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五面,看「五根、五力」。五是數目,一共有五條。根是用植物來做個比喻,譬如植物有根它就「能生」,能夠成長,所以根有「能持」的意思;持是保持而不會喪失掉,生就是成長。力是五根成長到相當的程度,它就有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斷疑」,斷疑之後那個信才叫做真信。我們今天信心不堅固,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原因在哪裡?我們的疑根未斷,雖然學佛了,對佛法裡頭許許多多的懷疑,使我們的信心不能夠堅定;如果有根、有力,這個信心就會清淨,就會堅固。第二,「成德」。這個成德,根有力量的時候它就會開花結果,開花結果就是成就萬德、萬能,它有這個大用。五條,這個地方列得很清楚,信、進、念、定、慧,五根的名目是這五個,五力也是這五個,所以我們就不要重複列,只把這個五條講清楚就行了。
「信」,信什麼?底下有個簡單的解釋,「信正道,信助道」,下面「進、念、定、慧」都是對於正道、助道而說的。信是深信不疑,對它不疑惑了,這個才叫信。可是信實實在在講是有等級的,我們初學佛的人,這個信叫勉強信。為什麼?還沒搞清楚。只聽人家說學佛很好,我就來學佛,佛究竟是什麼,沒搞清楚。甚至於很多同修聽說這裡講淨土,淨土很好,我們要來修淨土,淨土是什麼也沒搞清楚,這樣的信心是強信,勉強信。幾時把這個理論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有了理論的依據,這個信心我們叫它做正信。正信是有理論依據的,真正到破疑之後,那個信才叫真信,所以正信還比不上真信。真信,諸位想想看,後面一定是真修,真信哪有不修的道理!正信還未必肯修,真信才真修。所以,信要有根,有根,斷疑了就有根,能生一切善法,在淨土宗裡面來說,能夠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
「進」是進步,如果每天都有進步,我們的精神才能夠提得起來,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滿。假如學佛沒有進步,時間久了一定產生厭倦、退墮,甚至於完全捨棄了,沒有意義,得不到利益,所以進步是要求的,要求進步。「念」是記得住,學了之後我念念不忘,不會把它忘失。「定」就是心定在你所信、所學的這樁事情上。「慧」是對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五個字簡單的解釋,當然重要的是內容。什麼是正道?什麼是助道?正道跟助道內容非常的廣泛。在佛法裡面,每一宗有每一宗的正道,每一個法門有每個法門的助道,可見得這兩個名詞是通名,不是別名,通名。
在淨土宗的正道是什麼?我們今天講淨土宗的經典,宣揚淨土,修學淨土,淨土的正道就是持名念佛。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環境裡面,我們牢牢執持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就靠這個,而且是在一生當中就成就,就能把它辦得很妥善、很圓滿,這是正道當中的正道,我們要把它認清楚。為什麼?其他一切法門不是說不好,不是不殊勝,而是我們的根性不利,我們的環境不善,因此在一生當中不容易修成功,是這個道理,不是說它不好。
佛法,我們在過去也一再跟諸位同修提起,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想要成就就得要記住,一門深入。弘法團這個名稱非常廣大,顧名思義,它是要弘揚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佛法,這樣的廣大。但是求學的人可不能每一個法都學,那是不會成就的。學佛一定是一門深入,學淨要一門深入,學禪也要一門深入,學教還是要一門深入。絕對不能說同時學兩個法門、三個法門,甚至於更多的法門,這個很難成就。所以,大家要想真正有成就,要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頭選擇一門。譬如弘法團一個星期七天都有活動,都講各種不同的法門、經典,你只能在這裡選一門,一個星期只來一次,這樣你才能得到受用。如果你說我七天都來,七種法門都學,那我可以說,你這一生當中一樣都學不成功,為什麼?學雜了,學亂了。開無量無邊的法門,是要接引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我的根性是適合於哪一門,就選擇哪一門,這個樣子才有根、才有力,才能夠開花結果,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淨宗的助道,在前一次弘法團成立淨宗學會,團長要我跟大家做個簡短的講演,我就提出我們淨宗學會修行的五個科目,五個科目很好記。第一個科目,就是《觀無量壽經》佛告訴我們的「三福」。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成佛是福慧二足尊,所以要修福。《觀經》裡面韋提希尊者,在佛沒有教她修淨土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以三福作為修學的基礎,我們才知道三福非常非常的重要。
三福裡面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所以,佛的學生一定是孝子。怎樣才能盡孝?要讓父母精神生活充沛,物質生活不缺乏;物質生活我們盡心盡力的供養,就是圓滿,精神生活一定要一家和睦。兄弟姐妹多了,兄弟不和父母就憂心,心裏面就難過,那就是不孝。同樣的,佛弟子、佛門大眾不和就是對佛不恭敬、不尊敬。為什麼?佛看到了也難過,你看這些學生天天吵架,天天鬧事,簡直不象樣子,佛看到多難過,佛跟父母是一樣的。我們同學當中同心同德,同願同行,佛看到就歡喜了,那才叫奉事師長。所以,奉事師長一定要依教修行,把佛的教訓我們認真把它做到,不但佛歡喜,我們自己也非常歡喜。一個道場,住眾跟信徒都跟一家人一樣,比一家人還要親密,你說這多歡喜、多快樂,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我們在生活當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覺不迷,要正,心地正大光明,沒有彎曲,沒有委曲,心地要清淨,絕對不受染污,這叫做三皈。守住這三個原則修覺、正、淨,戒律就是修覺正淨的手段,我們要遵守。不但佛教給我們的戒律我們要遵守,世間的法律,像憲法、規章,社會的風俗、道德,樣樣都要遵守。所以,佛弟子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都會被大眾接受,都為大眾所歡迎,這是佛對於學生的教導,對於學生的期望。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禮節,對人、處世都要守禮,威儀就是禮節。不犯威儀就是今天講的守禮、守本分,這是第二條。
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要發真正覺悟之心,在這一生當中,自己要成就,還要幫助大家成就,要發這個心。發心當然要修學,從哪裡學?要從經論上學,所以一定要讀誦大乘。我們講的這些經典都是大乘經,大乘經的受持,根利的人、聰明智慧高的人可以在一生當中學個十幾部、幾十部,根性利的;根性鈍的人、工作繁忙時間不多的人,學個一部、兩部就好,不要學太多。太多怎麼樣?我們俗話講,貪多嚼不爛,學了很多,一樣都得不到受用。不如學得少一點,學要精,要專精,就是現在所講的,我們要做專家,不要做通家。通家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得到的,那的確要有很高的天才,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人做不到。如果做專家,我想每個人都有資格,都可以做得到。
我過去在求學的時代,老師就是要求我們專。我們跟老師學經,如果同時選兩部經,老師不教,老師說你沒有能力學。所以,一定選一部經,選一部經他很願意教給我們,這就是要求精,不要求多。在淨宗經典裡面,我們淨土現代所依靠的是「五經一論」,就六種。六種裡面選一種就好,你說我六種都要學,說我六種裡頭學個三部,很難學得成功,最好學一種。一種學多久?我現在教學生,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十年,一本經學十年。十年學成功了,可以再學一本經,十年學成一本經之後,再學一本只需要兩年的時間就夠了。然後再學一本,那一年就夠了。為什麼?你基礎有了,再學就不難。所以,第一本經一定要學十年,這樣才行。
十年學一部《阿彌陀經》,如果出去講,我一定會合掌稱他阿彌陀佛。為什麼?他是《阿彌陀經》的專家,專家就是阿彌陀佛;十年要學一個《無量壽經》,他就是無量壽佛;學一個《普賢行願品》,他就是普賢菩薩;學一個《大勢至圓通章》,他就是大勢至菩薩。這個成就不可思議,這是同修們要牢牢記住。我們花上十年的時間,有非常殊勝不思議的成就;你十年學十樣東西,是一樣都學不好,你什麼也不是。你給我講一部《阿彌陀經》,我只恭惟你,稱你一聲法師,這很恭敬,我不會稱你阿彌陀佛,為什麼?你不夠資格。十年學一部,那他真的是阿彌陀佛,他不是普通人,這種功德利益我們要抓住。
四弘誓願是我們修學的次第,四弘誓願第一個教你發心,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度的意思。從哪裡下手?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我教大家十年學一本經,是斷煩惱。為什麼?他心專,不散亂,他的妄想、煩惱逐漸逐漸輕了,逐漸逐漸少了;你學很多經典的時候,你煩惱不會斷。所以,大主意是在斷煩惱。十年定下來之後,智慧開了,再去學其他的經典非常容易,愈學愈容易,那個時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學法門一定是在十年之後,這個要記住。所以讀誦大乘,在大乘經裡面選一部。
諸位如果不知道選擇,也有不少同修來找我,希望我代他選一部。我實在講不能代你們選,只可以提供給你們做參考,建議給你,那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因為這部經典無論在理論、在方法、在境界上都說得很圓滿,樣樣都講到了,這個很難得,確實是一部非常完備的經典,分量又不多。像這樣完備的經典,在大乘經裡面,給諸位講只有兩部,另外一部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太長了,一看到那個經的部頭都嚇到了,八十一卷,太長。另外就是《無量壽經》,一切經裡面,只有這兩部經是把整個佛法面面都講到,就好像佛學概論一樣,概論統統都說到了。所以,這個經典非常之好,同時又是淨土宗主修的經典,讀誦大乘在選這部。
深信因果,這個深信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決定成佛。所以,在無量法門裡面,這個法門第一殊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嘆的,這在前面經題給諸位報告過,所以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不但一般人稱之為難信,一切諸佛菩薩都說這個法門難信易行,你要相信,做很容易。相信很難,真正相信,這是真正有智慧、有善根,這是《彌陀經》裡面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了,你才會相信。你不相信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不是你的善根少,就是你的福德少,這一定的道理。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夠相信這個法門,不能夠接受這個法門,這是我們不能去怪他。
善根、福德絕對不是一生一世修成的,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以,能夠相信這個法門的人,我們對他決定要恭敬,即使他不認識字,我們也不能夠輕視他。為什麼?他這一生決定成佛。《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很清楚,這樣的人過去生中曾經行菩薩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今天遇到了才會相信。所以,世尊明白指示我們,這樣的人不是凡人,這都是《無量壽經》上的經文。他不是凡人,你怎麼可以用凡人的眼光來看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是凡人,過去生中沒有這樣的修積。我們今天把這一句佛號教給他,他信不信沒關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把這個彌陀的種子在他八識田裡面種下去了。這一生他不會結果,因為他不相信,他不會結果。到多生多劫以後,也許無量劫無量劫以後,他的善根成熟了,這個種子可以啟發他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深信因果不是別的,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三福前面十句,都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只有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成就了,自己得到這樣的利益,這樣殊勝的利益,可以說是佛祖給我們無比的恩德。我們怎麼報恩?只有一個方法,宣傳這個法門,普遍為眾生介紹這個法門,才能報佛恩於少許,才能報一點佛恩,不這樣做不能報佛恩。這是三福。
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就不要細說了。「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團體生活要遵守的基本戒條,這個戒條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制定的。這個六條戒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在哪個地區,大家在一塊共修一定要遵守。如果不遵守,這個地方不叫做僧團,換句話說,也不是佛的學生,你自稱為佛弟子,說老實話,就有罪過。什麼罪過?冒牌。你看現在在外面有冒牌的,查出來都是犯法的。你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冒牌也是犯法的,這個諸位要曉得。佛弟子一定要守六和敬,這個千萬要記住。
第三科叫「三學」,三學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學什麼?佛經雖然很多,任何宗教都不能夠比的,這個世間,中國、外國,任何學派也不能比。我們的教科書分量多,內容豐富,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個字,三學。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以戒定慧三學作為修行的標準。三學裡面特別注重定學,戒是幫助我們得定的,你想想看,人他守規矩、守法,他的心就很容易得定,為什麼?他不胡思亂想,也不敢胡作妄為,容易得定。定了以後就會開智慧,所以定學是佛門修行的總綱領、總樞紐。我們為什麼說十年去念一本經,學一樣東西?他的心容易得定;學多了,這個心就定不下來,主要的還是學定。智慧開了之後,這才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也不傷害定,心裡還是清淨,還是定的,絕對不會把定破壞掉,那個時候就可以學了。
三學是我們修行的三綱,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這個身體在世間,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大眾生活。我們怎樣去跟大眾相處?佛給我們講了六個原則。這六個原則,說老實話就是幸福人生、美滿家庭的標準,這就是菩薩行的「六度」。第一個,「布施」。布施是放下,放得下,你能夠放下,心就清淨了。無論是在家庭,無論是在社會,第一個把我們的成見放下,把我們的爭執放下,與大家相處就容易了。不要固執,不要執著,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叫真正布施。不是一看到布施這兩個字,趕緊到寺廟裡去捐一點錢,去布施,其實大家把意思都搞錯了。你為什麼不把你的煩惱布施掉?不把你的固執布施掉?不把你的妄想布施掉?凡是那些東西,不好的全部布施掉,那就沒有事情了。布施是舍、是放下,這樣就容易跟大眾相處,隨喜功德,跟大家能夠隨緣、隨順,這樣就好。
第二,「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我們自己都能守規矩,別人看到也很尊重,自自然然人家就尊重你。為什麼我們不會被人尊重?不守法!第三條,「忍辱」。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對人、對事統統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成就,古德常講欲速則不達,總要慢慢來,總要忍耐;處人要忍耐,做事也要忍耐,這才能成就。第四個是「精進」,精進就是求進步。無論做什麼事情,讀書要求進步,工作也要求進步,使我們的生活品質一年比一年提升。由此可知,佛法不落伍,不守舊,日新又新,它天天在求進步。第五,「禪定」。禪定是心清淨,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他真的有定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才有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第六,「般若」是智慧,是對於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立刻就知道,瞭然而沒有懷疑。這是佛教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六個條件,叫六度。人一生當中過這樣的生活,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美滿?
所以,佛法學了之後要會用,學了不會用,那是白學了。套用在生活上、套用在家庭上、套用在事業上、套用在社會上,學了要會用,無論你從事於哪一行哪一業,這六個原則統統用得上,會帶給你真正的幸福,帶給你一生的快樂。菩薩行裡面最高的修行水準是「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教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把十大願王列作第五個科目,這個在此地也不詳細的解釋了。總而言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大家記住這五科。這五個科目我們要把它做到,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助成我們「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那我們實在是快樂無比,這一生過得才有價值,才有意義。佛在經裡面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才確實肯定了,佛確確實實是給我們最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我們分分都得到了。根、力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翻過來看「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也叫「七覺分」,菩提翻成中文就是覺的意思,就是覺而不迷。怎麼個覺法?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於一切法善能覺了,功夫也」。我們講修行人的功夫,功夫是講這個,不是講少林派的拳術,不是說那個,這才是佛門真正的功夫。說「慧力所發,無漏正智」,所以七覺分從哪兒來的?是以五根、五力,五力後面那個智慧,念、定、慧,是從慧裡面產生的,慧里產生的就是覺,慧的起用就是覺。覺裡面一共有七條,這個七條很重要,第一個是「擇法」,擇是選擇,法是諸法。廣義的講,「善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有這個能力。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曉得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取虛偽法」,假的、虛妄的、邪的、惡的,我們決定不取。你有能力辨別,你就會取真正的法門。
譬如說我們學了佛,學佛之後,學了一段時期。我最初學佛是從小乘經看起的,以後再看大乘經,覺得大乘經比小乘經好,我們小乘經不要了,取大乘,這就是選擇。大乘經裡面,我那個時候選擇的是《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以這個作為主修。學了十幾年之後,差不多將近學了二十年,再看《無量壽經》,覺得它比那個東西又好,又精彩、又簡短,容易受持。我就把《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統統都舍掉了,所以這是選擇,要有智慧去選擇。我學佛四十年了,最後挑選的《無量壽經》,我現在選的是三部經,《無量壽經》是第一部,《阿彌陀經要解》是第二部,《普賢行願品》是第三部,我現在專講這三部經,其他的經,我統統都不講了。好在現在在台灣,年輕的法師很多,他們都會講,那些經典都讓給他們講,我不要再講了。所以希望同修們有智慧擇法,選擇最真實的法門,我們才有最真實的果報,真實的成就。
第二,「精進」,這就好說了,「常勤於真正,不取無益苦行」。法門抉擇之後,我就在這個法門專攻,不但讀誦,我還要為人講解,講很多很多遍。有不少的同修來告訴我,希望我把它寫出來,連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都勸我不要講經了,他說你講了三十多年,夠了,不要再講了。勸我幹什麼?勸我培養學生,他說後繼無人不得了,這個事情嚴重,勸我培養學生,教學,勸我寫書。可是我自己實在講,培養學生重要,我現在開始在做了。寫書,我不想寫,留給我的學生去寫,為什麼不想寫?我每講一遍,那個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怎麼寫法?今天寫了,明天一看,丟字紙簍去,沒用了。我這個經每部經都講了很多很多遍,都留著有錄音帶,大家去聽,都不是一樣的。所以,交給學生,讓學生去做會集本。每個錄音帶聽了之後,把它挑選出來不同的,編成一個本子,大概可以把我所講的意思就圓滿了,只有這個辦法。
所以,讓他們去會集去,現在連寫作這個念頭都打消,身心一身輕鬆。如果有寫作,心裡還有牽掛,常常還會打妄想,想那個經什麼意思,那是打妄想。現在什麼妄想都沒有,什麼妄念都沒有了,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留給學生去做好。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做了樣子給我看,他老人家一生沒有寫作,講完之後讓學生去搞,我跟釋迦牟尼佛學,讓學生去搞。所以要精,淨宗的精是什麼?是清淨心,進步就是說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一天比一天清淨,這叫精進,這是淨土宗的精進。因為其他的都是假的,只有這一法是真的,所以求清淨心是比什麼都重要。妄想、雜念一天比一天少,少到沒有了,那是最好,要一天比一天少,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這是真正的受用,那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快樂。
第三,「喜」,這個喜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法喜,這個很重要。喜不是從外面來的刺激,是從內心生的。你看你們在課誦本裡面,都念到色界以上的天人不需要飲食。那他靠什麼來維持生命?禪悅為食。悅就是歡喜,是從禪定當中生的歡喜心,那個歡喜心是最好的養分,歡喜就是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顛倒之法是世間法,世間五欲六塵你得到了生歡喜心,這是顛倒之法。真正的歡喜心是從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心愈清淨就愈歡喜,真的是法喜充滿,精神百倍。無論做什麼事情,愈做愈有精神,不疲不倦,不會厭倦。
下面一條叫「除」,除的意思是「斷除諸見煩惱,不損真正善根」。諸見就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統統把它除掉。這條是對內,內裡面的見思煩惱要把它除掉,不會損壞善根,我們的善根才會增長。因為邪見、煩惱是把我們的善根破壞了,我們能把它除掉,就不會損我們的真正的善根。
第五是「舍,舍所見念著境,永不追憶」,這兩條定義很清楚,除是對內的,舍是對外的。外面你所見的、你所掛念的、你所貪著的種種境界,或者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名,或者是利,你統統把它舍掉,捨得乾乾淨淨,想都不要去想、想是追憶,我想想,不要去想,想都不要去想。如其想那些事情,不如想阿彌陀佛,想那些事情統統叫妄想,想阿彌陀佛這叫正念,這對。所以這是除,除裡面的煩惱,舍,舍外面的執著。
第六是「定,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這個地方就很重要了。可見得三十七分裡面,這三十七道品七科裡面都有定,每個定的講法不相同,看它在哪一科,它的大主意在什麼地方,解釋就不一樣。這個定是你已經在定境當中,五根裡面有定,五力裡頭有定,你已經在定境當中,定境有境界,這個境界不要染著,就對了,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有不少初初學定的人,還有學打坐的人,坐了不久,他有境界現前,於是他生歡喜心,他貪著,覺得自己功夫不錯,這就壞了。他不曉得《金剛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定中那個境界相也不要去理會它,這就對了。不管什麼樣的境界現前,統統不理會,保持你的定功,這樣就對了。
我們念佛人,哪一天你念到阿彌陀佛現在你面前,看到怎麼樣?見如不見,很平常,沒有一點希奇,我的清淨心沒有被破壞。如果一見到阿彌陀佛的像就生大歡喜,就貢高我慢:我了不得了,你們都不如我,你看我見到阿彌陀佛,你們誰見到?你的定功、清淨心馬上被破壞了。所以,佛不會現在你們面前,為什麼?你們受不了,一現到面前,你的功夫完全被破壞了,所以他不來。幾時你功夫真正得力,境界現前能如如不動,可能會見到個一次、兩次,那是什麼?是功夫的考驗,等於來考試一樣。確實如如不動,也不會炫耀,也不會告訴別人,這是正確的,就是此地講的定。
第七個是「念」,這個地方的念是「定慧均平」,定慧一樣的,一樣多。不會是定多慧少,也不會是慧多定少,不會,它是均等。均等才會精進,功夫才得力,假如定多慧少就容易昏沉,慧多定少就妄想很多。特別是在初學,坐下來止靜,止靜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有很多同修在打瞌睡,嚴重的打呼了;另外有些同修東張西望,心裡頭七上八下。那個東張西望、七上八下的,就是慧多定少;那個打瞌睡的,就是定多慧少,這個定慧不是講禪定,不是講那種的。所以,這裡一看毛病就出來了,那要怎麼辦法?就要擇法,就要選擇。
如果是定多慧少,就是你學佛提不起精神,容易感到疲倦,讀經也會打瞌睡,聽經也會打瞌睡,念佛就更不必說,這一類的。這個我們就要用「擇法、喜、精進」,用這三條的方法來治療、來對治,選擇法門,來選擇。念佛堂裡面常常用到,禪堂裡頭也常常用到。假如心裏面妄念很多,伏不住,這個時候是慧多定少,我們要用「除、舍、定」,用這些方法來對治。所以定慧均等,功夫才真正得力,這是一定要講求的。
「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煉也」,所以一定要曉得要會用,不是統統用,在什麼場合需要用什麼就用什麼。這個東西就好像家裡面常備的藥品一樣,打幾個噴嚏了,趕快吃兩顆感冒藥,就沒事情了。等於說常用的藥一樣,來幫助我們在修學當中保持著順利通暢,不至於發生障礙。七菩提分是這個作用,只要你覺,就不會有障礙,不覺,障礙就來了。個人修行如是,你想想家庭,你上班的公司行號,乃至於社會、團體,不覺,所有的障礙都來了,覺就沒有障礙,一切都能夠很順利的去進行。
下面是第七科,「八聖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學成就,正智現前,覺不迷也」,覺而不迷了。天台大師跟我們說,三十七品含攝大小乘,所以他講藏、通、別、圓。見思煩惱重的,佛為我們說藏教次第三十七品來對治;見思煩惱要輕,佛就給我們講通教三十七品;無明重的人,佛給我們講別教三十七品;無明輕的人,給我們講圓教三十七品。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到底是哪個重,哪個輕?念佛法門跟諸位說,是無明很輕的人,見思煩惱重不怕,沒有關係。無明很輕,所以什麼?一給你講,就相信,就接受,就依教奉行。經論裡面的意思不懂,不懂不要緊,老實念就行了,所以是無明最輕的人。可見得大經裡面講,這是善根深厚,這一點都不假,處處我們都能夠找到證據,確確實實善根是無比的深厚。
好,我們看底下這個八條,第一個是「正見」。見是見解,正確的見解,看東西沒有看錯。「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這是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提示的,多分都是採取天台家的解釋。無漏就是智慧,他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決定不會迷惑,這是見解正確。在「般若經」裡面,像《金剛經》大家都念過,經上講「如來五眼圓明」,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所以世出世間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看錯,這個見就是正見。在我們淨宗,你要真正看淨土五經一論,看看念佛的法門,看看念佛同修往生的瑞相,深信不疑。過去倓虛老法師,這是去我們很近的人,你看他在《念佛論》裡面所講的。他說他一生當中看到念佛往生,沒有生病,知道什麼時候走,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人。親眼看到的,聽人家講的那就太多了,他說記都記不清楚。所以,他對於念佛法門深具信心,他是念佛坐著走的。
他臨終的時候也生病,有病苦,所以學生跟他講,老師恐怕你不能如願了。什麼不能如願?恐怕你要躺著走,不能坐著走。老和尚很生氣,你怎麼知道我不能坐著走?最後走的時候,果然是坐著走。最後臨走的時候,他曉得預知時至,叫學生把他扶起來,盤腿坐好,跟大家講開示,講完之後他就往生了。他真的是坐著走的,他不是躺著走的。所以像這些我們見到之後,這是正見,這絕對不是假的,絕對不是騙人的。人在一生當中,可以用許許多多機心、巧妙欺騙一切眾生,唯獨最後那一著不能騙人。這最後一著,你一生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顯露無遺,每個人都看清楚,你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他這一生當中什麼樣輝煌的成就,我們都打個問號在那裡,等他臨終看他怎麼走。這才是真正有智慧,不至於被人騙了,不至於被人迷了,你看他將來怎麼走法。
所以,我們自己也要留意、要當心,我將來怎麼走法?這個問題很嚴重,每個人要想想自己,我怎麼走法!你要想勸你的家人學佛,你的家人現在不相信,沒有關係,你臨走的時候表演一套給他看看,他就相信了。像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何世禮的母親,何世禮將軍一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媽媽念佛。不過他們家裡很洋派,兒子、媳婦對母親很孝順,宗教的問題平常都不談的。他老母親死的時候開了個往生大會,把親戚朋友統統找來,她預知時至,跟大家講佛法,勸大家念佛。最後說完了,叫大家統統念阿彌陀佛送她往生,她是盤腿打坐的,結果大家都念佛,不到十五分鐘她就走了。何世禮一家都信佛了,高明!你不相信我也不要講,講了辯來辯去沒有意思,表演給你看看。你基督教裡頭有沒有這樣盤腿自在,跟大家說完就走了?他沒有見到,所以他看到他母親這樣走了,全家學佛了。他母親這叫真正愛護兒孫,度他學佛,現身說法,都度了。所以,現在度不了沒關係,等,等到最後一著再度他。
「思,正思」,思是思想,「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思」。由此可知,思惟確確實實是不需要用頭腦去想的,它只是一個代名詞,代表什麼?代表一切通達明了,這叫做正思。「般若經」上這兩句話是綱領,般若無知,無知是什麼?清淨心,心如止水,清淨一念不生;清淨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那叫照見。水在平靜的時候不起波浪,一塵不染,它像一面鏡子。體是清淨的,作用,它照明,它像鏡子,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絕不染污,那個影像不染它,我們的真心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一定要恢復真心。正思惟是四智增長,四智就是唯識家所講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四智。我們凡夫用八識,八識是心迷了所起的作用;四智是心地清淨起的作用,就是無所不知,這才能夠斷惑證真,才能夠破無明,恢復我們的真性。
第三,「正語」,語是言語,言語也造作,「除四邪命,攝諸口業,名正語」,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這麼給我們說的。什麼叫做四邪命?四邪命第一個叫「方口食」,方是四方的方,以這個來求得自己的生活。方是什麼?是替別人做調解人,往來通使,好像外交使節一樣。用這種方式人家來供養你,來酬報你,靠這個來維持生活,這是佛弟子不許可的,佛法不許可的。換句話說,佛弟子一定要離開一切糾紛的場所,要離開政治的範圍,不要參與政治,不要協助別人做外交的工作,這是佛不許可的,這叫邪命。
第二種叫「維口食」,維是四維的維,維持的維。維口食裡面,包括看相、算命、占卜吉凶、看風水這一類,這一類方式得到的供養錢財,拿這個來生活,這叫維口食,這個佛也不許可的。為什麼?諸位想想看,心不清淨。佛法修的是清淨心,這個沒有辦法叫心清淨,要受境界的影響,所以這是佛不許可的。第三種叫「仰口食」,仰口食是看天文、看星相,斷吉凶禍福,是這一類的。這也是邪命,也不許可。第四類叫「下口食」,上下的下。下是什麼?種田,自己去種,自己耕種,自己來維護自己的生活,這個佛也不許可。佛的制度是外面去托缽,接受社會大眾的供養,所謂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佛的原始教弟子們生活的方式,所以前面講的四種都不許可。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在唐朝百丈跟馬祖兩位法師創立叢林,叢林提倡共修。在這個以前我們佛門修行沒有共修的,只有佛講經說法,我們大家在一起集會來聽,聽完了各人修各人的,沒有在一塊共修的。叢林制度建立,就提倡共修的制度了,就變成有個嚴密的組織,因為人數多了。百丈大師提倡種植,那就是佛講的四邪命的下口食,他親自率領大眾下田,種五穀雜糧、蔬菜,用這種方式來維持寺院的道糧。那個時候也有人批評,拿著佛經來批評,法師說得也很好,這是末法時代,這是逼不得已。因為在中國托缽沒有人給你,不得已從事於農耕,來維持道糧,這是通權達變,這種做法我們應當要能夠體會到的。口業有四種,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個四種稱為正語。
第四,「正業」,業是事業,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必須要有正當的事業。什麼是正當的事業?「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所謂邪業,從原則上講,妨害我們覺正淨的那些事業,就不是正業;能夠促進我們覺正淨的,那是絕對的正業,正當的事業,至少不會造成我們迷邪染,這樣的事業,我們才可以選擇,否則的話,我們要很慎重來思考。這一生事情小,來生事大,聰明人要為來生著想,這個人眼光就遠了;看我們眼前這一生,要把來生疏忽掉,這是眼光短淺的人。能夠想到我來世,這個人知見就會正,能夠斷惡修善,求得永恆的果報。
「正命」,命是生命,換句話說,也是講我們生活方式,「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三業是身、語、意,身語意裡面,佛給我們歸納有五種錯誤,五種是邪而不正的,我們一定要把它離開。這些多半都講的出家人,出家人不能,在家同修當然也不可以做。第一種是「詐現異相」,詐是欺詐,騙人。譬如現在有許多人為了要求人家恭敬供養,現起奇異的相,什麼放光、離地三尺,這些奇奇怪怪的,叫別人一看,這個很了不起。別人一恭敬,一禮拜,荷包裡面的錢統統都跑掉了,都跑到這個法師這兒來了,這是用欺詐的一個手段。這些事情確實是有,實在講是妖魔鬼怪附在人身上,我想騙人,妖魔鬼怪也想騙人,咱們兩個合作。我不會放光,他借著我身體放光,讓你們看見,你們就覺得我一定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供養就有大福報,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一類邪命。
第二種是「自說功德」,自己誇張說自己的功德,說出來叫別人敬佩,目的也是要詐財。第三種是「占相吉凶」。給人家說這些吉凶禍福,讓別人心裡生恐懼心,要來依靠他指點迷津,做這些事情。第四種是「高聲現威」,故意顯出威德,故意,我們講裝模作樣。這裡面包含的方式就太多太多了,花樣很多。第五是「說所得的供養」,這個人供養我多少,那個人供養多少,換句話說,你也該供養我多少,目的在此地。所以,這五種說穿了,全是為了名聞利養,是為這個,這就叫邪命。佛告訴我們,離開這五種邪命,學佛一定要守本分,本分才是正命,要守本分。尤其是學佛愈是有成就的人、愈是有道德的人愈謙虛,愈是平易近人,對待一切人愈恭敬。他生活所需已經夠了,知足,無求了,絕不會貪求利養。說實在的話,你不供養他他心裏面最歡喜,為什麼?沒事;你供養他,他要考慮這個錢怎麼個用法,還要叫他去傷腦筋。
所以在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絕對不接受供養,這是對的,他也是了不起的,在密宗裡頭金剛上師。他在大陸教書,現在退休了,他有一份退休金,每個月的生活過得去,所以他不接受任何供養。我們出家人衣食很簡單,生活很容易,錢供養多了怎麼辦?處理不當就要造業!你們修福,我在造罪,這還得了嗎?這不得了。所以,你說你供養了,供養是修福,我要不接受,「這個法師你看看,我們想修一點福都種不上,這個法師不近人情」,這又不行。供養來了,我們想這怎麼辦法?怎麼打發?又成了問題。
我早年讀《印光大師文鈔》,仰慕印光大師的為人,我學他。他老人家一生的供養(他供養的真不少),全部拿去印經布施,我覺得這是好事情,這個不造罪業。譬如我拿這個錢蓋廟,蓋了廟,假如徒弟不好,爭名奪利,是非場,那這個錢就造業,就不好了。所以,我不主張造廟,不主張建道場,印經。經書送給人家,看也好,不看也好,不造業,所以我的錢全部都拿去印經去了。印了這麼多年,現在每年印的經都差不多上千萬,贈送到全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跟我基金會裡面聯繫的,全世界有三百多個單位。所以,經書要流通,要送給需要的人,送得要快,不要貪,不要貪心,不要吝嗇;你沒有貪心、不吝嗇,有求必應。
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喜歡書、愛書,喜歡買書。那個時候我自己那一點收入,什麼加班費,什麼獎金,統統都買書。我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很少,因為公家有吃的、有穿的,沒有什麼用錢的地方,頂多就是理個髮(那個時候理髮要上理髮店,現在理髮自己理,不要上理髮店了),給朋友寫個信貼幾張郵票。所以,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在公家機關服務八年,我一個月最少的用的錢,只用八塊,最多的都沒有超過二十塊錢,錢都買書買掉了。以後學了佛,李老師辦了個圖書館,我到那一參觀,他那兒書不多,我把我所有的書都送給他,都送給圖書館了。
以後我自己學佛,我想要什麼書,聽說那個書很好,想這個書,在這裡想。最多最多半年會有人送給我,快的一、兩個星期就送來了,有求必應。所以要舍,舍才會得到;如果不捨,你就什麼都得不到。捨得,這是佛教的名詞,舍才會得到,不捨是得不到。所以,你就儘量舍,你拚命舍,舍了之後想得什麼就得什麼,你看這個多自在,太自在了。我們現在在美國,你們很多同修知道,我在那裡蓋個道場,我這個道場現在還沒蓋好,才動工,大概才動工一、兩個星期,要到五、六月間才蓋好。還沒有蓋好,我已經就舍了,我已經在想,我請個人去做主持,我就不管。請人做住持,請人做當家,給他們,不要了,這才好,沒有事。
道場建了交給別人去管去,是他的,我再不管了。只要你不犯過失,我在旁邊看著,走向正路,不要走錯了。道場要有道,要有學,要弘法利生,我只看到你們這樣做,我就很歡喜,我決定不管事。所以,我還是老三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什麼都不管,做好了交給別人去,這才自在。要看破,要放下,自己永遠做個無事的人,無事才快樂,心裡頭沒有事,身也沒有事,你說多快樂。我是把我一生怎樣幸福快樂的秘訣,都傳授給你們,你們如果要能夠照辦,一定快樂,一定幸福,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絕對不會有缺乏的。這就是講的果報,你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你這個布施捨得自在,果報得來也自在、也痛快;舍有的時候捨得很難、很勉強,又想舍又後悔,舍掉了,將來你得的時候也很困難,許許多多的折磨才得到,好不容易得到;如果你從前沒有舍的話,你怎樣難也得不到。很困難得到,是你從前布施得不痛快。
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我記得我上次在此地講過。你們很多人供養法師,請法師到外面去吃飯,這是種福,將來你們所得的果報,也有很多困難,會得到,但要經過相當辛苦才會得到。為什麼?法師走到那個飯店很辛苦,到那裡去。如果你們供養,把菜飯供養到這邊,法師一步路都不要走。將來你們得到的果報,稱心如意,不費力就得到,賺錢就賺來了,不要費力氣就賺來了,你想想,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這樣的供養,最好大家湊一點分子,不要叫法師痲煩,就在弘法團裡面供養最好了,你們將來得的果報第一殊勝。絕對比在外面花很多錢好,你辛苦,法師也辛苦,果報不如意,這個要知道,舉個小小的例子你就曉得了。
第六是「進,正進」,就是正精進,「勤行精進,修涅盤道」。這個容易懂,在淨宗裡面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往生不退。第七,「念,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跟助道,我在根、力裡面說過,此地就不再講了。最後一個是「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
上面這些註解都是普通的解釋,是解釋這八個名詞的含義,其實它在哪一宗有哪一宗特別的解釋。譬如說正念,在淨土宗裡面,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這叫正念。如果在禪宗裡面,你念阿彌陀佛叫邪念,那就不是正念。你看禪宗裡面念一句阿彌陀佛,漱口三天,它說染污了,被阿彌陀佛染污了,漱口漱三天都洗不乾淨。你就曉得,每一宗有每一宗的說法,不一樣的。這個地方的註解是一般的解釋,這是要知道的。正定在淨宗裡面,就是心定在這一句佛號,定在西方淨土,我們每天禮佛就是禮阿彌陀佛;念,稱念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這才叫做正念、正定。
「八聖道由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無漏聖法曰正,能通涅盤曰道」,這一行是解釋聖道,就是八聖道或者是八正道。什麼叫正?什麼叫道?無漏聖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能夠斷見思煩惱,能斷塵沙煩惱,能斷無明煩惱,這叫正。由此可知,凡是不能斷三種煩惱,或者是叫我們煩惱增加了,那決定是邪,不是正。涅盤就是成佛,本宗往生不退成佛,就是正道當中的正道,無上的正道。這是一切諸佛說法利生,三十七條總綱領,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離不開這個綱領,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無邊法界眾生說法,也離不開這些綱領。所以,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西方世界有情、無情,說些什麼法?說的是這些法。說的這些法實在講,大乘法中無法不說,因為它統攝一切大乘法。所以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修學什麼法門,都能夠如願以償。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西方世界的大眾聽經聞法,聽了之後都念三寶。念三寶就是聽經聞法以後修行的功夫,聽了以後他就修,修才能證。什麼叫三寶,此地簡單給諸位解釋,三寶是「佛、法、僧」,「佛」有法身、有報身、有應化身,這是從相上講的。「法」有教法,像我們現在這個經本就是教法,教法拿現在話講就是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就是教法。它裡面有道理,有理論,那就是理法。它教給我們怎麼做,就是行法。你照這樣去做,你將來會得一定的果報,這就是果法。所以,法裡面有「教、理、行、果」,理行果統統在教科書裡面,也就在經典含攝之中。依照經典,明白經典裡面的道理,知道修行的方法,以及曉得將來證得的境界,這叫法寶。僧寶,「三乘賢聖」,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小乘裡面前面三果是賢人,阿羅漢是聖人;菩薩裡面,三賢菩薩是賢人,地上菩薩是聖人,所謂三賢十聖。這個地方講的範圍更大,是三乘賢聖,這是事相。
從事相我們要能夠引發自性三寶,這才是佛教給我們的真實義,自性三寶具足無量的功德。佛寶是「覺,湛然智照,靈明覺了」,這是自性覺。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了,這是我們的本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是我們自性迷了,迷失了自性,把自己的能力喪失掉。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恢復自性本能而已,這就是佛教。法寶是「正」,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實相理體,清淨圓妙」,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淨圓滿,微妙不可思議。僧寶是清淨,「理智不二,和合無違」,這個和合就是講的六和合,不會有爭論,一團和氣。這叫做一體三寶,就是自性的三德,覺正淨就是自性的三德。由此可知,聽經聞法之後,自性三德不斷的湧現現前,這叫做念三寶,所以念三寶是這個意思。
底下一條,「行樹演法,風樹作樂,微妙法音,聞正法樂,自念三寶,得正念樂也」。行樹演法就是無情說法,前面是講眾鳥,眾鳥是有情,行樹是無情。樹怎麼說法?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是無量珍寶所成。珍寶,像樹葉被風吹了,如果樹葉都是金、銀、琉璃,風吹的時候,互相敲擊的聲音,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風鈴,比風鈴還要美,自然就變成交響樂。交響樂裡面演奏出來的音聲說法,這才真正是妙不可言,無情說法。
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普遍都是在講經說法,隨時隨處你都能聽到、都能見到,智慧怎麼不增長?所以,這是個學校,學校裡面的事業就是上課,就是教學。西方世界的老師阿彌陀佛很會變化,有情、無情統統都在那裡說法,都在那裡教學。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化教學,這雖然比較進步,我們用電視、用錄音、用電腦,用這些方法來教學。西方科技比我們更進步,連外面風吹樹葉都變成教學,都變成講經說法,我們現在科技還做不到。你想想這是佛法確確實實最圓滿的學校,最殊勝的教學場所,學生聽了之後自念三寶,得正念樂,這是教學的成就、教學的成績。這樣美好的地方,我們怎麼能不去?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