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道的實踐:章華寺三壇大戒開示(二)
主講人:空海(惟傳)法師地點:中國湖北省章華寺時間:2005年9月17日 方丈和尚!各位法師、大德,各位新戒戒子們!各位在家居士、護法、菩薩們,大家好!有個邀請,我們大家一起來配合。當我跟大家問候「大家好!」的時候,你們回答「師父好!」或是「法師好!」都可以,然後接下來補充二句:「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不錯!不錯!我覺得大家配合的相當好,很快就能夠迴響出這樣的磁場。我們再來正式一次,各位把你們的熱情喊出來,這是一種信心,也是我們能夠自利利他的一種象徵,我們的修行不只是為我們自己,我們會更好,也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能夠越來越好,對不對?好!我們再一次,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們,大家好!「法師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很好!聽到大家把你們的信心流露出來,我們的佛教有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充滿著蓬勃朝氣、充滿著希望!我相信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好!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好!今天我們大家共襄盛舉,正式要進一步實踐解脫道跟菩薩道,「解脫道」就像你要當一位醫生來懸壼濟世,我們發出這一種願力,但是這個願不是空願,是要實際、具體去做。所以,實踐「解脫道」的過程,就好像說我們發願要當醫生、來懸壼濟世,我現在努力讀書,當我考上醫學院,然後好好把醫學院的基礎理論學好,具足醫學方面的學術基礎,再來進一步去見習、進一步去實習,把整個課程完成之後,理論跟學術都結合了,再來下一步就成為具格的醫生,就可以真正的落實、實踐,行醫、懸壼濟世,這時候就是真正大行「菩薩道」。因此,佛法的完整架構是這樣,就像醫學院的學生到醫學院讀書,認真腳踏實地實踐「解脫道」,好好深入聞、思、修、證。等到有一天,我們的學識各方面,包括我們的佛學基礎、實修實證都具備了,證量有了,就不會誤導眾生了。這時候,不管你到哪裡,很自然都在流露「菩薩道」大慈大悲的精神。所以,真正的「菩薩道」、最上等的「菩薩道」,它是跟「解脫道」完整結合,「解脫道」絕對不是自私自利的。如果你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漢」心態,就沒辦法真正修行有成,因為你是自私自利,我們的心胸、心量就沒有打開。如果沒有打開心胸、心量,沒辦法真正來到「明心見性」,沒辦法真正的見法,沒辦法有成。所以,在我們要大行「菩薩道」之前,就像佛陀一樣,「佛道無上誓願成」,對我們自己期許、勉勵,發願只要我們修行有成,隨時都願意回饋這世間,隨時都願意實踐「菩薩道」,相信各位都具備這一種實踐「菩薩道」的願力,而空海回饋給大家的就是能夠更落實、更紮實把「解脫道」的基礎打好,將來你們就是佛門的龍象啊!大家真的就是「為法作見證」、「荷擔如來家業」!那不是用口號,而是實際做出來、實際的做到。我們繼續跟大家分享「解脫道的實踐」。昨天有講到我們每個人都身懷無限量、無價的寶藏,那是無窮盡的寶藏,每個人都一樣,我們跟諸佛菩薩都完全平等,只是諸佛菩薩他們發現到了藏在哪裡,找回來了!找回到我們那本自具足的潛能,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寶藏。當他們找到之後,很自然就會把這些跟眾生分享,回饋普渡眾生。在苦海中的眾生,就是因為你遺失掉了,卻又不知道放在哪裡?不知道藏在哪裡?我們一直在尋尋覓覓,到處去找尋。今天空海就向大家講述很重要的核心,為什麼一般眾生生生世世在尋尋覓覓,卻還沒有找到?很重要的關鍵有二點,第一、因為眾生習慣眼睛向哪裡看?眼睛向外看。我們的心常常是向外一直尋尋覓覓,一直去找尋。嘴巴講要修行,但是一看到別人臉上的一點黑,就在談論、評論別人的臉黑,我們的眼睛常常向外在看,看別人的是是非非,看別人對不對,看別人對錯、是非、好壞…,像這樣我們的眼睛向外在看,或是向外去找,你是找不到的,因為那個寶不是藏在外面,這個寶藏在哪裡?是藏在我們的心靈深層裡面。所以,如果你向外尋覓,不管再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還是找不到啊!經過一百億年的尋尋覓覓,還是找不到啊!因為那個寶不是藏在外面。所以,首先是我們習性的反應問題,為什麼沒有找到?因為我們的習性總是向外找尋,這是一個習慣、慣性運作的問題。「出世間法」的解脫道跟「世間法」是180度相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出世間法」的解脫道跟「世間法」的思惟角度是180度相反。如果你帶著世間的思惟角度向外尋覓,因為那個慣性問題就是向外,在苦海裡面浮浮沈沈,在苦海裡面尋尋覓覓,你沒回到內心世界來找尋,不管再經過幾百世的尋覓,你還是找不到!所以,今天回饋給大家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把我們過去那一種慣性向外看、向外尋覓,看別人是是非非,向外去找尋的那一種慣性,把它做180度的大反轉,回來向我們的內心開始淨化、開始尋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大扭轉,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最大的分水嶺,這是苦海浮沈與邁向解脫、成佛之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如果這個慣性思惟、這個習性,大家沒有扭轉過來,真的會浪費掉我們很多的生命,當你掌握這個原則之後,很快!你很快就可以找到這個寶。如果我們的觀念方向錯誤了,你要找到那些寶,一百億年都不一定能夠找得到。如果我們的觀念方向正確了,知見也正確了,佛陀就告訴我們:要邁向究竟解脫,要找到這無上無價之寶,要多久?不待時節因緣!只要你有心來找,就很快的、很快的。中國的禪宗最勇猛,它的核心就在這裡,如果觀念方向知見正確,你很快的切入,很快就可以找到那無價之寶。我今天不是專門在弘揚禪宗,但是今天中國的禪宗衰沒了,很可惜!因為中國的禪宗保留了佛法的精髓核心,把佛法那一種活生生,沒辦法用語言、用文字敘述的核心,禪宗把它保留下來,禪宗把它繼承下來。因為真正那個心靈,那個活生生的靈魂,是沒辦法用語言、文字來記錄的。舉例來講,我們前面有擺放玫瑰花、百合花…,大家比較熟悉的,像玫瑰花或是玉蘭花,但是以玉蘭花的香味,你能夠用語言文字做精準的詮釋出來嗎?你可以描繪玉蘭花的形狀,現在比較精準的,可以把它拍攝影片下來,讓大家看到玉蘭花的實際情況,但是你這影片所拍攝下來裡面,玉蘭花的香味能不能拍得下來?還是拍不下來的!這個錄相帶、錄影帶,已經比文字更精準的接近實相了,雖然你很精準的可以接近這個實相,但還不是實相本身,因為你從錄相帶裡面,還是聞不到玉蘭花本身的香味。如果那個香味你不曾聞過,總使我再怎麼跟你講,你還是模糊的、抽象的。以玉蘭花的香味而言,縱使我拿再多的相片讓你看,跟你講說這就是玉蘭花,但是沒有實際東西讓你鼻聞,還是聞不到實際的香味,縱使我講得口沫橫飛,拿再多的經典跟你詮釋玉蘭花的香味,你還是模模糊糊的。禪宗的精髓就在告訴你,縱使講再多的語言文字,引用再多的經典,都不如我拈一朵花、拿一朵花,讓大家流傳去親自聞聞看。當你一聞,當下心靈就進一步心領神會;這一聞,聞到實際的香味,聞到花的靈魂,這是「言語道斷」,還需要用再多的語言,文字、名相來形容嗎?那是不可言傳的,你展現流露出來的,就是一種會心的微笑啊!這就是「拈花微笑」的深義,講再多的語言、講再多的文字,不如讓你親證到那個實相,那個不可言說的心靈,那個靈魂、精髓,讓你親證去品嘗到、體證到,你就知道「喔!原來就是這樣!」。現在講的這些都是重點,如果你真的能夠去體會到,就能夠學到禪宗的精髓。空海真的是不忍心看到禪宗今天這麼樣一個衰沒情況,相信以後禪宗會在我們這一代大家的「為法作見證」之下,它又會大放光芒,因為禪宗有把佛法的真精髓核心,實踐出來、展現出來。為什麼我們不容易找到寶呢?除了剛才講出我們的慣性、習性問題之外,再來就是我們一般眾生的心,充滿著污垢,充滿著凹凹凸凸。禪宗強調要來到「明心」,就能夠看到真理實相,看到你遺失掉的那些法寶藏在哪裡。所以,為什麼要「明心」呢?我們佛教有一句總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諸佛的教誨-「是諸佛教」。很多人把佛跟教變成一個名詞-佛教,宗教的這個「佛教」,事實上這樣是錯誤的,不是說這個叫做「佛教」,而是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諸佛他們教導我們的很重要核心。為什麼要「自淨其意」呢?現在用一面鏡子作比喻,如果我們大家在照鏡子,這一面鏡子是很平整、很清,是不是照見什麼東西,就能夠如實的映現這東西的實相?如果這一面鏡子,它是充滿著灰塵污垢,這一面鏡子能不能如實照出來?沒辦法!如果這一面鏡子,它是凹凹凸凸的,大家有沒有照過那一種凹凸鏡、哈哈鏡?一般的天文館都會有,我在台灣一樣曾經到天文館去照「哈哈鏡」,有的百貨公司裡面喜歡搞笑的,它一樣會設定一些「哈哈鏡」,當你走過鏡頭前面,整個的人身、身像都會變形失真,它是故意要搞笑的,有的讓你變成像竹竿一樣很瘦長,有的讓你變成「矮肥短」,非常的短胖。如果一面鏡子不是又平、又明的,它所照出來的東西,有沒有辦法如實照?沒辦法!它會扭曲實相,到這裡可以理解到?我們現在要解析到比較深的層面,讓大家好好去體會。如果能夠有所體會到,就能夠扣住修行的核心要領,雖然我們的心是無形無相,但是我們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如果是凹凹凸凸的,就是透過這一面凹凸的心鏡在看這個世間。另外,再從有形的眼鏡來比喻。如果我是戴墨色的太陽眼鏡,看出去的是什麼樣的世界?是墨色、黑色的!如果我的眼鏡鏡片是紅色的,看出去的世界是什麼顏色?紅色!如果眼鏡的鏡片是黃色,看出去的世界就變成是黃色;我的眼鏡鏡片是藍色,看出去的世界就變成藍色。實際我們這些花,難道都是藍色嗎?不是!是因為我們戴著染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間,也就是戴著有「污染」的鏡片在看這個世間。所以,我們以為「喔!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有的人就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其實不是這樣!是你的心沒有如實觀啦!所以,我們戴著什麼樣顏色的眼鏡,你看出去的世間,所看到的跟實相是有很大的落差。你把這個有形的眼鏡,變成我們無形的這個心鏡,這一面心的鏡子,如果你的人生往悲觀的方面去取角,就是帶著一個悲觀的心鏡在看這個世間,於是你看什麼事情,都會覺得不順意、不合我意,看這個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如果你戴著一個狹窄的鏡片在看,看出來的人都變成扁扁的、瘦瘦的、高高的、窄窄的,看別人的臉都變成凹凸形的,所以你看別人都不順眼。但是眾生不容易看到,這是我們本身「心鏡」出問題,我們這一面心的鏡子出問題,眾生不能看到,這就是「世間思惟」。如果戴著一個凹凹凸凸的鏡片在看這個世間,我們把別人扭曲了,我們把別人變形了,但是如果你沒有覺察到,總認為錯是別人,別人不對、別不人好。所以,我們的身、口、意,常常向外去攀緣,也常常在造「無明」的業,就是「造業」,我們總認為別人不對、境界不好,沒有看到是我們本身鏡片出問題,結果有沒有辦法能夠讓我們自己的心,恢復又清、又明、又平呢?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向外在看、在怪別人,沒有看到自己心鏡的凹凸,就沒有回來如實淨化我們自己,於是就變成在「世間法」裡面打滾,這就是世間的思惟、世間的取向、世間的走向,總是在看別人的臉黑,看別人的是非,像這樣都是沒完沒了的,在苦海裡面浮浮沈沈,世間的衝突主因都在這裡。一般人都是在看別人不對,總是在看別人「臉黑」,很少回來看到: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真正的心靈寶藏呢?找不到無窮的寶藏呢?就是這二點。剛才講過第一點是我們慣性、習性向外看,當你把它扭轉回來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第二就是我們的這個心鏡,含有很多的污垢跟凹凹凸凸,你現在知道「喔!現在寶在我們身心裏面。好!我要回來看、回來找啊!」問題是,如果這個鏡子充滿了污垢、充滿了凹凸,你有辦法清楚的看到嗎?沒辦法!這一面鏡子就算說它比較清楚了、清明了,如果這個鏡子還是凹凹凸凸,你有辦法對焦?有辦法很清楚的看到嗎?還是沒辦法!所以,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我們要回來反觀、向內找尋。再來,修行的重點核心,就在於好好淨化我們的身、口、意。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回來向內淨化我們自己,內觀、內省,讓我們的身心越來越清明、越寧靜。有了污垢,我們就把它抹清;有凹凸不平的,我們慢慢、漸漸讓它平穩、平靜、寧靜下來。諸佛菩薩只能夠告訴我們方法、告訴我們方向,這個工夫必須要透過大家實際一步一腳印去做,只要方向觀念正確了,一天一天的下工夫,自然水到渠成。當你具足了聞思方向正確之後,腳踏實地去做,你不求解脫,也自然會解脫啦!就像說這個母雞很腳踏實地在孵那些蛋,你不求那些小雞孵出來,自然因緣成熟、因緣到了的時候,那些小雞就會孵出來了,就是水到渠成。這些工夫呢?別人只能夠告訴我們方法,都要我們自己去修、去做,馬虎不得!剛才所跟大家分享的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關鍵,很希望大家在這一次三壇大戒期間,除了很多法師他們慈悲的教導,包括一些課程大家儘量的學習、儘量的挖寶之外,我們也很希望大家真的能夠掌握住修行的核心,而且越來越清楚。離開戒壇之後,大家對修行越清楚,而且越有信心,讓大家感覺獲益很多,比一般的三壇大戒,又能夠有更多的受益,這是由衷的祝福大家!十四、第十一章 四食第卅五片B面開始是第十一章四種食物的「四食」。如果不了解這四種食物的「四食」,我們生生世世在食物鏈裡面吃跟被吃,都不知道啊!哪四種食物?第一種叫做「粗摶食」;第二種叫做「觸食」;第三種叫做「意思食」,是我們的意思、主宰欲;第四種叫做「識食」。四種食物中,一般人大部份比較容易了解的,就只有每天吃三餐、吃東西。我們很容易看到看到非洲的野生動物,獅子或是花豹在捕捉那些羚羊,看到獅子在吃羚羊,蛇在捕捉青蛙、在吃跟被吃,這個層面大家比較容易看到,叫做「粗摶食」的成份,這只是食物鏈裡面的第一種而已。我很佩服釋迦牟尼,我很佩服佛陀,他把宇宙的食物鏈解析得非常精闢。「粗摶食」是三餐吃的食物,這只是初步而已。當然我們現在佛門,尤其是漢傳地區的佛教,都是以素食為主;一般社會人士大部份還是吃葷的比較多。當你有吃,就有被吃。你要吃東西,就一定有被吃的,有吃就有被吃。我們現在從比較初淺、大家可以理解的角度解析,假如這邊是代表非洲兇猛的獅子,然後另一邊是代表羚羊,當獅子捕捉到羚羊,這時候獅子代表吃到東西一方,羚羊是代表被吃,獅子牠得到食物,這時候牠的心境是苦?還是樂?牠是快樂的,因為「喔!我吃到東西了」所以,當你吃到東西的時候,就會展現快樂,羚羊牠現在當下是被吃,對羚羊而言牠是怎樣感受?非常痛苦!當你能夠吃到東西,就像說你的欲貪能夠實踐,你就快樂啊!而且進一步會貪得無饜,這就是佛教所講的貪、瞋、痴的「貪」。為什麼會起瞋呢?有二種情況:你想吃,但是吃不到;或是被吃了,逃不掉、被吃了!這時候你會痛苦、會起瞋。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在歷緣對鏡中,每天容易展現的。一般眾生的快樂,是來自於他得到很多,他「捕捉」到很多,他吃到很多東西;一般眾生會痛苦,往往是因為被吃、被K了,得不到他所要的。當你今天聽聞了之後,去反觀、反省看看,你去思惟看看,到今天以前的,都可以去過濾看看,以前非常痛苦的那一幕,是不是因為你被吃的那一種情況?以前你很快樂的那一幕,是不是你吃到很多、得到很多的那一幕?當你的人生經驗歷練越多,就能體會「喔!原來是這樣!」我們現在逐漸要深入解析,從食物的「吃」,進一步是「觸食」,這是那一種感官、感受,現在我們比較沒時間解析,就直接跳到第三種「意思食」,因為這是大家日常最容易犯的問題,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三種「意思食」。什麼叫「意思食」呢?就是我的意思就是要這樣,充滿著很多的主宰欲,尤其如果有結過婚或是為人父母的。有結過婚的人,先生想要主宰太太,為人太太的也想要主宰先生,「你是我的太太,你就應該、應該怎麼樣…,應該三從四德…」就是有大男人主義的「意思食」在裡面。如果當太太的,她所展現出來的,符合先生的「意思食」,三從四德的標準,先生就認為她是好太太,因為符合他的意思。如果當太太的展現出來,不符合先生的預設立場、意思,先生就認為這個太太沒有隨順,不是個好太太,之間就會常常在吵架。當太太的也是一樣,會要求先生說「你是我的先生,你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這都貫穿在每天的歷緣對境中,但是你在「意思食」的展現,都不知道、不容易覺察到,於是你就會痛苦,因為對方展現出來的,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欲求,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期待,我們就會失望、會痛苦。如果對方展現出來的,符合我們內心的欲求,我們就會高興、就會快樂。為人父母的對兒女、對子女,也是這樣!不要想說我們現在是出家眾,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應該沒有這些問題…。大家記得一句話:表象不同、本質相同。你跟一切眾生的接觸,跟所有人、事、物的接觸,絕大多數的衝突,絕大多數的不愉快境界,往往都是因為「意思食」的衝突,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我們現在就是幫助大家去挖到佛法裡面很深的寶藏。如果我們沒有了解原來這是世間「意思食」的衝突,一方面想吃,另一方面也想吃,是吃與被吃之間起了衝突,於是很多的人我是非、恩恩怨怨都是這樣出來的。如果大家能夠聽得進這些,就會知道原來苦海的形成原因在哪裡啊?!人我是非、衝突不斷,原來在哪裡啊?!「出世間法」的修行,就是清清楚楚去看到這個食物鏈,然後從中跳脫出來,就是出離「六道」,而不是變成什麼東西都不要吃。我們三餐的飲食還是照常吃,有的吃一餐、有的吃二餐,也就是飲食、粗摶食,我們還是照常吃,但是這時候的吃,跟以前處在無明情況之下,那一種吃的品質就不一樣。以前是充滿著欲貪在吃或是抱怨在吃,等有一天你去看到這個食物鏈之後,接下來以後的吃,你會是一種感恩心在吃。同樣吃一餐飯,你有感恩的心在吃,有慚愧心在吃,就會身、心越來越柔軟,人我是非的衝突,都會大大的改進、大大的改善。如果對「意思食」沒有了解,常常在吃跟被吃的世界裡面,追啊!追啊!或是逃啊!逃啊!就是沒完沒了,在滾滾紅塵浮浮沈沈。當你了悟這些實相之後,心境就會提升、升華上來,來到跟一切眾生和平共處,跳脫那些吃與被吃的輪迴。如果你能夠看到「意思食」的層面,再來就可以進一步深層去看到「識食」,那是很深層、很幽微的。如果這一關沒有清楚看到,就沒辦法斷除深層的「我慢」,因此這一關一定要清楚的照見。但是你要清楚照見到「識食」的運作,一定要透過「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或是來到禪宗所講的「明心」階段,才有辦法清楚看到我們心靈的深層是怎麼樣在運作。當你有看到心靈深層的「自我」如何在運作?怎麼樣在顛倒夢想?才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當你看到深層心靈的顛倒夢想,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當你清楚看到深層的心靈如何在運作,也能夠清楚看到眾生是如何在運作,怎麼樣在顛倒夢想。當你清楚照見自己,有自知之明,才能夠知彼啊!你沒有清楚先照清自己的實相是怎麼樣,沒有清楚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沒清楚看到自己錯誤的運作,你沒辦法清楚看到眾生的。所以,你能夠自知自明,就能夠知彼,所謂「知己知彼」就百戰百勝。當然,我們不是要去跟人家戰爭,而是你能夠「知己知彼」,就能夠幫助眾生出離苦海。十五、第十二章 受相應關於「受相應」方面,也許大家只把它當作佛教里所談到的一些「受」,諸如苦受、樂受、苦不樂受。但是,感受是屬於前面的「觸食」,觸食的範圍比較多,是我們的感官跟外境的一種接觸。我們的「六根」跟外境的接觸,然後所引起的感受,如果沒有好好走上解脫道,沒有好好的修行,一般眾生、一般世間人就會:當我遇到「樂受」,讓你產生快樂的覺受,就會起更多的欲貪;如果接觸到「苦受」,就會起瞋心。佛教講三毒-貪、瞋、痴,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是怎麼來的,跟「觸受」的關係都非常大。所以,當你了解原因,就好辦了!當你了解病因,就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