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二面,第三行,請看《要解》:
解【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非離此別有自性。】
這個文是繼續解釋本經所依的理體,就是實相。前面兩句就是離虛妄相。圓瑛法師跟我們說的「性離妄相」。下面三句,「相不離性」,這個意思在前面我們都做過說明,要緊的是要細心的去體會。前面佛在經上,常常用金與器來做比喻,金不離器,器也不離金,我們拿金比作性,拿器比作相。金不是器,所以金沒有相,它是離虛妄相。相也不離金,就是器決定不離金,金器千千萬萬種,無論差別再多,它都是金,離開金就不叫金器了,所以相不離性,性不是相。
為什麼說性不是相?如果性也是相,這個相就不能變,它要變的話,那就不是一個真實相了,真實是永遠不能變更的。我們曉得,凡是有相,它都是常常在變化。常常變化,所以佛說這個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這個妄相,它不離性,器器都不離金,金不變,這個我們很容易能夠明了的。金是不會變的,所以你有十兩金子,我喜歡做成項鍊,項鍊的相,還是十兩金子。我不喜歡了,我把它熔成一個鐲子,鐲子還是十兩金子,金沒有變,不變的是性,常常變動的叫相,諸位把這個道理明白之後,這兩句經文就好懂了。
「性」,它不是妄相,妄相決定離不開「性」,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見色聞聲無不是明心見性。哪一個妄相不是自性變現的?哪一個妄相的實體不是自性?這個比喻明白之後,我們再看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的這段話,『離一切緣慮分別』,這非常重要。什麼叫「緣慮」?緣慮就是攀緣心,緣是攀緣,慮就是思慮,緣慮心是指第六識,所以常常打妄想,想東想西、想前想後。「分別」,範圍就更大了,八個識都有分別,八識裡面,分別功能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識。所以這個緣慮、分別,它上面加了「一切」,是第六意識所起的這些妄念。諸位要曉得,這個不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沒有一切緣慮、分別、言語、文字。不但沒有緣慮、分別,言語也沒有,文字也沒有,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說無相的實相。
無相的實相是講的我們真心理體。真心理體,它起作用的時候,有緣慮,也有分別,也有言語,也有文字,這四句代表一切萬象。一切相,不管是你心裏面想的相,凡是外面境界上的事相,都是從本性現起的,離開了自性,決定不能現相。妄相,也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在這裡,我們就應當要體會得到,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自己。佛法裡面常講「全妄即真」,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自己,無有一法,不是自己變現的。就好像作夢一樣,夢中所有的境界,夢裡面有相,有相分。夢裡面有自己,你自己也會胡思亂想,那是見分。見相兩分,統統是自性變現之物,我們眼前山河大地,我們這個分別、妄念,哪一法不是從無相的實相變現出無不相的實相?圓瑛法師的註解,如果諸位要有的話可以做參考。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解【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末後這一句很要緊,由此可知,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叫做方便法,為什麼?是不得已勉強說的。你可不能執著佛真有法可說,那就壞了。佛無有法可說,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簡直是無法可說。好比一個人,我們這個人身體很健康強壯的時候,你遇到一位醫生,醫生對你無藥可用,你身體健康,你沒有病,不需要,沒有藥物可用,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他沒有藥;你有了病,有病才有對治你病的,那個就叫做藥。藥從哪來的?藥是因為你有病而建立的,你沒有病就沒有藥了。
眾生有病,佛才有說法,說這個法是給我們治病的,我們什麼病?煩惱的病、見解的病、妄想的病,佛說一切法是把我們這些病拔除,如何拔除?要自己開悟,自己如果一開悟了,煩惱就沒有了。你有煩惱,你要曉得可憐,眾生煩惱本來無、緣慮本來無、分別本來無、執著本來無;去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在講堂里不知道講了多少遍,執著不破不能成就。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破執著的。人我執破了,這是講執著的根本,大根大本就是一個我執、一個法執。
你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生的?前面跟諸位講過,我們過去在《十四講》裡面,大專講座《十四講》的一開頭就討論這個問題。煩惱障是從我執生的,沒有我哪有煩惱?因為有我執、有我見,才有煩惱、才有貪瞋痴慢,誰貪?我貪,誰瞋?我瞋。「我」都沒有了,那問問貪瞋痴慢是落在誰的身上?就沒有了。所知障的根本是法執,破了法執就大開圓解,就是經上講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全都恢復了,你就是全知全能,像大經裡面講「無有一法不知,無有一法不見」,我們在《華嚴經》上讀的。你今天為什麼不知不見?就是因為你有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自以為有知。《楞嚴經》上說的「知見立知」,那就是所知障,那就是法執。
佛陀當年在世,弟子當中,舍利弗代表的是智慧第一,有人到佛的面前向佛請教,舍利弗為什麼他的智慧那麼大?有人請教佛,為什麼他智慧那麼大?佛就舉了精舍裡面那個鼓,做個比喻來答覆他,他說:「你看到鼓沒有?」「看到了。」「鼓敲的響不響?」「敲的響。」「鼓裡面有什麼東西?」「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佛就說:「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樣,什麼都沒有,所以表現出來是無所不知。」這是佛在經典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告訴我們,心空了,智慧就現前了,心裏面有一點點東西,智慧就障礙了,你就沒有智慧。
所以今天人讀經、聽經,不會聽、不會念,為什麼?經典的目的,佛講經的目的,教給你讀誦經典的目的,都是叫你破所知障、破煩惱障、破我法二執。現在人學佛不但不能破執著,講起來真冤枉,那佛真的是冤枉,他反而增加了煩惱障,增長了所知障,這叫顛倒,這個樣子學佛再學上無量阿僧祇劫也不能開悟。我們想在佛法里得受用,受用是要依教奉行,意思得到了,文字、語言、緣慮、分別統統要放下,你就成就了。這种放下,所以說你一聽到的時候,「我要放下了,好,我就統統都放下了」,那還是執著,執著什麼?執著放下,叫你不執著,好難、好難。
如果說一切都放下了,佛還來跟我們說法嗎?佛來說法,佛,你都放不下,你還搞什麼言語、文字、緣慮,找我們的痲煩,你還是放不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統統放下,他的心地決定是清淨的。為什麼在清淨心裏面又生了這麼多分別、緣慮?生了這麼多事情幹什麼?是為度眾生的。好比大夫、醫生,他身體非常健康,他沒病,他也沒有藥,沒有藥,天天去採藥採給誰?採給病人用的,不是他自己用的。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分別法相,給我們說一切法,是給我們講的,不是給他說的。他給我們說了,我們聽了之後要會聽,會聽就開悟了,會聽就是自悟、自修、自度,不會聽的被釋迦牟尼佛迷了。所以你要會聽,釋迦牟尼佛是佛;你要是不會聽,釋迦牟尼佛是大魔王一個,為什麼?你死在字裡行間,你被它迷了。叫我們增長無明,增長邪思的,這個人是魔王;叫我們開悟的,這個人是佛菩薩。所以告訴諸位,外面境界裡,無佛亦無魔,你要是開悟了,哪一個人不是佛?你要是迷惑顛倒了,十方諸佛來了,統統是妖魔,沒有一個佛,要懂這個道理。所以說離緣慮分別,一切不執著,是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的心得到清淨,得一心了。所謂得一心就是離開了人我執、法我執,兩種執著斷掉得一心不亂。
你得了一心,別人來問你,「法師,這什麼?」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可以像維摩居士一樣,一聲都不吭氣,聽都沒聽到,如果那個人是個高明的人,一看到這個樣子,馬上就開悟了,為什麼?你表現的是一心,他一下悟到了一心,禪宗裡頭常用這個手段,這是對上智利根上上乘的人,表現表演一個樣子給他一看,立刻覺悟。中下根人,你表演的時候,他不懂,不懂怎麼辦?不懂要說,給他分別法相,細細給他說明,這叫什麼名字,怎麼做的,它有什麼用處,這個時候是方便說,隨順眾生說,這是佛法。決定不是自己有如是的執著,如果說自己有這麼執著,那錯了。諸位想想,佛法在哪裡學?自己應該明白。這一段文字裡,祖師教給我們,它這個教訓都是依經義而說的。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決定不執著一切相,不但世間一切相不能執著,佛法的一切相也不能執著。相有沒有?有,只要你不執著,你即相就見性,所以叫「即一切法」,見到一切法的性體,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淨土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我們要會。
怎麼說都不會,自己要愈想,愈恨自己,為什麼我不會?為什麼我不開悟?我告訴你,為什麼不開悟?就是你這個妄念叫你不開悟。我為什麼不開悟?你當然不會開悟,你想想為什麼?頭一個「我」,堅固的執著這個我,我執不破,你怎麼會開悟?我為什麼不開悟?我為什麼不如別人?你永遠不如別人,你永遠不會開悟,十方諸佛都幫不上你的忙。你幾時把「我」忘掉了,就開悟了。處處堅固執著一個我,不管你怎麼修,修得再好,跟清涼大師說的一樣,你所修的那個成績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你們想想對不對?清涼大師講的話沒錯。
佛法的修行叫你破我執、叫你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是破法執。所以前面我們讀過,神光的時候,你看看,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給他一點,他立刻迴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就是無我,不但無我,法也沒有,所以他從博地凡夫一下就悟入圓初地、圓初住。就好像我們平常一個人說一句佛號就念到理一心不亂,他為什麼一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他「我、法」二執破了,一句阿彌陀佛有這個功德了,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覺就不迷,不迷就不執著,迷就是執著。有我、法二執,他怎麼不迷?離了我、法二執就覺悟了。
所以佛法裡頭,正覺,什麼人才成正覺?破了我執才叫正覺;破了法執,叫正等正覺;把根本無明都破盡了,叫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我執沒有破,談不上覺,迷惑顛倒。迷惑顛倒,自己要曉得,迷人不能不造業,迷了一定造業,造業一定感果報。造的善業,得善果報;造的惡業,得惡果報,前面我們念過「百界千如」,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世間法離不開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道理希望諸位要記住,希望諸位要相信。因為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是末法時期,就像《楞嚴經》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如何能夠揀別邪正,這是要有慧眼,沒有慧眼,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正法當作邪法,這樣知見的人太多了,數不清,這樣的人也沒有辦法跟他辯別。你遇到他的時候,有理講不清,他不覺悟。你有沒有念佛經?念,念了不解義,把意思曲解了,解錯了。這是前面兩句。
當中這個兩句,『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離」是你證得清淨法身,「即」是你得到自受用的報身,以及他受用的應身。法身是體,報身跟應身是從體起用,它有作用,這個作用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離苦得樂」,自他受用,只有樂沒有苦。「即故無不相」,無相的實相能現一切虛妄相,真正明白了這個事實的真相,這一切虛妄相哪一相不是實相?《金剛經》上說的兩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再把它說一句,「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是不是一個意思?還是兩個意思?你要認為這兩句話是兩個意思,那錯了,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虛妄相,它的真實相就是虛妄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是一不是二。沒有悟進去,這是兩個,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悟進去,性相不二、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你才能開智慧,才能夠信解契入。
這個註解裡面,大師引用般若經裡面講的「俗不礙真」,其實就是《心經》裡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說的離一切相,「色」說的是即一切法。「空」講無相,「色」是無不相,一個是就體上說,一個就相上說,體相不二,真俗一如,真不礙俗,俗也不礙真,叫「真俗圓融無礙」。《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境界,清涼大師給我們發明的「四無礙法門」,「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這個意思,到這個境界才得到圓融自在。
所以學佛,心要清淨,今天講的話是頭腦要清淨。面對的一切事物,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不能感情用事。我們智慧沒有開,立刻對一樁事情立刻起反應,那是感情用事,無明做主,沒有不做錯事情的,所以你看看這個世間有一些大人物,那些做大官,做大將軍的,很危險的事情、很大的事情來了,他不是馬上就處理,他非常冷靜,放在那裡不動,他想不想?他也不想,他這個時候需要什麼?需要頭腦非常的冷靜,冷靜之後,再來處理,一點都不會錯。
諸位讀歷史,你們看看晉朝的時候,謝安,秦王苻堅率領八十萬軍隊來攻打他,他手下的軍隊只有十萬人,人家來報告的時候,他還跟一個朋友在下棋,好像若無其事,那麼樣的靜、那麼樣的定,很簡單的,交代他底下部下的時候,怎麼個部署,他還是下他的棋,沒事情。過了沒有多久,捷報傳過來了,打了勝仗。這個時候一慌一亂,主帥一亂,底下的人跟著就亂掉了,哪有不打敗仗的道理?中國自古以來以寡勝眾的這種例子太多了,他憑什麼?憑他的鎮靜,臨危不亂,以理智來處事,沒有恐怖,沒有畏懼,這才能操必勝之券。
學佛的人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給諸位說,不是說我這個人功夫不錯,那你就想錯了。八風吹不動是才入門,沒什麼功夫。八風吹不動,有沒有到一心不亂?沒有。諸位要記住,八風吹不動在念佛法門上來講只是功夫成片,但是已經就了不起了,為什麼?那就大大的可以恭喜你了,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到功夫成片是帶業往生,決定有分。所以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他是功夫成片,落了個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一心不亂,那了不起了,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寂光淨土。
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是什麼樣的功夫,外面那個境界稍稍動一點,我們這個心就被吹動了,讚嘆幾句就歡喜了,得意忘形了,罵幾句要煩惱好幾天,這怎麼行?一餐飯沒吃,沒吃飽,餓得慌,不行。這都是境界風,境界風動,這是給我們在修行用功上一面最好的鏡子,想想看,我在境界裡還動不動心?動心了,功夫成片都沒有。千萬不要誤會,在境界裡頭不動心了,心得到輕安了,以為是得一心不亂了,那又錯了,這不是一心不亂的境界,只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不是斷煩惱,是伏煩惱,你的煩惱可以控制,可以伏住,並沒有斷。修其他的法門,不行,不能成就。其他的法門,不斷見思煩惱不能出三界,「八風吹不動」只是伏煩惱,出不了三界,可是在三界之內有這種功夫的人決定不墮惡道,這是保險決定不墮惡道。他這個報身死了之後,來生再投胎的時候,決定是人天善道,善道受生,而且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大,這可以斷定的。修淨土的那個便宜就占大了,可以帶業往生。再看底下一段:
解【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祖師一層一層給我們發明,無非是叫我們對這個實相有一個非常正確的概念。對實相有正確概念有什麼好處?對於這部經就會深信不疑,這《阿彌陀經》裡面,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你就不會懷疑。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經之體,對於《阿彌陀經》哪能不懷疑?這部經是稱之為難信之法,這很重要。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就是寂照是兩邊,寂照是二法,你看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這句話的用意很深。佛法是不二法,修不二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法,再沒有比這個更直捷、更穩當了,前面祖師講的,所以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真正不思議。
我們這個講堂星期五晚上還照樣講經,星期五晚上照樣講,諸位來,我星期六到美國去。美國原來在達拉斯訂的《圓覺經》我不講,我去講《阿彌陀經》。在外國,人家是說「喔!這大的,大經大論」,以為了不起,把《阿彌陀經》看輕了,哪裡知道這部《阿彌陀經》在一切經當中確實是第一經,《華嚴》、《法華》、《楞嚴》、《圓覺》都比不上它。我們讀那些大經很難得利益,費的時間多,又辛苦,研究這部經馬上就得利益,當生成就。為什麼我們把當生成就的佛法舍下、放下來,去搞那個當生不能成就的佛法?這個愚痴。我今年到他那邊去跟他們解釋,去年我答應講《圓覺經》,今年我要換,因為去年境界跟今年不一樣。去年,我對這個還沒有這麼深刻的認識。如果他要我講《圓覺經》,請別的法師去講,我不講,我只講《阿彌陀經》,真正能得受用,不二法門。
「寂」是清淨心,清淨寂滅,「照」是觀照,「寂」是定,「照」是慧。為什麼說它「非寂非照」?諸位想想,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它裡頭怎麼會有個寂?「本來無一物」裡頭怎麼會有個照?有個寂,有個照,它又有了一物了,有兩物了,不是一物了,有了兩物了。這個心既不清淨,又失掉了照用。所以諸位要曉得說「寂照」,你千萬不能執著有個寂照,它真有寂照,懂這個意思嗎?不許你心裡頭有執著。
你看看,離一切緣慮分別、言語文字,說「寂」、說「照」是不是言語文字?意思明白了,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執著文字,把言語、文字相掃得乾乾淨淨,沒有寂也沒有照,其實是又有寂又有照,那叫真正有「寂照」。你心裡頭有概念,還有寂,還有照,寂照都沒有了,你所有的那個寂照,那是名字的寂照,沒有真正的寂照。要從你內心裏面把這個寂照這些文字相、言說相,統統掃得乾乾淨淨,那你是又寂又照,它才真的起作用,功夫要在這裡用。
『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才起作用,真有「寂照」。但是後面這兩句是從前面這兩句里生的,所以沒有「非寂非照」就沒有「寂而恆照,照而恆寂」,決定沒有。所以諸佛菩薩清淨,這個清淨心中一念不生,他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才有這種作用。我們今天怎麼樣都達不到,就是因為我們心裡頭還有一個寂,還有個照,所以寂也沒有了,照也沒有了,天天修行修個什麼?修個嘴皮。在言說上修行,在文字上修行,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叫「名字即佛」,我們今天這個修行叫名字修行,是有名無實,沒修行。我們的心、我們的行並沒有修正過來,不但沒有修正過來,你看煩惱一天比一天多,邪知邪見一天比一天增長,那叫修什麼行?沒修行。這就是只在名字上打圈圈,名字裡去轉,都沒有把言說、文字,撇開來走「觀行」的路子,能夠走到觀行則小有修行,所以這多麼重要。
「觀行」就是前面跟諸位講過了,要有觀照的功夫。前頭給諸位說過,我們念佛,句句佛號裡面都有觀照的功夫。實在做不到,我也說得很明白,一天當中你能夠有五分鐘、十分鐘的觀照就很得受用,這個一點都不假。只要你每天不間斷,你決定往生,不要多,每天能有個五分鐘、十分鐘,你就決定能往生。古人所提倡的十念,十念裡頭要有這個功夫才行。就是你工作很忙,不要緊,照樣忙你的工作,你早晚課,早晨念十聲佛號,晚上念十聲佛號,佛號裡頭知道有觀想,佛號裡頭有觀想,念佛裡頭修觀,它起作用。
這個十句佛號就是念十聲無量覺,「南無阿彌陀佛」,整個翻成中國的意思:皈依無量覺。早晨念十聲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樣樣都要覺而不迷,你早晨這十句沒有白念。晚上在睡覺之前的時候念十句,反省我今天這一天有沒有迷惑?有沒有顛倒?是不是樣樣都覺而不迷?晚上的晚課是反省,所以早晚功課要多少時間?念十聲就夠了。你這個十聲要是這樣的念法,比那個一天拿著念珠一天念十萬聲的效果還大。他一天念十萬聲,十萬聲裡頭沒有一句迴光返照,他這個念是增長無明。他天天讀經,一天念個幾十卷經文,如果這裡頭沒有觀照,他增長邪見,這個要緊。我們修行得力不得力就在你如不如法,真正懂得這個門道,懂得這個訣竅,他怎麼不得力?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自然會消除,怕的是不覺,覺了破迷開悟,真正消業障,真能斷煩惱。
解【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這四句是說明我們自己,要記住。一念的心性,就是你在一心沒有妄念的時候,完全沒有妄念,也沒有無明,(沒有妄念有無明,那不行),所以沒有妄念又沒有無明,這個時候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身就是土,土就是身。這個話不好懂,很不好懂,為什麼不好懂?因為你執著沒破,因為一說到身,你就想到這個東西是身,這糟糕了。一說土,這個大地是土,怎麼我這個身是土?土怎麼是我身?你有這個執著,這個意思,你就體會不到。那是什麼?落在你的分別、執著心裡頭,所以這樁事情你永遠搞不清楚,你愈看愈迷惑,愈看愈顛倒,你不曉得它的意思。
我們舉作夢來說,當你作夢的時候,你夢醒了,你想想夢中境界,夢中的身,夢裡也有土,也有大地,你這個身、大地,這夢裡頭所有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現象,哪裡來的?是不是你的心裡頭變現的?心所變現的相分就叫身、就叫土。你真正明白了,夢裡頭什麼是自己的身?全夢都是自己的身,什麼是土?全夢就是土,身跟土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不能證得是因為你有分別、執著,所以佛在《華嚴經》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痲煩的就是「眾生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見得去了妄想、執著就證得了。證得的是什麼?『常寂光土』,『清淨法身』,「常寂光土」就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就是常寂光土。
《老子》裡頭有一點訊息,沒有說得這麼明白,他曾經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跟佛法裡面講的「寂光淨土,清淨法身」是一個意思。所以老子的境界也是了不起,要是拿佛法的尺度來衡量,老子是地上菩薩,不是地上菩薩這個話說不出來的。如果他所說的就是他的境界的話,換句話說,他就證得了清淨法身,證得了常寂光土,這個境界總是八地以上的菩薩。諸位掀開三十四面:
解【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
前面一段是從「三德」上說,這一段從「三身」上說。經裡面常講,我們有法身、有報身、有應身,這個三身諸佛菩薩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你要不信你就看《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在第五章裡面,能大師給我們發明,就在我們這個肉身上指出我們三身具足,可見得不假了。
『照寂』,「照」是覺知,了了分明,覺而不迷,這是照;「寂」是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過,這是法身。這樣說法怕諸位不容易體會,在座的同修當中,我看不少都是過去聽過《楞嚴經》的,我把《楞嚴經》上的話一說,你這個印象就深刻了。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十番顯見」,說明了「見性是真心」,見性就是我們的法身,你看見性是不是覺而不迷、如如不動?沒錯。我們的見性、我們的聞性、我們的嗅性、我們的嘗性、我們的六根根性,是照而常寂,一點沒錯。從這一點看,我們果然具足了清淨法身,這是你自己覺悟到了,我原來清淨法身沒失,跟十方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沒失,一切眾生,哪一個人失掉了?都沒失,只是佛是覺悟,眾生是迷了不知道,只有迷悟不同而已。所以佛在《華嚴》、《圓覺》才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點都不假。所以教你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你們試想一想,哪一個不是佛?
我把話說到這個地方,實在講,說到無以復加了,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得罪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毀謗一尊佛,你得罪一尊佛,是你自己無知。我們自己本性要成佛要在境界裡頭煉,煉什麼?我們有法身,不錯,法身是理具的,在理論上講確實是如此。事實上來說,我們被妄想、分別、執著蓋住了,雖有清淨法身,不能現前,不能得受用。
我們今天在境界裡,像《楞嚴經》裡面講的,交光大師講的「舍識用根」,就恢復了清淨法身。我們今天把話說粗一點,說淺一點,就是在境界裡面歷事煉心,無論順境、逆境,先學著「八風吹不動」,也就是《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相的時候,我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絕不動心,不動什麼心?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瞋噁心,先學這個。我們自己要修什麼?要修西方淨土、要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在哪裡修?就在這上修,在這上修的時候,你自己要覺悟,順境裡面是佛菩薩變現的,成就你,成就你不取相,成就你如如不動。壞事、惡人也是佛菩薩變現的,成就你,成就你不取相、不動心,成就你一心不亂。
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變現種種境界來成就你,你不但不感激,你還存了惡意,還拒絕、排斥、毀謗、批評,幹這些事情,諸佛菩薩看了無可奈何,得度的因緣沒成熟,機緣沒成熟。所以《華嚴》裡面給我們示範,當學生的就自己一個人,善財。如果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在境界裡面這樣修法了,你是誰?你就是《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你就是大乘經典裡面佛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就是善財,善男子、善女人都是善財童子。諸位要明理,這麼好的東西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當面錯過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從「寂照」上來說,就是報身、受用身,寂是什麼?清淨心,我用清淨心對一切境界,這種享受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自己清淨心待人接物,這就是你自己的報身。法身叫清淨法身,報身叫圓滿報身。圓是圓融無礙,才能稱上圓;滿是法法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什麼是法法具足?如果以我們本經來講,信願行具足。以《華嚴經》來講,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回向,法法具足。如果以通途法門來說,四攝、六度,無有一法不具足,這叫「滿」,圓滿報身。
所以你們同學聽我講經,你們每一會來聽,如果你們細聽的話,你們會能夠覺察得到,會會境界都不一樣。不僅是一年一年不一樣,一月一月不一樣,你再仔細聽,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不一樣。怕的是你沒有上軌道,上了軌道之後,天天不一樣。同樣這部經,講一百遍一百個樣子,講一千遍一千個樣子。再看底下一句: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
祖師把這個境界,先講最高的,然後逐層逐層的往下降,降到我們現前的標準。性德的寂照,就前面所講的,《楞嚴經》裡面講的根性的作用。我們是不是有?有。我們是不是見?見,見色,見色是見性見。但是見性上面帶著無明、妄想、執著,帶著這個東西,所以是真性,見性上帶這個東西,這個見叫妄見。可是妄並沒有離真,只是帶了妄而已,沒有離開真。我們單從真的方面講,這是法身。現在我們要修,修什麼?修就是去妄,離分別、離執著、離妄想。修『修德照寂』,報身,法身是性具,報身是要修的,不修不能現前,修報身,法身也就現前了。
解【又。修德照寂。】
注意看它這個字,只顛倒一個字,『照寂』。
解【名受用身。】
這一句就是前面的,就是修德的報身,『修德照寂』,報身是自受用身。
解【修德寂照。名應化身。】
是他受用身。一個字的顛倒,裡頭是大大的不同,境界不一樣。你要學佛,你不把這個地方看清楚,你修的什麼?「寂」是什麼?如如不動,心地永遠是清淨的,一塵不染。「照」是什麼?起作用,為別人分別解說,為別人服務,無論我們勞心、勞力,統統是為別人,不為自己。勞心勞力從什麼地方發生出來的?從自己清淨心裏面生的,我們為大眾服務。如果這個裡面有一念名聞利養,就染著了,就不清淨了,就不是應化身了。所以這個「寂」在此地是什麼?無條件的,佛菩薩在世間無論從事哪一行、哪一業,決定沒條件。
菩薩做商人也要賺錢,也得動腦筋,想辦法去賺錢,賺來幹什麼?不是自己享受,造福社會。開一個工廠能夠幫助多少人的生活,養幾百人、養幾千人,使他們都能夠有安定的生活,有好的收入,提高生活的品質,這是行菩薩道。他的工廠為誰開的?為這些人開的。近,是為這些人開的;遠,這些產品銷往這個社會,使大眾都能得到利益,是為社會開的,不為個人,個人的心永遠住在清淨無為上,這是菩薩,菩薩商人。我只舉這一個例子。
菩薩弘法,如果裡頭要有名利,要有求人於恭敬,那不是菩薩,為什麼?心不寂。雖然有照,但是不寂,不是菩薩。照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講的是「寂照」,就是以清淨心將我們的智慧、能力奉獻於社會,貢獻於一切眾生,就叫做照,所以這個字你要懂得。照,什麼照?拿著燈去照?大錯特錯了。什麼叫「寂」?寂是清淨心,這個心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叫寂。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你們想想看,這部經的味道,要好好的學,我們這個星期五還有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