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蓮居:《無量壽經》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  


——彌顯本經即華嚴、即禪、即密;一切含靈依此度脫——

(一九九○年十月宣讀於日本第三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

(1)淨土第一經。《無量壽經》稱為淨土第一經,蓋由於經中宣示:彌陀因地之殊勝大願與精進行持,極樂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輩往生之條件與正因,娑婆穢土之五惡痛燒,一乘願海之不可思議。萬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為體,圓明具德事事無礙為相用;廣攝一切善法,普度九界眾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稱頓教,因最易最穩出三界而號易行,一切含靈依此度脫,當來經滅獨留此經。中國大德贊此經者不勝枚舉。日淨宗大德道隱師贊此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蓋因此經不僅為淨宗綱要,實為世尊一代時教之指歸也。

(2)五種原譯苦無善本。《無量壽經》如是殊勝,而中國古德注釋此經者,唯隋淨影、唐嘉祥兩家。千餘年來讀誦者希。實因此經存世之五種原譯瑕瑜互見,彼此差別甚大。此經東來極早,自漢迄宋,可考之譯本共十二種。(七種佚失,名單見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現存者為①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②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③無量壽經(魏譯),④無量壽如來會(唐譯),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五者之中魏譯流通較廣。而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則認為唐譯最佳。但各譯皆有缺陷,例舉於下:

①漢譯,有賢者名為「大瘦短」,比丘尼名為「生時侍者頭痛」。魏譯謂極樂「地輒開裂」。是皆譯者筆拙之處。②十念必生乃阿彌陀大願之核心,漢吳兩譯均未彰明。③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兩大願,於魏譯願文未顯。④唐宋兩譯文義較優,但於五惡痛燒之宏文,竟告闕如。且各譯之間差異極大,例如彌陀大願,漢吳古譯為二十四願,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宋譯則為二十六願。彼此相異有如此者。是以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3)校會之本。宋王日休居士悲五原譯無善本,使聖教度生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彰」。乃取漢吳魏宋四譯,會集成經,名為《大阿彌陀經》。王本一出,舉世流通。但王本頗多舛誤。蓮池大師謂為「抄前著後」、「去取未盡」。彭紹升居士斥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竊按王本之病有三:①抄前著後,抄引經文於前,自選文句於後。既是會集舊譯,焉可杜撰經文。②魏譯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而王本唯中輩發菩提心,下輩不發(此不但杜撰,並乖圓音),上輩則未曾談及。故謂「去取未盡,高下失次」。③五譯中唐譯文義俱精,王氏所會獨缺此譯(王本為本經第六種)。

第七種。彭紹升居士為宏此經,乃取魏譯而刪節之,仍名無量壽經。較原譯簡煉。但只是節本,未能救王氏之失。

第八種。清鹹豐中魏承貫居士,備取五譯,會成一冊,嗣定名為《摩訶阿彌陀經》。魏本文辭精簡,包舉綱宗,八種相較,實居魁首。但可憾者,魏氏雖力求字句皆有來歷,以救王本之過,而未能盡免。例如:①魏氏謂往生中「無有胎生」。而魏唐宋三譯皆曰「有胎生者」。②魏氏以「生時痛……是為五痛五燒」數句,概括魏譯數千言,魏本之文並無來歷。③魏氏謂極樂宮殿「或依寶樹而住」,亦各譯所無。④魏氏謂法滅之時,「唯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亦非本經原文。是以魏本仍未完善。

(4)勝緣成熟,善本興世。先師夏蓮居老居士,力踵前賢,誓成善本。掩關數載,稿經十易。文句精義,悉本原譯,而流暢自然,渾若天成。會本稿成,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本一出,風行寰宇。四眾弟子,獲睹善本,歡欣鼓舞,不可名狀。讚揚讀誦,講播印刷者,風起雲湧。加拿大、美國現七處成立淨宗學會,台灣、新加坡,亦皆成立。於此善本修習宏揚,現能背誦全經者日益增多,聞經獲益者不可勝計。本經印行已超卅余萬部。錄音帶亦流行海外。台灣新印之《淨土五經讀本》即以夏會本為無量壽經讀本,餘八種列為附本。本經光明,方興未艾。

夏會本廣擷眾妙,圓顯聖心,大開如來秘藏,頓顯慈尊妙心,《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法界,備顯會本之中。禪密妙諦悉寓此經之內。一切含靈因此得度,當來經滅,唯此獨留。可見善本興世實為大事因緣。

(5)事理無礙法界。會本中佛答彌陀成佛時處,文曰:「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見宋譯)。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上文中無有來去生滅,亦非過現未來,所顯者理體也,有極樂,有彌陀者,事相也。攬理成事,因事顯理,體用齊彰,從容中道。正顯理事無礙之旨。

又會本采魏譯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復采宋譯中「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是經中具三真實,成為一經綱宗。亦即一代時教之教眼。真實之際乃真如實相之本際,故為理體。真實之慧者,從本體流現之妙智,如珠生光。相也。真實之利,乃本體之大用,亦即一切眾生所獲究竟堅固之實惠也。又此三真實,正如涅槃三德,(伊)字三點,非一非三,不縱不橫。真實之際,法身德也;真實之慧,般若德也;真實之利,解脫德也。由真實之體流出真實之慧,令一切眾生普得究竟解脫真實之利。是以極樂國土一花一香,悉皆法身妙智之流現,時時處處,法音宣流,妙音普聞,若有見聞,悉皆增上。九品萬類,一生彼土,永不退轉,決定成佛。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之妙用。事理圓融一切無礙。

(6)事事無礙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乃大乘經論所同宣,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所獨顯。華嚴宗立十玄門以表事事無礙。今此會本一如《華嚴》同具十玄。可證本經正是《華嚴》之中本。今依《探玄記》次第,引據經文以表本經十玄。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表一法成,一切法同時具足圓滿顯現。今此經中泉池功德品:「其水一一隨眾生意(見宋譯)。」只是一水,而能同時滿足一切眾生意。於一法中同時具足圓滿無礙。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大疏》雲:「如徑尺之鏡,見十里之影。」今經「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見魏譯),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見宋譯)。」極樂一樹是狹,十方佛土是廣。無限廣大之境,現於一狹之中,正表廣狹自在。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大疏》曰:「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如一室多燈,一燈之光可遍全室,余燈之光亦遍全室,並皆在此一燈光內。彼此相容各各皆然。本經中「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無量寶香成彼土一物,是多法

入一法。香遍十方,是一法遍多法。皆一多相容之旨。、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大疏》曰:「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本經中,「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見唐譯)。」一音聲中具種種眾生所願聞。彼此不離,相即自在。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大疏》曰:「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併。」經中贊如來曰:「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見宋譯)。」佛光是顯,日月火珠是隱,隱處具顯,顯處具隱。兩者俱成。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此表極微之中可含無量諸法,同時湧現。本經極樂國中蓮花,「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蓮之一光乃蓮光中三十六百千億分之一,實至微細。但含攝三十六百千億佛,表極廣大。於極微中安容諸佛,同時湧現。

(七)因陀羅網法界門(因陀羅網乃帝釋天宮之網,網有千珠,互相映照)。《大疏》曰:「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如上所引經文,極樂有無數蓮,一一花放難數光,一一光現難數佛。經中復雲:「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如是一一之佛,其國中各有無數蓮,蓮放光,光現佛,重重無盡。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大疏》曰:「立像豎臂,觸目皆道。」一塵一毛,揚眉瞬目,皆顯全體法界。經中道場「有菩提樹……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三者無生法忍。」見樹得證無生,全顯託事顯法之妙。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大疏》曰:「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本經會中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見唐譯)。」一念多劫,正表延促同時。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大疏》曰:「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隨舉一法,則餘一切法趨之而為伴。故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今此經中「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見唐譯)。」淨心念佛一聲,便具往生,定成正覺之無量功德,可見六度萬行,三藏十二部,禪門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功德法,皆趨一句名號之中。徹顯六字洪名,圓具萬德。又彌陀因地於發四十八願後頌曰:「一切皆成佛。」正如《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依正主伴,無非法身。有情無情,悉是如來。此一句子,頓開諸佛秘藏,吐露三藏心髓。道破宗門玄旨,直顯無上密意。一真法界,圓明具德,事事無礙十玄之旨,貫徹全經。

(7)禪淨不二。持名秘要:「自念自聽,自呼自應。」點出「自」字。淨宗正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顯「心」字。本經極樂國人「自然無為……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見漢譯)。」「一旦」者,驀地觸著碰著。「開」者,開解。「達」者,達本。「明」者,明心。「徹」者,徹悟。以上經文,正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自得心開」。亦即禪門「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觀佛三昧經》:「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常照)。」《大集經》曰:「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蓋萬緣放下,即「無所住」;一念單提,正是「生其心」。但當老實念佛,自然暗合道妙。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剛般若,念念顯妙明本心。故云:「念佛即是自心現。」又雲:「一聲佛號一聲心。」又「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禪淨不二,因果同時,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8)密淨不二。稱名何異持咒,大日即是彌陀,淨宗正是密教顯說,根本並無二致。此中密意因善本而彌顯。例如會中菩薩皆「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見唐譯)。」表來會之諸方菩薩,鹹得受位灌頂,並普教十方菩薩亦作密教金剛上師。恆常宏修無邊密宗相應諸法。又如泉池功德品,「波揚無量微妙音聲」,其中有「甘露灌頂受位聲(見唐譯)」。極樂國中泉池交流,周遍其國。水波聲中,有甘露灌頂與灌頂受位妙法音聲。波聲即是佛聲。佛聲所宣正是彼土會眾之願樂欲聞。泉池遍國,故宣揚灌頂受位之法音,亦周遍其國。

又密淨兩宗同為他力派與果教門。經中第十八願為十念必生。第二十願為臨終接引。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人,願文曰:「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本經小本《阿彌陀經》之唐譯本,謂臨終佛迎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表凡夫往生全憑佛迎加佑,乃能念佛往生。全憑佛力,故稱他力門。又十念必生,使帶業凡夫,橫出三界,徑登不退者,實因此句佛號正是阿彌陀如來之果覺。亦即東密所判第十住心之秘密莊嚴心。東密興教大師曰:「從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今以此無上殊勝之如來果覺,作為具縛凡夫因地之心,乃使因心頓同果覺,因果同時,性修不二,果教妙法,極圓極頓。

(9)法滅盡時,獨留此經。本經之首,佛告阿難,一切含靈皆因此經而得度脫。經末復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蓋以本經正是:真實之際所顯示,真實智慧之流現。乃能真實普利眾生也。善導大師曰:「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可見善本慶成,正契如來興世之大事因緣。現此善本正如旭日初升,光明漸盛於寰宇,當來經滅,此經仍如燈塔,劃破長夜於末世。善本出現,今正是時。見聞宏贊,莫不獲益。兩土導師,恩德無極。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