。故而不習禪定的人讀誦這部《增上心經》可能會感到有些困惑。不過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然所言事相不同,然義理卻是一回事——我的觀點是,對於修習淨土法門的信士來說,本經仍不失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說《心經》,大凡稍加接觸佛教者,皆可以背上幾句。然而古往今來,對於短短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又有幾人從中悟得真諦?我們常說「五蘊皆空」,我們也會以此來教導有情眾生。然而,這個「五蘊皆空」的道理是在什麼情況下體悟出來的?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悟出來的,就是說通過高級別的禪定功夫,在禪定狀態下悟出「五蘊皆空」的道理。它是一種能夠度脫生死至彼岸的最高智慧的結晶,是證取涅槃大道的法鑰之一。《心經》裡所講的佛理,我認為並非僅僅局限於大乘,它是普攝了二乘頓漸法門,它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彙編,無論我們選修的是何種法門,都可以借鑑參悟。同理,此部《增上心經》,也是適用於一切法門。比如說,修禪需要講究「定」的功夫,難道說修念佛法門就不需要講「定」了嗎?非也!比如說要求臨終之際須達到「一心不亂」,這就是禪定功夫。所以,我們修習佛法,萬萬不可有宗派門戶之見,而要深諳萬法圓融無礙的妙理。

在這部經的開始,世尊即明確地告訴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於五相。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在這裡,我們首先需要搞明白什麼叫「增上心」。所謂「增上心」,實際上就是指禪定心,即息滅惡念所得的定心,謂此定心具有增上之力,故名增上心。

那麼,具體是哪五相呢?此五相就是:

1、念相與善相應;

2、觀念惡患;

3、不念念;

4、以思行漸減念;

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下面,我們隨著經文的節奏,看看此五相的具體內容——

1、念相與善相應。世尊認為,作為比丘,就應該將自己的一切念想與善的、好的東西相應。如果我們生起了不善之念的話,那麼就要轉而淡化惡念,轉而強化善念。當善念相繼不滅,惡念便無從生起。時間久了,我們的心中便會只有善念,將善念常住於內心而得以止息,由此便可獲得增上的禪定功夫。

2、觀念惡患。所謂觀念惡患,就是比丘在習禪之中,如果生起了不善之念的話,那麼他就要觀想:這些生起的念頭都是惡的,他們都是引起災患與煩惱的根本因素;這些惡念都是為智者所厭惡的;如果習禪者被惡念所包圍的話,那麼就無法獲得覺悟,從而也無從獲證涅槃。如果將生起的不善之念視為災患,那麼就會想方設法將惡念降伏下去,使自己止住於善念之中。在經中,世尊用了種種污穢不淨之物來觀照惡念的本質,通過層層分解從而淡化乃至虛化惡念。如此一來,使會使我們止息於充滿善念的禪定之中。

3、不念念。「不念念」三個字讀起來可能會令人有些迷惑不解。前一個「念」應視為動詞,即念想,念觀;後一個「念」應視為名詞,即惡念。實際上,修習禪定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說,當我們首先要觀想好的善念,與善念相應,抿棄惡念;第二步,就是當我們生起惡念時,要觀想這些惡念所帶來的種種災患,如果不使這些惡念消失,那麼對我們的修行將造成極大的障礙;第三步,就是要「不念念」,就是不被這些惡念所束縛,不執著於惡念,不把它們當一回事。「彼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老是在想,我們生起惡念了,我們該怎麼辦啊?想什麼辦法將它們消滅呢?如果消滅不了這些惡念,那將怎麼辦呢?……如此一來,倘若習禪者把握得不好,非但滅不了惡念,反而深陷於惡念的包圍圈中而難以拔除。如果我們不留戀於這些惡念,那麼這些惡念便會自然消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習禪者能達到這個層次,也是相當地不易了。

4、以思行漸減念。我們不貪著於惡念,有時一旦惡念依然難以拔除,那我們該怎麼辦?世尊教導我們,讓我們「當以思行漸減念」。這句話聽起來有些不好理解,主要在於「思行」二字上面。這個「思」,我覺得似乎可以理解為「伺」,它為唯識百法之一,舊譯為「觀」,即細心伺察思惟諸法名義的精神作用,實際上就是等同於廣義上的「煩惱」一詞;「行」,這裡可以理解為「根源」。將二者結合起來,「思行」就是指煩惱的根源。在這裡,世尊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如何進一步滅除煩惱呢?那麼就需要觀察一下煩惱源頭在哪裡,為什麼會產生煩惱。這是一個逐步遞減的過程,它由粗到細,由淺到深,由現象到本質,就好像層層剝絲,一層一層地分剝下去,終於分解出造成惡念的最終根源所在。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世尊舉出了一例:就好像一個人快步趕路,走得很快,以至於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全身熱血沸騰不息。後來,這個人轉念一想:不對啊,我為什麼要走這麼快呢?我並沒有什麼急事要去做的嘛!於是這個人就慢下腳步,變成了徐徐而行;繼而此人又想:我為什麼不停下來休歇一會兒呢?繼而此人坐下來,再臥躺下來,靜靜地休息。隨著他的腳步慢下來,直至他臥下來休息的時候,他的心情也逐漸平靜下來,腦瓜也冷靜了,心情也舒暢了,「彼人漸漸息身粗行」。

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那麼,如果以上四種方法皆不同奏效時,該怎麼辦呢?此時我們應該作這樣的觀想:「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這裡所談的就是一個習禪的坐姿問題。一般而言,坐禪時要上牙床和下牙床在自然地合在一起;不要張著口,或者用力去緊咬牙關,那樣反而不如法,不利於身心的調節。此外,舌尖也要自然地上卷,輕輕頂住上齶。那麼為什麼要求習禪者採取這種方式呢?我想一方面是有利於心念集中於一處,另方面也有利於全身氣脈的運行,就是說是出於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的考量。在這裡,我想重點還是落在「以心修心」這四個字上面。如何理解這四個字呢?能不能理解為以惡念來降伏惡念,或者更進一步地理解為離開善、惡二念的分別執著心,而將它們視為一體無二的圓融法門呢?關於「以心修心」這一句話,看來需要我們好好地參悟一番。

縱觀上面的五相,實際上就是修習禪定的五個步驟,它們之間呈遞進關係,層次自然也有所不同。世尊最後教導我們,通過修習五相,如果我們能夠將惡念蠲除,從此再也不會生起惡念,而永遠住止於善念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獲得大自在。「若比丘慾念則念,不念則不念者,是謂比丘隨意諸念,自諸念跡」。就是說,當我們的內心充滿著善念,而為善念所包圍的時候,我們無論生起什麼樣的念頭,都可以隨意生起,因為我們生起的任何念想都是善念,不必擔心再生起什麼惡念,就好像佛菩薩,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善事好事,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可能再去做惡事了。如果我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生死大事何愁不了?到那時,廣度眾生、利樂有情,也就自然成為我們的份內事了。(09.05.26)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