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禪源流考
天晟傳統文化研究所 陳士東
時值日新月異之今日,各行各業各種新事物均不斷地產生,以佛教禪學來說,近今有茶禪.行禪.生活禪.安祥禪.基督禪等湧出,禪學這棵老樹,早已是新枝充滿了。在少林寺中,近年又為禪學添一異彩,這便是武術禪之出現。武術禪雖然不過是近些年才見提出的,然其武術與禪二者之結合相運用,卻已是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少林禪、少林拳同樣聞名天下,我相信此二者的有機結合,同樣將會掀起一股禪學及拳法之新潮流!為使大家對武術禪有一比較系統之了解,現特於此考證一下它的源流。
武術界歷來將少林武術溯源於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西天禪門第二十八祖),稱他見徒眾每日久座修禪,肢體羸弱,昏沉磕睡,於是教以拳術,令以活動筋骨;或有雲達摩獨自習定於山,為防猛獸侵襲而創編了武技。如此說法能成立,則少林禪與少林拳當為他一人所授,亦或許這二者本就是存在內在聯繫,然亦有人言達摩傳授武術之事不可靠,謂之「然於史無證,不足憑信」(見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496頁)。我本人自幼喜禪好武,拳譜劍訣亦讀過不少,另外還請教過幾位老師,雖今武藝上無甚成就,然自覺於禪上略有所得。因興趣所在之故,這些年一直在探討禪與拳之間的關係,早年曾聞師曰「達摩會武術」,但無事證也不好下定論,但近今考古證明達摩故鄉為印度武術之鄉,此似乎已非於史無證、不足憑信了。據《世界博覽》九九年第二期所載,印度著名的武術技法稱為卡拉里帕亞特,即淵源於南印度喀拉拉邦,而又據史載,達摩正是南印度香至國王子。「卡拉里」一詞源於梵文「卡路里卡」,意為軍事訓練場地。「卡拉里帕亞特」意為在訓練場作搏擊訓練,它之內容博大精深,從理論上說,它源於「特努爾吠陀」,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最根本經典吠陀中「夜柔吠陀」一部分,乃記載搏擊術之經典。因當時喀拉拉小國林立,征戰不息,由此搏擊術和身體訓練得到很大發展,甚至湧現出一些武術超群的英雄來。達摩乃南印度香至國王子,亦有習武之可能。人或有疑問:「一個王子,會習武乎?」但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下古代史,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古代帝王講究文治武功,沒有好的體質在爭戰中自然會吃虧。有人也許會認為,中國帝制如此,古印度難道亦是如此乎?我們翻閱佛教典籍便可了解,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時代,印度就已經存在二十九種武藝,據說釋迦王子體力超群,精通各種武技,能徒手舉起大象,擲向半空,再用手接住。在比武爭親中,他跳躍、游泳、跑步等都奪得魁首,在角力時戰勝了所有參賽對手,並獲得射箭冠軍,創下了一箭射穿七層鐵鼓之記錄。釋迦牟尼即曾為印度國王子,且是佛教創始人,他擅長武術,由此看來,作為禪宗傳人、南印度王子的達摩會武藝,自然也不再是令人吃驚的事了!有人以達摩屬於佛教人物,便否定他會武術之可能,因佛教講究慈悲止殺,與現有武術理念相衝突。但我要提醒大家,作為佛教創始人的釋迦佛,不也曾是精於武技嗎?我們不妨看作是達摩未出家而在當王子時所學,即便是出家後所學,也並非於情理有咎。現今佛教不提倡學武,如丁福保居士所編的《佛學大辭典》中講:「案學佛者,當專修佛道,不應兼習武藝」。釋迦牟尼佛武功雖高,然其所創立的佛教是以慈悲為本,不尚武略。戒律規定僧尼不得攜帶作為殺人武器的刀劍器杖,僧人所持的錫杖亦是用最軟的金屬錫所製成,隱含戒殺之意。然我們同時也應知曉,戒律規定是為了遮止欲犯的人而設制,我以為真正的、原始的武術,其初衷並非僅僅是用來攻擊人的,強體健身才是它的主要功用。身安而道隆,武術禪可增強體魄,練志練心。真正的性命雙修,不僅要修心,同時要修身,而武術正是修身的良好手段,如果以一種參禪心態去習武,那麼武術也就去其殺機而歸入正途了,所以我認為提倡武術禪正是從正面來對武術作引導的。少林寺雖屬佛門,以達摩所傳下的西天正宗禪法為傳承,但是他們也兼習武藝,這似乎與戒律相矛盾,然實際從佛理上卻能相互調和,因為佛法是圓滿.圓融的教法。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而滅度前卻言一生一字未講,此從表面看來也相互矛盾,然正信之內道學人卻從不狐疑。佛法是以去除眾生執著為宗旨的,佛教雖倡導空性,然如果有人執落於空見上,同樣會挨禪師之大棒。從佛教繪畫內容上看,有持各種器物的千手菩薩和護法神,從經典記載看,《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中謂「應當執持刀劍器杖,侍衛法師」。所以少林習武並且成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自然是有其道理的。武僧們一方面既可護持寺院之安全,一方面又以武體查大道,從而得以身心雙修,如少林釋永信方丈公開提倡「武術禪」,謂提供一個眾多武術愛好者可以親自實踐,最終見性成佛的佛化途徑。
提到武術禪,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呢?這當然不只是人們目前所知道的武術套路那麼簡單,是故我們理應先探討一下它之源頭。相傳達摩西來,除傳授禪宗心法以外,復授有《易筋》、《洗髓》二經練習功夫,以作修習禪法即身成就之輔助,後此二法傳至武術界,遂成為少林派之最上乘武功。另外,據云少林七十二絕技中有些亦是達摩大師所傳,觀之亦帶有明顯佛教特色。《洗髓》功夫,似已缺傳,南懷瑾謂「《洗髓》一經,並非亡佚,實自《禪秘要法》中白骨觀變相之說也」(見《少林寺與少林拳棒闡宗》前介紹詞)。雖然南先生有如此論說,但因現對於此經所知真相之人實在是太過寥寥,只好先存而不論。雖《易筋經》現仍有傳,然頗有人懷疑當今流通本乃後代武師所偽造,並非達摩真所傳之古本。我們先且不論今本真偽,都可由此證知一件事情,即達摩當年不僅傳授了禪宗心法,還應有身法隨之傳授。在這裡我們將禪宗與密宗比較一下便可知道,禪宗原來應當是包含有身體修法的,絕不是今日參話頭如此之簡單。如果僅僅是參話頭,六祖惠能聞《金剛經》一句而開悟,已能道出見地超出神秀之偈句,為何仍要五祖弘忍夜間秘密指授,並且六祖還要隱藏於獵人隊伍中經過多年保任呢?當時亦有人懷疑五祖更有密意指授,六祖雲「密在汝邊」,指出密不在他處,恰在每個人身上啊!後來他示寂後更能達肉身不腐,成了金剛不壞之身。說到此處,我不僅疑之,當年達摩祖師傳法時,除心理(修心)功課外,是否還有生理(體修)功課呢?如果此事實有,可否將參禪(參話頭等)視為心法,將《易筋》、《洗髓》二法視為身法呢?少林七十二絕技等是否能作為修習氣脈之術呢?為了說明禪宗存在體修法,下面我將引述密宗以證之。諾那、貢噶二位呼圖克圖都說過:「禪為大密宗」,意即禪法超過密宗生起、圓滿二次第,而與密宗大圓滿境界相應。陳健民先生等謂禪宗祖師達摩亦為密宗祖師,曾赴西藏傳過密法。在事證上,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中亦列舉達摩與當巴上師相似處,雖不見史傳依據,但也未完全否定之。達摩與當巴上師相似,是說達摩當年因與梁武帝不對機,遂以一葦渡江去往他鄉。達摩涅槃後,有人從印度歸來講到途中遇達摩攜一履而行,時眾弟子開棺探看,果見只餘一履,其他全無,這即是達摩一葦渡江及只履西歸的事跡。而在西藏希解派教授中,說到當巴祖師身相時,描述他在肩上負有緣起的伽袋(布袋),這與畫像上達摩形象相同,並且也有當巴負只履於肩頭而西歸的傳說。當巴祖師是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曾入藏五次,在第五次入藏時又從藏地遊歷到了漢土,因此在漢地名聲亦大。西藏傳聞當巴便是達摩,達摩在西邁蔥嶺之時,復折入西藏傳授心印,成為大手印法門。南懷謹昔在川康,曾以此事乞證於貢噶上師,師謂相傳云爾。不論當巴是否達摩,我們都必須承認密宗大手印、大圓滿果與禪法有相似之處,如大手印與椎擊三要訣等,實同於禪宗心印。龍樹菩薩之師薩羅哈為大手印心要創立者,龍樹又精通密法,而其又是禪宗十四代祖師,達摩位於龍樹之後(達摩為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說達摩傳下大手印也不無道理,亦或大手印本身即禪,因同指授佛法最高心要故。以《易筋經》來說,亦與密法有暗合之處。《易筋經》分前後二部,前部十二段皆取站式,動作與意、氣、力相結合,後部十二段均取坐式,與密乘瑜伽鍊氣拳法相近,如第九段姿勢,即同於密宗的「六灶印」。精通密宗與道家之學的張義尚老師,曾於九五年《氣功》雜誌上公布了傳自黃克剛的《真傳易筋經》,通過內文及其釋義來看,果與密乘法理有相通處,屬於修習氣脈之法。密乘不僅有金剛拳、金剛舞法,於五明學之工巧明中還有各種武技,工巧明中的一般工巧,包括八種相術、歷算學及六十四種技藝,這六十四種技藝又包括了舞蹈技藝九種、歌音技藝七種、樂器技藝十八種、身技三十種;其中身技大部分為武術範疇,如步武、使鉤、舞劍、拋繩、射箭、前刺、後引、砍殺、破割、使矛、遠射擊中、角力、拳擊等等。西藏視五明學為成就必學之術,謂「若不精於五明處,縱是聖者難成佛」,許多金剛上師就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達。以此來說,無疑密宗承認武技也是通向成佛的階梯,這與少林武術禪簡直同一論調。所以我認為武術禪不僅有理論且還有實踐可操作性,是對喜歡禪宗而又不知如何入門的一種方便引導法門,它可以藉《易筋經》修習,當然也可以憑藉別法而修。但這裡要注意一點,即所謂武術禪者,乃是以武為禪之手段,離開武,則禪缺乏化度之方便;離開禪,則武術不得超脫。這就是為何提倡武術禪而不單倡武術的原由。禪不能離開武術,因禪本無禪,一切手段皆禪之方便,既然插花、飲茶能體驗禪,習武自然也不例外。更何況參禪者久坐之後,腿腳會痳木不靈,又由於參禪沒有好的身體會障礙其成就速度,故須修拳法以活動筋骨,增強體質,以好的身體好的心情去參禪。武術也不能離開禪,如果沒有較好的心性即道德修養,則習武者或好勇鬥狠,或因技藝差別而起嗔恨,那只能是壞自毀他,故需要心性修養以去其浮躁。如我的一位老師說,過去曾有一位武師,平時自以為功高而傲視天下,後被一無名後學打敗,因不能容忍,竟致氣得吐血而亡,這就是武功好但心性低劣而釀至的後果。我師以此而開導說,學武之人慾達高境界必須心態平和,如心中有一處不平事,便會成為功夫提升的障礙,好比七傷拳,傷敵七分而自傷三分,久之必會打亂內臟平衡而致病,所以欲練十分武境,必要有十分高的心境。密宗雖以金剛拳、金剛舞鍛鍊身體,然旨在健身,打通氣脈,散化明點(密宗用語),最終仍然是為修心服務。同理,武術禪也非單純拳腳功夫,乃是以禪機運化於武術操練當中,是以少林功夫為代表,雖為武功但充滿禪意,之所以有動作、套路只是獲得功夫的階梯,而非執著於動作之上。以近世來說,中國現代武術名家王薌齋(1890——1963)在形意拳基礎上創編的「意拳」(大成拳),應該是禪意最為濃厚的了,它與少林武術也有很大關係。大成拳將武術幾百年來傳統花樣套路一掃而空,斥其皆流於有為形式,喪失拳道,認為拳學根本無法可成,這種見解大有禪師機鋒,如其《大成拳論》總綱講到:「一法不立,無法不容。拳本無法,有法也空。存理變質,陶冶心靈,信義仁勇,悉在其中」。
有人也許不了解武術禪的境界究為何種狀態,實際上它是高級的養生法,最好的身心合一手段。我們人體的動作是靠身體來完成的,但發出指令的是心,所以心是身之王。但普通人的身心結合程度是有限度的,二者未能達到完美的協調統一,因此不能充分調動體內潛力,而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是由於感官迷惑於外相而使頭腦發出錯誤的判斷。少林功夫的極致就是練就內心不亂、不動心的境界,外不迷於諸幻相,內心沉穩不妄動,這才是武術至高境界,也匯通於禪之境界。真正的不動心是不易達到的,達摩祖師於中嶽嵩山西麓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後五乳峰洞內,面對牆壁,一坐九年,連自己的影子都印在了牆上,我們有了堅定的毅力和恆心,能靜定下來,方能做到達摩祖師的「留影神功」。心不定的武師又怎能有此定力呢?如古有一人,射箭百發百中,自以為天下無敵。後來遇到一位禪師,要求比試箭術,禪師帶他來到萬丈懸崖上,二人就在懸崖上相較,禪師從叢容容發了一箭,射中目標,而那人卻渾身發抖伏於地上,不僅不敢發箭,連立在懸崖邊上的勇氣都沒有。《少林拳術秘訣》載清末南方武術名家李鏡源求教陝西三原寺某僧,得三條心要,第一為欲學技擊先求不動心;二為欲練技擊先學調息,數息法乃佛家六妙法門入手方法;三為欲練技擊必須勘破生死關頭,證悟本來心地,這是禪宗無上心法。實際上這三條關要即是武術禪之綱領,是我們學習武技所應必須知曉的。《秘訣》作者尊我齋主人說李得指點後,用功多年,參透儒書佛典,悟生死之機,而其技擊冠絕古今,後著有《塵技禪機》一書,專講武術與禪的關係,可以說是武術禪方面的重要著作。所以武術禪不僅能將武術發揮成至高境界,且能近道,如《少林拳術秘訣》稱:「上乘技擊術,總以有幾分禪機,方能活潑鎮靜,所謂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武術的境界已非常人所量,而禪法的妙處更是不可思議,如果能學好武術禪,則武術與禪的境界一石雙鳥都能獲得。少林寺前輩先賢澄遠、智遠,煉呼吸神掌數十年,能於百步外致敵傾跌;已故海燈法師不僅一身功夫出神入化,且佛法修養也很高深,我之佛學老師,上海著名大居士鄭頌英在給我信函及他的文章里都提到了他請海燈法師傳授穢跡金剛法的事跡,後鄭老遭災,即因海燈法師所授念咒加持過的穢跡金剛像章的加被而減小,足以證明法師成就。如上諸師皆可說是武術禪之成就典範。拳法禪法本來相通,若能拳禪相融合,定會得證「拳禪三昧」,於此願與廣大喜禪好武者共進步。
轉載自 陳士東 新浪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