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財不必要多,多是累贅,多了就變成禍害


時間:2015/3/27 作者:心源

我們觀察這個世間,以及自己這一生當中,甚至於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麼事?說穿了,「因緣果報」四個字!這是事實真相,就是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得惡報,就這麼一樁事情。你要不覺悟,你要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沒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報應是十法界裡頭任何一個眾生沒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後,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觀照,我從早到晚起的是什麼念頭?跟人交談,我說話裡面是含的什麼意思?處事待人接物,這裡頭就是因果,現前受的是果,現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裡面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是果報現前害怕了,後悔莫及;菩薩不怕果報,果報來了,樂意承受。為什麼?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麼?起心動念是惡的,怕這個。決定對一切眾生不起一個惡念,日常生活行為當中,決定不會做一樁傷害眾生的事情,不做惡業。所以他現前得的果報,縱然過去業因不善,生活非常艱難困苦,但是他非常快樂,心開意解,自在快樂,他真得到了。

像什麼?孔夫子的學生顏回。顏回是大聖,不是凡人,他一生積德修善,為什麼三十幾歲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時候貧窮,物質生活非常艱難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這又是什麼情形?這個不能以普通人而論,為什麼?普通人決定做不到。菩薩示現,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來教導我們的。從跡象上來看,跡象就是凡夫,凡夫論因果,過去生中造作的惡業太重。沒有財富是什麼原因?前生沒有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物質生活很困難,很辛苦!他有聰明智慧,我們就曉得他過去生中修法布施。他短命,我們明白他過去生中沒有修無畏布施。這是什麼?這是以凡夫來論,顏回得的果報當然是這樣的。

可是我們細心去觀察,如果真的是凡夫,他就不可能,凡夫要想在一生當中成聖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的看法,我們決定不能以普通凡俗來看顏回。顏回是什麼?顏回是佛菩薩再來,為我們眾生示現的。就像佛門裡面,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佛門裡面歷代這些祖師大德統統都是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他就用什麼方法。但是我們要懂得他度化的對象,當機是當時、當代的那些人;他如果今天示現,那面對的當機者就是我們。他不是在今天示現,他是古時候示現的,那個時代的人是他的當機者。留下來這些事跡,對我們來說,我們是屬於影響的;他能夠影響我們,讓我們從他的文字文章記載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一些善巧方便,我們從這裡面學習的就很多了。所以關鍵是要善學,就是你會學,你會看,你能體會得到別人體會不到的。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跟諸位說就是一個因果報應,連佛法都不例外。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華嚴經》,我們在他註解里看到的,《華嚴》「五周因果」,《法華》「一乘因果」,所以佛法里才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說這個事情。因果何以不空?這在講席裡面我們也講得很多,第一個「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這是它不空;第二個「因果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相續不空」。三種不空:轉變、循環、相續。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總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決不能虧待一個人,決定不能占一個人的便宜,為什麼?他有報應。於是深明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的人,他一定是以善心善行處事待人接物,他的果報是善的。歡喜布施供養,財布施財用不缺乏。財不必要多,多是累贅,多了就變成禍害。財要什麼?要夠用,不要積蓄。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積財傷道」,這句話是真的,為什麼?你的錢太多,天天想到你的錢,你放不下。尤其是現代的社會,財物怕它有波動、怕它有貶值,怕這個財會失掉,你患得患失的心非常嚴重,道心就沒有了。什麼是道心?清淨心是道心。你的財太多,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財太多了的時候,你迷在財物裡頭,你沒有智慧。所以「積財傷道」,這句話有大道理在!

如何處理自己的財物?中國有個了不起的人,范蠡,我們中國人在從前社會上是以范蠡為財神。為什麼?他懂得生財有大道。現在中國大陸我不曉得,台灣供財神是供關公,我們就很不懂得,關公與財富好像沒什麼關係;關公講義氣、講道義,沒有聽說關公很會理財,沒有聽說過。所以現在供奉神明也搞亂掉了,真的叫亂世。

范蠡非常有智慧,你看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這是一個國家從滅亡真正到復興,在中國歷史上少有,幾乎沒有這種例子;在自己手上亡國,又能從自己手上復興,范蠡有大功。

國家光復之後,他不做官,他去做生意、做買賣。這個人前生一定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具足,為什麼?他有智慧,他有財富,又健康長壽。我們從三種果德上就能夠看到他過去生中的業因,他一定造這三種因。所以他做個小買賣,沒有幾年發大財了;發大財,他沒有想到去擴展他的商業,沒有擴展他的生意,他散財布施,把他的財用來救濟方方面面這些苦難的人民,做慈善救濟工作。財散了之後,自己再從小生意做起,過了兩、三年又發了,史書上記載是「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財,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國古人以他為財神,非常有道理。

財如果積,你不肯散,就像一潭死水一樣,它不是活的,它是死水。所以社會人不懂這個道理,有財不肯散,有財的人顯得非常吝嗇,真正肯布施的都是一些窮人。所以窮人肯布施來生得福報,富人有億萬家財,做人很吝嗇,來生貧窮。天道有還,不是富貴你生生世世就富貴,也不是貧窮你生生世世會貧窮,看你造什麼樣的業因,你得什麼樣的果報。

所以生財有大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想求大財富,你要修大布施。而財用絕不為自己,為自己,這造罪業;為眾生,一切都為眾生,為眾生服務。我有大的財富,我對於眾生的服務面就大,照顧的圓滿。那麼希求大的財富是為什麼?希望多照顧世間需要照顧的這些眾生,這個心是菩提心,這個心是佛菩薩的心,這個心純善純淨,不是為自己享受。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樣的心才真正是智慧。

一切眾生苦難的根源是什麼?很少人知道,佛菩薩知道,大聖大賢知道,苦難的根源是「痴迷」,愚痴迷惑,這是苦難真正的根源。由於痴迷,才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轉變成六道三途。所以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怎樣拯救一切眾生?教學!在中國儒家,你看孔子、孟子他們一生從事的是教育工作;在佛法裡面,你們看諸佛菩薩種種示現,用今天的術語來說,他們所示現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的教師。

義務是什麼?他們教學不收學費,不求各人的名利,名聞利養統統放下,願意過一種清苦的生活。為什麼要過清苦的生活?因為過清苦的生活就是他的教學。他教眾生要放下貪瞋痴,那自己要過一個富裕的生活,學生會懷疑,「你教我們不貪,你自己在貪」,怎麼能夠讓學習的人心服口服?如何能讓學生對老師真正的尊敬,真正發心向他學習?老師要不做一個好榜樣,那怎麼行?所以老師雖然福報是圓滿的,真正圓滿是他過平常人清苦的生活,大家看到他,安心!

你們仔細去想想,從前的社會跟現在社會不一樣,現代社會講民主自由開放,觀念上不相同。從前是屬於專制封建的時代,一般人民看到作官的人、看到富貴的人,怎麼樣?遠遠的躲開,不敢接近,這是那時候的社會。釋迦牟尼佛示現過一種清貧的生活,一般貧苦的人看到釋迦牟尼佛都很願意跟他接近。如果釋迦牟尼佛要過很富裕的生活,接受很厚的供養,那大概只有一些達官貴人,我們今天講上層社會的人會跟釋迦牟尼佛接觸,中下階級的人都不可能來接觸、接近佛,他普度眾生就要打了折扣。所以他過的是貧賤的生活,才能普度!

這種現象,實在講在今天還有,不過沒有從前那麼樣的分明。我們在新加坡,諸位曉得新加坡有位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四歲,還在為一切苦難的人服務。許哲居士實在講,她可以過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她不肯。我們問她,你為什麼不把你的生活稍稍改善一點?她每天吃一餐,吃的生菜,喝的是自來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垃圾桶裡頭撿來的,從來沒有買過一件衣服,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垃圾桶撿來人家丟棄的衣服,她撿來洗洗乾淨,能夠合身的就穿,不合身的改,都是自己來,自己動手。為什麼過這個生活?她說「我往來的人都是這麼苦的人,我如果要是穿著得很好,他們不敢跟我接近」。你從這一點,你就能體會到佛菩薩為什麼過清貧的生活,為了普度眾生!

出家人身分、地位高了,貧窮人不敢接近。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這是出家人裡面身分地位高的,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不敢接近他。對他很尊敬,但是不敢接近他,好像他有威德。而實際上,章嘉大師非常慈悲,平易近人。他也常常感嘆,因為他的地位,許多人不了解,不敢親近。

我是有這個緣分,當時有一位內蒙古的親王看到我學佛,為我介紹這樣一位好老師,我就跟他去見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慈悲謙虛,令人親近之後永遠懷念他。很多人不曉得,連懺雲法師對他都有誤會。以後我跟懺雲法師一段時期,跟他講起章嘉大師,他非常後悔,他也有緣去親近他,但是因為聽說他好像是個政治和尚,因為他是當時政府的資政,所以不願意親近他,機會錯過了,以後知道後悔莫及。那是我們初學,不知道!如果章嘉大師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過一種很清苦的、很平凡的生活,那接觸他的人就多了,他度的眾生也就廣了。他把普度眾生這個事情交給我,我來替他做。

所以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出現在世間,確實他有意義,他的用意很深,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這是他的諸力、他的智慧,差別當中有無差別,方便有多門,善巧方便,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利益眾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六三卷)2002/4/1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12-017-0663

平等就太重要了,我們為什麼平等心不能現前?因為平等的前面是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怎麼會平等?不可能平等;換句話說,平等的基礎是清淨。在佛法裡面,成就清淨心的是阿羅漢,得到平等心的是菩薩,他有次第的,後面那個覺則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成佛。所以,清淨是善,平等是定,覺是開智慧了。我們今天修行要以什麼為目標?要以清淨心為目標。我們要想得清淨心,你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心不清淨,有名聞利養的心,他不會清淨,有貪圖五欲六塵的心不會清淨,有貪瞋痴慢疑,心不清淨。那我們就知道,阿羅漢的清淨心是怎麼得來的,清淨心是多麼可貴,清淨心生喜悅,那個歡喜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所以菩薩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哪來的?清淨心來的。現在世間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他沒發現,這種歡喜、快樂、自在,六道輪迴裡頭找不到。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人貪圖世間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他以為得到這個東西是快樂。這在佛法叫世味,就是世間的滋味,如果跟法味相比這差太遠了。法味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裏面所生的喜悅,那是法味。

不但世間五欲六塵那是染污,嚴重的染污,那是煩惱。從五欲六塵得到的快樂,我們在佛法常常把它比喻什麼?比喻服毒,打嗎啡,那是刺激,哪裡是快樂?它不斷的在提升你的欲望,欲望沒有止境,你痛苦沒止境。你今天擁有億萬財產,你快不快樂?不快樂。為什麼?嫌少。好,那再給你十億、百億、千億,還是嫌少,給你萬億還不夠,沒有填滿的時候,那你就苦到底了。諺語說得好,「知足常樂」、「回頭是岸」,只要回頭你就樂了,你要不回頭你永遠苦下去。可是真有人回不了頭,回不了頭的人苦一輩子,雖然有那麼多,他從來沒享受過,他沒有快樂過,只有痲醉,一次一次的痲醉,到最後變成痳木不仁。死後哪裡去?阿鼻地獄去了,是這麼個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所示現的,無一不是過著清貧的生活,這個裡頭有樂趣。清淨、清高,他享受的是無為之樂,用我們現代話來說,他享受的是大自然之樂。每天生智慧,不生煩惱,每天做的功夫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靈性。將來到哪裡去,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也知道十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法味濃於世味,嘗到法味的人再不會去嘗世味,他把世間那種五欲六塵之樂拋棄得遠遠的,不再去沾染。生活在世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清淨不染,你說多自在、多快樂!和光同塵顯示出生佛不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這裡頭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質直柔和、代眾生苦,這種生活多有意義,多麼的美滿!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一集)2011/1/24澳洲淨宗學院檔名:02-039-0251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