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佛法讓人生更美好2


時間:2011/4/21 作者:欣求極樂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心和願力心。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

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能戰勝業力。渡生的弘願,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渡生的重要保證。 ­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歷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師說:「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發了菩提心,好象機器接通電源一樣,力量更大、更迅速。對於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

在社會上,要成就一番事業,也需要動力。但這種動力,不外乎為個人利益或集團的利益。如果你僅僅為個人利益出發,完全沒有想到我的事業是要利益眾生,一切都從自私自利出發,別人不會支持;為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其他集團不支持,更不可能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 ­

對學佛的人來說,願力就是動力。修淨土法門,發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學習《無量壽經》裡「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字,就是「淨土法門正行的綱領」。淨土法門的總綱領是信、願、行。發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願在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實際上這十二個字,就把淨土法門的總綱領完全包括在內。 ­

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都是靠願力成就。地藏菩薩稱為「大願王」,示現為婆羅門女,救母出地獄,擴大願心,渡一切眾生,成為等覺菩薩,給我們提供一個願力成就的好榜樣。 ­

現代台灣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一平凡的比丘尼,乾出極不平凡的、影響全世界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當初人們懷疑她靠什麼背景?有什麼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業,我依佛的教導!相信「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名言。因為這個願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民眾的信賴和支持,還有什麼事業不能成就呢? ­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渡眾生。 ­

發菩提心是要渡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實踐,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實踐菩提願心的過程也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夠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為自己的往生積累資糧。 ­ 首先,我們應明確淨土是二力法門,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又要靠自己的信、願、行! ­

藕益大師說得很明白「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說明能不能往生淨土,完全取決於有無真信、切願! ­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法,首重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念佛沒達到一心不亂)也可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至誠懇切,便和彌陀願力感應道交,就能蒙佛願力接引。印光大師以大江大海來做比喻:大江大海雖不可能平靜無波,只要沒有狂風巨浪,天空的月影還是能顯現出來。

­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不一樣。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渡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

所以,弘一法師說:「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說:「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這就很清楚,不發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因為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 ­

我們學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時勸人覺悟,叫做法布施,能夠獲得智慧的果報。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 ­

印光大師說:「自未得渡,先渡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是所以自害也。」

­淨空法師說:「渡,就是幫助,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這個是佛法。我們真的這樣修法,這一生決定能上品往生。」 ­

我們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發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親屬、朋友再擴大到眾生。其實渡眾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都是眾生嘛! ­

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偏偏不容易念。極樂世界,那個不願生,可是少有人往生。這主要由於念佛的人不懂菩提心,不知離相念佛(就是實相念佛)。

念佛必須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淨業的守則。《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心中沒有願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沒有正見,處處攀緣,瞧不起眾生,見世間過,心外求法,不知內心覺悟就是犯,沒有做到攝心為戒。只有戒行清淨,身心才會清淨,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德行、願力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必具資糧。

學佛的根本重在落實

大乘佛法以圓成佛果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為方便,以願力相續證無上菩提。要達到成佛的果位,必須發大誓願,行菩薩道,廣行六度萬行,證悟甚深不二法門,中道實相義,諸法盡證無餘,始成佛道。

修行要親自實踐,親自與諸法義諦相應。若不實踐三藏聖典,身心懈怠,沉迷五欲六塵,口但說空,行在有中,此人慾證成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

口口聲聲喊要成佛,而身心所為皆不與佛法相應,業力所牽引,身不由己,無法控制,心地賓士於世間染污之欲。此人愚昧,如說食數寶,終不可得,佛門謂之痴人說夢話。 ­

有少數人懂得一點佛法,因而自滿自得,就不想再向前邁進。又有些人學點佛法之後,內心生大我慢,貢高凌人,藐視同道,甚至狂妄著魔,而不得自知,自謂我是某古佛某菩薩降世,我是祖師轉世,某真人投生,內心毫無慚愧之念,更不懂得羞恥!因而,自導自演自唱,不休不止,甚可憐憫!十方諸佛對此輩之人亦無奈,諸菩薩亦搖頭,祖師皆嘆氣! ­

眾生造業自縛,擋也擋不住,勸也勸不聽,說也說不動,渡也渡不了。眾生沒有正知正見,再加上自己業障深重,習氣不斷流露,心做不了主,堅固的我執意識,頑抗到底,業障到底是業障,如鋼釘釘在牆壁,始終拔不起來。這麼一來,最後豈不是自己倒霉嗎?吃虧的會是誰呢?輪迴生死的又是誰呢?凡夫受盡無量苦難是那麼好玩的嗎? ­ 眾生聰明反被聰明誤。中外古今,有無數的聰明人,這些小聰明的人,哪個能夠證成菩提的?全部被聰明所耽誤了,耽誤了他的青春,耽誤了他的前途,耽誤了他一生,耽誤他的法身慧命,耽誤他了脫生死的機緣,破壞了他的正知正見,因而墮落進無明的窠臼里。 ­

聰明與智慧是截然不同的,有何不同?分別如下:聰明是無明的反射,聰明會誤事,聰明無法證見真相,聰明是分別外在人我是非的禍根,聰明是輪迴生死的猴精,聰明是一切苦難的樞紐,聰明是私慾占有的梟雄,聰明是破壞正見的關鍵。

悟性是學佛的根本

師父的弟子問其成功原因,師曰:「吃飯、睡覺」。弟子思索多日不解其意,又問師傅:「吃飯、睡覺怎麼可以成功?」答曰:「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弟子這才省悟。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該幹什麼的時候就幹什麼,幹什麼都必須一心一意,制心一處,無事不成. 有一個大居士向師父求教時,自己先談了一番高論。師父一邊靜聽,一邊倒茶。茶杯滿了,師父仍往裡倒,直到茶水溢漫到茶几上,這位大居士急了,說:杯都滿了,怎麼還往裡倒呢?師父呵呵笑道:是麼?滿了就倒不進去了?這位大居士當下便悟.學有所增,道有所損,去掉分別,妄想,執著,所知障,才能見到自性.有一位居士在山上不避風雨地打坐,師父便在他旁邊嘩嘩地磨磚。打坐的居士被噪得煩躁不安,問師:「磨磚做什麼?師說:「磨磚做鏡。」居士又問:「磨磚能做鏡嗎?」師問:「磨磚不能做鏡,枯坐便能成佛嗎?」打坐的居士一聽,悟了,打起包裹下山,雲遊天下,請教明師去了。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成果。一個不明佛理的人,不深信因果,沒有恭敬心,沒有孝心,沒有懺悔心,沒有感恩心,沒有報恩心,沒有願力心,有求的心,攀緣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山上打坐,也不能明心見性.要在生活中借境煉心,將凡心轉成菩提心,時時讓菩提心起作用.心能轉境在打坐才能見到自性.一些禪道頗深的人都極欣賞這句禪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未參禪時見山是山,既參禪後,見山還是山,可悟禪之後,見山又是山。」做任何事情重在過程,有落實三福,六度,十大願王普賢行的過程,才會有理想的結果。 禪道禪智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禪道可悟,禪道需悟,各人各有其悟。對於禪道,有心悟得之,就在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悟到得到。

怎樣理解出家的真實義

出家是佛教用語,出家就是剃除鬚髮為僧尼,遁入空門修八正道,做佛陀教育的傳播者!更重要的是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出欲望、出貪嗔痴之家,出邪知邪見之家,出自私自利之家,出迷惑的家而入覺悟的大家;舍我見、他見、身見的家而入佛知見的大家;完善人格,覺悟人生,統領大眾,利益有情眾生。真正的出家是出六道輪迴之家,這才是出家的真實義所在。 ­

在凡塵當中,往往有許多人一遇到一點什麼挫折或打擊,就會說「我要出家。」或者說「我想出家。」之類的話,其實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義。好多人都錯誤地把寺院當作避難所,把出家當作解脫,以為進了寺院就能清淨解脫,其實心淨則處處淨,心安則處處安!知見不正心怎能淨?德行不夠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就是出家心裡也不能清淨,出家也出不了六道,那只是身出家而心未出家。有場無道瞎胡鬧,忙來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誤眾生,造啥業來受啥報。出家是承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是發自內心的崇高信仰;出家是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出家,真正地幫助眾生破除迷信,離苦得樂,了解佛陀的永恆真理,從心靈的黑暗走向光明,而不是躲挫折避煩惱,貪圖個人的享受而出家。

出家是一種世出世間的大孝思想,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舉動,並非世上人想像的那樣,出家人冷若冰霜,對人無情無意。也有人會誤解出家僧尼,說出家了就與六親眷屬斷絕了關係,斷了父子母子的感情,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現。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思想。佛法不離世間法,是在世間中覺悟,用覺悟的心去生活,學的佛法如果和生活脫鉤脫節,那就是佛呆子。佛法的戒律是離不開人情道理的,佛陀所說的斷是叫你斷掉「執著」,叫你不要執意情感的妄念,不是叫你斷掉父母不管,不是叫你斷掉一切,而是把私情升華到大慈大悲的情,大家要明白和理解佛陀講的真實義!如果斷掉一切,那就是斷滅法了,法都沒有了那還出什麼家學什麼佛啊?修行也就沒有用了,再修這個做什麼呢?修這個是無情,修這個就像枯木一樣毫無意義。佛陀教我們要恭敬一切眾生,感恩一切眾生,慈眼視眾生,對父母的感恩不能忘記。佛陀他老人家成佛之後,還又回去孝養父親,孝養姨母。父王生病了,又對他開示佛法,父王死去後又親身去為他扶棺。看看佛陀這種做法,能說不孝嗎?再看看虛雲老和尚,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德,曾從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禮五台山,風雨無阻歷時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已經亡故的父母,你能說出家人不孝嗎? ­

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會誤解佛教不重視孝道。其實佛教最重視孝道了,怎麼重視孝道呢?假使不孝父母的人,人道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呢?佛陀要出家人慈悲為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己利彼普渡眾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就連小小的昆蟲螞蟻都關愛,你說難道不關愛自己的父母嗎?所以出家僧尼是孝敬父母的。 ­

出家是為了更多的眾生,為了完成更大的成就,也是偉大的事業,並非世人所說的出家。離了家,就不照顧父母了。並不是為了貪圖自己的享受,吃著十方供養,自由隨便,看看經書,做做筆記,就以為出家修行了。普賢行是檢驗修行的標準,要把自己露出的智慧真正地去服務眾生,讓眾生真實受益,從迷惑中走向覺悟的光明。身穿僧服證明不了就有修行,表面在深山修行,內在卻貪生怕死,貪吃貪睡,也算不上真出家。父母把你撫養這麼大,還送你出家,結果卻連一點感情都沒有,這哪是如法啊?做個最基本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啊,羊還有跪乳之恩呢,何況頂天立地、人天師表的出家人!出家了照常要盡心照顧父母,孝養父母,怎樣照顧呢?就是用佛法來照顧,用修行來照顧,用貢獻來照顧,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禪定」的功德都回向給父母、給眾生,俗話說:「一人學佛,全家受益。」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

每一個出家僧尼,出家的因不一樣,追求也不一樣,果報也不一樣。有的為了躲債,有的為了混飯,有的為了名聞利養,有的不孝養父母而被趕出家門,有的為了騙取錢財,有的為了追求神通等等而出家,這樣的發心出家,怎能讓眾生受益?!真正的出家要經過家人同意,師父在給弟子剃度之前,還要家訪,必須徵得家人的同意。另外佛教要求出家及受戒時,戒師會問你,父母有沒有人照顧?假使只有你一個兒女,父母沒有人照顧,你就不能去出家,父母沒有人照顧怎麼行呢?就是說父母有人照顧,家庭又沒有負債,這樣你才合乎出家的條件,才準許出家,這在出家戒律里都有很清楚的記載。 ­

因此出家是為利益眾生、成就佛道而出家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是逃避現實、躲避災難而出家的,更不是離家出走,拋棄父母不管的。出家是有情並非無情,道是無情勝有情!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