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十七)
接著上一次的內容再做講解:
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此處所說的修持六度在唐譯[1]中講得更詳細,那裡講到法藏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對於布施波羅蜜,自己發起修行之後,又讓眾生行持。其餘從持戒波羅蜜一直到般若波羅蜜之間都是自己能夠行持,而且把眾生安置在波羅蜜多的修行當中。像這樣在無央數劫里積功累德。
以所積累的種種善根做為能感,就相應的出現了以下所說的殊勝果報。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首先講到法藏菩薩生生世世當中,無論生在哪裡,都能隨心所欲地自然出現無量寶藏。唐譯中說:「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湧出。」
這裡的「寶藏」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妙法。由於妙法能夠救拔眾生的苦厄,所以稱為寶藏。按照這種解釋,「發應」指的就是以善根所感,自然開發出妙法寶藏。另一種解釋,指的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珍寶,意思是說菩薩在無量劫中積累布施、持戒等功德,所以自然感得寶藏湧出。
而且,菩薩不僅以財物滿足眾生,還以佛法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眾生安置於無上菩提道中。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裡說到,法藏菩薩在累世當中化現為各種身份行持善法。
他有時候做長者,所謂「長者」,是古印度對於年長之人,或者是具有功德、具財富之人的通稱。有時做居士,也就是指在家修行者。《法華玄贊》中說:「守道自恬,寡慾蘊德,名為居士。」意思是一心安住在道業之中,以法為樂,世間的欲望很少,心中蘊積功德之人叫做居士。還有,所謂「豪姓」就是指名門望族,大富大貴的家族。「尊貴」指身居高位。
有時做「剎利國君」,所謂「剎利」,指剎帝利種姓,也就是國王種姓,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皇家貴族。「國君」指一國之主。有時做轉輪聖帝。「轉輪聖帝」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轉輪王。因為他在即位的時候,由天感得輪寶,以轉動輪寶,能威伏一切敵眾,降伏四方,所以叫做「轉輪王」。又以輪寶的不同而分別有金、銀、銅、鐵四種轉輪王,他們依次統領四大洲、三洲、二洲、一洲。其中「轉輪聖王」主宰四大部洲。而且曾經做過六欲天主,也就是轉生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時都曾做過天王。還做過色界的大梵天王。
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另外,菩薩以宿世的善根力、普賢行願力,生生世世常遇諸佛,常常無有間斷地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來恭敬供養。
下面是總結:
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總的來說,以上講到法藏菩薩以善根的力量,感得生生世世出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盈。乃至做過轉輪王,以及欲界和色界的天王。對於諸佛常作供養。像這樣所做的功德無量無邊,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下面講到法藏菩薩累劫修持不可思議的普賢行海,所以在學道中就已經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功德。
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首先說到,法藏菩薩的身體和口中,常常會散發出無量的妙香,他口中所出的香氣,如同優缽羅花。所謂「優缽羅花」就是指青蓮花、紅蓮花,其香氣十分濃郁。「旃檀香」是印度香物的名字,譯為「與樂」。根據《慧苑音義》所說,旃檀木有紅白兩種,其中白檀能治熱病,紅檀能去風腫,都是治療疾病,使身體安樂的藥,所以稱為「與樂」。
當時從法藏菩薩身體和口中出現的妙香,能夠普遍的熏滿無量世界。有些注釋中解釋為戒香周遍。《戒香經》[2]中講到,世間所有花香,乃至栴檀香、沉水香、龍腦香、麝香等等,這些的香都無法普熏,只有戒香遍於一切處。因此說菩薩身、口的香氣普熏無量世界。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這是指法藏菩薩當時在學道中已經成就極其殊勝的色身莊嚴。這可以理解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謂「相」、「好」之間的差別,在《大智度論》中說:「相粗而好細。」意思是說,「相」比較明顯,是大家共同容易見到的。而「好」則是微妙難見的。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
再說法藏菩薩在因地時,手中常常出無盡的妙寶,像是衣服、飲食、珍寶、花香、繒蓋、幢幡等的各種莊嚴資具。
唐譯中說,這各種的伏藏珍寶等等,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這就像佛經[3]中說的菩薩以過去布施等的善心所感,手中能夠流出無量的珍寶,如同五條河流一般。用來布施有情,供養三寶。
如是等事,超諸天人。
當時法藏菩薩所具有的這些功德莊嚴,完全超出世間人天的境界。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這一句是極度地讚嘆法藏菩薩的成就。
因為一般而言,唯有佛對於一切法獲得自在,才稱為「法王」。在《法華經》中,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而法藏菩薩當時雖然是菩薩身,但對於一切法都已獲得自在,一切都無有障礙,也就是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都圓滿成就了,這是極為不可思議的。
對於這個問題,清朝的彭際清居士這樣解釋:「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無量故。如是嚴淨無量佛土,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斯則悲智雙融,理事無礙。故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意思是說,法藏菩薩以無有限量的心,發起無有限量的大悲誓願,興起無有限量的菩薩萬行。而且這樣的起心、發願,以及由願心發起的行持,一一稱合真如法界。由於在現相界當中,眾生無量無邊,國土無量無邊,所以菩薩所發的願也是無盡的普賢行願。隨順眾生的根機、意樂,經過無量大劫,入於恆河沙數的世界,全部以無量行海而作莊嚴。
為什麼這樣講呢?這是因為法界本來無量的緣故。這樣雖然嚴淨無量的佛土,度脫無量的眾生,而真實之中無有佛土可作莊嚴,也無有眾生可被度化。為什麼呢?以法界即非法界的緣故。由此可見,法藏菩薩因地的大行全都是悲智雙融,理事無礙。也就是說,以大悲的緣故,遍度一切眾生;以智慧的緣故,安住空性之中。雖然不見有國土可嚴,有眾生可度,但仍然熾然度生,熾然嚴土。這樣住於了無一相可得,無一念可動之際,遍現一切佛事,就是理事無礙,所以稱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
這時,阿難問釋迦佛說:「法藏菩薩是已經成就現在入於涅槃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就的未來佛,或者是如今正安住世間的現在佛呢?」
佛告訴阿難:「法藏菩薩現在已經成佛,是現在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剎土,有個名為『安樂』的佛土,法藏菩薩就在那裡示現成佛。」
阿難又問:「那麼他現在已經成道多長時間了?」
佛說:「到現今為止,他成佛已經經歷了十劫。」
下面為了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這段經文所要表達的涵義,補充宋譯的《無量壽經》來做解釋:「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這裡所說的「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就和《金剛經》中所講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完全一致。蕅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中對此解釋說:「以真如無別處所,可從彼來,生死無別處所,可從此去故。以有緣則現,譬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緣盡則隱,譬如水濁月隱,月實不去故。」意思是說,並沒有一個真如的處所,可以從那裡來到此處,也沒有一個生死的處所,能夠從此處去往彼處(也就是並非在處所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實法,生死在此處,真如在彼處。或者從此生死之中,去往真如裡面,或者從真如中化現而入於生死之中)。這只是因緣聚合時自然顯現,好比水清月現那樣,並不是月亮從天上入到水中。等到因緣窮盡時就自然隱沒,好比水濁月隱一樣,也不是月影從水中移到了別處。
總而言之,在現相當中,無非是緣聚則現,緣滅則隱,不存在實法的來和去。同樣的道理,佛示現在某個世界裡成佛,這並不是一尊實有的佛從某地來到這個世界;佛在這個世界示現入滅,也不是一尊實有的佛從此處又去往別的地方。因此真實之中,阿彌陀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既然是周遍的,怎麼能說法身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呢?如果一處在、一處不在,可以說由此到彼,有來有去。然而一切無不在法身之中,又哪裡會有來和去呢?所以,能夠悟得法身周遍,就會明了沒有來、去。
進一步說,不僅沒有來去,所謂的一、多、生、滅、增、減等等也不存在。真如自性無有遷變,哪裡有出生、滅盡,增多或減少等的情況呢?這只是遇緣而顯現來去,也就是因緣聚合則顯現,因緣消散就隱沒。經中說的「但以酬願度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唯一是相應於往昔的發願,而顯現在西方淨土作為眾生的怙主。
這以上是解釋「彼佛如來」的真實涵義。下面是對於阿難提出的問題在做回答:(阿難問,法藏菩薩是過去佛?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回答:)「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首先說,在真實義中,他不屬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因為「無生無滅」。有生滅才能說過去沒有,現在出現,或者過去有,現在滅度了等等。既然無生無滅,就不屬於生滅的範疇。就像《楞嚴經·觀音耳根圓通章》裡所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所以當證入無生的時候,也就是無滅,因此「非過現未來」。
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依託妄念而安立的,前念滅是過去,後念生是未來。既無妄念生起,也就沒有息滅,也就沒有過去和未來。而現在是相對過去和未來而安立的,如果沒有過去和未來,哪裡有獨立的一個現在呢?因此在這無生法性之中,本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以上顯示了法身理體,真實之際。之後進一步顯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所謂的「理不礙事,寂而常照」,這樣常住無相的理體,無礙於隨緣任運地化現。
也就是從現相上來說,他屬於現在佛,以悲心無盡的緣故,如今示現在距離這個娑婆世界十萬億剎土的極樂國土,安住說法,普度眾生。這就表明遇緣則現。這也就是由往昔的願力,如今顯現安住在西方淨土說法。因此說到:「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這裡講的願,是指彌陀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為主的無邊大誓願海。現在已經示現成佛,本願中的無量光、無量壽等的功德莊嚴,無不一一實現。所以是「酬願度生」。
「現在西方」只是一種方便示現
經上說的「現」指的是現在。當然所謂的「佛住在西方」也是一種示現。佛的法身周遍一切處,而身土不二,所以佛土也是遍一切處。說身、說土只是名言中的假立,實際上沒有別別的兩法。因為真心遍一切處,也就是法性土遍一切處,它無處不在。因此,說現在住在西方只是一種方便示現。
佛在《法華經·壽量品》中講到,如果有眾生來到我面前,我以佛眼觀察他信心等的根機,隨著應度化的方式,我自己說的名字、年紀大小等等也是各不相同。從這一段話看出,佛處處都是應機說法。就佛自身來講,名字是什麼、住世時間有多久、色身形量有多高、多大等等,都是沒有固定的。佛唯一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作相應的示現。而法身本體遍一切時處,離名絕相。所以這裡說的「現(今住)在西方」,就是《法華經》上講的「隨所應度……方便說微妙法」的意思。
這也是「指方立相」的殊勝方便
善導大師說,娑婆世界眾生的妄心就像瀑流一樣動盪,你給他指方立相,尚且不能專注,更何況是無方無相呢?所以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就需要固定限在一處說有國土、有色身、有壽量,有種種相等等,這樣才能攝持眾生,使他的心有個依止之處。當他以取相的方式皈依三寶後,再順應他的根機使他歸入佛道就很方便了。相反,如果一開始就說佛是法性身,沒有任何相狀,沒有身體、沒有住處,這樣眾生的心無法緣取,會疑惑:到底佛在哪裡?我該依止誰?這樣一來,對於著相的凡夫來說就很難趣入正道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上都儀》中講到:「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意思是說,歸命佛法僧三寶,一定要給眾生指示出一個方所、立一種相狀,從而使得他的心能安住在上面來取境,這樣才能攝持他的心,使他漸次趣入佛道。因為凡夫的心繫在一個所緣上都不容易做到,何況是離相無所緣呢?
結合本經來說,如果講說現在西方那裡有尊佛,他的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如今佛住世說法,他的淨土如何如何……這樣宣說,凡夫就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他的心裡就會有一個所緣——阿彌陀佛。這樣他心心念念地祈禱、發願等等,就能生入淨土,能在佛前聽法修行,由此可以漸次攝持他入於正道。如果不這樣講,直接說實相中了無一相可得,那麼一般凡夫難以相應、契合,這樣沒辦法達到救他出輪迴的目的。
極樂世界離我們遠嗎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魏譯)說極樂世界距離這裡十萬億佛土。不管怎樣,這都是指一個極遠的距離。一般人聽到,常常會覺得極樂世界太遙遠了,害怕自己到不了。但這只是你對於自己心性的量不了解而已。如果按照世間科學的觀點來理解,認為我就是這樣五、六尺高的一個人,要到達一個距離地球無數剎土之外的極樂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懂得佛法,就像《楞嚴經》所說的,十方虛空在我們心中,就像一片雲點綴在虛空裡。由此會知道自己的心其實是無限廣大、量周沙界的,無數的世界都在心中,當然極樂世界也不例外。《觀經》中講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就是因為極樂世界現在我們的真心當中。《彌陀疏鈔》中也說:「分明在目前。」所以哪裡有什麼遙遠呢?
「極樂世界」的涵義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指的是過、現、未三時。「界」是指四方、四隅、上下,總的就是指十方虛空所攝的一切空間。「極樂」梵語須摩提,也可譯為安樂、安養、清泰等。《彌陀要解》中說,「極樂」就是「永離眾苦,第一安穩之謂」。意思就是到了那個世界,就徹底遠離一切苦惱,是第一安穩之處。
我們現在處在三苦相續當中,非常的不安穩,快樂過後往往是極大的痛苦。也就是從我們這個五取蘊中,會源源不斷地出生從地獄乃至天界的無量諸苦。因為根本的苦因沒有消除,即使依靠暫時善業等的緣享受一時的安樂、富貴,也是完全不可信賴的。因為樂報享盡時,又會出現無量的苦。所以,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火宅,眾生時時都可能被大火所燒,也就是時時都可能從我們的五取蘊當中,湧現出各種的苦。因為在這樣的蘊體當中,有無量的煩惱種子、苦種子隨逐,遇緣隨時會爆發出來。
所以,在這個世界裡面,根本找不到一個安穩之處。但是一生入極樂世界,便會永遠太平,徹底遠離苦患,再不會受到輪迴風浪的侵襲了。因為自己的心得到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後,再不可能現起一絲一毫的苦因和苦果,所以說那裡是第一安穩之處。所以,我們在一生當中該如何來了脫這無量劫來的生死大患呢?就是要依靠往生極樂世界。
《彌陀疏鈔》中說,這是顯示至極的安樂,非一切世間人天之樂可比。如果你懂得三苦的教義,就知道人天的樂都只是壞苦,就像是前往刑場的過程中暫時的休息一樣,在因緣散盡時,決定避免不了破滅一空,重歸憂苦。然而極樂世界是無漏的國土、是純粹安樂的世界,一生入極樂世界,就會永超苦海,也就是《往生論》中所說的「勝過三界道」。因此稱為「極樂」世界。
往生的四種依報國土
隨著往生者的機感不同,諸佛國土也分別有四種。也就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以及凡聖同居土。按《彌陀疏鈔》來解釋,首先常寂光土:經[4]中說:「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這是證得無上果位的諸佛的住處。但要知道,雖然以身說為毗盧遮那佛,以土說為常寂光土,但這只是針對我們凡夫的心,在世間名言上安立身、土二名。因為按我們通常的情況來看,就好比我們這一世的果報有兩種,自己具有眼、耳等六根,叫做正報。這樣的身所依止的環境是欲界人間的地球,有大地、空氣、陽光、房屋等,這些依處就叫依報。雖然在凡夫的現象當中,有身、土兩種,但實際上,在真心理體當中是不二的。只是就一切法的本源說為「法身」,以法身常住在寂光境中,便稱為「常寂光土」,實際上沒有二法的體性。
二、實報莊嚴土:所謂「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云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
這第二種土叫做實報莊嚴土,是在因地行持真實法而感得的殊勝果報。也就是從徹悟本性之後修持,會感得這種淨土。這裡具有七寶莊嚴,具有種種清淨微妙的色、聲、香、味、觸五塵,所以稱為「實報莊嚴土」。所謂「莊嚴」,指的是具有淨妙五塵的莊嚴。也可稱為「無障礙土」,原因是「色心不二、毛剎相容。」就是在一毛端中容納無邊剎海,這樣現前了無障礙境界,所以叫做「無障礙土」。這是證得法身的諸大菩薩所安住的國土。
三、方便有餘土:「方便」是指斷除四住煩惱,屬於方便道。由於無明沒有斷盡,而稱為「有餘」。這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人所居之處。
四、凡聖同居土:這是四聖六凡共同居住的國土。了解這種國土對我們引發信願至關重要,所以下面對此詳細解釋。首先所謂「凡聖同居」,其中的「凡」指的是凡夫,「聖」是指聖人。也就是聖人應化在世間,與凡夫同處一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叫凡聖同居土,但是這裡是穢濁之土。因為這個世界由雜染的業所感,在這個環境當中,充滿了染污的相、不清淨的相。比如環境當中有荊棘瓦礫、高山丘陵、沙漠洪水等等,所以叫同居穢土。那麼,極樂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但那裡顯現的唯一是清淨相,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參天,佛光遍滿;水鳥風聲,皆宣法音;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等等。而且一入到這個國土當中,就入於大乘正定聚。從此之後,永遠沒有身心的憂苦,唯一受用大乘法樂。以這個緣故,稱為同居淨土。
其次要知道,在極樂同居一土當中,也通於常寂光等的上三土。《彌陀疏鈔》裡講到:隨著眾生根機的不同,所見也就各不相同。有的在同居土見到常寂光土,有的在同居土見實報土,有的在同居土見方便土,有的在同居土只見本土。《像法決疑經》[5]中講到:今天在這個會場裡的無量大眾,有的見到此地是山林、泥土、砂礫等的景象,有的見到七寶充滿,有的見到諸佛行處,還有些見的是不思議諸佛境界,這都是隨著各人的根機而有不同的所見。就好比同樣是五台山,有的人見到是土石的山,有的人見到是菩薩道場。同樣,你生到同居土的時候,如果能直下現見本性,你就可以見寂光土,或者能證入實報土;如果能斷煩惱,也會在當處入於方便土;或者你只見同居土。所以,同在一個凡聖同居土裡面,所見也會有所不同。而且,現在你在這地球上念佛,也是隨各人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證境的顯現。有的只是聽到這句佛號六個字的聲音,有的在念佛中就已經現前極樂世界,已經見了阿彌陀佛。而且在這當中有的是顯現化土,有的是現前報土等等。在《往生傳》裡講到弟子問慈雲懺主:「師父往生什麼土?」他回答說:「生寂光淨土。」所以說,這是不離當處,隨著自己的證境不同,所見的土也不一樣。而且在一個同居土裡面,也有見四土的四種情況,這都是隨各人的根機而現的。
極樂世界的微妙首在凡聖同居土
《彌陀要解》裡也說:現在經中說到的極樂世界,正是指同居淨土,同時這個同居淨土裡也具足上三淨土[6]。蕅益大師說的,就是按照信、願、行三資糧,以彌陀名號不可思議的緣故,能使凡夫所感的同居土最極清淨。這在十方世界中再沒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同居土了,這是極樂世界的同居土獨特的功德!以彌陀願海、六字洪名等的萬德莊嚴,全攝在一句佛號中。以這一句最極清淨、不可思議的彌陀名號為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議、最極清淨的極樂國土。這極樂同居土超勝十方,所以我們常常說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它的微妙之處首先就是在凡聖同居土上。
總的來說,阿彌陀佛要建立第一佛國;極樂世界超勝十方,攝盡無數億剎土的精妙於一剎土;凡夫能夠帶業往生,橫超生死;一往生入於同居土,受用就等同於聖者等等,這一切都是指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正報佛的三身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講完了四土,也就是依報的情形。下面講「佛名無量壽」,也就是正報阿彌陀佛。那么正報佛身如何呢?佛有三身:一、法性身:簡稱法身,居於常寂光土。二、報身:居於實報莊嚴土。三、應化身:顯現在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當中。
那麼,佛三身的關係如何呢?實際上佛的三身非一非三,也同時即一即三。你不能說他是獨一,因為獨一就不可分,然而他既可以就本性說是法身,又可以就顯現說是報身,也可以就無量化現說是化身,這就不是獨一。但是也不是三,所謂的「三」,必須是三個別別無關的法,但是哪裡有脫開法性的一個報身或化身呢?或者說:離開了報身,有一個不具顯現的法性嗎?有脫離了智慧光明的化現嗎?這都不可能。或者說,有沒有不具種種化現的法報呢?這也不可能。因為法報二身應著眾生的緣就起無邊的化用,不可能不起無邊的化用。但在名言裡,既可以假立為三,也可以假立為一。就不同的三分,可以說是「三」;而按照三者不二,又可以說是一。因為本來不二,不能分成獨立的三塊。不然,阿彌陀佛就分成三份了,但這根本不可能。所以說三身不可思議。
所謂化身又有兩種:(一)示生化身:就是示現八相成道的佛身,這也是指三千大千世界共同的教主。而這樣的化身佛在一個時期當中只會出現一尊,不可能出現兩尊。比如在娑婆世界,這段時間是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期,一直到第五尊——彌勒佛出世之前,不可能有第二位共同的教主出現。(二)應現化身:這是指應著眾生的根機,而現出的殊勝或者普通的應化身。這上面有很多勝劣的差別。也就是隨著眾生的各種因緣,而現出同類的身與之相應。有些現旁生身,也就是他化現成旁生的形態,比如文殊菩薩有時在人間現為畜牲身;有些化為餓鬼身,比如觀音菩薩現為面然大士,作為鬼王來引導鬼眾;有的也現成人間的獵人、妓女;或者現為身邊的普通人;或者現成一位法師、一位居士、一位祖師等等,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示現。
在化身裡面,又有兩種:1、佛界化身:就是指示現佛界的身;2、隨類化身:指隨順地獄到菩薩之間九法界有情而顯現的化身。
那麼,上面經上說的無量壽佛是哪種身呢?
按照《彌陀要解》來說,是指凡聖同居土中示現的化身,但同時化身就是報身和法身。《圓中鈔》裡也說:「三身不二。」有的人直接見到了報身佛,或者直下見法身如來等等。這就很精妙!所以我們常常說到,你在同居土裡見到菩提樹的時候,可以從這裡一直深入到無盡的華藏世界。同樣一棵樹,隨著修證的深入,也會現得越來越微妙。
可以這樣講,如果你處在同居土,而且只能見到同居土本身,那麼說法的佛,就是示現的化身佛;如果你處在同居土,能直下見到實報莊嚴土,那麼在你面前現的就是報身佛;如果你在同居土,能見到常寂光土,那你就是真正見到了法身佛。打比方來說,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寶珠一樣。一顆摩尼珠有珠體、珠光、珠影三法,而且這三者不可分離。我們可以這樣觀察:有沒有脫離珠體的珠光和珠影呢?根本沒有。有沒有不存在珠光的珠體和珠影呢?這也不成立。有沒有具足珠體、珠光,但是不現珠影的寶珠呢?這也絕對不可能。所以這三者是永遠不相舍離。這就是它的奇妙之處。同樣,本心的體、相、用也是如此。沒有離開本體的相和用,也沒有不具相和用的體,也不會有脫開體和相,單獨存在的用。法、報、化三身就是這樣不一不異。所以,正現的化身佛不會離開法身和報身單獨存在。
不僅三身無別,而且在佛現的一個同居土裡,也同時具足上三土。也就是不必離開本處,就能現前方便土、實報土和寂光土。這四土的關係並不是像四層樓那樣,從下到上層疊在一起,也不是橫著排出來的東、南、西、北四處。而隨著你當下境界的不同,就會現前不同的土。所以說「不離當處,可以現前四土」。這也就表明了,上三土不離同居土。因此說,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功德極其殊勝、不可思議。這是由於一心之中本具四土,又能得到佛願力的加被,所以就有這樣不可思議、圓融無礙的情況。
彌陀不異遮那
西方教主——無量壽佛,其實就是毗盧遮那如來。《彌陀疏鈔》中引用智覺大師的話[7]說:「在總持密教當中,宣說了三十七佛,都是毗盧遮那一佛所現。也就是毗盧遮那佛內心證得了自受用,成就五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毗盧遮那佛自身對應的是中央的法界體性智,其次從四智當中流現出四方四如來。其中妙觀察智流現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所以這叫『一佛而雙現二土』。」意思是說,彌陀即是毗盧遮那,這叫做『一佛』,而這『一佛』統領華藏世界和極樂世界二土,所以是一佛兼領二土。
這裡,不能把毗盧遮那佛和阿彌陀佛理解成別別的兩尊佛。因為毗盧遮那佛表示體,指證得了法界體性,由證體而起妙用的時候,從妙觀察智這一分來說,就流現出西方的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這樣一種佛的色身,妙觀察智事業等等,就稱為阿彌陀佛或者極樂世界。實際上極樂不異華藏,彌陀不異遮那。從極樂世界可以證入華藏世界,依止阿彌陀佛就是依止毗盧遮那佛。
從彌陀名號來解釋,「無量壽」實際指的是法身如來居於法界宮不生不滅。這也是就體而言,這樣一個法身妙體是大無為法,從本無生,也就無滅。這個就是法界的本體。而「無量光」,是指法身如來的妙觀察智,以智慧光明遍照無量眾生、無量國土,恆時施予無量利益。所以大日如來也稱為無量光佛。
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這就表示阿彌陀佛已經現前正覺。其中「十劫」是指從法藏菩薩最初成佛時算起,到釋迦佛宣說本經為止,總共經歷了十劫。但要知道,這裡說的十劫,只是酬願度生的一種示現,是一期應機施教的權巧說法。事實上,阿彌陀佛早在久遠之前已經成佛。
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按照《法華經》來推理就會明白。首先在《化城譬喻品》裡說到:「在往古時代,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他未出家的時候是國王,有十六個王子。父王出家成道後,他們全部隨佛出家修行,以童子身成為沙彌。釋迦佛這時說到:『那尊佛的十六位沙彌弟子,現在都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十方國土之中說法度生。其中第九位王子現在叫做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第十六位王子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如今在娑婆世界現前成就無上菩提。』」在《壽量品》中釋迦佛告訴大眾說:「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有微塵之處,還是沒有微塵之處,把整個世界都粉碎成微塵,一個微塵算做一個劫。那麼我成佛以來,到現今為止所經過的時間,已經超過這個數量的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了。」由於如來見到有些眾生喜歡小法,福德微薄、罪垢深重,所以為這些人說,我是通過出家、苦行,如今才成就了無上菩提。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釋迦成佛後,距離今天有二千多年。其實,這只是教化眾生趨入佛道的一種權巧示現。從佛的本際來說,無量劫前已經成佛。這樣我們以釋迦佛來類推阿彌陀佛也就知道,所謂「成佛已來,凡歷十劫」也是一種方便說法,實際上在久遠之前就已經成佛了。
阿彌陀佛現今在西方說法
下面說到:「現在西方……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首先講說法的時間。這裡要注意的是「現在」二字,這就表明了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當下正在為眾生說法。我們希求往生,為的就是能夠直接在佛的座下,聽佛說法,受佛加持,這樣就能迅速證得佛果。因為阿彌陀佛的願海就是要建立一個極殊勝的淨土,使得往生者全部順利成佛,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成佛的世界。那裡一切成佛的殊勝助緣都已齊備,所以我們知道了佛現在說法,就應當極懇切地希求往生。
對此,清朝的彭際清居士說:「不惟爾時名為現在,乃至於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故。」意思是說,不只是當時釋尊說法的時候稱為現在,乃至於今天,以及未來無盡的時間裡都同名為現在。因為佛住世壽命無量的緣故。
下面解釋說法者。也就是到底佛是以哪種身來說法呢?按照《彌陀疏鈔》來說,佛以應化身來說法,同時也兼具報身。《觀經》中說:「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沙由旬之身。」這指的是以報身說法。《彌陀疏鈔》中又說到,有的講說法者是應身、報身;有的認為是三身齊說,總之,隨著各自根機等的情況會感得不同的境界。所謂「三身齊說」,意思是雖然說法者是應身或者報身,但實際上不離法身。
最後是聞法的大眾。「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就是指無量無邊的菩薩眾和聲聞眾。從這裡就能看出極樂世界當中有不可計數的聖眾,已經成就了海會大眾的莊嚴。如果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距今十劫,只擁有百千萬億的眷屬數量,那就不能稱為是「阿彌陀」(無量)。正是由於彌陀願海具有極大的攝受力,所以在這十劫當中,每分每秒都有不可計數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而成就了聖者果位。我常常說在這個世界裡面見到凡夫不稀奇,你隨處都能見到。而到了極樂世界,就變成見到聖者不稀奇,到處都是聖眾,所以這裡用「無量無數」來表達。
在極樂世界裡面,不僅是本土常住的聖眾無量無邊,而且從十方世界前來參學的菩薩眾也無量無邊。因為十方世界的諸佛都會向座下的菩薩眾讚嘆極樂世界。所以,在十方無數的世界裡,都會有很多的菩薩前往極樂世界,圍繞在阿彌陀佛的座下恭敬聽法。
以上對於彌陀本願圓滿成就,佛現在住於西方極樂世界說法的情形做了總的解說。
---------
[1]《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中云:「菩薩爾時,於檀波羅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於惠施。於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起前二行皆悉圓滿。」
[2]《佛說戒香經》:「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具此戒法,是人獲如是之香。有風無風遍聞十方,鹹皆稱讚而得愛敬。」
[3]《大方廣大集經》:「以種功德無厭故得無盡寶手,用此無盡寶手能施眾生無量富樂。」
[4]《妙法蓮華三昧秘密三摩耶經》
[5]《佛說像法決疑經》:「善男子,今日座中無央數眾各見不同……或見此處沙羅林地悉是土沙草木石壁,或見此處金銀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處乃是三世諸佛所行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
[6]《阿彌陀經要解》:「今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7]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現二土也。」