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不可輕
――普勸推廣兒童中國文化導讀工程
陳士東
近年來致力於推廣國學的南懷瑾先生,於香港創辦了國際文教基金會,為中國人奉獻了一份古而今、舊而新的教育理念――「兒童中國文化導讀」工程,其工程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範疇,採取「直面經典」、「吟唱誦讀」、「不求甚解」方式,為兒童將來厚積薄發創造了條件。依傳統文化中那種禮義廉恥說教來培育兒童素質,以期達到未來社會風氣之效果。教化應從童年起,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童年所受的影響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我們應在他們定型前培育他們的善心。以佛教因果律來看,今日所受果報為過去所種之因成熟,而明日所成之果又緣於今日之因,故應把握當下,從現在做起,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德智兼備的巨人。當前的文化教育偏重成績,而於品德方面只能靠社會約束,而傳統文化則恰恰以德為教,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試想兒童每日吟誦這樣文句,心靈上必會受到感化,依唯識學「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之說,有什麼樣的思想必有什麼樣的行為,吟誦妙篇佳句心靈上也勢必會清淨莊嚴,此吟誦之法豈異乎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哉!不要以為文化只是文學,文化自有它的化導力量,化之以文,此不可輕。嘗聞讀書可以變化氣質,想來讀聖賢書更當易筋洗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修心之果也,而修習之道即由般若智慧。兒童要有健康的心態,很好的身體,首要以正確的文化知識來化導,這正是四大菩薩中大智文殊的啟示,文殊菩薩以文而殊勝,以童子形而顯現,我們只有深入般若海(文殊肩上之經表示),才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文殊所騎之獅表示)。人云:「讀書可使體健,此是否誇大?」實我有深廣之教證為據,如《正法念處經·觀天品》曰:「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所謂心能轉物,善於用智慧觀照者,則自會少煩惱而多清淨。文化是一件大事,是不可輕的。兒童為祖國之未來,我們的下一代將如何?祖國的未來將如何?就看我們今日之教化。可喜的是,目前佛教界已認識到了兒童教育這一點,在印光大師家庭童蒙之學、楊仁山居士教育啟蒙、趙朴初聖陶學校推動下,形成了兒童中國文化導讀工程的實施,我們應本著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思想,教化兒童先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而後導以成覺悟的人。具體應如何操作,如何教化,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研究中心已有了初步構想並實施,成績是不錯的,如北京開展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開啟時,百十名學齡兒童依次登場,用他們稚嫩而清亮的童聲,入情地背誦著古來聖賢千百次吟詠過的律絕名篇:曠達豪放的《將進酒》、心憂天下的《岳陽樓記》、盪氣迴腸的《報任安書》,超凡脫俗的《桃花源記》,從這些4、5歲,8、9歲孩童心中口中流出,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雖兒童中國文化主要推廣的是儒家文化,但這也是本著不違國家政策辦事的(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宗教不得介入教育」,故在此背景下,迴避佛教名義出現是十分必要的。宗教不介入教育,但並不表示我們宗教界人士不參予教育,推動教育,放下衝突,多乾實事這不很好麼)何況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儒學又豈違佛學呢?佛曾云:「我所說法如爪上土,我未說法如大地土」,我們自詡大乘圓滿之學的大士們,是否應比那些儒士、羽流、西客氣度更要深廣一些呢?正因中國過去先有儒學化導,佛教傳入後才易於被接受,如王陽明高唱「人人心中有良知」,「滿街都是聖人」,這與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都成佛陀」何異也。我們亦可弘化,這就依順了《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宗旨,他日以達成世出世法俱盛境界。目前有許多熱心大德居士都在積極推動此事,但也有些人不清楚甚至反對此事,為使順緣廣增,我寫下此文以介紹之。因我本人與研究中心張利民先生有著很好的交往,他要我支持此事業,撰文廣宣之,雖我事務很忙,但考慮這是關係到新一代的大事,佛說四不可輕:太子雖幼,當為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又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沙彌雖小,能證聖果,最不可輕。兒童雖小,他日可成材,聖賢皆由此中出,我又豈能輕之,故來紙上談兵一番。有願同成此大事者,可向武漢大學6-307信箱余老師收(郵編:430072)去函,索閱「兒童中國文化導讀說明手冊「及相關資料。同時也希望對此事業多提建設性意見、建議,讓此事業辦得更圓滿。誠盼有識之士共同攜手,推動這一偉大事業,共創美好的未來。
原載於《寧波弘法》第二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