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純祥法師
經文:『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來勸導我們。他先向我們稱揚讚嘆極樂淨土依報和正報的清淨莊嚴和安樂,發起我們往生的願望。
發願與臨終接引是因果關係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願(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眾生髮願往生淨土是阿彌陀佛攝生願中最重要的內容,願文表述是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是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跟著發願而來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去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能與淨土的聖眾相會。所以發願是因,結果就是你往生淨土,進入清淨大海眾之中,成為極樂世界的國民。在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在(十九願)因願文中說: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如果你發願,阿彌陀佛在你臨終時就會與這些諸上善人一起來迎接你,你就與這些善人俱會一處。
兩部經在表述上有些差異。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你發願,你就跟諸上善人(不退轉的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以及阿彌陀佛)一起生活。無量壽經是法藏說,它集中點之一是臨終接引,所以在(十九願)因願文中將發願和接引兩者放在一起,發願和臨終接引有因果關係,兩者一體不離,有前面的發願,就一定有後面的臨終接引,願文就是這樣選擇的。
有些人認為我現在念佛想往生淨土,如果臨終時有顛倒和妄想,那麼阿彌陀佛就不會來接我了,這是錯誤的觀念,需要糾正。我們對阿彌陀佛願文要有正確理解,只要你發了願,他肯定會來接你,你就在佛願力的保護下往生淨土,這點在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詳見附註1)中說的比較清楚。
當然往生願望是否真實這個地方需要注意。你是不是能正確的理解往生淨土的願望,然後發起來,也就是說你是不是能比較誠實的發願,這是較難判定的地方。在無量壽經中說,你念過了十日、十夜或者一日、一夜,雖然你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但是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來接你,你就獲得了往生。實際上你的往生是由於阿彌陀佛有願力的緣故,你真誠想去,即使自己不能確定能去,實際上也是能去的,在你有願,信心沒有成就的情況下,只要你不顛倒就能去。阿彌陀經中講「顛倒」,而無量壽經中大意是說,只要你沒有徹底推翻有極樂世界,沒有根本不願意往生,沒有謗法,即使對因果業報半信半疑,對往生有一定的懷疑,時斷時續,實際上在你臨終時佛仍然會來迎接你,你還是可以往生,這是依阿彌陀佛願力的選擇。所以阿彌陀經中經文表達為: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一點與前面的「發願」是緊密相聯的。
表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分段對應表
經
分段一對應
分段二對應
因
果
無量壽經
(十九願)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
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很多人由於願心不強烈,對淨土情況了解的比較少,對自己的往生不能確定,落在猶豫之中,因此把臨終的環節看得比較重要,希望臨終有人助念來送。這裡大家要注意,你即使看重臨終這個環節,也要把重點放在阿彌陀佛的願力選擇上,因為阿彌陀佛會依願來接你,你的發願與佛的接引有內在關係。如果你平生髮過往生淨土的願,只要你沒有徹底推翻往這個願望,那麼阿彌陀佛就會來接,這一點是依無量壽經中所說,所以我們應該注重隨佛發「願」,信佛臨終接引的願力。
對於往生,發願比發菩提心更重要
還有一點是: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願依阿彌陀經說,你是在聞到阿彌陀佛淨土的殊勝功德和利益之後發起的,是在你聽了佛的淨土教化之後發起來,它來源於釋迦牟尼佛的講經。無量壽經的表達和這個有點差異,它是說「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菩提心就是我要做佛菩薩,它本身是一個願,所有的佛法都可以集中在發菩提心這一點上。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心中有正見,但是菩提心和往生淨土的願不完全是一個事情。在法藏的因願文中是分開表述,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一段,至心發願(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是一段,對於我們直接聽淨土經的人來說,你要把重點放在「發願」上面,發起往生願望,而不是非要注重發菩提心。
現在禪宗、密宗、包括一些淨土宗的講法,認為發菩提心很重要,要先發菩提心,再發願往生淨土。發菩提心對發願是有幫助,但是對於聽聞淨土教的人來說,直接地念佛隨阿彌陀佛發願,往生的願望中就包含了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作用。對於實現往生淨土這個目標來說,發願比發菩提心的作用更直接力量更大,更隨佛願、佛教。我們學淨土教要注意起點,起點就是「發願」,而不在開悟見性、圓解教理等其它任何上面,這些只是其它法門給你設定的內容,不是純粹的淨土教。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
經文到這裡講了極樂世界依報和正報的種種清淨莊嚴,轉到你這裡只有一點:眾生聞者,應當發願。你聽佛的話就是發願,如果你不直接發願往生淨土,還想做些別的,那是自不量力。淨土教發願前沒有別的條件,如果你沒有發願,還在積累其它條件,那是你沒有聽明白釋迦牟尼佛的話。
當然發願有一些細微之處。依通途佛法,菩提心才是願。凡夫的我們沒有任何真正金剛不動的東西,也就沒有什麼真正的願望。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才是真正的願,其它世間法中的願只能叫暫時的志向,凡夫沒有真正的願。而此處經中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這個願的發起是因為你聞到了淨土的莊嚴功德,它源於佛,由佛力中所發起。
你念南無,南無是皈命的意思,亦是回向發願之意。皈命是你皈命,你聞到了淨土的莊嚴,把自己投皈給阿彌陀佛,這是你這邊。南無同時還有回向發願的意思,這個是佛的發願和回向;你在皈命中就有了佛的願力和回向力,所以我們念佛是不用做回向的,念佛本身就是發願回向。聞是說者,應當發願,就是讓你念佛,念佛就是發願,南無就是發願,這是重要的環節,你對發願有正確完整地理解,發起了真實的願望才能導入正行,接下來說到行。
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你發起了往生淨土的願望,你有了皈命(南無),怎麼實現這個願望呢?有人說發願要先發菩提心,也有人確實想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只念佛,還應做些其它的。而在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四個條件,得生彼國,這四個條件是善根、福德、因和緣,你有了這四個條件,你就一定可以得生彼國,少了一個都不行。很多學阿彌陀經的人把重點放在這句話上,這是正確的。這是佛語,一定要信受奉行。但是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
往生極樂世界是在極樂世界中投胎,投胎需要四個條件:父親、母親、投胎的業識和保證的緣。這個在親鸞大師《教行信證》(詳見附註2)中講得十分清楚。什麼叫做善根和福德呢?善根、福德就與父親、母親及信心緊密相關,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先要有父親和母親。我們投生娑婆世界沒有做任何準備,懵懵懂懂而來,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國家,沒有任何選擇的能力。現在我們投生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做的計畫,父親和母親是誰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光明名號。
我們出生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之中,九品蓮花為父母,這朵蓮花即是父親也是母親,它是法藏菩薩發願成就的,由佛的發願成就我們往生的父親和母親。這是我們往生淨土需要的第一重外在因緣,我們要投生在極樂世界,法藏發願成就南無阿彌陀佛,願力名號是父親,光明是母親。成就這個父母親所需要的善根和福德不是我們自己現在的任何努力所能具備的,也不是說你上輩子做的布施、持戒、智慧等善根福德。
善根、福德、因和緣都在名號之中
為什麼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因為這個善根、福德、因和緣所指向的都是名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光明。你要投生極樂世界,你要具備什麼樣的善根福德呢?不是指你能投生在當官、有錢人家所具備的那些善根福德。投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不是普通的善根和福德,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願力名號是父親,光明是母親
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成就無量壽、無量光,願力和光明我們要同時注重,如果你只注重了願力,那就好象只有父親沒有母親,那你不能往生,如果你只注重光明,沒有注重願力,那就好象只有母親沒有父親,也同樣不能往生。
善根和福德是連在一起的。法藏菩薩他發四十八願,這個是善根,依這個發願來行,這個是福德。當你念南無時,你要知道南無即是皈命,在你這邊叫皈命,在阿彌陀佛那邊叫做發願,是阿彌陀佛的發願,不是你在發願。所以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有發願,並成就光明,然後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你,是他要來做我們往生的父親和母親。回向就好比我們發願掙錢,然後要把掙來的錢都給兒女。阿彌陀佛的發願是為什麼?他是要把他掙來的極樂世界給我們。南無是皈命,亦是回向發願之意,他發願回向是給我們,就象父母給子女一樣,你念「南無」時你要知道有這個意思在名號裡面。
法藏發四十八願,要給我們什麼?依四十八願是兆載永劫的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修行,這個叫往生淨土的福德。善根是阿彌陀佛的發願,福德是阿彌陀佛的修行。現在我們國家的情況是後代越來越沒有自主力量,靠自己去讀書、找工作、掙工資、發財,這太困難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能做上富二代、官二代。修學佛法也與此相似,我們只能做「佛二代」,你自力要成佛那很困難,你只能依靠阿彌陀佛的回向和發願。所以如果你偏離了名號去找善根福德因緣,就是方向性的錯誤。
往生極樂世界,信心業識不能缺少
往生需要的第一重因緣是外在的父母親,首先要具備父親(名號願力)和母親(光明),這些因緣不能缺少。但是光有父母親的成就,沒有信心我們和佛也不能成為一家人,你就不能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中出生。所以第二重因緣中內因即是信心,信心是投生的業識。
依佛說無量壽經,信心是由聞佛願生起本末生起,即也是在名號願力和光明上生起信心。所以在佛那邊叫發願回向,在我們這邊叫做皈命,兩者都在「南無」上。南無分兩邊,有你這邊,有佛那邊,佛那邊要做我們的父母,你這邊就要皈命即是信心。你皈命就是將你娑婆世界的命舍掉,在極樂世界中重生。在佛那邊,佛要把他的發願和光明都給我們,南無的雙邊是不相離的。
名號光明是外在父母,信心跟父母本是一體,由名號上產生。信心業識實際上就是把父母的組合作為我們子女的信心。你的新生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光明已經成就,在父母那邊成就了種子,你將成為一個新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你的信心是建立在光明名號上面。
善根和福德是阿彌陀佛的發願和修行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剛才說這是四個條件,實際上善根和福德可以並在一起,主要就是選擇願行。前面說發願時,別人錯解為「我要發菩提心,我要修諸功德」。其實發願(往生淨土)就是善根,少善根不行就是你一定要隨阿彌陀佛發願,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的發願。福德也不是指你放生,吃素,受戒,朝山,拜懺等其它的願行。善根福德是指阿彌陀佛的發願和修行,你要聽清楚然後去念佛,才會把信任放在名號上,而不是錯放在其它地方。
表二善根福德因緣分解對應表
結合名號
南無
阿彌陀佛
結合無量壽經
發願
修行成就
往生四個條件
善根
福德
因
緣
得生彼國
結合世間法
父親
母親
投胎的業識
緣
投胎
結合無量壽經
願力
光明
信心業識
得證報土真身
《教行信證》
雙重因緣
外緣
內因
信心是你投胎去極樂世界的業識,從究竟的層面上來說,守護信心的是光明,內在有信心,外在有名號光明攝取不捨,那你就一定可以往生淨土。密教講母光明與子光明,內因信心可以說是子光明性,外緣名號光明可以說是母光明性。母子相會,報生淨土。本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這個不可以少的東西在名號裡面全部具備,也不可以到外面去找。
經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善根福德因緣是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下面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你聞到淨土阿彌陀佛的名號,執持名號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所以善根福德因緣就是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是佛的解釋。如果你離開佛語自己去判斷是否有善根福德因緣?那你會覺得善根福德不夠,要去培養善根,要去修福,然後才能因緣具足。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其它的經論來理解就會有很多內容,所以此處我們要依經上佛的親說,不要自己猜測。
經上說「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指願力和光明,聞說阿彌陀佛和執持名號是一回事,執持名號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執」就是拿起,「持」就是不放下,保持相續。執持名號是通過「聞」,用我們的耳根和心,你聞到了阿彌陀佛的願力之後,把它放在心上,不要把它舍掉,用心來執持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跨兩邊,一邊是我們,一邊是佛。南無是我們,阿彌陀佛是佛,可以分開論,也可以合起來論。分開來論,分成兩段,南無是一段,阿彌陀佛是一段,如果完全分開,那麼就好比世間的人跟阿彌陀佛沒有關係,就稱不上南無,象我們跟阿彌陀佛建立了關係,兩段就產生了因緣,就有南無阿彌陀佛。在我們這邊有種種的因果業報,在阿彌陀佛那邊也有因果業報。
真正執持名號者是阿彌陀佛
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命,皈命給阿彌陀佛,你和阿彌陀佛是並立的關係。那麼好象是我在執持這個名號,我要南無,我要皈命給阿彌陀佛,但是真正不動搖的執持者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願回向是淳一、相續和決定,他成就的光明是不斷絕的。但是在我們自己這邊執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覺得是自己在皈命,當你不念時就會覺得自已在做別的事,把名號給放下了。這種執持是你的執持,而你有這個執持是因為阿彌陀佛先有命令。南無也有「敕命」的意思。你要皈命,是誰讓你皈命?是阿彌陀佛讓你皈命,與你皈命相呼應的是什麼?是阿彌陀佛要幫你,要你皈命,你的執持是因為先有了一個發命令的人,發命令者即是阿彌陀佛,他說「你要來,你要投胎到我的極樂世界中來」。你在執行命令的過程中可能不是那麼相續,有時念,有時沒念,但是阿彌陀佛的命令沒有間斷,他隨時都在招喚。南無是命令,也是招喚,雖然你可能把這個命令和招喚給忘了,但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招喚隨時都在進行,沒有停止過,即使在你沒有聽到的時候,沒有念佛的時候,沒有回應的時候,他都一直在招喚著你,在下著命令。那麼你間斷時,你要是了解到以佛為主的這個性質,保持你對阿彌陀佛皈命,你沒有說我不想去,我不皈命,那你就還沒有逃出阿彌陀佛的招喚,沒有反抗這個命令,你這個願望還存在,阿彌陀佛在臨終就會來迎接你。
當然如果你信心成就了,你知道阿彌陀佛隨時在招喚,你就在他的命令之中,你知道執持的人是阿彌陀佛,不是自己,我是次要的,我只是執行命令的人,我不是下命令的人,只是被領導的人。
「聞」就是聽到阿彌陀佛的招喚
所以這個聞說阿彌陀佛,「聞」是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光明,聞就是你要聽到他的招喚,這一點還更重要。而不是說你聽自己內心的某種想法,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打妄想?是要聽清楚我心中本質?都不是這些。你打妄想,心裡到底在想什麼,本質是什麼,好象聽不清楚,弄不明白,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這些都只是在你這一邊。而在阿彌陀佛那邊,因為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招喚和敕命,他是你的妄想和執著不能夠阻礙的。「聞說」是兩方面,一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極樂世界,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和願力,正確理解「聞說」的意思,然後就執持名號。如果你真正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光明,你就會執持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若」是不定、不確定的意思,與無量壽經中「乃至」的意思接近,乃至是下至、少至,從一念到一輩子不定的意思。因為個人的因緣不同,有人臨終時遇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能活一天,他就只念一天,而有的人念了七天,有的人更長,這是指臨終的情況。平常的我們,有時念佛念一小段,有時打一個佛七,念佛變成了功課,感覺我們好象必須在念佛時才在執持名號。執持在阿彌陀經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從我們這邊講你的執持,另一個佛那邊的持執。你的執持也是阿彌陀經的主要意思,因為阿彌陀經主要是體現法藏菩薩的二十願。二十願說如果我成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植諸德本,聞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佛,然後至心回向,欲生我國。念名號就是植諸德本,名號就是功德之本,善本、德本,然後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
表三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分段對應表
經
分段一
分段二
念佛
發願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十願)
聞我名號,
植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國
佛說阿彌陀經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念佛是培養善根福德最好的方式
我們出生在阿彌陀佛淨土的蓮花之中,這個蓮花不用你去栽培,它已經成就,父母你已經有了,不用自己去找。有的人說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極樂世界那麼好的地方,不相信自己有這個福德能去,這是不知道往生福德是阿彌陀佛這個父母給我們的,由於不太理解就覺得自己的福德不夠,信心不足,沒有資格做阿彌陀佛的兒女。
阿彌陀佛的二十願說「聞我名號,植諸德本」,有些人覺得自己善根不足,功德福報不夠,這只是你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認識。當然在娑婆世界,你沒有很大的福報,沒有好的因緣,你就不可能投生到富貴人的家中。在佛法中也講究因緣,我們投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那麼好地方,沒有非常大的福報,是不能夠去的。如果你覺得福報不夠,要培養福報,你要怎麼培養福報呢?從究竟上來說,你是不用培養,因為阿彌陀佛已經全部給你了,但是在你沒有信心的情況下,你覺得福報不夠,如果這樣你就念佛培養福報,不要用別的方式。「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每念一聲就是增長無量無邊的善根和福德,也不要去做其它的。做供養,布施,修行,幫助別人,扶危濟困,維護正義,這些也都有福的,但是你想憑這些福報投生在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度,根本不可能,兩者之間相差太遠。世間上的好事對於往生來講,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只有念佛才有幫助,如果你覺得功德不夠,罪障很深,那你就好好的念佛,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
多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往生淨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要怎麼樣多善根福德因緣呢?就是多念佛,信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二十願說「植諸德本,至心回向」,佛和我們在兩邊互動,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至心回向,而實際上這個「至心回向」是佛給我們的,但是你覺得是你在修行,你把這個修行當做自己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因為我們不是相信自己就是相信阿彌陀佛,在你不能夠相信阿彌陀佛的情況下,你就變成了相信自己,在你相信自己的情況下,念佛就變成了你的修行,即便如此,你還是要把你的至心回向,歸到阿彌陀佛的那邊,始終在這個因果的框架(名號)中運行就不會偏離方向(往生)。
念佛是超越時間的
「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這是時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經都講到時間。觀經中講「七天」,阿彌陀經中說「若一日,……若七日」,無量壽經(好幾個版本)中說法比較多,有十日十夜,一日一夜,有乃至一念,所以說念佛是超越時間的,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和願力是超越時間不受限制,可長可短,經上說乃至、下至、若都是要「破除」(時間限制)的意思。
但是在你沒有完全信受佛之前,以自己為主,念佛好象是一種工作,好象是一種修行,我多做一點,我就多有一點功德,我的願望感覺就更強一點。佛從隨順眾生來講,就是若一日……若七日。有些人聽說了阿彌陀佛,只是表達了一下說我願意,而後並沒有實際的行動,這個願就很淺,有願無行。如果你肯念一日一夜佛,就表示你往生的願望比較真實。
念佛往生,佛的說法有多種,若一日……若七日都表示很少的意思,無量壽經中說乃至十念,更是非常少的意思,這都說明念佛往生有很容易的一面。但是再怎麼容易,落在眾生這邊,好象還是要經過自己的認可,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方式。佛也是根據眾生情況將念佛時間說成了很多的種類,沒有確定,少至一念,有的甚至一念都沒有,光聽到就往生了,「聽」到也是「念」,少至一念,多至一生。但是阿彌陀經中所突出的就是你念佛要念一天,是因為在你有自力的情況下,你多念一點就能更好地對治自己的毛病,同時也體現了的佛發願。念佛是一個最好的修行,即使是自力的修行也屬於正行。
南無阿彌陀佛!
附註1、
《佛說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原文: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附註2、
《教行信證》的兩重因緣:良知: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真實信業識,斯則為內因;光明名父母,斯則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真身。故宗師(善導《往生禮讚》)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雲(法照《五會法事贊》):「念佛成佛是真宗」。又雲(善導《散善義》):「真宗叵遇」也,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