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惟俊法師:三則故事再談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時間:2015/12/7 作者:惟俊法師

三則故事再談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前日有居士前來寺院向衲僧訴苦,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了——打也不是,愛也不是。下面衲僧就用佛法的角度對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曾滿懷期待每一個新生命的降臨,甚至在心中編織過孩子美麗的未來,愛孩子的心不容置疑,但如何扮演好這一個最難的角色,卻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和摸索。在大量的資訊中,父母只看到智慧型與才藝的訓練,集體迷失在分數與外顯的光環里,卻忽略了身為人的一個特質,忽略了心智的培養。

今天整個社會動亂,原因是中國古聖先賢的倫理道德教育喪失了,導致人心反常、人心不平,社會動亂無法平息。古人說教子要在年少,所以對小孩要很有耐心的教導,愈小教愈好,染污的程度淺,比較容易教導。

1、不要一味的注重分數

現代教育,在德育方面,近幾十年時間走的是下坡路,仿佛一輛剎車失靈的汽車正走向未知的道路。各種家教貼滿了社會各個角落,唯獨不見有補德教、素質等,這正是社會的悲哀。

學校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知識教育上,而實踐教育(比如做人、做事、道德、技能)缺失嚴重。有讀萬卷書,卻沒行萬里路!知識永遠學不完,對孩子真正有用的知識又有多少呢!德教的缺失,說是教育的疏忽,毋寧說是作為「靈魂工程師」的老師和父母自身迷失了方向,在金錢利益和靈魂的天平上,靈魂失重而已。

學校錯誤地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沒去關注。滿分是一個成績極限,很少有孩子能達到。學校引導孩子和家長對100分的愛好,這種行為看似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實質這種「滿分癖好」,在學習動機上會給孩子誤導,而他們對考出滿分後的種種許諾,看似和藹,實則粗暴,沒有多少激勵作用,卻給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壓力。這樣只會不斷製造兒童的失落與內疚感,孩子從偶爾的好成績中,雖然可以獲得暫時的愉快,但大多數時間裡,他們內心是不安與痛苦,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次考試會怎樣,他心裡沒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記著分數,真正的學習目標迷失了。

對 「分數」和「成績」的關係,首先家長要搞清楚,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如果家長從孩子一上學就只是着眼於每次考試得了多少分,而沒有培養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那麼「優秀成績」註定只是一時的夢幻彩虹,讓那些沒有遠見、沒有踏實心地的家長最終失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國小時很優秀,經常考90多分或100分,為什麼上了中學就不想學也不會學了?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當然有很多種,但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從小形成不良學習動機,其結果,一是敗壞了學習胃口,二是動機的低下束縛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能力,使他們發展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了。

縱觀一個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如果只是一味地記知識,做題目,獲高分,那麼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低,會失去了對學習的喜愛。

2、父母教育孩子尊師重道

八十年前在一些鄉村私塾里都會設一個祠堂在裡面,有秀才在那裡教十幾個小朋友。父母送孩子去上學,頭一天進學堂,進學堂先拜孔老夫子,禮堂上面供著一個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父母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向那個牌位行禮,行三跪九叩首。先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父母孩子對老師也是三跪九叩首,然後再送老師禮物。

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做父母的人不會這樣教自己兒女尊師重道,不會用這個方法,老師也不教孝順父母了。所以現在兒女不孝,學生不尊敬,天下大亂。從前老師跟父母是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榜樣給兒女看,這個印象深,他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叫教育。現在親職教育沒有了,學校的倫理道德教育也沒有了。所以,你要想真正教你的兒女,你要真正做個負責任的父母,你要學《弟子規》,你要把《弟子規》做到,也要求你的兒女做到,這是聖賢教育的根基,從這裡下手。

3、讓孩子學會愛

要讓孩子學會愛,首先先從家長愛孩子出發。不要因為孩子聽話才愛他,不要因為他取得了某個成績才欣賞他,更不要因為他不遂我們的心就去打罵他。父母之愛應該是無條件,對孩子的尊重也應該是無條件。

其實每個孩子的優點都一樣多,他們的特點往往就是他們的優點。這些優點是貯藏在孩子心中的種子,需要合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栽培、適當的滋潤,才能萌發、生根、開花、結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長太擅於發現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卻感覺遲鈍,整天對孩子充滿了批評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長起來的優點的種子,總是受到冰雹和風霜的打擊,不能很好地成長,直至枯萎或死亡,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孩子到最後真的滿身缺點,很難找到優點了。

對孩子來說,感恩應該是父母給孩子必須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課。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這種感恩之心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慢慢地教導、培養起來。要讓孩子懂得:他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每一步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大自然慷慨的賜予。對孩子來說,學會感恩,常懷感恩之心,就應該在自己的心中裝著他人、裝著社會、裝著國家、裝著地球,而不是一切「以我為中心」。

感恩,應從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給父母送上一個生日蛋糕,寫上一張生日卡,是感恩;平時,孩子為父母倒一杯熱茶,送上一條熱毛巾,何嘗不是感恩。感恩無須旁人提醒,應該發自每個人的內心。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凝望的眼神,一種溫暖的觸摸,無不是感恩的載體。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陽光,我們的日子就會變得快樂,日子即使過得非常清貧,但也活得有滋有味。

我們可以從書中以及我們周圍的人群中看到,優秀孩子的家長,他們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總是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探討解決,非常講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態度是尊重孩子,欣賞孩子,這就是愛。即使孩子犯了錯也只是就是論事,決不牽扯其它,當然更不可能打罵。他們取得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們操心費力。

曾經有傑出教育家說過:「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親職教育的道路。」 沒了處罰,剩下的就是愛。

做父母需要學會如何愛,也要教育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甚至愛路邊的一草一木,在愛字上一定要表現的越大方越好。

人們常說「施比受更有福」,而這「有福感」的原因之一,是我有能力去施,所以我才比別人更有福。這裡的施就是愛。

4、自己以身作則

現今子女背叛父母,學生背叛老師,到處可見。這種背師叛道,欺師滅祖,都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我們不必跟小孩說果報之事,因為他不會相信,你要講他能理解的。這當中最重要的,父母跟老師要以身作則,因為在子女心目中,父母是他的榜樣;在學生心目中,老師是他榜樣,所以一定要做個好樣子給他看。你要教孝,你必須自己孝順父母;你要教敬,你必須自己敬事師長。你教孝敬,自己沒做到,他不會相信你。

因此,今天作父母、作老師,教導兒女,教導學生,如果你講不出道理,他覺得他比你還高明,他就看不起你。現在只有將兒女、學生當作朋友看待,大家坐下來平心靜氣商量。他將所看到、所聽到的提出來,你再把是非、善惡、利害細細為他分析,他聽懂之後,對父母、老師才會佩服,才會接受指導去做。所以,愛護兒女,培養學生,要懂得這個道理。

5、正確的愛孩子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只有一個孩子,心裡自是說不盡的寶貝,能不讓孩子做的事就不讓孩子做,能不讓孩子受的苦就不讓孩子受,不但物質上盡一切力去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問合理與應該與否,就是生活上也是代辦一切的。孰不知,不給孩子從小培福積德的機會,當他很快地將這一世的福報享盡的時候,生活能給予他的便是不能勝之的其苦!

國內外的社會學家都在呼籲這樣的現象:年輕一代的責任感與生活能力、身體素質呈現下滑趨勢,吃苦精神與抗挫折能力都較差,心理疾病發病率呈明顯、較快上升趨勢。有些孩子覺得生活不如意就放棄生命,沒有生命責任感;而因言語不和,殺父軾母,同學相殘的事例也時有聽聞。

國內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畢業了都不好找工作,這固然與就業崗位的飽和度有關,但很大程度上,也與現在的學生除了能夠應對考試,卻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承擔責任的態度與吃苦耐勞的精神有關。

在各類企業里優先考慮錄用的,往往是那些誠懇穩重,願意認真做事的求職者;能打開局面,獲得工作成績的也往往是那些在工作中勤勞肯乾的員工。因果是真實不虛的,踏踏實實地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事培福,才能有將來美好生活的資本。沒有足夠的福德的積累,再美好的期望,也終如鏡花水月,不能得實益。每個家庭都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莫不是期望他將來有所成就,生活能夠幸福。但很多家庭忽略了一點:幸福要靠自己來造就,孩子未來的福德,需要他自己從小來培植。包辦孩子的生活,並不能造就孩子真正的人生幸福。每個人的生活最終必由自己去直面承當。

中國的文化向來提倡孩子從小要多做事、肯吃苦;要謙和忍讓、為他人著想,而現代的很多家長卻唯恐讓孩子做事受累,吃虧受氣。生活中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但加速消損了孩子這一世的福報,代辦諸事,更無意中剝奪了他自已培植福德的機會。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精明算計,最好多占便宜。在公眾場合,不但不糾正孩子大聲喧譁、亂丟垃圾的不合理言行,還慫恿孩子爭搶座位,處處占先。這樣的疼愛方式,不但消損了孩子培福的機會,更是促使孩子無知中造作了諸業,想想令人心驚吶。有人把培福理解為做大善事。大善事是培福,但做小事也是在培福。儒德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普通人一生中不見得有多少時刻是遇上大事的,真遇上了大事,也要有能力做才行。見義勇為,要斗得過壞人;下水救人,也要識得水性。平凡人生中,每天要經歷的多是生活小事。在家是上尊下和,出門是恭行禮讓。在家中灑掃清潔,和順家事是培福;在單位認真負責做工作也是培福;出門不亂扔垃圾,遵守各種場合的秩序是培福;公眾場合不擁擠,老幼病殘多照顧也是培福。中國有句民俗之語:吃虧是福。多想著別人,不處處占先得利;心懷一份關愛,隨緣而遇,都是培福。可見,人生不是沒福,不是福少,若是視若無睹,任其而過,多少福德自然都無法停留。

很多自己能夠吃苦耐勞的修行人,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就做不到理性的處理。只注意了自己修行培福,卻忽視了讓孩子從小自己多做事,早日積累福慧資糧。往小處說,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往大處說更是一個國家與整個社會的未來。人間淨土的實現不光需要這一代成年人的積極參預,也需要下一代孩子們早日做好準備。即便是出於一個孩子自身發展的考慮,早日積累福慧資糧也是他自身未來幸福生活的前提。

如果我們在疼愛下一代的時候,能夠謹守因果之律,讓孩子多做事,多培福,而不是一味享清福、耗閒福;讓孩子從國小習多種善因,福慧雙修,如此利他自利,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還會不圓融嗎?若只知受福不培福、添福,最終結局反是折福、沒福。要知福報再大,也是有限,便猶如銀行存款,只取不拿,幾時不盡?)

教育,應該幫助我們發現恆久不滅的價值,使我們不至於只依附公式或重複口號;教育應該幫助我們拆除在國籍和社會上所豎起的柵欄,而非強調它們,因為這些柵欄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了對立。不幸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們變得卑屈,變得機械化,變得毫不思考,雖然教育喚醒我們的智力,然而,它使我們的內心殘缺不全、矛盾、沒有創造力。

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它應該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置於它們應有的地位。

寫這一篇文字,並不是訓示之言。衲深知業障深重,自身的修為尚非常有限。出於學習佛法的一些理解而發此感言,思維甚為有限,僅供學佛同修們批評參考。言語不達之處,見諒!

最後,告訴千千萬萬的家長:如果你沒有機會做偉大的事,你可以用偉大的方式做小事,這小事就是把你的家庭管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

和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有一位住在山上修性的老和尚,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

小偷出來遇到老和尚,整感驚愕之時,老和尚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著頭溜走了。

老和尚望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老和尚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老和尚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第二個故事是:在一個老和尚的禪院中,有一個貪玩的小和尚,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時分偷偷溜到後院高牆下,架起一張高腳凳,翻牆出去玩耍。

老和尚發現後,沒有驚動任何人。一次,小和尚又翻牆出去了,老和尚隨後將凳子搬到一邊,自己坐在牆下,等那小和尚歸來。夜深人靜,小和尚盡興歸來,不知牆下凳子已被搬走,從牆上翻下時,感覺到腳下的凳子變軟了,下來一看,原來是踩在老和尚的肩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語。老和尚把他拉起,並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著涼,快會禪房休息吧!」

小和尚回房之後,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擔心老和尚會當眾懲處自己。但事情一天天過去,老和尚從來不提此事,更無他人知曉。小和尚深感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私自外出,而是潛心修行,終成一代名僧。

第三個故事是:一戶人家生活著三代人,兒媳因看不慣公婆年紀大了有一個想法:把老兩口送到山裡去埋起來自生自滅。把這個想法和老公說了之後,老公也答應了。一天晚上,媳婦帶著兒子和老公用口袋把老人家裝起來,用車推到山裡,放在了早已埋好的坑裡。

走的時候,媳婦看到自己的兒子在地上撿袋子,疑惑的問:要袋子幹什麼。

兒子天真的說:以後還要留著給你們用啊!

——惟俊(慧傑)法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