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九章(1984)  


請掀開經本一百五十七頁,倒數第四行,從八正道這裡看起: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盤。名正思惟。】

這是三十七道品最後的一科,我們通常稱為『八正道』,也稱為『八聖道』。首先我們要把這個名詞的定義說清楚,「八」是名數,tln一共有八條,「聖道」就是正道,「正」當然就不是邪,所以「正」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以「無漏法」為根本,凡是與無漏法相應的,這叫正道。如果是屬於有漏法的,都叫做邪道。由此我們必須要把什麼叫有漏,什麼叫無漏,要做一個很清楚、很明細的揀別,就是要把它區分出來。

「漏」在佛法里是煩惱的總代名詞。譬如一個器皿,像我們這個茶杯,這個茶杯是完好的才有作用,如果破損了,我們水盛進去就漏下來,它就不能用了。佛用「漏」比喻煩惱,這個比喻也非常的恰當,因為有了煩惱,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功德就好像漏掉了,智慧功德不能現前。如果要是無漏法,我們的智慧功德一點都沒有損耗,換句話說,都能夠現前受用,既然這麼說,就可以想到見思煩惱是有漏,塵沙、無明還是有漏。但是我們通常一般來說,見思煩惱斷盡就稱之為無漏,這是佛法裡面一般的標準。由此可知,八正道是要見思煩惱斷盡之後才有,這八條就與無漏智慧相應。

如果我們見思煩惱沒斷盡,這個八正道就有相似的八正道,沒有真正的八正道,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了。而這八條在佛法裡面好比像數學裡面的公式。此地所講是一個普通的解釋,通途的解釋,它在某一宗有某一宗的講法,在某一個法門有某一個法門的講法,它不是一定的。譬如我們舉第一個『正見』,在淨土宗裡面,真正能夠相信西方極樂是實實在在有的,我們念佛決定蒙佛接引,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正見」。如果要是學禪,禪宗也有這個見解,那就是邪知邪見,所以這個要曉得的。禪宗的見解就是一切法是無相、無念、無願,萬法皆空,空亦復空,這是禪家見解,這個見解拿到淨土裡面來是邪知邪見,在它那裡是正知正見,到我們這兒就邪知邪見了。這就是說這八條各宗有各宗的講法,與它的宗旨、教義相應就叫正道,不相應就叫邪道,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這八條有種種不同的講法,在某一宗、某一派裡面都是正知正見,沒錯的。

我們先看大師的解釋,他這個解釋是通途的解釋,什麼叫正見?『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這是正見。無漏、行、觀,這幾個字樣裡面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行」就是造作,「觀」是覺觀,是智慧的明了,如果這個覺觀是屬於無漏法的,他就不會漏落到生死。換句話說,他把世出世間的因果看得清清楚楚,一點都沒有差錯。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究竟的真相他都能夠瞭然而不迷惑,這個見解是正見,這種見解他決定不造業,決定不迷惑,在三界之中他真正能做到像古大德所說的「不昧因果」,這句話要注意到,縱然是佛菩薩乘願再來,諸位要記住,佛菩薩已經成佛了,倒駕慈航而來,他在這個世間的際遇會不會一生很順利?不盡然,這個要知道。

釋迦牟尼佛,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他還三個月受馬麥之報,沒東西吃,遇到了饑荒,老百姓都沒東西吃,當然沒辦法供養他們。孔老夫子在陳絕糧。他的家族還遭了大難,釋迦牟尼佛這一族,琉璃王發兵消滅釋迦族,這是定業。目犍連有神通,把他那個缽變得很大,將城裡的人統統救走,救出來,以為沒事了,再到佛面前一看,缽裡頭化成血水。他就問釋迦牟尼佛,這是怎麼回事情?我把他們救出來了,為什麼還不能免這個難?佛說是定業,沒法子救。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示現在世間,當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瘦得像皮包骨頭,你們看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變相圖,修苦行的時候皮包骨,一天吃一痲一麥,而且還遭遇提婆達多處心積慮要陷害他,哪有一帆風順的?

我們講席曾經講過六祖大師的《壇經》,六祖大師得道之後,遭一些惡人嫉妒,要傷害他,要把他的衣缽搶回去,甚至於要殺害他,那是得道之人,那已經是證了無漏智。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有身苦,但是沒有心苦,就是生活上的享受與一般人差不多,際遇也相仿佛,並不見得是一帆風順、事事如意,這也是諸佛菩薩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在修學菩提道中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算得了什麼?我們想想還沒遇到像釋迦牟尼佛那麼大的挫折,沒遇到像六祖那麼大的挫折,六祖在獵人隊等於是避難,十五年躲躲藏藏躲了十五年,大災難,這是諸佛菩薩再來人都在所不免,我們要記住。

這些人有身苦,就是有生老病死,有身苦,他沒有心苦。換句話說,心裏面沒有憂喜,身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是聖人跟凡夫不同的所在。為什麼他沒有心苦?因為他有正見,他所見的因果是清清楚楚,所以講「不昧因果」。他曉得什麼時候遇到什麼困難,有些什麼障礙,清清楚楚,逆來順受。他知道,他不是不知道,他既然知道,能不能躲得過?給諸位說,他不躲,躲當然躲得過,躲過之後,這個因果還在,總是要受報的,那就是早晚的事。晚報不如早報,報了就算了,何必要拖延時間?惡的果報、不如意的果報是愈報的早愈好,善的果報是愈報的晚愈好,這是要真正懂得世出世間的因果。「見」就是見解,正確的見解。

第二叫正思惟,這一條大師告訴我們,『以無漏心』,他句句都是以無漏心為基礎,『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盤』。無漏的心就是四智菩提,有漏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有漏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有漏的。無漏心簡單的說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為平等性智,就行了,只要把這兩種轉過來,其餘的自然連帶的都轉了。我們現在是心裡很想轉,就是轉不過來,這毛病出在什麼地方?那個很想轉的心就是有漏的心,有漏心怎麼能轉有漏心?所以轉不過來。無漏的智慧才能真正轉有漏心。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是不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有漏心,那只有增長煩惱,增加有漏,不能把有漏變成無漏,這是我們應當曉得的。

此地大師講的「思惟」,我們一看這個字樣馬上就用第六意識去思惟了,那就錯了。又看到「動發覺知籌量」,我們是不是動了心?「籌量」是不是在計較?不是的,為什麼?那全落在有漏的境界裡面。這個地方講的思惟就是菩薩的「三慧」:聞、思、修。他不講聞,不講修,單講思,講當中,說一個,前後都包括在其中了。所謂「思」就是明了。我們平常有什麼事情會想一想,想一想就明了了,所以思的意思是明了,不要去想的,明了就叫做「思」。

菩薩的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層次的,沒有先後的。它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叫做聞,聞是代表接觸,一接觸就明了,從明了這個意思就叫思。這一明了他就不迷惑,他就不執著、就不分別,所以從不迷、不執著、不分別這個意思上來說,這叫修。一次完成,不是分三個階段,是一次完成的。就是從哪個角度去看,用哪一個字來做代表,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不是用心意識,這樣才能夠與無漏心相應,就是與四智菩提相應。

底下講了,他有籌量,好像遇到些什麼事情了,佛菩薩也想想,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個處理?怎麼來辦?這要不要通過第六意識?如果通過第六意識那還是落在有漏裡面,增長煩惱,不會增長智慧。所以這種思惟、計畫、籌量也完全是智慧的起用,這一種起作用是非常的快速。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了很多,你們諸位仔細去觀察,留心注意去看,有沒有一次就是人家來請教釋迦牟尼佛,請教老人家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給他說,等我想想再告訴你?有沒有看到這個?沒看到。一般人來問,問完了,佛是隨問隨答,頂多佛是把那個問題重複說一遍,這經上常有的。重複說一遍有道理的,我聽你的有沒有聽錯?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你問的是不是這個意思?沒錯,沒錯就跟你講。他不會說你等一等,我想想看怎麼答覆你,沒這個說法。這就證明他沒有用心意識,他這個「覺知籌量」也是從四智裡面透出來的,所以他才智慧增長,才真正能夠斷惑證真,入大涅盤,這叫做「正思惟」。

八條裡面這兩條非常重要,一個是講見解,一個是講思想。你看看,跟我們煩惱障裡面,一個見惑,一個思惑。見惑破了,正見就現前;思惑破了,正思惟就現前。邪知見裡面,諸位要記住,身見、邊見,這是最嚴重的邪見,一切邪見以這個為根本。一切錯誤不正確的思惟是以貪瞋痴慢為根本,貪瞋痴慢疑這五條是一切不正思惟、邪思惟的根本。舍掉了見思煩惱,你的見解才正,你的思想才正,破了見思煩惱豈不就是與無漏慧相應了?再看底下這一條:

解【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我們先看這一條。『無漏慧』不必說了,就是依四智菩提。口業重要的,俗話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都是口業。佛就從這個觀點上給我們開示,所以先講『除四邪命』,「除四邪命」就是除去「病從口入」。五欲裡面,財色名食睡,世間人哪一個不貪吃?這是大病,世間人許許多多得的病都是貪吃得來的,所以現在飲食衛生要特別留意。尤其是現前這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什麼樣的怪病、病菌到處都有,不小心就傳染了,傳染的時候你不曉得,病發作的時候來不及了,沒救了,所以飲食樣樣要小心。

我到台中去,李老師就特別關照我,因為他自己食物中毒,病了三個月,幾乎把命送掉,所以他叫我特別的小心,特別告訴我們,味素不能吃,醬油也不能吃,真正符合衛生標準的醬油不多。我們常常在報紙、電視上看到,符合標準的沒有幾家,而且這一批符合標準,底下一批未必符合標準,很難。甚至於他說連吃鹽都害怕,他現在吃什麼鹽?是粗鹽,他不吃精鹽,精鹽有化學東西在裡頭,粗鹽沒有。要小心,要謹慎。所以他說我們現在三餐飯,三餐服毒,哪裡是吃飯!三餐在服毒。

上一個月好像有一位同修告訴我,我們台灣有個留學生在美國,公費留學,成績非常好,在外面很節省,大概家裡常常寄生力麵一類的,他就吃那個東西,吃了一年多得了病,回來之後一檢查,就是生力麵裡頭中毒,中得太深了,沒救,兩、三個月死了,你說多可惜。那個東西真不好。還有,麵食,凡是面能做得乾乾,能夠保持長久的,愈保存得長久,毒性愈大,防腐劑摻得多,真的要小心,病從口入。

釋迦牟尼佛此地告訴我們這個病比這個病要嚴重得多,這個病頂多送命而已,頂多治不了,一死就完了,你沒想到是死了以後就不得了,死了以後要墮三惡道,這個事情可痲煩。怎麼會墮三惡道?也是從口入的。這裡講四種邪命,圓瑛法師《講義》裡面有註解,大家能看得很清楚。

第一個叫「方口食」。什麼叫方口食?一定要搞清楚,這都是講出家人。出家人的生活是三衣一缽,可以接受人的供養,一定要如法,不如法得來的利養,後來要遭果報的。方口,方是四方,四方去諂媚人、巴結人、討好人,叫人家來恭敬供養,這樣得來的供養,這是邪命,這是要墮落的,這是第一種。第二種「維口食」。你看這都是經上說的,不是圓瑛法師自己注的。用咒術或者是看相、算命、占卜吉凶,這樣去拉攏信徒得來的利養,這叫維口食,這是邪命。第三種叫「仰口食」。仰口食是看星相的,也是講吉凶禍福,講這些。「仰觀星宿,以自活命」,靠這個來得利養的。第四種叫「下口食」。記住,下口食,「種植田地,和合湯藥」,這就是出家人不搞出家人的本分,他去學醫給人看病,給人治病。你看,世間人說好事,這不都是社會慈善福利事業,這有什麼不好?事是好事,如果要靠這種方式去拉信徒求供養,就錯了。

必須要曉得,世間人,包括出家人,各人有各人的本分,不務本分去搞另外一種行業就錯了。你要是以醫道去救世,你何必去出家?做醫生就好。出家人不是做醫生,不是給人看病的,出家人不是給人看相的,不是給人算命的,不是給人占卜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業,怎麼可以搞這些?

以上這四種,「邪心求利,以活身命」,這是邪命,這是要墮落的。這是我們講的病從口入。這個墮落,你是以邪心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利養,將來都要受果報的,要墮三惡道,這是大病。

底下是『攝諸口業』,「口業」是戒經裡面所講的四種,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這四種都要離開,教我們安住在正語之中。不妄語,決定不欺騙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說這個話能刺傷別人的心,這是惡口。兩舌是挑撥是非,綺語,我們講的花言巧語,都是欺騙人的,這是佛在戒律裡面為我們所禁止的。能守住這四條,我們言語就正了,不至於「禍從口出」,這四條口業是禁止了「禍從口出」。前面那四種邪念要離開了,那是禁止「病從口入」。這是『正語』的意思。在淨土法門裡面,一句佛號六字洪名是真正的正語,二六時中心口都不離就決定有成就。

再看底下一條,「正業」,「業」是行業,就是行為造作:

解【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在戒經裡面給我們訂的比較上具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十善業裡面講的身業,這是『正業』。此地告訴我們舍識之後,也就是轉識成智之後,心是常生智慧。既然與智慧相應,當然一切邪行都不會有,所以不但是心清淨,身也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也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這是真的。在本宗裡面,二六時中念佛不斷,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能夠做到「淨念相繼」,這是正業。同參道友在一起研究經論,在一塊結期念佛,這都是正業。今天是五號,我們預定這個月二十五號開始打佛七,還有二十天,這段期間當中我們先在心理上做一個準備,我們佛七當中一定有很好的境界,換句話說,有很好的成績,佛七就很有意義了,這是正業。底下講正命:

解【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五邪命,底下有個註解,「命」是活命,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如何能夠延續我們的生命。前面講的四種邪命著重在日常生活,此地講五邪命與前面講的四種邪命是相類似的,但是它這是特別著重在利養上,這我們都要說一說。圓瑛法師《講義》,在一百五十九面,第五這一條,註解得很清楚。

五邪命第一種是「詐現異相奇特」,用這些方法,他的目的無非是叫人要信他,要去皈依他、尊敬他、供養他,目的在此地。換句話說,『五種邪命』是五類的手段。世間人實在講迷惑顛倒的不少,正法他不相信,如果變一點花樣,他就相信了,換句話說,他聽騙。一聽說某人有神通,他馬上相信,他就去了。那個神通他見到沒有?他沒見到,聽別人說的他就相信,真是奇怪,自己並沒有看到。示現這些事情的在今天全世界可以說各個地方都有,這五種邪命太多了。學佛的這些同修們,幾乎是過半數,都是他們的信徒,這是很不幸,不是佛門不幸,是那些人不幸,迷惑顛倒,叫愚痴,邪正不分,他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正法當作邪法。他有沒有這個事情?有的時候真有,像印度的瑜伽師,他在熱灰裡面走過,在燒得紅紅鐵上走,他真有一套,像魔術一樣的,那真的,你看起來不能不相信。為什麼說它是邪法?那個東西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不能夠幫助你轉識成智,那就不是正命。

圓瑛法師在這裡給我們解釋,「以奸詐為懷,示現異相,與人不同」,譬如「不食五穀」,不食人間煙火。「臥刺投灰」,這裡講印度的外道。「諸奇特事,冀人信仰」,最後一句說出他的目的,招攬信徒。有的時候他也許有神通,他也能知道過去、未來。譬如你到他那裡去,從來沒見面,你一去他就曉得你的名字,你家住在哪裡,你做什麼事情,他統統都知道,這不得了,這有神通了。你去念念《楞嚴經》,《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譬如魔附在他身上,魔有五通,他知道,那能力不是他的,魔附在他身上的,他仗著魔的力量能夠號召許多人,如果哪一天他得罪魔,或者魔不高興走了,他的能力全盤失掉了,不是沒有的事,真有。五十種陰魔有許多的境界與佛的境界很相似,不容易辨別,凡夫要能不上當那是萬幸,那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福德薄的人沒有不上當的。

第二種,「自說功德,誘動人心」。講他自己,他的修行、他的功夫、他的德行,專門說自己好處,目的是叫別人敬重他,叫別人信仰他,所以說自贊毀他,別的人都不如我了。自贊毀他在菩薩戒裡面就犯戒了。哪一個菩薩,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你看到哪一個菩薩自己讚嘆自己,毀謗別人的?找不到。菩薩都是自謙,自己謙虛,推崇別人,沒有看到自贊毀他的,這是佛法裡頭不許的。

第三種,「占相吉凶,為人說法」,他說的法未必是正法,如果是正法,何必還要附帶這些看相、算命、占卜?還搞這些幹什麼?世間人迷信,很相信這個東西,所以正法很難,能相信正法的真正是善根深厚,有大福德、大因緣。凡是去看相算命占卜,總是自己遇到有痲煩事,遇到不如意的事。如果他在一生當中事事如意,一切都圓滿自在,他就不看相也不算命了。這些人懂得人的心理,很巧妙利用人性的弱點,結果上他當了,被他欺騙。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是教你轉業,佛法裡面講命運,命運是自己創造的,自己造,命運可以自己改變,那你還要算個什麼?不需要算。

改變命運最好的一個例子,袁了凡是個例子,蓮池大師是個例子。你看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就是他的功過格,我們上一次印《彌陀經要解》,後面附的蓮池大師《自知錄》,印一個小冊子三千本,都送完了,現在連一本都找不到,很難得。用《自知錄》,用蓮池大師那個功過格,或者是用了凡居士的功過格,改造命運非常有效,真正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做三年,你的命運就轉變了。所以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算它幹什麼?

第四種是「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也是故意裝模作樣,在大眾當中與眾不同,目的是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第五種,「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某人供養我多少,那個供養我有多少,意思是說你也該供養我了。這都是心術不正,所以都是「邪心取利」,所以叫五種邪命,我們一定要把它離開,決定不可以這麼做法。

『住清淨正命中』,心心念念都在道業上,更重要的,念念知道慚愧,這樣才好。無量劫以來,與我們同學的那些人,多少都成佛、成菩薩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轉,還在迷惑顛倒,連個下品下生都沒拿到,這不慚愧嗎?慚愧心生當然就住在正道上。所以把對世法五欲六塵求取的心要斷盡,什麼事情隨緣,隨緣當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慈悲,這樣才與道相應,才叫做『正命』。底下一條是「正精進」:

解【以無漏慧相應。勤行精進。修涅盤道。名正精進。】

『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而不退。我們天天有進步,沒有進步就退步了,譬如說我沒退步,沒進步就是退步。修道跟求學是一樣的,不進則退,所以天天要進步。可是進步裡頭最難得的就是精純,他不摻雜,這是真正難得,真正不容易。譬如我們學淨土法門,我們很簡單的說說,我們修的是持名念佛,在持名裡頭再加上觀想就不算精進,縱然有進步,你裡頭雜的有觀想,但是觀想雜的還雜得不嚴重,為什麼?是本門、本宗的。如果再加上禪宗的參究,那個就差得太大了,那摻到另外一種去了。我們講念佛法門有持名念佛、有觀像念佛、有觀想念佛、有實相念佛,這個東西你摻一點在裡面,是本宗的,本宗就不純了,何況摻雜別宗?如果摻的有禪,摻的有密,摻的是其他宗派裡頭理論修行方法,那就叫雜進不叫精進,收的效果當然不一樣。

精進不懈怠,所求的是「涅盤道」,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這意思翻得很多,通常我們把它翻成「滅」,滅什麼?滅生死、滅煩惱,指的是這個。也翻作圓寂,圓是指功德圓滿,寂是講的清淨寂滅,這是涅盤道,這叫做『正精進』。由此可知,如果不是以這個為目標的精進,都不叫做正精進。在念佛法門當中,我們的精進方向、目標都是求生淨土。換句話說,我們的方向、目標都是在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才能真正達到求生淨土,這叫「正精進」。如果對於這個方向、目標有所障礙的,那個精進就錯了,那是背道而馳,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第七,這是正念:

解【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如果要沒有這第一句,我們也常常『念正道及助道法』,要沒有那一句,我們也算正念。有前面一句,我們的正念沒有了,為什麼?我們沒有『無漏慧』,所以沒有正念。但是有個特別,特別在哪裡?這個特別就是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太奇特,雖然沒有得到無漏慧,你具足信願行就等於是無漏慧,這是不可思議,真的八萬四千法門裡頭都找不到的,其他法門裡沒有無漏慧更是不行。我們這個法門裡頭,沒有無漏慧也行,我只要有真信切願,一句彌陀念到底,念念心口一致,那就是正念,雖然用分別心、執著心念的,都叫正念,為什麼?決定往生。一念無二念,沒有妄想雜念,功夫成片,決定能得到帶業往生,只要往生,一生就成就了,這不叫正念叫什麼?所以諸位要曉得,淨土法門以外要談八正道,標準是相當高的,阿羅漢以上才具足,阿羅漢以下都不具足。但是在淨土法門裡面,只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八正道就統統具足,這是難信之法,這是當生成就的佛法,真正不可思議。未後這一條,「正定」:

解【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換句話說,這個定與慧要相應,這個慧是無漏智慧,所謂無漏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有體有用,它的本體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實在講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的自受用。《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般若無知」,那就叫做根本智。無知,這個心好自在,無知就是沒有念頭。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向諸位提示的,二六時中在一切境緣之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就是根本智現前的時候。起心動念,根本智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訓練根本智就是學清淨心,你在一切法里起心動念,你的心就不清淨了,無知的般若不能現前。根本智證得之後,根本智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般若經》說得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只要一接觸就統統明了了,那是智慧,無所不知。與根本智、後得智相應的定叫做『正定』,定慧一體,定慧不二。慧是了了分明,定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又能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同時又如如不動,這叫「正定」。

換句話說,定裡面沒有慧,這個定就不是正定。世間四禪八定,乃至於小乘聖者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他只有定沒有慧,在大乘法裡面都叫做邪定,都不叫做正定。小乘裡面的正定是以有漏、無漏來分別。世間四禪八定是有漏的禪定,是邪定。九次第定超越了時間,超越三界六道輪迴,這個定稱為正定,因為他與無漏法相應。但是在大乘佛法裡,小乘的定也算是邪定,沒智慧,沒有能發慧,他要能發慧就破無明,就證法身了,就能夠見性。

現在要說到我們自己身上來了,我們學佛有沒有正定?當然沒有。我們要如何來修學正定?當然照這個標準(是通途標準)很難,得斷見思煩惱以後才能得正定。但是淨土法門,你的心就定在《阿彌陀經》上,這你得定了,這個定是正定。除《阿彌陀經》之外,其他的一切經論都離開了,你這個心定在《阿彌陀經》上,這得定的。在修行方法上,我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也都離開了,這是你在行門上得正定了。

不要有懷疑,我這一念阿彌陀佛,過去我念觀音菩薩,現在不念他,他會不會怪我?那你這個定就失掉了,你正定馬上就失掉了。我過去還拜東方藥師佛,現在我不拜他了,我有病,他來不來給我治病?你又懷疑了,正定很難。定在一個法門,定在一部經典,這是本宗的正定,換句話說,人人都能夠得到,人人都能夠成就,怕的是你沒有正見,沒有正定。如果你真正都有這個大定,你的一生決定有成就,不會空過的。

你們學經,把那個心死掉,一切經我都不學,就學一部《阿彌陀經》,行嗎?行,就學一部《阿彌陀經》。你們諸位統統都學《阿彌陀經》,講《阿彌陀經》的人還是太少了。你想想看,今天全世界四十億人口,講《阿彌陀經》的人少,得度的機緣就少了。我們淨土宗有好幾位祖師,一生當中專講《阿彌陀經》,怎麼個學法?要有正定,要有正精進,用最笨的方法學,把這本書連經文帶註解統統背過,你看會不會講!

我們過去在「華藏會訊」裡頭轉刊了一篇蠟燭師的傳記,你們都看過,那是真人真事。這位法師其笨無比,我看你們笨還沒有笨到他那個程度,你們再笨還不至於把蠟燭放到大太陽底下去曬,還沒笨到這個程度,他能夠成為一代大法師,可見得你們比他強多了,怎麼不能成就?他怎麼成就的?就是背誦經文、註解,他就是這麼成就的。

他到諦閒法師那裡,諦閒法師看了,太笨了,實在沒辦法。可是這個人有一個特長,他真可以學,他有定,你教他這一樣,他這一樣就決定不變,這個了不起,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他的。教他背《法華經》,他一天到晚念《法華經》,沒多久他這部經會背了,他心無二用,換句話說,他最大的特長是沒有胡思亂想,這很了不起。雖然很笨,一點聰明智慧都沒有,但是他沒有妄想,教一個就是一個,教兩個就是兩個。所以跟諦老沒幾年,這些大經大論連經文帶註解,他統統都背過了,以後智慧開了,居然聽經的時候,他有異論,他有他的見解,諦閒法師一聽不錯。老和尚有的時候出去有事情,請他代座,代替他講經,代了幾次,大家聽的時候很有受用、很歡喜,真的把他培養出來了,這是我們一個模範,是我們一個例子。他有能力讀那麼多大經大論,我們今天這一本讀不下來嗎?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三十七品講完了,但是後面三十七品並不那麼單純,它通四教,所以它的範圍非常廣大。通四教就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我們下一次再來研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