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4)  


無量壽經講座14(總釋題名)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底故,這個乘能夠窮盡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為大,這是大乘的含義。"十二類因緣"又說了,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是無量無邊,這個法是無量無邊呀。以是因緣也叫作大。這是《十二門論》解釋摩訶衍的話。還有《寶積經》說"諸佛如來,正等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這說到法了。"所乘",所乘是什麼呢?以示如來真正的正覺,這個覺悟是真正的正覺。你看這是兩個正,形容正覺、所乘之道,所以這個乘名為大乘。以上這個經來論這個大乘,我們可以歸納就是如來跟大菩薩所乘。能乘者大嘛,就叫作大了。那麼所乘之道呢?用這個所乘之道呢,所行之道了,是諸佛如來之所乘啊。是菩薩之所乘,所乘的也大,所以也叫大乘。又這個大從體上得名,指的是本體。意思是以常和遍為義。常就是三際一如呀,去、未來、現在呀。沒有生、沒有滅,是常遍,就是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遍體,體沒有邊沿、沒有邊際、沒有窮際,也沒有一切對待。這個大不是相對的那個大。我們說這個錄音機比那個大,這是對待。錄音機比這個桌子它又小了嗎?桌子比房子又小了嗎?房子大,是對待的大。我們用這個大字,這個大字,我這個註解沒有顯,沒有隱呀。這個大字沒有什麼對待。這個大字是其大無外,同時其小無內。大到什麼程度了,它就沒有外邊了,沒有一個在它之外了,同時其小無內。所以我們佛教是極微妙。我們常說大安樂法門,這個是一切不能相比的。我們總是在執著裡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是這個道理,絕諸對待。有大有小,都是對待嘛。橫遍十方,從空間說,遍滿十方呀。豎,從時間上說,窮三世,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這個大什麼大?沒有一個法從時間上說,沒有一個法在這個之前,叫作大。"唯此先於諸法",所以說付大士的偈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你說天地、世界宇宙就出來了,有些眾生是在宇宙之前呀。他無形呀,他本來就很寂寥的。這就形容這個大字。所以強名為大,勉強名之為大。因為這個大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個勉強明知了。

底下說"常"。《涅槃經》說"所言大者,名之為常"。所以這個大指空間。愛因斯坦他進步很厲害了,說我們的空間、時間、物質,這些概念都是人類的錯覺。有大、有小、有東、有西、有南、有北,空間的概念。時間的概念,過去、未來、現在、多少劫、多少剎,一剎那是多麼短,一劫是多麼長,都是錯覺。物質、時間、空間,所以說這都是錯覺。這個大《涅槃經》說"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這是形容這個大。這個大字我們講的比較多。佛法要發揮起來,是無窮盡的。智者大師當年講,《妙法蓮華經》講了一個妙字,講了90天,所以九玄談妙。這麼說,說一個字是窮皆無盡。你要講話,維摩詰就默然,所以我們在經題中這個"大"字,稍微多說了幾句。而且我們聯合淨土法門,你說這個大乘很廣泛,多了。這個"摩訶衍"是通論呀,結合我們淨土法門,何以見得說能乘也大,所乘也大呢?這個我們用《觀經》兩句話,最簡單、最明了。淨土三經呀、觀經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是淨土宗的第一義諦。而且推廣一切法門也都不外乎這兩句呀。這個"是心作佛",作佛你就要念佛呀。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嗎?你能念的這個心嘛,他本來就是佛。你能念的這個心,他就能乘呀,能乘的大呀。他是佛呀,還不大?所乘呢?所修呀,你所乘是心作佛,你做的是什麼?作佛的法呀。你不是作的別的,是作佛呢。要成就的是什麼?要成就的是佛呀。這個你所乘之道也大呀。所以你本來能念的心就是佛。你所做的,你所乘的也是佛。這還不都大嗎?所以能修者,即是佛的心,所修者是心作佛的心。所以能修、所修都是心嘛。能修、能乘是心,是佛的心。所修的呢?也是是心作佛,作的這個佛,佛就是這個心嘛。能修所修都是心嘛。即是心,即是佛,心佛不二。可以說,能修者是心是佛,剛才說過了,所修的即是是心作佛的佛,自佛他佛,只是一個佛。所以自他不二,自他不二,能所自他宛然呀。自他不二,自他宛然有時候很難懂。這裡舉一個很淺近的物理學的例子。這個磁場,兩塊磁相吸,這個國中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兩個磁相吸就發生磁力線了。是不是發生很多磁力線很多條條。好多條條從這條磁石的北極出來,都連起來吧,一頭連到北極,一頭連到那個南極,構成一個磁力線的圖,稱這個為磁場。對於這個例子來看,為什麼說自他不二呀?主要是一塊磁鐵,打個比方,佛是一塊磁鐵,我們眾生有佛性,就跟鐵有磁性一樣,肯定是不可得的呀。不可得佛性也是如此呀,更微妙啦,比磁鐵更微妙了。但是眾生是什麼情況呢?這個磁是亂的,這個電車軌道走的都是亂的。這個這麼走,那個那麼走,把自己的作用都取消了,所以他就沒有作用了。但是你把那個磁石的旁邊呢,順著那個磁場的引導,電子就都一致了,靠咱們修行轉。剛才正是用磁來作譬喻,來解釋一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那麼這本來是鐵,它還沒有磁化,由於磁的作用,使它走電子的軌道,都規律了,於是乎現出磁性來了。本來都有磁性,是同樣的東西,是平等的。一個已經是磁,一個還是鐵,這個差別就是宛然了,那麼經過誘導,這個電子的軌道都順了,又成了磁石了。就一樣了,就平等了。所以宛然又平等了,自和他,生跟佛是宛然,生和佛是平等,本來是一樣。可是一個迷,一個覺。迷一個妄念,是亂動的東西,不妄動,恢復本來次序,跟佛一樣了。平等,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而且你在這個磁場中,看見兩塊磁石也有自有他,磁場這是一個,你說這是誰的磁場。自他宛然,自他不二了嗎?這兩個人都是磁石,但磁石還有兩塊這出現,所以通過這個譬喻還能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他不二,就是生佛不二,生佛不二,可是又生佛宛然。雖然能所不二,我們能修於所修也沒有二,所以沒有離開能所,所以很多修行,都是沒有離開能所。像現在這個修練,練這個功,練那個功,完全都在能所之內呀!自個是能修呀,功是所修。能所是對立的,一有所就沒有道了。所以從觀音的返聞,入流忘所,頭一個字先把所忘掉。所以這個所,我們這個大乘剛才這個解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能跟所不二,都是佛,都是心。而修證不無。那你本來是佛,修證才證明他不無。你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呀。所以,南嶽懷讓見六祖問他什麼物,怎麼來?回答不出,後悟了,才能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呀。後來六祖說還可修證呀。修證即不染污,染污即不得,那去修證那不是沒有。但是你要染污就沒有了。所以六祖印證,"如是,如是"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的。所以修證不污,能所不二。修證不污,修證才不無,所以超情離見,強名為大。這一切情見,都超過之後,這個大才是這個大,這個大也無名。不可以有一個名字來概括它,勉強叫做大,這樣這個經中勉強名為大乘。以這個為譬喻,說明全經的大旨,全經這一部法,這一部法門,就是如此。能乘者大,所乘者大。能乘者,皆是心,皆是佛,所乘者皆是心皆是佛,皆大,絕對待的大勉強叫做大乘。

再底下佛說"大乘無量壽"。"無量壽"在古印度語是阿彌陀,阿彌陀這個音稍微走了點,是阿彌達。這個阿彌陀是咱們極樂世界的教主。我們釋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阿彌陀是彼土的教主。他的聖號,這三個字,就是密語就是咒,所以先師說淨土宗是密宗的顯說,密宗是最殊勝。日本人判教把密宗判為第十,禪宗判為第八,華嚴判為第九。密宗判第十,他們的判法。但是淨土是密教的顯說,這個裡頭,阿彌達裡頭就含了無邊的密意。現在有許多人需要去翻咒,覺得很時髦。這個咒語是什麼意思?把它用意思翻出來。其實這個畫蛇添足呀,這密語它有密意,它有無量的含義,那是翻一漏萬。其實不是翻一漏萬,那是你翻一漏了無量。它只有這一個意思,別的就沒有了,不行呀,這個翻譯是很不妥當。所以有人把《心經》也翻了。寫信問我。我說難道玄奘這麼好的梵文,他這幾個咒他不會翻呀?他不翻他是有極深的含義嘛。這是從有言說,到離言說,從顯到密。現在講很多,很多道理,後頭就是"揭諦,揭諦"按正音念就是"艾諦,艾諦,跋阿諦,沙阿諦,波諦,瑟娃諦。"什麼意思?前頭那麼多意思在這全用不著了。所以妙就妙在這了。密意,密意,翻成無邊,翻成無量壽,翻成無量光;或者十二光佛,無邊光佛,無等光佛,無礙光佛,都是阿彌陀的號。漢譯他是無量清淨佛,無量覺,這都是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這都是阿彌陀的可以翻譯的名號。這個裡頭,都是翻的無量壽,無量覺,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都是無量,總之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都是無量。所以佛中的名號中妙德是無量,名號中所含的德號也是無量。功德無量所以號也是無量,我後邊引了一點密宗的,把阿彌陀翻譯的意思,三個字我挑了一點,那後邊還是很多,這是無量。而且,每一個名字,這麼多名字,每一個名字所含的德也是無量。佛可以無量的德號中,無量的德號,每一個德號中所含的功德也是無量。這個就是上頭華嚴的十玄的道理。一中就是多,往往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於他的法門。一聽說那個法門好,他就羨慕那個,自個修著修著,沒有影子,就想換,換來換去。過兩天又添又換,一生換了兩換,換了三換之後,就開始要八寶山了,火葬場。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門皆含無量功德,貴在堅持。那麼佛有無量的名號,怎麼我們這隻單得無量壽呢?無量壽就代表法身常住嘛,三際一如呀。所以法身常住呀。過去、未來、現在無異呀。所以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如來最殊勝的智慧是如如之智,如如不動,如如之智。這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無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本體就不生不滅呀,無量壽呀。這無邊無礙的光,這一切一切,這智的妙相、用。經題就把壽標出來,稱為無量壽。那麼無量光這個德,就包括裡頭了。因為什麼?因為相不離開體,體中就有相。既然出了體,你相就在裡面。

日本人解釋日本人的古德,不是現在的日本人。他們遵善導大師的教誨,對《無量壽經》的確有突出的見解。他說極樂淨土有三種莊嚴。三種莊嚴指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佛有無量的功德,有無量的莊嚴。菩薩有菩薩的功德,菩薩的莊嚴。國土有種種的微妙,也是種種的莊嚴。若細說《往生論》中有二十九種莊嚴,概括說就是三種莊嚴。三種莊嚴這一切一切歸於壽命,這一切都是由本體所顯現的。這一切莊嚴它必須依靠常住、不壞作為本體才有意義嘛。極樂世界將來象其他星星一樣的大爆炸,要爆炸,是不是它也要大爆炸?現在確確實實是。星雲大爆炸毀滅了,化為微塵,微塵又會匯聚,又成為新的星星。科學證明是這麼回事,跟佛說得一樣。那是一般的世界,極樂世界它就不是這樣,這個很要緊,不然你跑到極樂世界,還要碰上大爆炸,就不殊勝。一切歸於壽命,而且一切歸於體呀。歸於法身這含義很多,我上面頭一個說的很淺,壽代表本體,一切歸於體,體就是法身之德。歸於法身,歸於實相,所以一切功德莊嚴都是由於實相之所流現。這一點就是安樂佛土,安樂就是極樂,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是天親菩薩的話。這一切莊嚴入一法句裡頭。這個地方很像禪宗的話,再往底下說就是禪宗的話。這一切莊嚴都入了一句里了,他底下點破了,這一句是無量壽故,這和前頭的話是一致的。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是落在無為法上了,法身上了。要說破就是教了,所以經題中採用"無量壽"這個德號,這個是體,於是法藏,阿彌陀佛最初修行名為法藏比丘。法藏在因地中所修行願,所有的修持與他成了佛果。果地的佛的功德,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依報國土種種莊嚴,正報一切菩薩的莊嚴,以及全部的經旨,經的含義,都攝在無量壽里啦。所以我們常說要生極樂世界,一個是不退,我們世界退緣多,誰都是退呀。進一退九呀!他說的再什麼,他一遇退緣,他一退,退九步。極樂世界沒有退緣,極樂世界又壽命無量。現在我這個時候要用用功,比我剛開始的時候要方便多了。那麼我不能再活八十歲,壽命太有量,再活八年都都不容易,因為咱們這苦呀。所以這個壽命無量就不退,那還有不成功的嗎?所以一切歸為壽命呀。這一點呀,往生不是為了貪圖享樂,而是為了真實去實現自己徹底度生的本願,不如此不能真實度眾生。

"莊嚴"。根據《華嚴探玄記》"莊嚴"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具德義,二交飾義。莊嚴什麼呢?萬德來莊嚴,所以這一切功德莊嚴呀。莊嚴就是具德的意思。再有是一種裝飾的意思,美化、美起來。這莊嚴呀,含兩個意思。小本就是《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他的佛土,說總結一句,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極贊極樂世界。《往生論》我們已經說過了,不再說了。本經中說,法藏比丘發了願之後,他就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淨土。所以我們要知道,專志莊嚴淨土,是真實慧中的行動。真實慧中那就不是有為法了。無為而莊嚴淨土,莊嚴淨土而無為,這才是真正的無為。把他體會作什麼都不乾,一念都不動,叫做離念,叫做無為。那是沉潭死水,死水不藏龍,也叫陰山背後。莊嚴眾行,經里的話一切行都得到莊嚴。後來又說法藏"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已經成就了莊嚴佛土這樣的清淨的行,所以現在人談清淨,就指一點事沒有,我這不吵。那他莊嚴佛土,作為他清淨之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不可比擬的功德莊嚴呀!就說極樂世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沒有欠少,這都是咱們這部經里的話。摘些這樣的話,就顯示出經題"莊嚴"兩個字了。這個含義,由於法藏一向專志,莊嚴淨土,莊嚴眾行,這是他的行願。從這個行動就得到他所應得的果。所以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感得國土,這極樂世界就無量具足莊嚴。所以因和果都是功德莊嚴。這個是感得,其間包括很多具德的意思啦,遍已具德啦。所以作為交飾,美飾啊,經中也有榮色光耀。這些花果樹木,榮色光耀呀,不可勝視。你看不過來呀。無量光焰,就是光焰照耀無極。這一切都放光,種種妙色之焰。焰表示生動、蓬勃。不像我們這光死的一片。他蓬蓬勃勃、活活潑潑的,這是無極的,不可窮盡的。無量的佛,無量的運動,無量的轉換。沒有邊際,如白珠摩尼。摩尼是如意寶,以為交絡,作出種種的瓔珞,明妙無比,光明同如明妙。

香瓜、佛手、香圓,這是果子、果實,它都是香的。極樂世界華果恒生,老是香的,光明照耀,又有香,又有光,香光莊嚴,隨風散馥。隨著風吹,都有香味,延水流芳。這些文字都是十分的美,隨風散馥,延水流芳。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光和色都具足,奇妙珍異,這是非常之奇特,非常之微妙,非常之珍貴,非常之突出、不凡。周遍校飾,遍於全國,互相來莊嚴,光色顯耀。生動呀!盡極嚴麗,莊嚴和美麗到了登峰造極啦。這些文句就說國土,這種莊嚴遍滿其國,這都說美飾這個國土呀!這方面的含義。

再說具德呢?再說具德這個地方有很重要的文句,如實安住,具足莊嚴。這兩句話好啊!我從前認為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沒什麼意思。現在我就很感興趣了,他這一切如實安住呀。實是什麼?實是真實之際,就是三個真實。淨空法師講過,咱們這書中有三個真實呀。包括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就是真如。真實之利,可以給眾生真實之利呀。這是本經的三個真實,三個真實是一致的,相聯繫的。所以極樂世界這麼樣的莊嚴,他是如實安住,如這個實相來安住。所以才能顯現如此不可意思,不可窮盡的莊嚴。這些莊嚴都由於這個德,什麼德,如實安住於本體。所以第十五品一切莊嚴隨應而現,那很自然,隨應而感,應當所應的,自然就顯現。就好像水,你願意深它就深,你願意洗淋浴,就從頭上衝下來,你願意暖一點,就暖一點,你願意冷一點,就冷一點。一個池裡頭,大家各個滿自己的意。而且聞法,這個不同,聞法的人聽聞都是所願意聽的嗎?都在一塊,隨應而現。這個是顯明什麼呢?是顯明事事無礙,圓明具德。這個十玄門啊!一切一切這個事是沒有礙呀!這個水應了你就不能應我了,就是有礙呀!一切無礙,一切自在,一切這麼微妙,一切圓明具德,事事無礙。所以這個上次講了十玄,大家懂的還是不大好相信呀。這本來也是前幾年留蘇的一個留學生,回來在科學研究所里工作。一天他來看我,說我正在研究新的數學,他也舉了實例,他說我不懂,講不通。這新的數學裡,極數,當數目在無窮多的時候,他就不再是全體包括局部,而且是局部包括全體。這是新的科學理論,理論中得出這個結論,局部包括全體,就是咱們說的一中多一。十個手指,包含每個手指,每個手指頭包含十個手指頭。一里包括多,想不通呀,就是這個意思。局部包括全體,就是我手包括十個手指頭,全部都包括在這手中。但是到一個手指頭包括全體手,這個就想不通。視力呢?有兩個視力,有的說是一個,就是全息照相。當然,照相是平面的,全息照相是立體的。這個照片擱在那跟真人一樣,立體的人坐在那,坐著就是坐著,站著就是站著。他如果是個動作,就是動作。這個圖顯出是立體,但它有個板,通過這個板中顯出這個相,把這個板給碎了,如果拿出一個小渣,再通過這個設備,怎麼樣?放出來還是整個人。小渣是底片呀,一個局部,它為什麼還能顯出這個整個人呢?他包括全部作用,局部包括全體,只是顯得這個人像比原來小一些,不然太奇了,因為世間的東西還是有極限的。過去我們有好多好多很機械的唯物論的東西,那完全是錯誤,是歪的,全部是錯覺,咱們佛教說全是你妄想。錯覺和妄想正是相似的,錯和妄很相似,覺和想很相似。所以這個圓明了,一剎那也已經包括三大阿僧祗劫。因此有爭論一定是三大阿僧祗成佛,一定說一剎那可以成佛,這是戲論,這是愚痴,哪有這些分別,你錯覺。什麼叫一剎那,什麼叫三大阿僧祗劫?現在的科學這麼發達,對於弘揚佛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說是我們前邊說到的事事無礙。我們再把前邊補充一下。後來我跟他說這有什麼難懂呀?這佛教釋迦牟尼佛早就這麼講了,我又給他舉了些例子,他也想通了。水和波等等,等等。今天我給大家補充這個例子呢就很實際了。這個局部包括全體,一個破的一個渣,都和原來的東西一個樣,那是全息照相,信息就全部了。就這個條件,他的體的東西無限大,全部不能再比他多了,全部都有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局部包括全體。那麼把宋譯的經題字都解釋了,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底下就是清淨平等覺了。

"清淨"者是身口意這三業。不管是善業、惡業都是身口意造的。這三種是我們所造的,不管是善是惡,離開一切惡行,一切煩惱,一切垢污。這惡業當然必然要離啦。這善業也是要知道離開煩惱呀。比方有人戀愛,不惜犧牲性命,保護他的愛人,這是善念。但是他還是有垢污啊!他還是貪戀,不是清淨。以這個一切都離開啦,離開了煩惱,離開了垢染,這叫清淨。《探玄記》說"三業無過",沒有過失叫清淨。所以不容易呀。還有過失,有過失就不清淨。這個又國土,清淨土;指的是淨土;清淨身指的佛身,清淨人指的是如來。所以清淨這個形容詞是這麼用的。《往生論》曰:"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是真實智慧。,為法身,這個地方跟咱們的經題"莊嚴清淨"恰恰十分相合。兩個題目湊在一起,跟《往生論》一模一樣。三種莊嚴入一清淨句。莊嚴清淨,把這個妙法宣說的多麼清楚啊!妙合天然呀!三種莊嚴就是無量莊嚴,三種莊嚴都入在一清淨句裡頭了。又經裡頭說心清淨則佛土淨,你這介爾心一清淨,國土就清淨。那麼一即是一切,國土就是一切,你的心就是一心,一包括一切,所以華嚴的玄旨在這裡看出來了。"漢譯"也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從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中可體會這個含義。而且"漢譯"的經文中他的第十八願,這一段是漢譯的原文。"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清淨心。"這裡我要解釋一下。法藏在我作佛的時候,別的國的人民作菩薩道,就是修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念什麼呢?念我的清淨心。這是漢譯的原文。念阿彌陀佛清淨的心,這就是禪宗呀。"壽終之後,我與不可計比丘",不可計算的比丘"飛往迎之",來接引他,"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等他臨終時候,阿彌陀佛就帶著無量的聖眾來去迎接,站在他面前,來接引他。他就可以跟阿彌陀佛回去,生到阿彌陀佛國土,作阿惟越致。這裡是很低很低的水平的,很多惑還沒有斷,所以還是凡夫,他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生到凡聖同居土。凡夫和聖人在那同居。雖然還是凡夫,可是他是阿惟越致,這就是阿彌陀佛大願所感。在我們這個國土要不退,那要很高很高,至少要到禪宗這個小乘初果以上,這個就是去了就是阿惟越致。所以澫益大師讚嘆:'說他是阿鞞跋致,他是凡夫。說他是凡夫,他又是阿鞞跋致。"十方世界都沒有這個特殊的例子,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呀。這裡是淨潔心,念我淨潔心。原文是淨潔心,就指的清淨心,佛叫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把這一切功德莊嚴總起來是一個法句,叫做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也就是什麼,就是一句佛號,一法句。所以發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臨命終時得到佛的接引往生。所以莊嚴清淨,這就符合本經宗旨。本經是以發菩薩心,一向專念為宗。這清淨句表現無為法身,代表的是實際理體。從這個實際理體,從這個清淨句就出生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同入到一個清淨句。所以這個展呀,展開就是無量莊嚴,退藏就是一個清淨句呀,就是清淨心呀,這就是咱們經題中莊嚴清淨的含義。

"平等",平等覺,平等者是離開差別。《華嚴》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和眾生,這三樣沒有差別。說我們是大平等,佛一點也不比誰高呀。所以我們要體會佛這個平等主義。所以我常常說很多信佛的人,我說你們都是把佛看成上帝了。有一個人寫了很多很多東西,他說我寫了,我就還是上帝,他跳不出這個圈。怎麼有智慧,怎麼高,怎麼清淨,怎麼怎麼突出,怎麼怎麼,說了半天,都是上帝那個範疇。這個三無差別就是平等之義。《入佛境界經》說"菩提者名為平等",菩薩是覺,覺是什麼?覺是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這個字非常好。雖然說是如,就不是一個,只有說倆如同一樣,三個如同一樣。哪有一個如同一樣的?不成話。那要說如就不是一個,既然如就沒有一。同了嘛,又不一樣,這個如字就不一不異啊。佛的智慧,一切都是極微妙,這個如字很微妙呀。這個如就是不一不異、真如。所以就是說"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門。"所以我們講不二法門是入平等了。既然平等了,還有什麼呀?離開一切差別,這個地方也不可以說差別都不對,只有平等對。你說是不是差別呀。所以平等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平等義,都是圓融無礙。那麼經中的平等覺,可以包括四個含義。平等覺,覺是覺悟,覺也就是佛。平等覺擱在一起,一共有四個: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沒有什麼不同。怨親平等,也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地獄眾生就低了,天上眾生就高了,沒有這些差別對待,平等普覺,平等成佛。

所以我們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迷惑多的人也行呀,上至文殊普賢也行呀。他是平等的,將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一切的含靈,將來都從無量壽如來會上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在,一切的含靈,一切有靈性的一切有情都是靠這個法而得度脫。這個法是什麼法呀?《無量壽經》中說的法呀,正顯平等普覺之意。第二個,拿這個平等法去覺悟眾生,以平等之法覺悟眾生,就名為平等覺。什麼是平等法?禪宗的道理又來了。《淨影疏》說"無作無所有等,名為平等法。""無作無所有等,名為平等法。"無念、無作、無所有,原文是無作無所有。我們這個持名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來念去,暗合妙道,所以你不要先悟後修。什麼法門都是先悟後修。悟是茫茫人海中有幾位是悟了的?不可得,稀有又稀有。這是暗合妙道。禪宗開悟是明合妙道。這是暗合妙道。哪怕一個老太婆呢。你心裡誠懇綿密,念到你一切都放下了,什麼都不想了,就無所住。就是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綿綿不斷,而生其心呀。這無住其心,在地上的菩薩才做的到。地前的三賢只能分開兩段進行。有的時候無住,有的時候生心。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但是我們這個凡夫現在就是不知不覺中暗合妙道,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呀。所以無住生心是這樣。這樣的話嘛,念來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誰在念也不知道,念的誰也不知道。可是這一句不斷呀,不斷念呀,淨念相繼。禪宗的保任最後不就保任嗎?禪宗的保任,大家知道一個任字,前邊還有一個保字。你開悟之後保任,信心不異謂之保,前心和後心沒有兩樣,這叫保。要坐便坐,要起便起。要坐便坐這叫任。沒有一點造作,兩個名在合在一塊,都是如此道理。能所都忘了,他就暗合妙道了。你以這個法來教導眾生,讓他成佛,這不就是平等法嗎?這不就是無作嗎?這有什麼作呀?他能所都忘了,這無所有呀,什麼都沒有呀!所以這是以平等法教導眾生,這是第二個含義。第三個含義就表示如來所成就的正覺。都是諸佛,佛佛道同,沒有哪個佛大,哪個佛小,哪個佛高,哪個佛低,故名平等覺,這是第三個含義。

第四個是本經,說平等覺就指阿彌陀佛之聖號。這四個含義,在我們經題裡頭都有。

經緯呀,經就是線。梵語修多羅,義譯為契經。契經嘛,就是契機、契理,現在簡化了,就稱為經了。為線經嘛,包括四種,貫、攝、常、法這四個含義。既是線的含義,也是經文的含義,很合適的。貫是貫穿所說的道理,貫穿本體。攝是攝持一切眾生,所化的眾生。經就是化生,就是度生呀!常是古今不異。今佛所說也是古佛所說,所有又好些人現在要創新,好像他要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明一些,故此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就不等了,那就不是佛法了。古今不異,法則近遠同尊啊!法、法則,咱們公布一部憲法,你說是雲南就不聽了,不行呀,近遠同尊啊!所以貫、攝、常、法是經字含義。這樣就把這個經題每個字包含的意思,全經的大旨在這地方也就透露出來了。

再有諸經有人、法、喻。可以分為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大般若經》,般若是法,沒有人、喻。《阿彌陀經》有人,沒有法,沒有喻。《大般若經》,般若是法,沒有人,沒有喻。《梵網經》,梵網是個譬喻,沒有人,沒有法。這是單一的。復呢?復有兩個。《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沒有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以譬喻,沒有人。《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譬喻,沒有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譬喻,人、法、喻都有。我們這個經呢,也是人、法、喻都有。佛、人、無量壽。佛是咱們土的教師,無量壽是彼土的教師,兩個土的果人都在內。莊、嚴、清、淨、平等覺,是法呀,莊嚴、清淨、平等覺這完全是法。大乘就是譬喻。那作為工具呀,可以運載呀。運載一切,所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所以相當於法華的大白牛車呀。這是人、法、喻。

再有諸經皆具教、行、理。佛經嘛,都是從本體上建立法門,所以從理體立的教,從你的修行才能明顯顯示出你的本體,從行顯理。現在我們要是說經題理的教、行、理是什麼?經題中的教、行、理。"佛說大乘"是教嗎?佛來講大乘這是教呀,"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行呀。你應當莊嚴自己呀,莊嚴眾生呀。你應清淨呀,要平等覺呀。"無量壽"是本體。所以這是說教、行、理。無量壽表示三際一如的常住,眾生本具的佛性,是心是佛,是心的本心,就是理,是本體。"佛說大乘"是教,他是根據無量壽的本體。指大乘為譬喻,來宣說眾生得度之法,成了這個經。所以"佛說大乘"就是教了。從教起行呀,起行是莊嚴清淨平等覺呀,就是教化,佛所教化我們的妙行,我們拿一句阿彌陀佛來莊嚴我們自心,清淨我們自己的清淨的自心,就是依教來修行嘛。等到大勢至圓通章,不假方便便自得心開。《大集經》說"若聞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念佛不但是禪,而且是深妙禪,而且是無上深妙禪,大勢至菩薩就用這個法門,而五世法王子同時宣說成就的經過。就是一句阿彌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就是一句阿彌陀。阿彌陀佛,念自己就心開了。開呀,開明本心呀,這就是顯出本具的平等覺。這是從行顯理,行里你念阿彌陀,你心開了,顯出理啦。從行顯理呀。再有你往生之後,你悟了無生法,從體起用,你來廣度眾生,拿這個平等法來教化眾生。這又是從行來顯理,教化來顯這個理。經題配三大體、相、用。無量壽是體大,法身的本體,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覺一切,不分你的根基普渡。以前我說過,連動物都得渡,連地獄中的眾生,連地獄中的眾生,如果都念佛,一旦業滿出來之後,馬上證得清蓮華菩薩。用大,所以我們淨土法門主要殊勝在用上,法上都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這方面偏贊一點,就是在利他方面,普渡適合大家的根基,所以是和別的法門不一樣。

底下再把經題說一說,"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可以把經題配合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我們念佛就是念我本覺的佛嘛。阿彌陀佛就是我本覺的佛,是我本心。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什麼呢?這是來莊嚴自心。這是什麼呢?開始覺悟呀,始覺呀。所以淨修捷要:阿彌陀佛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覺合乎本覺,才能達到究竟覺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