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什麼是修行人?想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時間:2015/6/11 作者:慧芝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他說,你要曉得一個人,雖然做了很多的好事,結果不得好報,什麼理由呢?你不要責怪人家,只問自己。當然最難的是自己的面孔,雖然做了好事,可是那個臉色,那個態度,太難看,令人受不了,這個地方要反求諸貌,所以外貌也很重要。

結論是「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要自己本身正派,不是講這個身體,是說本身要站得正,天下當然就歸之。

因此要想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是靠他力,不是靠上帝、佛、菩薩,是靠自己「自求多福」,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人,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你感覺這個社會對你不適合,哪個朋友與你處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先反求諸己,反省自己,不要怨社會、怨朋友,要嚴格檢討自己,找出原因,這就是「自求多福」。如果自己不先反省,而先怨社會、怨朋友,又有什麼用?反而會「自求其禍」了。

所以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而不中,不怨勝已者,反求諸已而已矣。」這幾句話是重點,要特別注意。這是千古以來儒家談修養、佛家講修行最重要的中心。他說行仁道的人和射箭一樣,拉弓射箭的人起碼先要把自己的姿勢端正好,然後才把箭射出去。可是當一箭發出去以後,不能射中紅心的話,對於比你射得好的人,絕對不可以產生怨恨,要自己反省為什麼不能勝過別人,自己好勝、好強,並不算錯,但是不能因別人勝過自己就怨恨別人,而要反求諸已。做任何學問,也都是如此。孟子一再強調反求諸已,是儒家修養學問的中心,也是佛家修行的要點。一切都反轉來,要求自己,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不是要求別人,更不是要求環境。

這一點,也就是仁術的道理。如果知道善行是好的,明知道而做不到,那就要在起心動念以及日用平常之間多加檢點。修養不夠的話,就會有時慈悲,有時不慈悲。譬如有的人看見乞丐動了慈悲心,要拿錢給他,最初拿十塊錢出來,想想太多了,於是換成五塊錢,在丟給他時,心裡已經有了討厭的味道。也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前面七八次或許都能答應他,但是到第九次感到有點煩了,第十次就根本不理他了。這也要自己好好反省,究竟一開始就不應該輕易許諾呢?還是應該有始有終地持續下去?又如有人自己財力並不十分充裕,但是看到孤兒可憐就想收養他;但是有人則認為不要自討苦吃,不必直接收養,可以給沒有孩子而喜愛孩子的家庭去收養,假手有充足能力的人去做,就更徹底、更妥當了。這是「術」的問題,是方法的問題,這也就是仁術的道理了。

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點很重要,也很難。躬就是反躬自問,自厚並不是對自己厚道,而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於別人錯了的,責備人家時,不要像對自己那麼嚴肅。這樣處世作人,對長官也好,對同事也好,對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個社會風氣,到了亂的時候,往往是對別人要求重,對自己要求輕;要求別人特別嚴格,原諒自己輕而易舉。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們反身而誠,責備人家要以寬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嚴格檢點。

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沒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現象,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對於壞的一面,由於不懂因果循環的定律,只知道埋怨運氣不好,埋怨老天爺不保佑,埋怨上帝不靈驗,埋怨菩薩不加被,幾炷香都白燒了。殊不知人生過程中的現象,如果檢討、反省起來,我們明天有什麼事發生,從自己今天做的事情就會知道,用不著神通。自己身體的情形,對不對勁,是否會病倒,自己心裡都會有數,有感受的。可惜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微明」。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微明」已經表現得很清楚了。

老子曰:「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古人為什麼對「道」看得那麼重、那麼珍貴?「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為什麼不說要求得就可以得,要免罪就可以免?許多年輕同學所謂求道的,都犯這兩重錯誤,以有所求之心求清淨無為之果,這是背道而馳。如果有求就有得的,那是邪道,而道是要自己心中一無所求,清淨無為到極點,因為道就在清淨無為中。所以佛家的《金剛經》教人無所求,無所住,就是這個道理。如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求財就得財,要命就得命嗎?人家不一定把命給你。尤其是道,認為財與命還是「有為法」,不是無為之道。換一句話說,道不是向外面求來的啊!是一個人自己內在本來的,道是要從自己裡頭找出來的,如想向外求就錯了。

所以佛家常講「外道」,什麼叫做「外道」呢?佛家、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認為與自己不同的宗教叫做「外道」,認為你的理論與我不同,你就是「外道」、「魔道」。由佛法看來只覺得這是好笑的。佛家所說的「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的就是「外道」。因為「道」就在你自己那裡。比如基督教就講「上帝就在你的心中」,為什麼不相信自己?道無所不在啊!處處皆在,充滿在這個宇宙之間,你反而拚命去求,這不是道了,不是上帝的至道。

同樣的道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到達的方法不同,如果有兩個真理的話,那就不是真理。所以,佛家說「不二法門」,真理沒有兩樣,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你不要被騙了。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言語、文化不同,思想方式不同,表達方式自然就不同。真理是沒有不同的,可是一般搞宗教哲學的,用不同的形態、習慣去解釋那個沒有形相的真理,那不是自己變成魔鬼了嗎?那是背道而馳。所以,「道」不可以求得,不是向外求的,個個有道,你自己悟去。

「有罪以免邪」,一般人求道都是要求菩薩保佑我,上帝保佑我,把我的罪免掉,那上帝與菩薩不就是貪污嗎?求他就免罪,不求他就降罪,做人也不可以這樣,更不要說是上帝、是菩薩了!你想想看,有罪想免,如何可以免?「反求諸己」,要你自己內心的反省,道在你那裡,你要免自己的罪,自己真懺悔,真反省,把罪惡反省懺悔乾淨。自己真正的站起來,建立自己完美的人格,建立「善人之寶」,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不是外來菩薩、上帝的力量給你免掉的。外來的力量高興給你免就免,不高興給你免就不免,那成什麼話!那就是魔的行為了。

所以老子的道理很清楚告訴我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道」之所以可貴,因為它無偏私,也不稀奇;就因為不稀奇,所以可貴。「道」就在你那裡,為什麼你找不到呢?就因為在你自己那裡,所以你找不到了。等於我們眼睛在自己臉上,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嗎?你看鏡子看到的,那只不過是鏡子裡的幻影啊!不是你真實的眼睛。

因此學佛修道的人,是迴轉來在自己這裡找,把「這個」找出來,「那個」就容易了,這就是要自己求證。所以一個學佛修道的人非常「自私」,為什麼?因為隨時要照顧自己,隨時要把自己的問題解決,有一點沒有解決,而認為自己對了,那是自欺之談。生老病死一切都要解決,學佛是要解決這些基本的問題。什麼是學佛的人?一輩子來檢查自己,反省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做到的人,就是修行人。所謂自覺者,自己隨時找出自己的錯誤,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