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們分別開示,教導眾生如何一步步地悟入圓覺,令諸菩薩覺悟到心本來是光明的,就是前面所講:圓覺是萬法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自性。「承佛圓音」,由於聽到了佛圓滿的言教,「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不必修習就能得到佛法的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人們可以從東、南、西、北各方進城,並非只能從一條路來。同樣的,一切菩薩莊嚴佛國以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並不是只有一條路,而是有很多條路。此喻菩薩道的方便有多門。唯願世尊廣為我們宣說一切方便漸進的次第,以及修行人總共有幾種?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希望佛開示,使來參與此法會的菩薩及末世求大乘的眾生,速得悟佛圓覺,證佛圓覺,「遊戲如來大寂滅海」,指圓覺妙心的幻化猶如遊戲,也是形容諸佛是何等如意自在地幻化,幻化世間的一切,就有如在玩遊戲一樣。「大寂滅海」,即指在如來淨圓覺性所幻化當下無生滅相可得,此無生滅的寂滅相,如海一般無邊無際。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這些方便法門!」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圓覺妙心沒有不覺的地方,所以是最無上的妙覺。此微妙圓覺周遍十方世界,就是說,每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而且一切法都遍諸十方地互相影響;換句話說,每一個因緣法的影響力遍諸十方,都是具有覺性的。這無上妙覺「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即圓覺妙心出生一切佛的微妙法與一切凡夫的世間法,都是「同體平等」的圓滿覺性的流露。凡夫認為覺悟的佛已超脫如幻如化的世間,但是在無上妙覺中,佛與幻化的世間是同體平等,佛、凡夫與萬法皆一如,都是圓覺的不二顯現。

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於諸修行實無有二」,就是說種種修行法門,實際上並沒有差別。「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但是為了引導迷惑的眾生,為了隨順眾生的根性,佛建立了無量無邊的教導方法。「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不過圓覺修法,循眾生根性差別的歸類,可分為三種。由此可見,菩薩道雖有無量法門,在圓覺法門則可分為三種類。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在坐禪時,由定慧所產生身心的領受現象,可以分成三摩地(Samqdhi即等持)與三摩缽提(Samqpatti即等至)。等持是持心趣向於境,三摩地就是心一境性,平時一剎那無雜念的一心專注也是三摩地;以某種修法持續地在三摩地中入定稱為三摩缽提,有八勝處三摩缽提、十遍處三摩缽提、四無色三摩缽提、無想三摩缽提、滅盡定等三摩缽提。

一般坐禪用心的方法,可以分成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anq)。奢摩他是令心寂靜,就是專修定。毗婆舍那是專心依佛法觀察實相,即是修智慧。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都能產生三摩地的覺受,也能入各種三摩缽提。

禪那(Jhana,Dhyana),翻譯成靜慮,靜即定,慮即慧,禪那在小乘中必定採用禪坐的姿式,修禪那時可能是修奢摩他,可能是修毗婆舍那,也可能是兩者同時修,即定慧雙運。

此處佛開示菩薩修圓覺法門有三大種類,以圓覺法門來闡釋菩薩道的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不可以用一般的坐禪用心方法來理解。

一、奢摩他:菩薩修奢摩他,不是依六根境界修定,是依圓覺妙心修定,從定中達到覺遍十方而發慧。

如果諸菩薩信解萬法本是清淨圓滿的覺悟,「以淨覺心,取靜為行」,菩薩確定圓覺妙心本來清淨,於是直取心性本來靜靜不動的方式來修奢摩他。「由澄諸念,靜慧發生」,由澄清一切妄念,息諸雜念,於是觀察入微,覺悟心識煩惱在跳動。此菩薩因進一步靜定,再加上宿世慧根,於是智慧就生起來。他便知道「身心客塵,從此永滅」,身心如客塵來來去去,凡是來來去去的就不是主人,所以稱身心為客。這幻化的客塵,因為靜慧發生而從此永遠息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當心離開煩惱外境後,便能夠不執迷外境,於是體驗到妙圓覺心本寂靜,而產生輕安快樂的覺受。「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寂是無生滅變化,因寂靜而覺悟到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的心,就在寂靜自心中顯現;即是一切如來的心就是自心,宛如鏡子一清二楚顯現自己。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修奢摩他,不管外境只管自心,慢慢觀察,讓心靜下來。「靜慧發生」,靜有如小乘所說的奢摩他,慧有如小乘所說的毗婆舍那,然而圓覺法門的奢摩他,不是從無常境界裡起觀,是以淨覺心在定中觀圓覺妙心,看到原來十方世界就是諸如來的心——圓覺妙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二、三摩缽提:菩薩修毗婆舍那,不是依六根境界觀因緣來修慧,是依圓覺妙心觀幻化,以幻化妙行來修慧。

如果諸菩薩信解圓覺妙心本來清淨覺遍十方,於是以此心修三摩缽提,「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知覺心性是指六識,菩薩了知六根(器官)、六塵(外境)、六識(心)不是真實的,都是從圓覺妙心幻化而有。「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於是菩薩以圓覺妙心幻化出種種神通來除去幻化。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知道一切方法都是幻化。於是以心的幻化自在來覺悟。比方說,淫慾心及不淨觀皆是妄心幻化,然而修不淨觀者以修不淨觀來除淫慾心,如此以幻除幻就是迷於幻化的修行。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修行時不迷於幻化的修行法門,直接從圓覺妙心為出發點去「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即變化一切諸幻來開導幻眾——如幻如化的眾生。菩薩不但能夠以幻化來除掉自己過去業力迷惑而有的幻化,還能夠進一步以幻化來開導眾生。如經中有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度化之。」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由於此菩薩心已能運用幻化的緣故,知道眾生迷惑在其中,就能發出救拔眾生的大悲心;而且菩薩運用幻化時不像眾生那樣執取幻化,所以菩薩能於(眾生所以為苦與無常的生死)幻化中生起輕安的心。「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一切修圓覺的菩薩從此起行觀照,逐漸依次增進。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當時能觀幻化的心——覺悟的心,並不隨著幻化而變化。為什麼呢?因為觀幻的心是智慧,不是所迷惑的幻化,「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雖然觀幻的心不隨逐幻化而變化,但是,當你觀察到「觀幻的心」不同於所觀的幻化——非同幻觀,應當知道此「觀幻的心」是由煩惱心執取而有,也是幻化相。「幻相永離」,一切如幻如化的相永離,覺悟的心相也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是諸菩薩所要圓滿的微妙修行,猶如泥土中長出幼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菩薩知道世間是圓覺妙心的幻化,就在自心中觀幻化而修,進一步在如幻如化中,引導如幻如化的眾生修行。有幻化就有動,觀幻化即在動中修觀,所以稱為三摩缽提。修觀也稱為修毗婆舍那,然而修觀者不一定有定,修定者不一定有觀,當觀中有定就由觀入三摩缽提。小乘修觀者觀法的實相是苦、空、無常、無我,但是修圓覺法門的三摩缽提不作如是觀,而是觀如幻如化的同時以淨覺心去引導幻化,用幻化來莊嚴圓滿菩薩的微妙修行。這樣的三摩缽提,是以淨覺心在幻化中觀圓覺妙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三、禪那:菩薩修禪那,不依六根境界從定中修慧的定慧等持,是直接依圓覺妙心觀本是涅槃妙心,不是有定有慧的等持,是定慧無二的等持。

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信解本來清淨圓覺的道理之後,於是以此淨覺心修禪那,不似修三摩缽提者偏取於幻化的修觀,也不似修奢摩他者偏取於寂靜相的修止,所以說「不取幻化及諸靜相」,直接觀察「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等礙,其中知——意識的分別、覺——六識的了別、明——智慧明了,實在沒有知覺明可得,所以依身心而生起的分別、了別與智慧——知覺明,唯是迷惑障礙。菩薩了知身心就是諸礙而「不依諸礙」,於是不依靠知覺明來修行,「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永遠超越有礙境和無礙境。礙境是指有身心的生死境界,無礙境是指沒有身心的涅槃境界。很多修行人都覺得身心的障礙給他增添很多痲煩,他要達到擺脫身心境界,沒有身心的境界叫做無礙境——涅槃境界。此菩薩永得超過有礙生死境界和無礙涅槃境界。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菩薩覺悟超過礙無礙境後,更進一步返回頭來受用現前的世界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有如器中鍠然之韻,此鍠然之韻雖在器中,其聲已出於器外;比喻此菩薩示現有煩惱相行於世間,從外表來看好像凡夫一樣,其實此菩薩是在覺中受用身心世界,「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了知煩惱與涅槃沒有差別,「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內心證悟寂滅而生起輕安的感覺。「妙覺隨順寂滅境界」,此時便覺悟到微妙的圓覺心,與寂滅的境界相應。「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妙覺隨順寂滅境界不是動亂的自他身心所能觸及。意思是說,寂滅的境界是動亂的身心無法影響的。原來一般人認為身心是動亂的境界,而寂滅的境界是寂滅不動的,以為動、寂是分開來的。現在,菩薩就在受用現前的世界與身心裡,內發輕安的寂滅,並非在動亂的身心世界裡能內發輕安的寂滅,而是「眾生壽命皆為浮想」,一切眾生、生命的身心現象,皆依妄想分別而有,都是不真實的,菩薩受用身心時無此妄想,只見圓覺妙心本無生滅的微妙顯現,所以能內發寂滅輕安。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禪那可以是修定,也可以是修慧,也可以是定慧雙修。圓覺法門中的禪那修法是定慧不二的等持,不觀有礙的身心、世界,直接觀無礙的圓覺妙心,受用圓覺寂滅的境界的同時,受用現前的世界與身心,這樣的禪那,是以淨覺心直接觀圓覺妙心,達到定慧無二的等持。

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有一類菩薩先斷煩惱成就智慧,有一類菩薩先度眾生成就悲心。那麼,先成就智慧的菩薩是屬於上面的第一種,先成就眾生的是屬於第二種,第三種菩薩在世間就直接看到涅槃,其成就是最快的,沒有所謂出世間與入世間。以上的分類是以定、慧來分:第一種菩薩以淨覺心先定後慧,不管外面的各種境界,以淨覺心先完成定心清淨,便能證悟本來圓覺;第二種菩薩是以淨覺心先修慧,先觀幻化的外境,觀到心能夠自在幻化無礙,以此證悟圓覺;第三種菩薩是不依有礙境界的定或慧,以淨覺心直接觀本具的圓覺妙心,體驗幻化的當下即本來涅槃的圓覺妙心。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三種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親近」是接近,「隨順」是朝向。總結三種法門,隨順修習都能夠直證圓覺,所以說「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因地修行的十方菩薩們,所修種種方便,或同或異,也都不出此三法門。「若得圓證」,如果得到圓滿的證悟,即成圓覺。也就是說,本來就是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假使有人修於聖道,即八正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去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自在菩薩你應當知道,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本來沒有種種差別相;但是隨順眾生而方便教導無量修行法門,所以說「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如來總結圓覺教法,開示成為三種類:一、奢摩他:寂靜修止,住心一境,如鏡子映顯種種像;二、三摩提:如夢如幻觀,如幼苗逐漸增長;三、禪那:在寂滅中猶如器中鍠然之韻,雖然寂滅,但是還能夠發出聲音。

「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這三種妙法門,都是朝向覺悟。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三種修證事業如果圓滿證悟,就叫做究竟涅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