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7

《法顯傳》諸國佛教情況之梳理

定明法師

一、大小乘佛教的情況

《法顯傳》是研究當時印度各地佛教情況的最好史料,在諸多印度佛教史的著作中,很少有像傳記中記載那麼詳實的佛教史實,可以說《法顯傳》為我們後人提供了解、研究印度佛教歷史的最佳資料。依據傳記中文獻資料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當時各地的小乘佛教、大乘以及大小乘相互共存的盛行情況。

(一)、小乘佛教

《法顯傳》中記載著小乘佛教在西域和天竺和獅子國各地的盛行情況。

1、西域的小乘佛教情況

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法顯法師在傳記中有三處提到關於小乘佛教的情況,一處是鄯善國(1),一處是烏夷國(2),還有一處是竭叉國。

鄯善國是古西域諸國之一,系由樓蘭國改名遷都而來。位於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西面和西南面,在1世紀時國勢強大,與于闐國稱雄於南道。傳中記載說鄯善國有四千餘僧人,都是學習小乘教法,連國王也奉行佛法;全國在家的俗人和法師都奉行天竺的佛法,只是有精粗之別。傳中還特別記載說從鄯善國往西:「所經諸國,皆類如此,唯國國胡語不同,然出家人習天竺書、天竺語。」(3)

烏夷國位於西域之古國名,又作焉耆國、烏耆國。在現今的南疆東北部之喀喇沙爾為中心。其東為高昌國,西與龜茲國為鄰。東晉末年西行求法之智嚴及寶雲等,曾於此地出會法顯法師。傳中記載說烏夷國的國人不修禮儀,待客甚薄。佛教的出家比丘也有四千來人,都是學習小乘佛法,戒法嚴謹,漢地僧人不入他們的僧伽行列。

竭叉國是今天的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 ,當時有千餘位出家比丘,皆是修學小乘佛法,還提到當時此地佛教比丘和舉行法會時使用的法器和儀軌非常多,無法用文字一一的記錄。法顯稱:「沙門法用轉勝,不可具記。」

2、北天竺的小乘佛教情況

北竺就是北印度,在《法顯傳》裡記載有四處,一處是陀歷國,二是烏萇國,三是跋那國,四是僧伽施國。在傳記中簡單記載了關於北天竺小乘佛教的的情況。陀歷國即今天的克什米爾北部的印度河北岸達地斯坦的達麗國(5)。法顯在傳記說道:「陀歷國有眾僧,皆小乘學。」 跋那國即今巴基斯坦境內之班努地方。(6)「亦有三千餘僧。皆小乘學。」

烏萇國是真正的北天竺。這裡的人都說中天竺的語言,中天竺就是所謂的「中國」。烏萇國俗人的衣服、飲食也與中國相同,佛法特別興盛。他們將僧人們居住的地方叫做僧伽藍,烏萇國有五百所僧伽藍,都是小乘佛教。外地來的比丘到了這裡,都會得到三天的供養,過了三天以後,就得自己尋找安身落腳的地方了。(7)僧伽施國的罽饒夷城。這座城就在恆水岸邊,城裡有兩座寺院,全都是信仰小乘佛教。

3、 斯里蘭卡的小乘佛教

斯里蘭卡是小乘的盛行之地,傳記中記載著法顯法師去該國參學遊玩時所看到佛教的盛況。無畏山僧伽藍,有五千比丘。在獅子國首都城有佛齒精舍,國王淨修梵行,城內人信敬之情亦篤。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鋪施高座,道俗四眾皆集聽法,其國人云:都可六萬僧,悉有眾食。王別於城內供養五六千人,眾食須者則持大缽往取,隨器所容皆滿而還。無畏精舍東四十里有一山中有精舍名支提,可有二千僧,僧中有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諦,其國人民皆共宗仰,住一石室中四十許年。……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訶毗可羅,有三千僧住,有一高德沙門戒行清潔,國人鹹疑是羅漢。臨終之時王來省視,依法集僧而問,比丘得道耶?其便以實答言是羅漢。既終王即按經律以羅漢法葬之。(8)

(二)、大乘佛教之情況

于闐國自2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晉至隋唐,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乾遺址)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傳中記載此「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眾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由眾食。」僧人都能得到饌食供應。于闐國內房屋鱗次櫛比,人民熙熙攘攘,家家門前都建起了小塔,最小的高兩丈左右。于闐國還修建了四四方方的僧房,專門供給來往客僧的住宿和各種需要。「其國中十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于闐國主將法顯等人安頓在寺院裡,這所寺院名叫瞿摩帝,是大乘佛教的寺院。寺院內的三千僧人在敲響犍槌時一起進食。(9)

子合國是西域的古國名,原址位於現在新疆帕米爾高原、小帕米爾東部。都城是呼犍谷,堅峻險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國使用婆羅門的文字。東漢時併入莎車、屬羌。 法顯法師當時看到的大乘佛教情況是:「國王精進,有千餘僧,多大乘學。」(10)

(三)、大小乘佛教的關係

在印度佛教史上大小二乘常常是彼此互相爭論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在法顯法師傳記中除了明顯記載大小乘佛教各自盛行的情況,關於二者相互並存關係,並沒有不融洽的記載。

羅夷國(11)「僧人近三千人,兼大小乘學。」毗荼國(12)「佛法興盛,兼大小乘學。」 這裡的人們看到漢地僧人竟然來到了這裡,他們非常同情說的:「如何邊地人,能知出家為道,遠求佛法?」悉供給所須,待之如法。從此東南行減八十由延,經歷諸寺甚多,僧眾萬數。僧伽施國系位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之古國,有「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眾食,雜大小乘學。」

還有幾處沒有明確記載是大小乘佛教共存的,但從所記載的文字來分析,二者應該是同為流行的,如犍陀衛國佛教:此國人多小乘學。(13)摩竭提國的摩訶衍僧伽藍佛教:於阿育王塔邊,造摩訶衍僧伽藍,甚嚴麗。亦有小乘寺,都合七八百僧眾,威儀庠序可觀。(14)

僧伽施國有三處記載關於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眾食,雜大、小乘學。……由一僧伽藍,可六七百僧。……罽饒夷城。城接恆水,有二僧伽藍,盡小乘學。(15)

拘睒彌國乃位於中印度之古國。此國佛教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佛昔住處,今故有眾僧,多小僧學。(16)

如上的幾處文獻記載,可以從文字看出大小乘佛教在這幾國家中,二者共同存在的,並沒有不和諧的記載。

二、諸國佛教之習俗

佛教在西域、印度以及獅子國等諸國的弘揚與傳播,各國民族不但從思想上去接受,同時也對各地習俗也產生深刻的影響。有些國家把佛教的節日和文化成為了自己的習俗和傳統,《法顯傳》在這方面記載也很深入。

佛教在於闐國非常的盛行,布施供養的信仰習俗深入百姓和國王的心中,傳記中說那裡人民星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余所須。

于闐國的國王每年都要作觀佛行像活動,從四月一日,城裡邊掃灑道路,莊嚴巷陌,其城門上張大帷幕,事事嚴飾。國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離城三四里,作四輪像車,高三丈多,狀如行殿,七寶莊校,懸繒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侍,作諸天侍從,皆金銀雕瑩,懸於虛空。像去門百步,王脫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華香,翼從出城迎像,頭面禮足,散花燒香。佛像進入城時,城門上的夫人、采女們搖散眾花,紛紛落下。一個寺院行像一天,從四月一日開始,到十四日行像才結束。(17)

在竭叉國中的佛教習俗就是每五年舉辦一次供養大法會,法顯到此國時,正好是碰上該國國王作舉辦五年一度的大會,恭請四方出家比丘皆來參加大會,莊嚴眾僧坐處,懸繒幡蓋,作金銀蓮花,著繒坐後,鋪淨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養,或一月二月,或三月,這種供養大法會一般在春時舉辦。國王舉行供養大會結束後,又勸各位大臣設供供養眾僧幾天。供養全部結束後,又會從僧眾手中把他們的東西贖回來。(18)

北天竺摩頭羅國的佛教習俗情況:傳中說此國有二十僧伽藍,可有三千僧,佛法轉盛。國王皆篤信佛法,供養眾僧。有時國王則會脫去天冠,共諸宗親群臣,學比丘到各地遊行托缽乞食遊方乞食後,鋪氈於地,對上座前,坐於眾僧前,不敢坐床。這是佛在世時,諸國王供養佛的法式一直流傳於今天。(19)

佛教的布施、供養成為當地各國人民的習俗,在中印度,也就是中天竺國家,佛教的一些戒律也成為他們的習俗,傳中記載說 「中國」佛教: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羅。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及酒者,貿易用貝齒。自佛般泥洹後,諸國王、長者、居士、為眾僧起精舍供養,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券書錄。眾僧住止房舍,床褥、飲食、衣服都無缺乏,處處皆爾。(20)

從如上的幾處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佛教的文化、思想對各國的影響,老百姓建塔供僧,國王群臣奉行佛法,按不同的節日和傳統,舉辦不同的活動。

三、僧團的律制傳統

僧團制度是按佛教戒律來規定的,通過傳記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諸國佛教有非常好的安居制度。在傳記中出現過「夏坐」、「安居」「受歲」等名詞,它們講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安居。

所謂的「安居」是佛教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制安居、結制。印度夏季之雨期達三月之久。此三個月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解釋安居之字義,即形心攝靜為安,要期在住為居。

安居之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夏竟、夏滿、夏解、安居竟。結夏與解夏期間,稱為半夏。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即於安居圓滿後,大眾反省安居中之行為,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懺悔,稱為自恣;自恣之日稱為自恣日、佛歡喜日。又安居結束時,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於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為解界。又安居圓滿後,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又稱為「受歲」。法臘又稱夏臘,為出家人定長幼次序之規準。

在傳記中法顯法師在不同的佛教國家,只要是趕上安居時間,就會參加安居的共修,在求法的過程中法顯法師總共參加過七次安居,分別是乾歸國、於摩國竭叉國、佛影那竭國、羅夷國、中天竺、龍精舍等地解夏安居修行。

除了有安居制度之外,還有長幼次第、共揵捶食的制度,如于闐國的佛教就是如此:「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僧眾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眾食。……三千僧共揵捶食。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缽無聲。淨人益食,不得相喚,但以手指麾。」(21)

中天竺佛教僧團常以作功德為業,及誦經坐禪,並且有著非常接待制度,傳中記載:「客僧往到,舊僧迎逆,代擔衣缽,給洗足水,塗足油,與非時漿。須臾,息已,復問其戒臘數,次第得房舍臥具,種種如法。」(22)

如上所記載的佛教安居、共揵捶食、長幼次第和接待客僧制度一直被中國佛教沿用到至今。

四、佛教的遺蹟

《法顯傳》中記載許多佛教的遺蹟,這些遺蹟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有記載是關於釋迦摩尼佛一身教化行跡和身後的遺蹟。有關於過去佛的遺蹟,有釋迦佛大弟子的一些行化遺蹟,也有一些是關於佛陀本事的行化遺蹟,還有一些別的遺蹟。

(一)、釋迦佛遺蹟:

西域竭叉國有石作的佛唾壺和佛齒塔。烏萇國有釋迦佛的行化遺足跡,人們所看到足跡的長短是取決人的心念,還有佛曬衣石和佛陀度化惡龍的地方。

北天竺弗樓沙國遺蹟是佛在世時帶領諸弟子遊行此國時,對阿難尊者授記關於佛陀涅槃後,天帝釋變化為牧牛小孩於蘮膩伽王行道路上作佛塔,蘮膩伽王受到天帝釋的感化,於小兒塔上建起高四十餘丈,傳中記載此塔眾寶校飾,凡所經見塔廟莊麗威嚴,都無此比。在那竭國醯羅城遺蹟有佛頂骨精舍和七寶解脫塔。那竭國城中有佛齒塔,供養如頂骨法。在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餘步觀之,如佛真影,金色相好,廣明炳著,轉近轉微,彷佛如有。

中天竺僧伽施國有釋迦佛在世時發爪塔,以及過去三佛並釋迦佛坐處、經行處及諸佛形象處,皆有塔供養紀念,還有一處是天帝釋和梵天王隨佛回到人間的地方,也建有塔紀念。

毗舍離國城北有大林重閣精舍是佛行化所住之處。摩竭提國有一處是佛腳跡,但沒說的很清楚,只是說在城南有阿育王建大塔處前有佛腳跡。同時在此國還有一處遺蹟是賓波羅石窟,是釋迦佛食後常於此處坐禪的地方。

八連弗邑國有一處叫曠野精舍,是佛度化曠野鬼所住的地方。在迦屍國有鹿野苑是釋迦佛成道後到度化五比丘的地方,在鹿野苑北部是佛為彌勒菩薩授記成佛的地方。

(二)、過去佛遺蹟:

中天竺拘薩羅國的都維城是過去迦葉佛本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悉皆起塔,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那毗伽城有過去佛拘樓秦佛所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有僧伽藍,都建有塔。拘那舍牟尼佛城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悉皆起塔供養紀念。

(三)、大弟子遺蹟:

傳中記載關於諸大弟子的遺蹟主要是在中天竺。在中天竺 「中國」的眾僧住處,建有舍利弗、目犍連和阿難尊者的塔,還有一處是阿毗曇律經塔。(23)

僧伽施國有優缽羅比丘最初禮佛的地方,在法顯法師西行求法的時候也建起一塔紀念。

毗舍離國毗舍離城有阿難的半身塔(24)。摩竭提國耆闍崛山的西北有一石窟,阿難尊者於中坐禪處(25)。車帝石室是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26)。有調達石窟,離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昔有比丘在上經行成阿羅漢果(27)。在摩竭提國雞足山是大迦葉在此山入定處(28)。在那羅聚落是舍利弗的出生地,也是舍利弗尊者涅槃的地方,建有一塔紀念尊者(29)。

(四)、佛陀本事遺蹟:

傳記中還記載著幾處關於釋迦佛的本事遺蹟,一處是在北天竺的宿阿多國,往昔釋迦佛還是菩薩的時候,天帝釋試驗菩薩的修行程度,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處。佛成道後,與諸弟子遊行此地,對眾弟子說:「此本事吾割肉貿鴿處。」國人由是得知,於此處起塔,並用金銀來莊嚴此塔。

中天竺鍵陀衛國有一大塔(30),是釋迦佛為菩薩修行時,在此國土用自己的眼睛布施給求之人,後人於此處建起大塔來紀念菩薩,也用金銀來莊嚴寶塔。

鍵陀衛國東邊竺剎屍國有兩處是釋迦佛的本事遺蹟(31),一處是佛為菩薩時布施頭的地方,一處是用身布施給餓虎的地方,在這兩處地方建起兩座大塔,用諸多的寶物來莊嚴,諸國王臣百姓竟興供養,散種種香花,燃種種燈,相續無有斷絕。

(五)、 其他遺蹟:

傳記中除了記載關於如上的遺蹟之外,還記載一些其它遺蹟,如西域于闐國的王新寺,中天竺僧伽施國有龍精舍的遺蹟,在精舍的北邊有火鏡寺,是一餓鬼把精舍布施給阿羅漢的地方,並且護持。此處還有佛塔,善鬼神常時護持掃灑。在僧伽施國還有一處是辟支佛的吃飯、曬衣服和涅槃的地方,別的地方都是雜草叢生,唯獨這些地方不生草木,法顯法師當時還看到辟支佛曬衣處還有衣服布條的痕跡。

中天竺摩竭提國中有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所建的大石柱,在石柱上還刻有文字,記錄阿育王弘法建石柱的因緣,以及當時的時間。

傳記中所記載的其他遺蹟遠遠不止上面所說的那些,法顯法師幾乎每到一處都可以看到有關於佛教的種種遺蹟,有些遺蹟在法顯西行求法時還存在,甚至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時還存在著,有些地方人們只是知道那些地方曾經發生什麼事情,但已經沒有什麼建築等遺蹟。

五、佛教的傳說

佛教中有很多傳說,傳記中也記載著許多佛教的傳說,法顯法師到北天竺小陀歷國時聽說這樣的傳說,有個羅漢想供養彌勒菩薩像,找了一位巧匠以神足力上升到兜率內院觀察彌勒菩薩的法相和高大,回到人間刻木作像,如是前後三上兜率內院觀彌勒菩薩像,然後才刻成的,菩薩像長八丈,每次齋僧供養時常有放光等瑞相,所以諸國王臣竟興供養護持,彌勒菩薩像在法師求法時還親眼看到。

宿阿多國流傳著天帝釋試菩薩的修行境界,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而且這傳說是佛成道後,和諸弟子遊行到此國時親自對他們所說自己「此本事吾割肉貿鴿處。」的故事,國人由是得知,於此處起塔,金銀校飾。(32)

有些國家的國名是以佛教傳說而命名的,比如北天竺的竺剎羅國,傳記中說竺剎羅國這個地方在很久以前,釋迦佛還是處於菩薩修行階位時候,把自己的頭布施給別人,這個國家因此而得名為竺剎羅國。(33)

法顯法師到弗樓沙國時見有一寶塔,記中說:「傳云:閻浮提塔唯此為上。」而此塔流傳著佛陀授記的故事,佛陀在世時和諸弟子遊行到此國時,對阿難尊者說:「吾般泥洹後,當有國王名罽膩伽,於此處起塔。」罽膩伽王出世,出行游觀時,天帝釋為了能夠開化他,運用神通力化作牧牛小孩,於國王要經過的路上起塔。國王問小孩說你在做什麼?小孩回答說在作佛塔。國王覺得小孩很有善根,並且深受小孩的啟發,自己發心於小孩塔上建一寶塔,高四十餘丈眾寶挍飾。法顯法師說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比不上此塔。(34)

那竭國城南有個石室,是釋迦佛曾經在此留影,在離佛影十餘步的地方觀看它時,猶如佛之真影,金色相好,廣明炳著,轉近轉微,彷佛如有。這個國家的國人互相傳說:「千佛盡當於此留影。」(35)

中天竺沙祗大國城南門路東,有非常奇特的楊枝樹。楊枝樹在古印度時代是用來刷牙用的,也就是所謂的嚼楊枝。相傳此地的楊枝樹是佛陀當年在此嚼過楊枝後隨即把楊枝插在土裡,楊枝立即長出七尺高,以後再也不長高也不減少。因為此事還招來外道婆羅門的嫉妒,他們派人把楊枝樹砍的砍、拔的拔,把楊枝扔的遠遠,而那地方仍舊長出許許多多的楊枝,好像以前一樣。(36)

拘剎羅國舍衛城城南有須達長者建的只洹精舍,精舍中供有一尊檀木佛像,相傳這尊佛像是世尊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九十天,波斯匿王很想念佛陀,便用牛頭旃檀木刻成佛像,放在佛平日坐的地方,佛回到人間這座精舍時,他的旃檀木像便讓開座位來迎接,佛陀對佛像:「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為四部眾作法式」像即還坐。這尊佛像就是佛教最早的像,是後人製作佛像所根據的式樣。釋迦佛從此就移住南邊的小寺院裡,與這尊佛像不在一個地方,中間相距二十步。只洹精舍本來有七層,各國人民競相前來供養,散花燒香,點燃燈花,每天不絕,後來因為發生火災,把七層的精舍都燒盡了,各國的國王人民都非常的悲傷,以為連佛像也被燒毀了。但是過後四五天,人們打開寺門時,忽然見到佛像還是在那,都非常的歡喜。(37)

結語

本文只是對《法顯傳》記載大小乘佛教的情況、僧團的傳統、佛教的習俗、佛教的遺蹟、佛教的傳說等相關內容作一簡單的梳理,便於讀者對《法顯傳》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因《法顯傳》文獻本身的因素,對於傳中所提到或是所記載的內容,本文未能深入的梳理,這是本文的遺憾與缺陷之處。特別是關於大小乘佛教的情況。法顯法師在西行求法路上所見到的各國佛教的情況,有些記載的很清楚,該國的佛教是學大乘還是學小乘,有多少僧人,有多少寺院,還是大小乘佛教同在這個國家同時存在得到傳播和弘揚。有些地方記載則不是很詳細,這可能與法顯法師在這個國家逗留時間的長短有關係,若要對法顯法師所經各國佛教盛行情況進行深入的考析,呈現佛教在當時歷史的原貌,需要藉助最權威的學術研究成果,原始文獻最為重要。

(1).3世紀末至5世紀中期,常臣屬於曹魏、晉及前涼、北涼 、前秦。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萬度歸擊鄯善,俘其王真達,以鄯善為鎮。

(2).唐貞觀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在《大唐西域記》對於焉耆國的佛教有詳細的敘述:「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

(3).見《法顯傳校注》第7頁,中華書局2008年。

(4).見《法顯傳校注》第19頁,中華書局2008年。

(5).是經蔥嶺進入印度的一條重要孔道。宋雲、玄奘等人都經行此地。參見《洛陽伽藍記》卷五及《釋迦方誌》卷下。

(6).即《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之「伐剌孥國」。

(7).見《法顯傳校注》第27頁,中華書局2008年。

(8).見《法顯傳校注》第128-135頁,中華書局2008年。

(9).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二百餘年後玄奘路過於闐時,記載其地「伽藍百有餘所,」于闐(《西域記》作瞿薩旦那)國內有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玄奘特意介紹了其中五所伽藍,即毘盧遮那伽藍、瞿室伽山伽藍、地伽婆縛那伽藍、娑摩若僧伽藍、痲射僧伽藍。二書記載可相互發明。

(10).見《法顯傳校注》第16頁,中華書局2008年。

(11).自阿富汗東部蘇來曼丘陵至印度河之間的主要部落,總稱為羅合尼人法顯所記之「羅夷」,或即其人。

(12).主要在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小部分在印度北部。

(13).見《法顯傳校注》第30頁。中華書局2008年。

(14).見《法顯傳校第》第88頁,中華書局2008年。

(15).見《法顯傳校第》第52~54頁,中華書局2008年。

(16).又作憍賞彌國、俱睒彌國。意譯作不甚靜、藏有。據大唐西域記卷五所載,該國方圓六千餘里,土地肥沃,氣候溫熱。都城內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內刻栴檀佛像,為鄔陀衍王(優填王)所作,諸國皆繪圖而供養之。城東稍遠,有故塼室,世親菩薩曾於此作唯識論,其東之庵沒羅林中有故基址,無著菩薩曾於此作顯揚聖教論。距此東北七百餘里之殑伽河(恆河)邊有迦奢富羅城,護法菩薩曾在此降伏外道。該國之位置約位於今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北四十餘公里處。

(17).見《法顯傳校第》第12頁,中華書局2008年。

(18).見《法顯傳校第》第17頁,中華書局2008年。

(19).見《法顯傳校第》第46頁,中華書局2008年。

(20).同上

(21).見《法顯傳校第》第17頁,中華書局2008年。

(22).見《法顯傳校第》第47頁,中華書局2008年。

(23).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47頁。

(24).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79頁。

(25).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96頁。

(26).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97頁。

(27).同上

(28).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112頁。

(29).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1頁。

(30).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1頁。

(31).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2頁,

(32).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22頁。

(33).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2頁。

(34).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3頁。

(35).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9頁。

(36).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60頁。

(37).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61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