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9/29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習禪定 問答

四三六、什麼是禪定?

答:禪定也叫禪思、靜慮、止觀。禪定不是死板板的定,是靜下來深深的去思維、去體悟。禪定是活潑、活動的,是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四三七、修禪定的目的是什麼?

答:讓心靜下來,成為一面明鏡,然後進入止觀雙運,照見到真理實相和十個結縛。

四三八、止觀雙運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答:有初禪的功夫,進入止觀雙運,如實觀到三法印。

四三九、初禪的五禪支是什麼?

答:尋、伺、喜、樂、一心。

①尋:找一個讓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簡單易行,隨時隨地可用功的方法最好,佛介紹出入息念最殊勝。(出入息念,把心安止在呼吸上,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頭、丹田,或小腹上。丹田的位置比較明顯,隨著呼吸的進出,丹田會一起一伏,容易覺察。

②伺: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變。

③喜:伺穩定下來,氣息平穩,身心放鬆,自然產生歡喜的感覺,這是身體本能的正常反應。

④樂:當喜的感受持續不斷,漸漸減弱,趨向平穩、微細,繼續保持放鬆和不迎不拒的狀態,樂覺支便產生。喜覺支表現粗大、起伏明顯,如喜形於色,歡心跳躍;樂覺支表現微細、安詳、心曠神怡。樂覺支持續不斷,就進入了禪悅為食的狀態。

⑤一心:心念集中不散亂,一心一意在一個境界上,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四四O、修止的初禪與止觀雙運的初禪有何區別?

答:尋、伺、喜、樂、一心,是偏於專注修止的初禪。覺、觀、喜、樂、一心,是止觀雙運的初禪。

四四一、初禪到四禪屬於哪一界?五定到八定屬於哪一界?

答:初禪到四禪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屬於無色界。

四四二、修禪定不得力的毛病是什麼?

答:1.往往是抓住一個方法,不調整、不靈活。2.對禪定過程不知道怎樣進入。3.用蠻力。

四四三、五禪支最難修的是哪一支?

答:伺最難修。讓心安住下來,對初學者最困難。因為我們的心猶如一匹野馬,習慣了跑東跑西,靜不下來,所以對伺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一段時間,反覆練習。要有耐心,堅持用功,衝破這一難關,後面的三個禪支就很容易了。

四四四、最好、最省力的練習尋、伺的方法是什麼?

答:出入息法和動中禪,這兩個配合起來,對練習尋、伺相當好,相當容易。靜的時候觀呼吸,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可以。動的時候,用動中禪,身心和一,覺知當下的各種動作。每天練上十次八次,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誤。如此,修行會變得輕鬆愉快,沒有壓力和煩躁,不出三個月就可見成效。

四四五、修禪定的要領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是進入初禪的境界?

答:禪定的要領:活在當下,全然的放鬆,不用力,無所求。尋、伺、喜、樂、一心的五種感覺一齊產生,表示心已定止,進入了初禪的境界。初禪的修持過程,精細、微妙最難修,對每一個修行人都是一道難關,但又必須跨越過去。突破初禪,進入四禪八定不困難。初禪的難題是伺,突破伺,進入初禪不困難。

四四六、什麼時候進入止觀雙運?

答:禪修初期的重點是練專注,當有了定力之後再進入止觀雙運。

四四七、開悟見法的最好階段是什麼時候?

答:在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有止有觀,讓心進入寧靜,當下去體悟法,並能見到法。見法就是開悟。

四四八、怎樣對待禪修中的妄念和昏沉?

答:善待昏沉:用愛心和慈悲心對待昏沉,不要壓抑和抗爭。感覺昏沉和疲憊就休息一下,讓身體得到恢復。

善待妄念:用愛心和慈悲心對待妄念。妄念產生不要責備,保持明覺,看到妄念,妄念就自然消失。心如虛空,妄念如白雲,虛空不礙白雲飛,讓妄念穿流而過。如果責備妄念就變成頭上安頭,沒完沒了。對妄念不譴責也不隨順,不期待白雲飛過,也不阻擋烏雲飄來,保持明覺,覺察妄念的生、滅、變、異。妄念是一個動態,也是一個動作。如果清醒明覺當下的妄念,把妄念當作所緣的點,不迎不拒,這個妄念就不再是你的敵人。善於處理妄念,讓心靜下來,隨時可以進入初禪境界。

四四九、初禪、二、三、四禪定是什麼樣子?

答: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二禪: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三禪: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放下喜)

四禪: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放下樂)

四五O、禪修打坐時要注意什麼?

答:不管在禪修時遇到什麼境界,千萬不要迷執。在禪相上迷執很容易走火入魔,要不迎不拒。

四五一、什麼是禪相?

答:修行人缺少正知正見,禪修時內心有所求,求神通、感應,於是自身投射出種種幻相,是打坐中的一個自然過程。不管是什麼禪相要不迎不拒,不予理睬。迷戀禪相,容易入魔。禪修時千萬注意,有附體和有所求的人不能打坐,多練動中禪。

四五二、打坐時的步驟是怎樣的?

答:1.通過呼吸攝心,讓心寧靜下來。2.體悟呼吸間身心的生滅變化,即無常法印。3.更深一步去體悟「無我」法印,因為呼吸不是「我」在做主。

四五三、什麼是動中禪?什麼是靜中禪?

答:動中禪是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麼動作,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到。只要在動,就要覺察當下明顯的動,以及動的整個過程。如吃飯、喝水、洗衣、走路,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覺察當下的每一個動作。

靜中禪是靜坐時,採用出入息念。當心散亂時,用深呼吸或數息法,讓心穩定下來。穩定之後,保持客觀的覺察與放鬆。這是出入息念與四念處相配合的修法。

四五四、練習動中禪要注意什麼?

答:動中禪的目的不是只在看動作,而是通過觀察動作,達到身心合一,保持一種覺知,進一步去看當下動作的生滅變化,即無常法印。

四五五、怎樣在禮佛時與動中禪結合?

答:禮佛的時候,清楚地覺察禮佛的整個動作過程。如正在合掌、正在彎腰、屈膝、俯身、跪下……。禮佛不要求快,也不要求數量。把注意力放在明顯的動作上面,身心柔軟,清醒明覺的禮佛,就是開發明覺。套用得當的話,半個小時的禮佛功夫不得了。

四五六、無為法的展現是什麼樣的?

答:在無所得、無所求、不用力的情況下,保持放鬆、清醒、明覺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無為法,也就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用無為法才能溶入無常法流;才能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法。無為法就是客觀的、放鬆的去看大自然法則的運轉。

四五七、怎樣從四禪進入五定?

答:放下色界所緣的地、水、火、風,從中做一個置換,讓心溶入到空裡。從有限的空,再放大到無邊無際的空,即是進入五定「空無邊」。感覺到自己的心量無邊,無掛無礙,能含容一切,即是進入六定「識無邊」。

四五八、禪修一定要求深定嗎?

答:修定不是目的,是手段,不必求深定。修定的目的:1.為了體悟無常、無我的法印。2.了解什麼是三界。有了入三界的經歷,才能走出三界。

四五九、什麼情況下能證初果?

答:有初禪的功夫,有止觀雙運的基礎,證初果不難。

四六O、修四禪八定的目的是什麼?

答:①實際經歷色界是什麼、無色界是什麼。

②幫助內心澄靜,以便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

③內心澄靜有助於反觀,照見諸結縛進而斷除我慢、證果。

四六一、禪定的感受舒服、美妙,為什麼佛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呢?

答:在欲界裡有迎拒之心就會有苦,進入色界和無色界(禪定中),若有迎拒之心,有抓取,也會有苦,因為禪定是有為法修出來的。有為法有入必有出,無常生滅,如夢如幻,是抓不住的。

四六二、修四禪八定能斷內心的苦和不安嗎?

答:四禪八定是世間法,是修行的工具,不能斷深層的結縛。禪定是工具,修定是過程,目的是用來止觀雙運,體悟三法印、四聖諦,看到諸結,然後一一斷除。

四六三、怎樣進入「無依」的修行,即無修之修呢?

答:四禪八定是有所依而進入,這是基礎,是必經的過程。就好比兒童先學會走路,然後再學會跑。最初是有依,接下來是超越所依。超越的方法是,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與它溶為一體,能與所雙泯,心與境合一,便進入了無修之修。

四六四、初果到三果是怎麼修行的?

答:是以慢斷慢,即用自我在砍由自我所產生的影子——貪、瞋、痴。

增補:

328、修習禪定的前提條件是什麼?(141頁)

答:要離開欲界、離開諸惡業、不善法。放下萬緣,放下種種工作事務,放下平常滾滾紅塵的是非、好壞、勾心鬥角,名利、欲妄、貪婪抓取,攀緣、聒噪、胡思亂想,統統都放得下,這樣才可以修習禪定。

329、打坐的要領是什麼?放鬆的要領是什麼?

答:打坐的要領:全然的放鬆,保持清醒明覺。

放鬆的要領:不用力、無抓取、無暗示、無企盼。

330、試說明打坐時入定與出定的方法與過程是怎樣的?(142頁)

答:在打坐時的入定與出定,需要透過有為來到無為,如果你很想要入定,那你就入不了定。如果在建立了正確的聞思基礎之後,那麼在打坐時自然就會入定。就像睡覺一樣,一樣要透過有為跟無為,到最後要入睡時的那個時候,一定要用無為。所以無為是非常奧妙的。為什麼說來到後來的那個階段要用無為?因為你越是用有為法去入睡,你越是睡不著,到最後入睡前你一定是很放鬆,使身心徹底放鬆,在很放鬆的情況之下才會真正入睡。至於睡著之後要什麼時候醒來?要有什麼方法?你必須讓身體自然睡好,疲勞消除,就會自然醒過來。所以要入睡,還是醒過來那都是無為的。同樣的入定也是一樣,開始我們可以用方便法,透過觀呼吸,動中禪,放下一切外緣,逐漸地開發覺性,這都是準備工作,是有為法,但真正能夠入定,到最後還是用無為的,你有所求,你就入不了定,為什麼說來到無所求呢?你只要準備好了,再就是要用無為的,無所求,那自然會入定。

331、喜樂二禪支的表現有什麼不同?(143頁)

答:喜禪支的興奮頻率比較高、比較大、外表十分明顯。

樂禪支的愉悅頻率比較低、比較小、比較微細、外表反映不明顯。

332、如何把修行溶入日常生活中?(143頁)

答:我們在平常工作上班的時候,一樣可以套用尋、伺,你置心一處,專心於你當下的工作,包括家庭生活中,如你在炒菜,在洗衣、在掃地,當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當下的工作,安住在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上面,當下就是在修行,你慢慢的練習,就能把修行溶入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再來,當你有時間可以放下工作,要靜坐二、三十分鐘也可以,這時候就可以把尋、伺、喜、樂、一心這些,做的比較更精純。若在平常工作的時候,你能去練習,就會處在尋、伺、喜的情況,當你專心在打坐,尋、伺、喜、樂、一心,它就有可能會出來。

333、打坐有什麼好處呢?(144頁)

答:當你能夠放下一切,專心打坐就類似一種充電,讓我們的身心有一個休息的機會,你經過休息又可以走更長的路,經過充電與洗滌,那麼你睡眠的品質也會提高,你在去承擔工作任務,會有更高的智慧。因此打坐對你的工作來講,都會有益助,對你智慧來講,都會不斷的提升,讓你的穩定度,定力都會不斷增長。

334、修習禪定有什麼好處呢?(144頁)

答:修習禪定讓你那動盪不安的心,能夠漸漸地平整下來,就像臉盆的水,如果一直動盪不安,就沒辦法反射出實相。打坐修習禪定,使心成為一面平鏡,「一心」就是進入一個平靜的境界,這樣就能如實觀,如實照見實相。

335、到何時才能夠與空相應?(144頁)

答:在還沒有證到四果以前,你的心有時候能夠進入平靜的世界,但是有時候還是會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還是不穩定。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至少要見法,證到初果以上,才有可能與空相應,亦即要有初禪二禪的穩定度與定力才能與空相應。

336、在禪坐修習中,怎麼把覺性從點線面空去擴大?(40頁)

答:開發覺性是有方法的。首先可以透過一些方便法讓我們的明覺,覺性逐漸開發出來。第一點就是從鼻頭、人中開始。我們一般人的心是心猿意馬,難以穩定下來的,所以要用方便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開發覺性從點開始。然後再把我們的明覺從鼻頭,人中這裡擴大到腹部丹田。這樣丹田的明覺範圍,就比原來在鼻頭、人中這個點的範圍擴大了一些,我們在修習禪定時,可以把覺性,注意力從鼻頭,沿著喉嚨、胸腔、腹部,來到丹田這一條線下來,對空氣的進與出都會有清楚的覺察,讓注意力從集中一點延伸到線。再進一步來到第三階段,把丹田範圍擴大到全身,讓全身好像丹田一樣,把明覺的範圍擴大到全身,然而你如果沒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漸漸開發明覺的話,那你很不容易真正去覺察到你的全身。這是從小腹丹田變成全身是個丹田,把你的覺知範圍擴大到全身。第四我們又把覺知範圍與覺察力擴大到虛空。本來第三階段的覺察力是在我們這個五蘊身心,來到第四階段是把覺察力擴大到整個虛空法界。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明覺逐漸的放大呢?一般人常常活在自我的世界裡,用自我意識在運作,我們帶給別人的痛苦或傷害,自己覺察不到。當我們有明覺心開發之後,我們的覺察範圍擴大之後,這時你就漸漸能夠將心比心,就漸漸能夠體會到眾生的心。那麼怎麼知道我傷害到他人沒有?你可以從他人的表情、感受、眼神中去覺察到。如果你感受不到,你明覺的心沒有擴大的話,你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你沒辦法溶入對方的心,就不能夠來到將心比心,就會變成你雖然很愛你的愛人,但是她會被你愛的很痛苦,你很愛你的小孩,你的小孩也是被你愛的很痛苦,很不自在。因為你沒有辦法了解他們的心。那你怎麼才能了解他們的心呢?就是要將明覺的範圍擴大、擴大,當你真的來到將心比心,這時候你會用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我不希望別人帶給我痛苦,我也勉勵自己不要帶給他人痛苦,到最後會來到:原來所有的眾生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你就可以體會到法身遍一切,就自然會以愛己之心去愛護一切眾生。

337、如何從耳根與聲塵接觸的當下來體證無常法印呢?

答:就是要把明覺的開發擴大到空,把覺察力放開,不是撐開,那有用力。把身體範圍與空之間那個膜去除,把身體的範圍放開到無限。只有身心穩定,寧靜時才可以做到。這時你的覺察力沒有固定在那個點上,也不用跑到哪裡去,只有放開。放開的中心,放開的根據地在丹田,再擴大到四周,與空溶為一體,你的覺察力沒有範圍,就是保持空、明、覺的狀態,讓四面八方的聲塵自動穿流而過你的身體。以前有一個我去聽外面的一切聲塵,現在是無我、空、明、覺,我只是一個媒體,讓法界的各種聲塵自然穿流而過。在過去的當下,只是清清楚楚地覺察,這是要領,要能體會到。你能夠很輕鬆安詳的與大自然溶為一體,渾然忘我。以前是有一個我在聽那隻鳥叫的聲音,當來到能所雙泯,心境合一的時候,就與鳥叫聲溶為一體。當你在車水馬龍的鬧市,你也如入無人之境,可以與車水馬龍一起脈動,就體會到生滅無常變化的法印。

338、打坐時體會一呼一吸是在告訴我們什麼?(146頁)

答:你的目標不是放在呼吸上面,而是要體會你的一呼一吸,在告訴你無常法印。當你的心寧靜下來,系在呼吸上面,不管在鼻頭、人中、丹田,都要去體悟呼吸就是在宣說,你的身心當下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當下就是在宣說無常法印、無常法流、還有無我,你去體悟呼吸不是我在做主,我在決定,不是我要不要,是整個眾生,整個法界的因緣。

339、在經行、打坐時、目的不是只看動作,哪是幹什麼呢?(147頁)

答:經行或打坐的目的,是保持一種覺知,但是重點不光是覺知而已,而是更進一步去看到無常法流,以及去看到動作背後是有意念在引導,又很微細去看到當下動作的生滅,以及背後意念在引導,這是要進入有覺有觀,不只是看動作而已,於是經行了好幾年,還是在練功夫。

340、怎麼樣才能進入有覺有觀的初禪?(147頁)

答:處在覺、觀的情況下,初學難免背後有一個預期心,慢慢體會這是正常自然的現象,你只要是溶入在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當下越放鬆、越清醒、越明覺,越容易體會到覺、觀、喜、樂、一心,就是要體會到放鬆的重要。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況下,沒辦法進入初禪,你要越放鬆體會到放鬆的要領,然後慢慢才能夠體會所謂的無為法。

341、在打坐時如何去放鬆呢?(147頁)

答:所謂自律神經,不是大腦意識能夠掌握的,不是說我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包括呼吸一直是自律神經在運作,我們是放輕鬆去看大自然的法則的運轉,如果越能夠體會放鬆,就是信任你的身體,信任法界,然後就能夠放鬆。越能夠客觀覺察,禪修越輕鬆,而且越能夠見到法。

342、何謂所緣?(147頁)

答:初禪到四禪,屬於色界,以呼吸來講,呼吸是屬於初禪到四禪,是要選擇色界裡面的一個目標為所緣,簡單地講包括地水火風,選擇其中的一種為所緣,就是尋伺,找一個專注的目標,妥當的柱子,可以把你的心繫在上面,叫做所緣。

343、什麼叫滅盡定?(149頁)

答:滅盡定也叫想受滅,就是起心動念停止了,覺受也停止了,進入到很深的定,叫第九定。進入到這種深定,類似像植物人的情況,這種滅盡定,說是想受滅,但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只是它非常的微細,如果完全沒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只是說它非常微細。

344、證三果的人為什麼還沒辦法超越色界、無色界呢?(149頁)

答:證到三果的人,自我還沒有死,一定是在三界裡打滾。很多人修行都是停留在色界與無色界裡,沒有辦法超越這兩個世界,還會以禪修、禪定、禪相為喜、為樂、為迷執,後面的「五上分結」,是三果到四果要破除的。要破除這些,要看到它的「味」,然後再看到它的「患」,這樣才能夠「離」。如果你沒有經過四禪八定,不知道它的「味」、「患」,你就沒有辦法「離」。雖然證到三果還是沒辦法超越色界、無色界,停留在那裡不易突破。

345、什麼是世間法的禪定?(150頁)

答:禪定是工具,修定是過程,迷執在禪定、禪支、禪相、禪境上面,就是世間法的禪定。如此迷執下去、十年、二十年都出不來,甚至產生我慢等。因此,修行不是在禪相上面,禪定是幫助我們的心寧靜下來,然後去見法。

346、怎麼理解四禪所講的出入息寂滅?(151頁)

答;四禪所講的出入息寂滅,並非完全沒有呼吸,只是相當微細,有時候進入胎息,有時進入全身呼吸,不一定是鼻孔方面。也可能呼吸的頻率很慢,在換氣時會停一下,但不是完全沒有呼吸,而是有但很微弱,也有止息的時候,但頻率很慢,似有若無,這是叫四禪的出入息寂滅。

347、為什麼要修四禪八定呢?(152頁)

答:因為我們那個「自我」,那個「本尊」,是遊走三界,如果你要追它,追的很厲害的時候,它就要躲到「無色界」裡面去。它躲進無色界裡,它是來無影、去無蹤,如果你沒有「無色界」的禪定力,以及禪定的經驗,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它不容易被發現。所以,我們要體驗經歷過色界、無色界、能看到它的味患離,又有照見諸結,那個本尊就無所遁形,那個色界貪,無色界貪才能夠斷,這是一個重要的必經過程。

348、什麼叫出世間法的禪定?(152頁)

答:就是能夠把禪定這個工具,套用到體悟三法印、四聖諦、斷除結縛,證果解脫,才是出世間法的禪定。

349、何謂「但念穀草」?(153頁)

答:修行的動機不正確,又沒有聞思基礎,想透過修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希望吃到更多的「四種食」,不是為解脫而來,不務正業,該做的不去做,1該斷除的十個結你不去斷,卻透過修行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叫做「但念穀草」。

350、什麼是出世間法的修行?(153頁)

答:修行人真為解脫而來,真正為到達究竟涅槃彼岸而來,真為了悟生死而來,他不會爭名爭利的,他所做的事情就要去解脫生死,要以究竟解脫為第一順位,真的如何才能把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去除掉?怎樣才能真正出離苦海?這才是出世間法的修行。

351、什麼是世間法的修行?(153頁)

答:很多人放下世間工作去修行,是換個跑道而已,仍然又在修行里,繼續追逐他的名利,仍然在欲界裡打滾,那麼在四禪八定裡面追逐、貪著,一樣都屬於世間法的修行。

352、怎麼理解「不依此世、不依他世」?(154頁)

答:修行就是要斬斷前後,不是背著重重的原罪在修,那是不抓過去,也不抓未來,不是說沒有因果,他了悟這些因果,了悟這些因緣法則,但是知道生命所能夠活的,所能夠掌控的只有當下。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清醒的活在當下。

353、試述體悟到「無我」的境界什麼樣?(155頁)

答:三果以下的,都還在有為法的世界,一定是主、客存在,能觀與所觀存在,心、境存在,進入四禪八定,也是一個我依各種所依的境界而修,就算進入「無所有」、「空無邊處」,還是自我沒有死掉。當有一天,你體證到無我,會怎麼樣呢?這時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你都跟它溶為一體,全然的放開,全然的溶入!那時主、客消融,能所雙泯,心境合一,你跟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是完全的溶為一體,也就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這樣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在修行,但他已進入無修之修,進入無為法的世界,且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扮演好當下的角色,返璞歸真,成為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