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9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

各位法師、居士、大德們晚安,本來我到各地演講,沒有一定的題目,可是這次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正式向當地政府申請許可,所以才標示出題目。 佛法處處都有,經典上說佛法無定法,是隨興而說,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的題目,但是,須要有一個範圍,在這範圍之下,和大家聊聊天,談一談佛教、佛法,在平常的現實生活中,跟人、事、物打交道,如何去發現佛法。 佛法是在現實生活中顯現的,而不是到廟堂里去找,剛接觸佛法的的人,或許會感到有點標新立異。經典上有句話「平常心即是道」,什麼叫平常心?是在平常現實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不管是世間、專業、或普遍性的,都有道的存在,問題在於能不能把握? 首先提個公案供大家思考,今晚的介紹也在這範圍之內。過去有個寺院,有兩位出家人在爭論,在此不談爭論的主題,但這兩人都說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他們怎麼爭也不能得到結論,於是跑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說:你們一個個來,究竟什麼事? 於是,甲跟老和尚講了許多後,問:我這樣對不對?老和尚說:對啊!他歡喜的走了。 乙又進來,同樣把理由、內容講給老和尚聽,問老和尚,我這樣說對不對?老和尚說:對啊!乙也歡喜的走了。 兩位和尚歡喜的離開了,但是老和尚身邊的小沙彌,沉不住氣的說:第一個來,你說他對,第二個來,也說他對,究竟是誰錯了?這樣不是沒有是非了嗎? 老和尚回過頭,對小沙彌說:你也對。 這個公案的老和尚是不是不懂得是非?為什麼要這麼說?裡面有非常大的思考空間,我曾說過,要明辨是非,不要參與是非,剛開始聽我講這些話很難理解,要明辨是非,又要不參與是非,不是很矛盾嗎? 先稍許思考前面的公案和這些話,就會發現裡面有佛法,首先什麼是佛法?直接的感覺,佛法是佛教裡面的經典,可是我的說法,不是這樣認定的,但是也不會說它錯,佛教這一部大藏經,它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可能在座的法師、三寶弟子聽了這話,會認為是大不敬,這是佛教的法寶,怎麼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呢? 到書店走一走,裡面所擺的不都是印刷品嗎?當你進到書店拿起一本書,那本書還是印刷品,可是裡面有內容、道理、方法,怎麼樣才知道它的道理、方法?必須打開這本書,好好的看,佛教的大藏經也是如此。如果不打開來,做深入的認識、探討,還是一堆印刷品;即使你打開經典,看了、讀了、拜了,還是需要從裡面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方法,同時面對現實生活,不管是人或事,當你發現這些無明煩惱時,經典里的道理方法可以運用得上,並且能突破無明,化解煩惱,不管是看到、聽到,甚至於深入裡面的意境,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它的價值,這才叫做佛法。因此,不管是什麼書籍,你去讀它,深入認識當中的知識經驗,能不能轉變為你的智慧?如果不能達到這種修養,它們都只是一堆印刷品。 我經常到各地方,看到有些道場,佛堂中間供有佛像,兩邊放藏經的柜子,擺得整整齊齊,還用鎖鎖起來,那是為什麼?用來禮拜的。大家想一想,如果藏經是法寶,你不打開,不接觸它、看它,深入的認識它,怎能產生珍貴的法寶呢? 佛法,有太多的人對它很陌生;但佛法對陌生的人,反而變得熟悉,這話怎麼講?因為大家把佛法做最簡單的詮釋,認為佛說的法叫佛法,猛然一聽好像蠻有道理,其實佛說的法,不一定是佛法,除非你能夠深入的認識、理解、體會,轉變為自己的知識經驗,慢慢修養,成為自己的智慧,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它的價值,此時才稱得上是佛法。所以,佛法是什麼?能幫助你得到覺悟的法,這是對佛法先要認識的重點。 剛剛一開始談到是非的問題,世間法都是相對的,譬如好的相對於壞的、美的相對於醜的、善的相對於惡的,世間的法沒有絕對的。如果以世間的修養,最多把相對的法,分別為正面和負面的,取正面而舍負面,這是世間法與世間人;當然也要看他對世間法的修養,也就是他具備的知識經驗,形成的智慧來分辨,從這上面可以發現,很多做善事的是善人,那做壞事的呢?是惡人;可是,我不做善事,也不做壞事,我是什麼人呢? 惠能大師語錄,當五祖介紹金剛經之後,叫惠能馬上離開道場,當他離開時,很多人追他,因為他身上背了放祖衣(法衣)的包袱,得到後可當祖師。那時,有位將軍出身的出家人叫惠明,他騎著馬去追惠能大師,當他追到江西大庾嶺時,在山下已經看到惠能大師,後面很多的出家人,快追上時,於是他告訴那些人,這條路沒有惠能這個人,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 由此可以發現,他有一份私心,大家都追上去,這件祖衣以二十五條來講,也不夠分配。當惠能到達山上,知道要走也走不了了,就把包袱放在石頭上,自己躲在草裡面。在這裡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包袱擺在石頭上,為什麼惠明用手去拿,卻提不起包袱來?這是語錄上面的記錄,不是我說的。包袱有多重?附會的言語就特別多了,像護法的問題、道德修養的問題……,都說出來了。 人的善惡在一念間,不是包袱拿不動,而是當他伸手想拿包袱時,意念在剎那之間,想到自己,如果沒有修養,即使拿到祖衣,真的能夠當祖師嗎?因此,馬上停下來,面對惠能大師說: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而來。此時,惠能大師講了幾句話,既然不是為法衣而來,而是為法來的,你想得到什麼法?於是,他往地上一跪,合掌、請求開示。 這時惠能講:現在什麼都不要想,靜下來,我問你:不思善,不思惡,此時你的意念中間是什麼?用白話來講,好的不要想,壞的也不要想,完全靜下來,不要起這種分別心,這時候的意念是什麼?照文字來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如果在座的各位,那時候跟著一起追惠能大師,也產生這種境界,會不會跟惠明法師一樣,恍然大悟,悟到什麼?很多人給予的答案是「清淨心」,還是什麼心?善是好的,難道就清淨嗎?惡是不好的,難道就一定不清淨嗎?這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惠明在這時候覺悟到什麼? 我們常說開悟,甚至於還有人可以幫人家開智慧,其實誰也不能幫你打開智慧。釋迦牟尼佛留下整部的藏經,稱為法寶,裡面都是智慧,釋迦牟尼佛絕不可能摸摸你腦袋,或點兩下就開智慧了,如果那樣的話,今天這個世界,不會有那麼多人,早都成佛菩薩了,釋迦牟尼佛早把人度光了。 這裡面說的是什麼?修行辦道,也就是說學佛,學什麼?學佛陀的道理方法,怎麼樣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去體會、感受,而成為自己的修養,才叫做學佛,也就是,要學怎麼樣能覺悟,不要被迷惑,不要造成煩惱。 可是,幾百年來學佛,都是學佛陀的樣子,佛陀是什麼樣子?在佛龕里雕塑的金身,學盤著腿打坐,假使佛像舉個手,他也舉個手,可是他忘了自己是活蹦亂跳的人,而不是木頭、泥塑,很多人都在學佛像。學佛是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捨棄了這些,沒有佛法可學。 當自己還沒具備修養之前,會有所依賴,依賴什麼?一般所做的誦經、禮懺、念佛、參加法會……,先去接觸這些,慢慢地調理自己的身口意,調理自己的行為,這只是一種依賴,終究自己還是作不了主。所以,我們要學佛法,學佛陀講的道理方法,轉變為自己的修養,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常有這種說法,假使某個人出家,就說這人佛緣很深,假使某個家庭,大家都學佛,這是個佛化家庭,很不錯,這些都是稱讚,都只是相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表面上所看到、聽到的一個現象而已。 佛法是現實的,必須具備有價值的內涵,而且要轉變為自己的,否則的話,佛法歸佛法,自己還是自己。因此,很多學佛的人,到處尋找佛法,怎麼尋找?很多人提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有幾位是出家人?幾位是懂得佛法的人?他參訪都是一般普通的人,怎麼尋找佛法?佛法在哪裡?他的確找到很多佛法,問題不是那些人有沒有佛法,而是自己在參訪的時候,你跟他在交談中間體會到什麼? 譬如聽法師或在家居士,講了很多道理,最後離開時,受益匪淺,法喜充滿,走在路上,假使原來有煩惱,還是同樣煩惱,找到了佛法嗎?當然,不是說不要去參訪善知識,而是善知識跟藏經的法寶,情況是一樣的,要主動的接觸它、看它、體會它、探討它,才有機會發現佛法。如果請善知識開示,常有的毛病,見到了往地上一跪,請法師開示,怎麼開示呢?有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什麼意思?帶著問題去。 為什麼講三寶殿?因為寺院具備了佛、法、僧三寶,佛已經入滅,法是供在殿堂的藏經,佛不會講話,那三藏十二部呢?那麼多無從看起,怎麼辦?因此,才有僧寶的出家人,他們做什麼?深入經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轉變為自己的,然後代表佛陀宣揚他的道理方法。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是你帶著問題到寺院去,把問題提出來,絕不是說你往他面前一跪,請開示,他怎麼開示? 好像生病的人跑到醫院,見到醫生說:我病了。醫生會問什麼地方不舒服?情況怎麼樣?你說:反正我就是生病了。我們常看到,很多醫生檢查沒有病,可是他全身感覺不舒服,像這種情況不叫病,也不是問題,自己的確感受到,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醫生面對這種情況,即使花很多的時間幫你檢查,也找不出病來,是不是這個人真的沒病?可是,他的確感覺有病。 眾生其實都有病,釋迦牟尼佛是一位醫生,稱為大醫王,在這裡提醒各位,醫生是治病,佛陀是治生死,所以有了生脫死的說法。也順便提一下,通常很多人把佛教的名詞,了生脫死,講成了脫生死,我告訴各位很不好聽的話,你要是自殺了,就可以了脫生死。佛法裡面講了生脫死,了是明了,你活著的時候,每個時刻都能明明了了,才叫做了生。 人常常糊裡糊塗,為什麼?太多的煩惱、無明,甚至於太多的無可奈何;所以,要了解生,就必須要有道理方法,要有智慧才可以明明了了,如果生的問題,一生當中都能明明了了,死自然就能解脫。解脫什麼?不是解脫臭皮囊,而是不再受六道輪迴的苦,可以出離三界,才叫了生而後脫死。 生不能明了,死就解脫不了,為什麼?色身死了,還是要隨業在六道里輪迴,需要承受苦的時候「苦」,該樂的時候「樂」,了生脫死絕不是一般所說的,好像生了了,死就解脫了。在佛法裡面,釋迦牟尼佛特彆強調,了是明明了了,脫是解脫,解脫什麼?於生,帶著很多業而來,承受因與果的感報,一個個由因而受果,就一個個的解脫。 談解脫,不是指一個解脫,任何的善因或惡因,都會得到樂果或苦果,也就是說由因顯果,完成一個解脫。因此,在學佛的過程中,對生要能夠明了,首先要做到當果報顯現時,能歡歡喜喜的承受,樂的果都願意承受,可是苦果呢?受不了,不單單受不了,很可能還會再造業。事實上,不只是苦果,樂果也會再造業,所以有句話,因業受果而再造業,白話怎講?舊債沒有算清,又欠了新的債,佛法才提到覺悟,覺悟什麼? 佛法是覺悟之法,想覺悟必須要學道理、方法,實際去修養形成智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學了智慧有什麼用?在人生道路上,面對業報顯現時,可以歡喜承受,還能夠修行辦道。在這裡提醒各位,佛弟子有出家、在家的;出家在佛法的道路上,是專職的專業從業人員,那是天職;而在家學佛,如果把正當事業、工作放在次位,卻把學佛放在第一位,那叫不務正業。 為什麼出家一定要完全捨棄世俗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投入?因為在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深入經藏,沒有辦法花很多時間完成自己的修養,再去幫助更多的人,也因為這樣,所以在家學佛不要不務正業,因為你所需要的時間很有限。 我常說在家學佛是最簡單、最方便,而且最不會欠債的;不像出家人,四事供養都來自信徒,在深入經藏,修行辦道時,如果不要在四事供養上造成虧欠,先得要回向供養的功德,剩下才是自己的。出家學佛是從事佛法的專業人員,因為他要應付的太多,在家居士則不同,每個人的根機、智慧不一樣,每個人的業力也都不一樣,在學佛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也就不一樣。 我曾說過,要做一位出家的法師真不容易,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這話怎麼講?等於我提出來的題目是一樣。處在現實生活中,因為你們忙於工作、忙於事業,很難去覺悟、很難去發現佛法,而出家人是幫助你在現實生活中,有煩惱或遇著問題時,幫你分析問題,把煩惱分析得清清楚楚,煩惱、問題就不存在了。 可是幾百年來,有一種不太好的現象,往往大家都希望得到一個答案,其實煩惱的問題,絕沒有答案;如果在家學佛,帶著問題去請教法師,法師分析問題的時候,你最好靜靜的聽。可是有很多人會講,我不是要聽這些,你告訴我,現在我有問題,怎麼辦?就是想求得一個答案,可是沒有答案的,而是針對問題幫你分析,搞清楚了,問題自然不存在了,煩惱也是如此。 可是我們通常都用一個煩惱的概念,像師父我煩惱得不得了,該怎麼辦?希望告訴我一個方法,就不煩惱了,那不可能,為什麼?你說煩惱,煩惱什麼?為什麼一定要煩惱?可不可以不煩惱?這才是最要緊的。 如果說你煩惱,究竟煩惱什麼?我不這麼問你,而你也不講出來,就沒有辦法幫你分析,可是很多人不希望你分析,我有煩惱,你告訴我怎麼辦就好了。有很多求之不得的法師,會教你一個方法,譬如說念佛、持咒、誦經、或乾脆拜經,還有的拿香板揍你二下,煩惱就不在了,業就消了,真有很多人,心甘情願跪下來挨幾板子,打得還蠻舒服的,可是你的煩惱解決了沒有?業消了嗎? 譬如不歡喜、難過,人家問你,怎麼回事?你回答,有人毀謗我,不歡喜而難過,如果遇到我,我會罵你一頓,會講欠揍兩個字,為什麼?學佛是要學覺悟,你提的問題,本來是迷惑、不了解;可是當法師問你的時候,你不能夠說,反正我就是煩惱,你不要管我煩惱什麼?你告訴我怎麼辦就好了,就變成這個樣。 有句話「煩惱中有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可是我還要提醒各位,千萬不要畫蛇添足,有的人念「煩惱即菩提」,後面又來個「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沒有錯,如果菩提即煩惱,那不要學佛了,怎麼會有這種話呢? 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叫什麼?泰國菜,泰國菜是什麼?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什麼都有,因為煩惱人人都有,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有煩惱,可能大家會想,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還有煩惱,學佛做什麼?你要聽清楚我講的話,一般人煩惱,是為自己煩惱,為家人煩惱,為你的親戚朋友煩惱;而釋迦牟尼佛煩惱,是為眾生煩惱,他從來不為自己煩惱,這是最大的差別。 以我來說,在台灣常常有人問我,喜歡人家叫我什麼?老師父,很老的師父。然後問:老師父,你有沒有煩惱?我說有啊!你出家那麼久,學佛那麼久還有煩惱,我們怎麼辦?當然,我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說我為眾生煩惱,我也有煩惱,為什麼?寺院、常住,甚至於各階層,各式各樣的人經常找我,怎麼去應付這些?只是我的煩惱比一般人好一點,好在哪裡?煩惱的時間較短,內容不會很複雜,比較單純。 眾生既然都有煩惱,佛法是幫你化解煩惱的道理方法,在煩惱中顯現菩提,是因為菩提在煩惱裡面。人人都有煩惱,為什麼見不到菩提?如果要咬文嚼字都會被業掩蓋住,這是一個概念,其實煩惱裡面存在著菩提,問題是你對佛法的道理方法太陌生,沒有機會運用它;如果對佛法有深入的認識理解,可以轉變為自己的修養。煩惱來了,敢於面對煩惱,面對煩惱做什麼?一樣樣地搞清楚,究竟為什麼煩惱,清楚了,然後可不可以不煩惱?不要煩惱,該怎麼辦,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學佛是要學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幫助你,才能從煩惱中顯現菩提,菩提是什麼?「菩提」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可是菩提的真實面目,大家見過沒有?菩提是什麼樣子?過去很多禪師常講一些叫人摸不著頭緒的話,你說煩惱中有菩提,他會問你,菩提是什麼?拿給我看。像慧可在雪地里,為了求菩提達摩幫他化解問題,於是問:有安心法門嗎? 菩提達摩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心不安,心不安就等於我講的煩惱,煩惱什麼?心不安,為什麼不安?所以菩提達摩告訴他最簡單的方式,你的心在哪個地方?在什麼位置?什麼地方不安?慧可自己閉起眼睛一想,等於說把菩提拿給我看,不也差不多嗎?他找心,找不到,菩提達摩回復得很妙,居然說你的心,我已經幫你安了。 講到這些,馬上有很多人反應到楞嚴經中的七處征心,心不在內,也不在外,這不是廢話嗎?可是大家都說:這是佛法,很微妙。等於說你有煩惱,我問你為什麼煩惱?你不能夠說我表面煩惱,我內心也煩惱,煩惱就是煩身惱心,講一大堆都是廢話。 佛法在哪裡?是在你的現實生活中有了問題,產生煩惱,從這中間去發現,發現要有本錢,什麼本錢?世間法是相對的,你最多只能夠取正面,舍負面的,如此而已。譬如說善、惡,我們要做善的,不要做惡的;那對與錯呢?對是好的,不要錯的,也就是選擇正面的,捨棄負面的,最多是如此。佛法呢?是要從相對中間去突破,顯現它的絕對。 絕對是什麼?大家知道,佛法特別講究一個圓,可是我們要把握,它不是平面的圓,而是球狀整體的圓,從任何一個方向看都是圓的;因為平面的圓,在某些方向看是圓的,換一個方向就不圓了,這種平面的圓,相當於相對法裡面的正。 佛法中整體的圓,是講圓覺之道的圓,圓滿的「圓」,譬如念咒,後面有句「娑婆訶」,在大悲咒里每個位置的娑婆訶,意思都不一樣,可是每個咒語最後一句「娑婆訶」,都是相同「圓滿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要到達圓滿的成就,它不是一個平面的圓,也不是換個角度看,還有缺失。 以現代語言,佛法到最後是零缺點,沒有任何缺失存在。我們常說「覺」,如果講自覺,自己能覺悟,也只是一個平面的圓,自覺又能覺他,還是一個平面的圓,不同的地方在哪裡?自覺,完全只有自己,只管自己,自覺而又能覺他的話,是屬於菩薩。 佛是什麼?覺行圓滿,圓滿是整體的圓,就是現在講的零缺點。世間法裡面,有時會做些自我安慰或安慰別人的方式,雖然不怎麼圓滿,可是也不錯了,可是在佛法裡面呢?那是不夠的,可是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這種整體的圓,也是慢慢累積起來的。 例如圓形的西瓜,把它切成一片一片,分開來看,這個圓有大、有小,絕不可能一個西瓜切開來,是一個整體的圓,但是,圓絕不是相同的大小,這等於是學佛覺悟所完成的智慧。任何一個大小平面的圓,裡面也有點、線,才能組合一個平面的圓;而點與線所串連起來的,就是平常慢慢點點滴滴修養累積而成的。那要修養到什麼程度?到所有的圓能夠組合起來,完成一個整體的圓,你就成佛了,即使不是成佛,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了。 因為八地、九地、十地屬於等佛位,也就是相等於佛,當然學佛需要時間,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以我來講,吃這碗飯已經八十一年了,到現在整體的圓,還不知道在哪裡?就像我剛剛說的,我也會有煩惱,所不同的,只是煩惱的時間比較短,煩惱的內容也比較簡單。 雖然如此,可是大家不要這麼想,你走這條路,已經走八十一年了,還這個樣,我們該怎麼辦?儒家有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聽聞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沒有關係了,雖然有點安慰的性質,至少你來到人間,沒有白跑一趟。這是講現實生活中,人離不開煩惱,在煩惱中的確有佛法,這是一個概念。 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學佛的人、追求佛法的人,還是很多很多;但是,總希望簡單一點、快速一點,這是很大的障礙。譬如修彌陀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既簡單、又快速;告訴各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那麼簡單、快速,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去嗎?那我八十幾年不就白吃了!為什麼要講這話? 彌陀淨土裡面提出很多重點,必須要懂得發現,理解佛法之所在,才有機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譬如說四十八願,有阿彌陀佛對自己的要求,以及對於想到極樂世界去的修行者也有所要求;還有九品蓮台度眾生,為什麼要分成九品?怎麼樣才能夠到上品上生?為什麼要談上品上生花開見佛?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法音世界,沒有業報,那我們帶著這些業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辦? 業不淨,不能成道,尤其帶業往生,是你發起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願,從這時刻起,以前的業可以帶走,一旦發起願行以後,所造的業都帶不走,一定要受報受完後才可以走。常看到有些人在念佛,還帶著小兒女、小孫子,一邊念佛、一邊照顧小孩;小孩喜歡亂跑,你在念佛,眼睛盯著小孩,這時候阿彌陀佛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在你的念頭上,沒有在你的嘴裡、也沒有在你的心裡,你的小孫子,不是阿彌陀佛,只是個小孫子而已。所以說阿彌陀佛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平常根本沒有機會跟阿彌陀佛打交道,要曉得彌陀經裡面講,要做到一心不亂,並不是說你平常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而是要平常慢慢去修養,修養到什麼時刻?到臨死的時候。彌陀經中有幾句話,若一日、若二日,直到若七日,在臨死的那一剎那,要做到一心不亂,就可以往生,但是,並不是臨死的那一剎那,就可以一心不亂,而是靠平常慢慢修養累積起來的。 何況前面也談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從中了解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佛法在哪裡?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同樣去不了。即使能夠做到這些,業障也很輕,也能夠在九品蓮台獲得一個蓮位,可能只是下品下生,因為你要到上品上生,這個距離還很遠。要真正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上品上生花開了,才能見到阿彌陀佛,花未開之前,還是包在蓮台裡面。 所以我們說帶業往生,怎麼消那些業?業是一定要受報的,阿彌陀佛也不能代替你受。像平常很多人做錯事,到佛前懺悔,跪在那裡講一些,自己的不對……,磕兩個頭就走了,把自己的錯誤交給佛,就跟自己沒有關係了。為什麼?因為不知道佛法在哪裡。 懺悔是什麼意思?懺是檢討,悔是改錯;你不檢討,只是表露一下,把所有的錯都講出來,這就對了嗎?不可能,而是告訴你要在佛前作自我檢討,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要再犯錯,即使以後會犯,至少你的錯愈來愈輕微,那才叫做懺悔。 我有的時候會講一些笑話,和對方開玩笑,偶爾遇到他們對我好像不太禮貌,或對我講錯話,馬上跪下來說:師父,我不是故意的,我跟你懺悔,我說:你跟我懺悔幹什麼?我又沒有怪你,要怪,你自己怪自己,這話什麼意思?要知道佛法在哪裡?自己做錯了,只是承擔沒有用,還要改錯,不能夠說做錯了就去懺悔,懺悔完了,很歡喜,然後又犯錯,犯錯了又去懺悔,一輩子在懺悔,因為你從來不改過! 學佛不是在經典里找個東西,而是要了解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可是在家居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因此,可以帶著問題求教法師,他會告訴你怎麼下手,怎麼建立起一些基本的修養方法,才叫做學佛,絕不可以一味的依賴。 以前曾講過,修彌陀淨土的人,把它看得太簡單,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問他念佛做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想到美國去拿張綠卡,每天念南無布希、南無布希,他會給你一張綠卡嗎?會讓你去美國嗎?移民到一個國家,都要合乎它的條件要求,何況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知道佛法在哪裡,一旦抓住了它的要領,所學的很喜歡,具備的條件也夠,兩個相輔相成,達到相應的境界,就可以隨心所欲,絕不是說東抓一把、西抓一把。 很多學佛的人,聽人家說某某在那裡講什麼,或者不管什麼法門,就一窩蜂的跟著去,回來以後,剛開始有效,過了一段時間,又聽說那個好,又一窩蜂去學,一輩子就像海里的浪潮,一波一波撞來撞去,撞在沙灘上還好一點,要是撞到石頭就慘了,為什麼?因為不會從現實生活中,運用佛陀的道理方法。 從這裡面發現,佛法要把握兩個重點,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學佛法就是學覺悟之法,千萬不要學人。可是幾百年來,在佛教界有一個大缺失,都是講某某祖師說、某某大師說、某某高僧說,從來不會說佛是怎麼說的!因此,當他提不出祖師、大德、高僧說的話,就講一大堆佛說的,其實是他自己說的。 什麼是佛說的?佛說的在經典上可以找得到,可是絕大多數都以人做對象,要知道即使是祖師、大師之類的高僧大德,學他,也只能跟他一樣,學會了,跟他一樣不是很好嗎?要了解是不是他真正已經到達佛陀的境界,或菩薩的境界?有沒有具備那種修養?不能只看表面。看表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常有很多學佛的人,最喜歡的一個動作,看看手、手掌、身體每一部分,有多少是三十二相?有多少是八十隨好?找到幾點,就歡喜得不得了,認為好像我有佛的根機了,其實你陌生得很。 譬如說這花很漂亮,哎!不能講漂亮要講莊嚴,問題出在哪裡?他只在佛教里打轉,並沒有在佛教中真正發現佛法、尋找佛法,可是要怎麼發現、怎麼尋找? 一方面自己具備條件要夠,可以在佛教的經典里尋找;至於發現,可以親近善知識,告訴你一些道理方法,然後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去體會、發現,但是絕不可以老是憑著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把握了一些和佛教有關係,就認為是佛法,不能夠動不動就是因與果的問題、因與緣的問題,甚至念了很多的名詞。 譬如前幾天有位在家居士問我,什麼叫緣起性空?我問他,你要問的是哪一個緣起?他感到很奇怪,這老和尚怎麼這樣問?我問緣起性空,你還問我哪一個緣起?的確!你問的是哪一個緣起?你現在問什麼問題,或者問什麼事物,一定都有一個緣起,他楞在那裡,我反問他,你知不知道「無始」這句話?我們不是常說無始以來,為什麼要講無始?無始裡面,有非常多的有始,有始就是一個緣起,這個無始包含了沒有辦法計算的緣起,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緣起。 所以佛法的一個名詞,緣起而後性空,緣起是什麼?十二因緣法講緣生緣滅,都是一些概念,顯現不出佛法來;談緣起性空,一定要針對一個東西談它的緣起,如何達到性空的目的。好像佛教里常有的一些名詞「無」,譬如我無我,無我是沒有我,沒有我是什麼人?是死人,活著的人都有「我」,絕不能說無我是沒有我,無是什麼意思?是從「有」的上面去認識、了解,而能突破它的分別、計較、執著,顯現另外一種現象叫無。所以,無是從有的突破,可是還有附帶的註解「不一定」,為什麼?有時候可以突破,有時候突不破,為什麼突不破?修養不夠,因此也有不一定。 無,是從有的突破顯現,已經不同於原來的有,突破了原來的有,顯現另外一種現象。假使煩惱是有,菩提就是無,如果說煩惱是有,菩提應該是沒有,不能這樣解釋,菩提不是沒有,菩提是因為把煩惱搞清楚了、化解了,憑什麼化解?一定是有所覺悟,這種現象稱之為菩提。事實上,煩惱的有是「無」,它是從有的突破,所顯的現象叫無,有時候做不到,並不是永遠做不到,以後還是有機會做得到,所以叫不一定。 還有一個字,是非的「非」,我們把「非」當成一個否定詞,譬如想、非想、非非想,否定、再否定,變成這樣。「非」是什麼?譬如想,現在的「想」假使說是困擾的問題,經過思考、分析,經過自己的調整、改變,再產生的想叫非想,這是什麼想?不同於原有的想,它的肯定結果是好的、有利益的。「非」是不同於原有的,都要把握這一些字,如果不把握,看經典很容易搞錯。 又像非想非非想,是四無色定里的第四個,八定中間的第八個,第一個非想是從有想而來,已經突破了原來的有想,不同於原有的,後面的非非想呢?是說你的境界更高了。如果,原來你的想,是眾生凡夫的想,突破之後,顯現了菩薩的想,可以叫非想,如果再提升到佛的修養,就可以叫非非想,它已經不同於原來菩薩的想。所以,非是不同於原有,這個原有不是肯定的原有,它是不斷地增上,這是平常在經典上,常產生的一些疑惑。 像很多人念阿(ㄛ)彌陀佛,也有人念阿(ㄚ)彌陀佛,甚至於在台灣還有一些人說,念阿(ㄚ)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ㄛ)彌陀佛會下地獄,他的意思是什麼?要念阿(ㄚ)彌陀佛才對,問題在哪裡?如果不了解的,就會說這是法師講的,要這麼念才對;其實錯了,因為這是梵文裡面文字的差異。 念「ㄛ」是無的意思,我們講無量壽、無量光;念「ㄚ」,譬如阿難,翻成中文是什麼意思?慶喜,裡面沒有無的意思。可是另外一個名詞怎麼念都對,阿 (ㄚ)羅漢、阿(ㄛ)羅漢都可以,為什麼?念阿(ㄚ)羅漢翻成中文是應供,念阿(ㄛ)羅漢,翻成中文是無學的意思,就是無學位。一定要知道發音念「ㄛ」,都是「無」的意思,結果還告訴人家,念阿(ㄚ)彌陀佛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念阿(ㄛ)彌陀佛會下地獄,這真是害人不淺。 所以,因為聽你說佛法,而把佛法搞錯了,這位說佛法的人,要下拔舌地獄,什麼叫做拔舌地獄?人死了到地獄,把舌頭拔出來,長長的,當成耕田的犁在犁田、犁土,要受那種罪、受那種苦報。所以有的時候,有很多出家師傅,你問他一些什麼,他本身還沒有把握之前,都會說:對不起,我是初學,對這方面還沒有研究,你千萬不要怪他,我認為這種人非常了不起了,真正有問題的是他不懂,胡說八道,結果他自己受害,別人跟著受害。 佛法到處都有,像家庭裡面做母親的,為什麼出家人或佛教裡面常講,做母親的真是活著的菩薩?因為一般人畏於苦、恐懼苦、害怕苦,可是做母親的明知道苦,她不以為苦,菩薩就是於苦而不以為苦,她並不是說不苦,只是可以歡喜地去承受。 做母親的,當然只有做母親的人能體會,家庭裡面也不是只有母親,但是,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會講,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這說什麼呢?當然是稱讚母親。話又說回來,父親、母親都是相同的,只是做父親的,沒有承受生孩子的苦,雖然看了會產生反應,可是畢竟不是親身體驗,雖然有好苦這一份感情的顯現,可是並不能做到不以為苦。 聲聞乘中的羅漢,講離苦得樂,而且很討厭苦,不喜歡苦,菩薩就完全不同,面對苦還要不以為苦,所以,我們說菩薩的願最大,這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的。譬如有時候,做父親、母親的對兒女常會發生一些事,有些人會找我說:這孩子小時候很乖巧,什麼都好,現在什麼都不聽了,完全的反叛,好像他的小孩變了,而爸爸、媽媽沒有變。沒錯,真的小孩變了,爸爸、媽媽沒有變,爸爸、媽媽是把小孩停留在小寶寶的階段,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是怎麼從小孩子走過來的。 不管男人、女人,有兩個更年期,一是小孩變成成年人的更年期,因為生理上,從兒童轉變為成年人,整個生理期的變化,有時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就等於常有很多夫妻進入中年開始,假使先生或太太更年期先到,總是講對方不講道理,怎麼你以前是那樣,現在怎麼會變成這麼不好?這裡面都有它的道理、方法。 人生的旅程少不了兩個過程,一是成長,一是老化,在教育界常會提到,做父親、母親的對你的兒女,有時候要像個老師、有時候要像爸爸媽媽、有時候也要像朋友,為什麼要提這些話?等於我們佛教講的,要具備三十二應身,面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時節因緣,在那時間、空間該怎麼表現,怎麼扮演你的角色,是相同的。 佛法在哪裡?佛法不在殿堂里,也不在書本、印刷品里,處處都有佛法,最明顯的在現實生活中,當你在某些時間、空間裡面,自己在想什麼?或遇到些什麼?開頭是一種無明的狀態,迷惑不了解,到原來如此,你就見到了佛法。佛法是有層次,而覺悟有大、有小,佛法談層次是依於覺悟的內容來分,從有缺點,慢慢減少缺點,最後是零缺點,就達到究竟圓滿。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業是污垢、是骯髒的東西;那道呢?是清淨。如果從業與道的道理,擺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的話,舉個例子大家思考一下,衣服髒了,怎麼辦?把它洗乾淨;假使衣服髒了是污垢,把它洗乾淨要有清潔劑、要有方法,才能把它清洗掉,這誰都懂,可是佛法在哪裡? 首先,要了解誰把衣服穿髒了?是自己的「我」,穿髒了,誰去洗乾淨?還是我,是不是洗乾淨了,就把衣服擺在那裡,不要再穿了?你還是會再穿,穿了以後還是會髒,髒了怎麼辦?再洗,佛法在哪裡?就很容易明了。只是有一個問題,不要忘了自己的「我」,如果忘了自己的我,就是自己的我跟衣服沒有關係。像百貨公司吊了很多的衣服,那是百貨公司的,跟你的「我」沒有關係,除非你哪天花錢買它,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己的,才可以見道。 佛法沒有那麼玄妙、神奇,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能顯現覺悟,就能顯現出佛法。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煩惱,因此無明才叫煩惱,迷惑才叫煩惱,絕不是說,明了了、覺悟了還叫煩惱。雖然拉拉雜雜的談這些,其實在家學佛很簡單,處處都可以見到佛法,但是如果只照世間的方式,還是相對的。 就讀像之前所講的相對,你最多取正舍負;譬如善惡,取善舍惡如此而已,還是有缺點。像經典上面談善惡,釋迦牟尼佛分析人的業,有善、有惡、還有無記,什麼是無記呢?是善與惡弄不清楚,很難把它分辨清楚的叫無記,可是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把眾生定位於善惡,這話怎麼講?經典上有善男子、善女人,並沒有講惡男子、惡女人;釋迦牟尼佛不把眾生歸類於惡,所以他的言語都叫做善、不善等,這話什麼意思? 善並不表示都是完完整整的,其中也有不善;同樣不善,裡面也有其善。為什麼說佛陀是個大慈悲的聖者?因為,他沒有把人分為善人、惡人,尤其他不捨棄世間的說法。可是他強調,怎麼樣用智慧的方法去看眾生,像四十二章經裡面談到,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惡人,就是度十個善良的人,不如度一個惡人,後面還有一句話,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如果經文搞不清楚,就會誤解佛法的意義。 好像出家比丘比惡人還壞,你看,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惡人,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佛法在哪裡?度十個善人不如度一個惡人,是因為這一個惡人,很可能會傷害十個善人,為什麼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呢?因為度一位比丘,他可以度很多的惡人。 因此看經文,不能夠照著文字解釋,有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照文字解釋很容易造成謗佛、謗法。為什麼我特彆強調,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佛法?因為出家人只能夠提供一些道理方法,真正要做的,還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去體會、發現,然後運用出家師傅教你的一些道理方法去面對,歡喜承受,才是最要緊的。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有問題,怎樣拿佛法解決這個問題,把佛法當武器,現實變成敵人,拿武器打敵人,那釋迦牟尼佛太不慈悲了,因此不能用這種方式。學佛是學智慧,學智慧做什麼?當面對無明、迷惑、煩惱時,才能以智慧化解問題或障礙。 第一個不會再造業,第二個當業顯現的時候,可以歡喜承受,因為人都帶著業來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業,不可能來到這世界。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找碴,為什麼?再來菩薩難道也有業嗎?肯定告訴各位,再來的菩薩有當世的業,當世的什麼業?再來菩薩一定有父母親,生他、育他、養他,所欠的債務還是業,只是叫現世業,這種業很容易還清楚,也很容易化解。 當然,也不要看輕自己,不管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再來菩薩,可是要把握當生的業,要還清楚、要化解掉。但是,也不要太強調自己,我有善根、有佛緣,我就是佛,就是再來菩薩,那是很危險的事,關鍵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有沒有真正的學佛法,如果只是學佛、學名相是沒用的,如果只是學人,不可能得究竟解脫,唯有學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脫,究竟解脫是什麼?涅槃。 涅槃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最後還有一個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最後圓滿成就的結果。在這裡要告訴各位,解脫不是死,涅槃也不是死,解脫是有任何的障礙都能把它化解掉;而涅槃是不再受六道輪迴、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薩都可以。但是菩薩要達到究竟涅槃,需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八地以前還不是;四地到七地是有無餘的樣子,還不是無餘;初地到四地是有餘進入到無餘。所以,涅槃不是死,有時常聽到一些笑話,某人涅槃了,其實是說他死了,這個不能混為一談,涅槃是道的最後一種境界。 佛法不是舉些例子、找些問題就能抓住的,關鍵還是需要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學習還不夠,一定要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去修行,而後才有機會把佛陀的智慧轉變為自己的,唯有將智慧轉變為自己的,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如來的解釋,是如此的來,如此的去,來來去去,永不休息,也就是圓滿的智慧、覺悟,得到究竟解脫,進入究竟涅槃;可是達到究竟涅槃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薩完成了無餘涅槃,就有究竟涅槃的機會,在沒有成佛之前,不能進入究竟涅槃的境界。佛是依於自己的願力而建立起世界,菩薩依於願,只能做佛的脅士幫助佛陀,而不是自己發個願就可以建立起的世界。像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的願,身邊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幫助他,所以稱為脅士,是協助他的菩薩,他們的願只能作助手,不能成為願力世界的教主,這些都是概念。 在這裡拉拉雜雜的提醒大家,這不叫指點迷津,談的只是些理論的概念;今晚耽誤大家,在這裡陪我坐這麼久,最後謝謝各位!

91年11月27日新加坡演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