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章(1984)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倒數第四行:

講【先講無相之實相。】

一切大乘經的體性都是以實相而興起的。佛在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講三種實相,「無相之實相、無不相之實相、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我們曾經讀過,也用了很長的時間研討過,像這些重要的義理我們多讀幾遍、多聽幾遍,實在是必要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尚未能證得實相。未證之前要想證得,一定要長時間的薰習,就是說多看多聽,才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唯有觀照才叫做真正的修行。我們的修行不得力,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觀照的功夫。觀照功夫如果能與實相相應,那就無量功德了。

我們在《阿彌陀經》裡面,特別是在《阿彌陀經疏鈔演義》,你看每一段的經文,蓮池大師在講解到最後,總要說一個「稱理」,「稱理」就是我們常說「稱性而談」。什麼叫稱性?就是觀照與實相相應就叫做稱性,就叫做稱理。由此可知,實相對我們修行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此地我們萬萬不能夠疏忽。

「無相的實相」,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

講【無相者。離虛妄相也。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小注是他冠注注的,這麼一注就非常的清楚。

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什麼叫『如來』?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如義」是什麼?就是諸法的實相。所以說你要見到『諸相非相』,你就見到諸法的實相。

圓瑛老法師怕我們對這個意思還不能夠體會,特別慈悲給我們開示。

講【非相即離相。】

『離』不是叫我們身離,這個諸位要曉得。我們六根是沒有辦法離相,眼見的是色相,耳聽的是聲相,六根接觸,這是六塵之相,沒法子離。就是離開社會、離開都市、離開人群,到個深山古洞裡面去修行,他張開眼睛還是看到青山,還是看到綠水,還是色相。「離」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執著。離一切分別心,離一切執著心,這叫離相。我們想想,凡夫,想像自己,我們是不是見到外面相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分別、執著的結果就是煩惱。起惑造業,感受種種的果報,這一些都是著相才有的。如果不著相就沒有,不著相你所見到的就是諸法實相。譬如我手上拿這個,你們諸位見了,當你沒有起分別、執著的時候,你見的是實相,真實相。「扇子」,你就見到虛妄相,諸位懂得嗎?你說扇子,你見到妄相,為什麼?這就是這樣子,它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加上去的,加上一個名字就是加上一層虛妄,你要執著一定叫扇子,那就加上兩層虛妄了。

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離開一切名相,名字相、心緣相,就是心裏面對它攀緣的這個相,分別相、執著相,這就是實相。認為實相在哪裡?你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實相,三種實相都具足。無相的實相那看到的是非常深刻,這一看,這個相馬上就了解,當體皆空,不是實在。為什麼當體皆空?因緣所生法,它本來沒有,種種因緣聚合起來才有。

扇骨,竹子的、紙做的,這上面是絹裱的,再加上人工製造,種種因緣所生,它沒有自體,這就是「無相的實相」。雖然無自體,它有一個現相在,這個現相就是「無不相的實相」,它不是沒有相,它是有相。雖然有相,這個相是虛妄的,為什麼說有相,相是虛妄的?佛法裡頭常常講,要是真實的就永遠不變,那是真實的,凡是會變的就是虛妄。我們想想這個東西會不會變?會變。你把它放在那個地方放上幾十年,放上一百年,紙就變成灰,它會變滅的,所以這個東西有成、住、壞、空。它會變,它不是常住的,所以這個相是虛妄。我們再想想我們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我們這個相也不是真實的,這個相就是無不相之實相。

我們人雖然有生、老、病、死,它有一個不死,有一個永遠不生不滅,那是什麼?是我們的佛性。佛性在哪裡?六根的根性。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詳細,波斯匿王聽到都悟入了。他的一悟入,他很開心,曉得肉身有生死,真我沒有生死。假我有生死,真我沒有生死。真我雖然沒有生死,你要是不肯好好的修,它有輪迴,也是個很苦惱的事情。如果你要好好的修,把真我修到脫離了輪迴,沒有輪迴了,這就得大自在了。佛法教人最殊勝之處、最究竟之處,就是在此地。叫我們真正的體認,自己有一個真我。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確實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如果再到六道裡面來,乘願再來,乘願再來是自在的。第二十九頁第一行講:

講【次講無不相之實相。無不相者。不是沒有真實相也。】

像我剛才舉扇子作例子,諸位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就能夠明白經論裡面這兩種名詞的定義。下面註解上說:

講【諸法雖妄。妄中有真。】

有情眾生相是妄的,妄中有真,是真性、是佛性。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無情的,它也有個妄相,像扇子是無情的,它有法性,法性是真的。

講【諸法生滅。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性。】

剛才所說的,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一心無二性。

講【凡虛妄生滅者。皆差別相。真實不生滅者。乃平等相。】

我們讀《華嚴經》,《華嚴經》的五周因果裡面先說差別因果,再說平等因果。《華嚴經》經文長,字數多,說理特別的詳細。我們一想,「差別因果」是講無不相的實相,「平等因果」是講無相之實相,可見得一切大乘經實在是離不開實相。底下,不但是圓瑛法師,世尊在世的時候,以及歷代的祖師、菩薩們,根性利的,一聽就能夠悟入。中下根性的人,悟入比較上要困難,所以離不開比喻。經論當中用比喻的非常之多,這個地方也舉比喻給我們說,就像經裡面常說的一樣,「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二十九頁,倒數第四行第三句,諸位看:

講【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諸器差別相上。】

『差別相』就是無不相之實相。

講【不是沒有金之平等相。】

任何一法,哪怕是一微塵,一粒微塵,乃至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這麼一個小的東西,它都具足了平等性、差別相。差別相就叫做無不相的實相,平等性就是無相的實相。末後一行很重要:

講【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這就是指我們現前「念佛的一念心性」,重要的就是『一念』,二念就落在妄想裡面。「一念」是心性,二念就變成心意識,就變成八識。所以諸位要明了,一念就是真心,二念的時候就變成妄想,真心變成妄想。如果我們能夠永遠保持一念,就叫一心不亂,那與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菩薩有大菩薩,小菩薩還做不到。所以怎樣學著在境界裡頭保持著一念,在境界裡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一切境界都能夠任運成就,任運的造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意思我們在過去《六祖壇經》裡面說得很多、很詳細,也說了很多遍,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講【心有靈知之用。性乃不變之體。用不離體。故合稱心性。】

『心』與『性』就是講的實相,無不相的實相。這個兩字在佛經裡面,我們一定要看它的上下文,有的時候是一個意思,有的時候是兩個意思。此地,從體用上來說,兩個意思,也有經論從真妄兩個意思。性是真的,心是妄的。所以一定要從上下文句當中去看它,它是怎麼個說法。不過有一個原則,一定不變的,那就是它是一不是二。體用是一,真妄也是一,「識得一,萬事具畢」,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大師在此地特別囑咐我們,教我們必須在這個義理上痛下功夫,認真的去研修,然後才能夠得到訊息。如果單從言語、文字上去著手,那像古人所謂:死在字裡行間,那是得不到受用的。

下面又以「二義」來解釋,這都是解釋實相。第一個是「本空義」,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經上常講「萬法皆空」。我們初學的人一聽都害怕了,空還得了,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的螢幕本空,你們都相信,現在是不是空?還是空的,雖然現出畫面,還是空的,這叫「本空義」。我們的心性本空,雖然本空能現相,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電視螢光幕上現的相一樣,雖現,但是是空的,本空,絕不喪失了它的本空,在此地是用這個來代表無相的實相。實相之體,這一點要是真正在這裡體會得到,我們會得很大的受用,常言說得好,看破放下了。為什麼看不破?為什麼放不下?就是不知道萬法本來空寂,以為樣樣東西都是有,在這個裡面分別、計較、執著,不肯放下,不知道是本來空的。

你看看菩薩在修行,修行到最高的位置,我們讀《仁王經》就曉得,《仁王經》說道,法雲地的菩薩,菩薩位次到了頂頭,法雲地就是大乘的阿羅漢。我們經上常常念到「大阿羅漢」,大阿羅漢不是小乘的羅漢,小乘的叫四果羅漢。大乘阿羅漢是十地菩薩。阿羅漢翻作「無學」,就是畢業了,他所學的東西學完了,小乘四果畢業,大乘菩薩,法雲地是第十地,畢業了。他什麼境界?《仁王經》裡面講「五忍菩薩,寂滅忍」。他證得的境界清淨寂滅,就是本空。

大乘菩薩怎麼能畢得了業?本空。《楞嚴經》上說得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他畢業了。「歸無所得」就是本來空。小乘阿羅漢畢業是證得了「人我空」,曉得煩惱是空,見思煩惱本來空,他證得小乘羅漢。大乘羅漢是根本無明本來空,不但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也是本來空,所以才能證得大乘阿羅漢。等覺菩薩中品寂滅忍,如來果地上是上品的寂滅忍,都是見到本來空。

他下面引用了達摩祖師一段公案來證明,我們在這裡看到慧可大師真正聰明。

講【二祖神光。】

這是祖師的別號,就是慧可大師,是我們中國禪宗:

講【斷臂求法。求初祖達磨。為他安心。】

這個公案諸位都很熟悉,雖然很熟悉,你也能說得出來,但是你得不到受用。你會說,說的是別人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得受用。如果你到這個境界裡面,給你說你生死了了,不但生死了了,輪迴也出了,輪迴沒有了,一下就證到圓初住,淨土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你要是發願求生淨土,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

他能迴光返照,我們就是不能照,回不了光,不能返照。我們跟慧可大師差別的就是這麼一點,他能回頭,我們不能回頭。他求法,換句話說,他的目的、方向是搞正確,他學佛,求法求什麼?求安心,這個目的就對了。他學佛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身體健康、升官發財,不是保佑這個,不是保佑我弘法利生法緣殊勝,不求這個,求心安。心為什麼不能安?理沒有得到,理沒有明白,心安理得,當你明白,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他可是真誠心,他見達摩祖師的時候是在冬天,站在雪地裡面等了很久,達摩祖師理都不理他,最後自己拿刀斷一條手臂,達摩祖師看到這個樣子,「你何苦,何苦自己斷一條手臂,站在這個地方,到底為什麼?」他才說出來,「求祖師給我安心,我心不安」。這麼樣的誠懇,誠到了極處,一點就通了。

我們今天怎麼點,點上一萬遍、十萬遍都不能通,原因在哪兒?不誠,沒有人家這麼誠心。如果我們要看到一個和尚的時候,我們在那裡誠誠懇懇的站了半天,他理都不理,掉頭而去,這個和尚架子太大了,我們可不要理他,那就不行了。我們求學的精神,對於老師的恭敬,比不上神光。他提出問題出來了,達摩祖師就一伸手,「好,你把心拿來,拿來我給你安」,這就是答覆他,叫他自己迴光返照。

講【二祖即時迴光返照。】

『照』是觀照,回過頭來找心。

講【覓心了不可得。】

找心,沒有,心沒有,本來空。

《楞嚴經》上諸位很明了,阿難也是起心動念,說出他的出家因緣,是由於眼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裏面想這個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來的,我也要發心來修行,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釋迦牟尼佛問他,你的心在哪裡?問他的心在哪裡,不管是真心、是妄心,沒有處所,沒有處所就是本來空,如果有處所那就是有,沒有處所。

阿難「七處征心」,找不到心,他不開悟,他是找了,怎麼找就是找不到,不開悟,沒悟。為什麼沒悟?他心裡想,是有心。佛叫我找,找了,找不到,總有個地方我不曉得,求佛指點,心到底在哪裡?自己找不到,這叫不開悟,沒有神光聰明。神光一回頭一找的時候,『了不可得』,本來空,這就比阿難聰明太多了。所以阿難在楞嚴會上,小乘初果。

神光這一悟,從凡夫地就一下悟到圓教初住,真正不得了,這個叫頓超,當中不經過十信位,一下就到初住。達摩祖師也給他說了,你既然講了「覓心了不可得」,說「與汝安心竟」。好,我替你安心安好了,安完了。你根本心都沒有,還有什麼不安的?可見得你常常講不安,那是妄想、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不可得」就是本空,本來空,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常住義」。「常住」就是「無不相之實相」。我們把底下小注念一念:

講【以現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不屬過現未來三際。】

在我們真心之中,沒有三世,沒有古今,也沒有十方,十方跟三世都不是真實的。諸位念過《百法明門論》,你看看《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講的「十方、三世」,它排列在哪一類法裡頭,你就會覺悟。「十方」,它叫「方分」,分就是一分一分,「三世」叫「時分」,「時分」跟「方分」都是「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行法」?我們現代的術語叫做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是事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是我們要明白的,所以時間跟空間是一不是二。

所以經裡面經文一打開,「一時」,很有味道。一時是真的,沒有前後際,成佛也沒有說先佛、後佛,沒有。如果有先佛、後佛,那就有三世。也沒有大佛、小佛,它有大佛、小佛,那就有十方了。某個人先成佛,某人後成佛,我說是古佛,我說是今佛,給諸位說,這都是釋迦牟尼佛騙小孩的話,隨順凡夫之見,隨順俗諦而說;給你真實話,沒有。真實話的時候,成了佛,佛沒有大小,佛沒有先後,佛沒有古今。

講【此之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不生不滅。故三際悉皆不屬。】

所以它沒有『三際』就是這麼一個道理。《無生論》雲,《無生論》非常之好,《淨土十要》裡頭有《淨土生無生論》。自古以來就有人提出這一個問題,到底是有沒有生?《無生論》裡頭有這麼一句話,「法界圓融體」,小注講這就是實相。「作我一念心」,這個一念心與法界圓融體相應,所以你一心的時候就相應,與實相就相應。心裡才起一念,實相就失掉了,把實相就變成妄相,把真心變成了妄心,把本性變成了八識,才起一念就變了。

所以大經裡面講的「十方如來與大菩薩」,他們都是住在三摩地中。三摩地是禪定,以本經來講是住在一心不亂之中。我們如果也住在一心不亂,那不是佛菩薩是什麼?佛菩薩與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佛菩薩常住一心不亂,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凡夫跟佛沒有兩樣,就是用心不一樣,人家那個心不胡思亂想,就叫做佛菩薩,胡思亂想就叫凡夫。沒有胡思亂想叫正念,有胡思亂想叫邪念。所以真正講到修行,妄念是愈少愈好。古來的修行人常講「知事少時煩惱少」,你知道的事愈少愈好,煩惱就少了,你們想想對不對?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分別心愈多、執著心愈多、妄念愈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得的人多了,就是非多,你要想不認識人,沒有是非,少應酬、少交際,少與人打交道,是非就少了。這兩句話非常有道理,修行人不能不留意。

所以印光法師,凡是皈依印光法師的人,很少跑廟,不會今天到這個廟裡,明天到那裡,不會,那要被印光法師知道,要罵死了。不但別的地方你不準跑,就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廟裡頭,你一年去個一次,他對你很客氣,去多了會挨罵,你來幹什麼?你已經見到我了,我還是這個老樣子,有什麼好看的?不在家裡好好用功、好好的念佛,跑到這裡來幹什麼?又浪費精神、又浪費錢財。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叫你少接觸外面境界,知道的事少,認識的人少,你的心才清淨,才能夠把這一句佛號念好,念到一心不亂。

老和尚這個話對我很大的啟示,我再看那些《高僧傳》、《五燈會元》、禪宗的語錄,仔細看一看,古來人成就果然如此。他們一生就是一個寺廟、一個老師、一批的同參道友,他那些是非就這麼幾個人,那幾個人以外沒有,他的圈圈都很小,所以他有成就。現在道場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的道場門庭施設不同,國家有國家的家宗,不要說是每一個宗它不一樣,同樣一個宗,你講禪宗,禪宗每一個寺廟的作風都不一樣。教下也不例外,它每一個寺院有它獨特的道風,有它獨特的學風,與其他的寺廟不相同。你要是在一個寺廟修行,決定有成就,你要走個兩、三個寺廟,你心裏面就有分別,它跟它不一樣,它跟它也不一樣,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起了分別、起了執著。

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說你成佛了,他到這個圓心,這上面許許多多的寺廟,各人的家風不一樣,你走一個一定到達,你要是走兩、三個,「哪一個對?哪一個對?」永遠到不了,痲煩在此地。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第一,沒有第二,只要你走一門就行,走兩門決定不行,所以你千萬不要夢想禪淨雙修、禪密雙修,還禪密淨三修,這好了,自找苦吃,不行。你們想想不行的道理在哪裡?你這裡頭有分別、有執著。唯獨修一樣才能離分別、離執著,才能達到一心不亂。

有很多人堅固的執著不能破,怎麼勸他跟他講,他都不相信,認為什麼?禪淨雙修快,禪、淨、密大概更可靠。好像我們這邊一個大講堂一樣,四面都有好多個門戶,走一個靠不住,我走兩個門進去,大概可以能進得去,他兩個門不夠,從三個門進去,你有什麼本事一下子從三個門裡進來?自古以來只聽說「一門深入」,沒有聽說二門、三門可以深入。這個理不難懂,要多想想,要肯放下,不肯放下,搞多了,錯誤,錯了要回頭,不能再錯下去。

我們看《淨土生無生論》,《淨土生無生論》實在是非常之好,文章好極了。我們雖然沒有時間講,諸位是應當要看看,這個有註解,古德有註解,說:

講【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這個四句是論裡面的一首偈。

講【達此者。】

『達』是通達,你對這個道理、對這個理論,你要是真正能夠通達:

講【由持名念佛。而悟實相也。】

你要問究竟怎麼樣念才能夠悟入?我就可以告訴你,「『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一直念下去就悟入了」。你聽了,「哪有這麼容易?」你就決定不能悟入,為什麼?你懷疑,疑是障礙,煩惱障。你要在裡面起分別,這樣念能悟實相?這樣念要念多久才能悟實相?你要在念佛裡頭起心動念,統統是障礙。所以叫你老實念佛,老實念,實相自然現前,不要心裡常常去想到我已經念了好幾天,我念了好幾個月了,實相怎麼還沒現前?這樣子念一輩子也不會現前。這是在念佛途徑之中處處自己做攔路石,處處給自己的障礙,你怎麼能成就?

所以古德教人「老實念佛」,這四個字一點都不錯。什麼叫老實?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起一個妄念,不打一個妄想,什麼一心不一心,實相不實相,一概不理會,到時候自然現前,自然成就。這樣念佛真正能夠成就一心,就是成就念佛三昧,真正能開悟,能夠念到明心見性,所以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到。再看底下一段,三十頁倒數第二行:

解【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這就是空不空的實相,無相無不相的實相,這個境界很不容易懂。雖然了不可得,但是它是有,它是存在,它不是無。它不是無,它是真的存在,為什麼說它為空?因為它沒有跡象可尋,無有跡象可尋,所以說它為空。但是空不當作無講,這個空不能說是什麼沒有了叫做空,不是這個講法。這個空是有,是真有,真有沒有形跡,所以叫它做空。

譬如我們的妄念、妄心,妄想心也是找不到。楞嚴會上佛叫阿難找心,並沒有講是真心、妄心,直接問他心在哪裡?不問他那個心是真或妄,心在哪裡?真心、妄心都了不可得,都是本來空。妄想心最顯著的現象就是作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哪裡來的?夢是從妄想心變現出來的,你那個妄想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它會變夢境,所以你不能說它無,它變成夢境了,整個心變成夢境,就底下一句,『具造百界千如』,「造」就是變現,變現成這夢境,那個夢境你不能說它有。作夢因為時間短,一下醒過來的時候,所以你要作了一個夢的時候,醒過來的時候,你就想想那個夢境,跟佛經裡頭的意思,好好的去思惟揣摩,這就叫「觀照」。你幾時把這個道理想通了,再一引申,我們前眼的山河大地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本來空的真性變現的幻相。

我們現在就好像在夢中一樣,夢中一下覺悟了,本來空,你在這一生當中就得自在、就得快樂,與諸佛大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上遊戲神通,沒有障礙了,曉得萬法皆空,萬法俱不可得。就好像我們作夢,在夢裡頭忽然覺悟了,我現在在作夢,那你就可以在夢裡頭好好享受。知道是在夢,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遇到歡喜的事情,你的心也清淨,假的,不是真的。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你的時候,你可要脖子伸長一點,請你吃,假的不是真的,一點恐懼都沒有。

所以說一悟入這個境界,跟諸位說,得失、妄想就沒有了。得失是妄念,在《百法明門論》裡是不相應行法第一條,「得」。得失是假的,無有一法可得,也無有一法失掉,沒有得失。而我們凡夫最苦惱的,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千方百計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你說多苦!到這個時候曉得,原來這個大千世界是一場大夢而已,夢中哪有得失?所以你就非常的自在,這個時候的生活,一般說神仙生活。神仙都不如你,神仙看到你都羨慕你,這是事實的真相。這不是佛菩薩的真相,是我們自己的真實相,可惜我們把這個真實相迷了,悟了就是這樣子。

諸位看三十一面第三行,這三句,我們只著重這個三句。「具造百界千如」,這是解釋這一句:

講【具是理具。造是事造。】

諸位只要記這兩句就行了。『理』就是心性裡面本來就具足的,『造』是因緣生法,就是變現的境界。理是能變,事是所變。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心是能作夢,它是理,理去作,夢境,夢境就是事,是它所變現的。

六祖當年剛剛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是「沒想到」,沒想到我們自己的心性是本來具足,這是第一句。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一條都不少,法法具足,這沒想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下一句,就是「事造」。沒有想到我們自己的心性能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

什麼叫「百界千如」?《法華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給我們講的「十如是」,每一個法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是百如是,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你想這個人,我們這個人間,人是一法界,十法界之一,人中有佛,人中的佛法界。人中有菩薩,人中有緣覺、有聲聞,人中有天人,修十善業道、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人中之天。修五戒的,人中之人。修貪瞋痴的,是人中的地獄、餓鬼、畜生。所以每一界裡頭都有十法界。

人中十法界聽到沒問題,那佛法界怎麼說法?佛法界裡有佛,這個可以承認,佛倒駕慈航作菩薩也行,難道佛還墮地獄?佛還變畜生?照變。給諸位說,佛要到畜生道里去度眾生,他不變畜生怎麼能度它?你們念過《普品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什麼身給他說法」。佛要去度豬,給豬說法,他就得要投身變個豬,跟豬在一塊,天天給它講經說法,我們也聽不懂。那是什麼?佛法界裡頭的畜生。觀音菩薩在餓鬼道裡面現的鬼王的身分給餓鬼道說法。我們放焰口,我們圖書館常常放大蒙山,供的面然大士的牌位,面然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現的身,應以鬼身得度者即現鬼身而為說法。地藏菩薩,你們看地藏菩薩這個人的像,其實地藏菩薩在地獄道裡頭是地獄相,不是這樣莊嚴的,現這種莊嚴的相,地獄、畜生看到早就嚇跑了,誰還敢親近他?要現同類身相。你才明了每一法界裡頭都具足十法界,每個法界裡頭有「十如是」。「十如是」在三十一面,倒數第四行,圓圈底下,我們以前在《法華經》大意裡頭講過。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法華經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這一共十如,叫「十如是」。諸位特別要注意「如是」兩個字,佛經一打開,第一句話是什麼?「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就包括多大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沒有一樣不包括在裡頭。千經萬論所講,講的是什麼?就講「如是」兩個字。你要是有佛經,佛經講什麼?佛經就講「如是」。《法華經》裡頭把一切法歸納為十大類,每一類裡頭都有無量無邊。相,相狀。這十大類跟諸位說,是一樁事情,所以才「如」。相,相如其性,如是。相,相如其體,如是。沒有一法不如,萬法皆如,萬法是一不是二,為什麼皆如?因為萬法都是你自性變現出來。

前面在實相裡面講,這裡講百界千如,是無不相的實相,沒有一法不與無相的實相相應,所以它怎麼不如?如就是,不如就不是。所以《金剛經》上解釋「如來者」,解釋「如來」這兩個字,「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就是此地講的「百界千如」,「如義」就是「如是」。所以這是個綱領,也是教給我們觀察一切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隨拈一法都具足這十個意思,隨便拈一法,它有相、它有性、它有體、它有力。力就是力用,就可以有能力。作是它的作用,它造作,它有因、它有緣、它有果、它有報,本末究竟是指從相一直到果報一定具足這些條件,無論哪一法,沒有一法例外。

【百界各具十如。是則成千如。復有假名一千。正報一千。依報一千。共有三千。復有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天台家講「一念三千」,就是這個意思。「一念三千」實際上講的什麼?就是我們整個宇宙萬有,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一念變現出來,一念三千就是這個意思。就像我們作夢,我們夢境是一念變現的,沒有先後,不會說是你作夢的時候,先變一個天,然後再夢到一個地,然後再夢到山河,再夢到樹木,沒有這個層次的。所以現代這些科學家在尋找宇宙的起源,好像有什麼時代、什麼時代的事,那叫做在打妄想。一剎那,一次完成,決定沒有先後,先後是你的妄想,沒有先後,一次完成。

這個一次完成的,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譬如我們看電影,銀幕上是空寂的,電影底片照在銀幕上,是不是一次完成?第二張底片接著來,它還是一次完成的。你說有先後?沒有先後,張張都是一次完成。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把這兩句話用在電影銀幕上是不是非常的恰當!「當處出生」,顯現了;「隨處滅盡」,第二張又現了,一秒鐘二十四張,張張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有先後次第!

所以那些科學家費盡了精神,天天在打妄想,寫了好多書,那個書都叫做夢想,是一場空,沒有意義。什麼宇宙的起源,最初是什麼樣,以後又變成什麼樣,都在打妄想。所以你記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唯有佛法才能說出這個真實義,宇宙萬有的真相。這些是真實的事相,就叫實相,真實相,不是科學家、哲學家與這些宗教們能夠道得出來。如果他們能道得出、說得出來,佛絕不多事。別人說了,我還說幹什麼?不用說了,省事了。正因為大家想知道,而別人說不出來,佛不得不出現世間為我們指出事實的真相,所以這是說「不可以言其無,不可以言其有」。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